内容导航:
中国近代军事科学的发展与军事思想需要概括近代中国军事发展的论文军事理论:关于中国古代、近代国防建设的论文或文献史学界普遍认为,到1919年,中国近代化探索经历了三个阶段: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一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一、中国近代军事科学的发展与军事思想
有一篇中国近代军事后勤体制建设及其对中国军事发展的影响
军事后勤学理论认为,后勤体制是军队作为实施后方勤务工作而确立的组织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总称。它包括各级后勤机构的设置、构成、编制、隶属关系和职权划分等。依组织系统分,它包括陆军后勤体制、海军后勤体制等;以任务性质分,它包括后勤组织指挥体制、后勤保障体制等;以专业内容分,它包括物资财务体制、卫勤体制、运输体制、维修体制等。
清代是中国古代军制发展到最后阶段并逐步向近代军制转变的时期,这一转变突出体现在晚清时期。近代后勤体制建设以鸦片战争为起点,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促进剂,以甲午战争为转折点。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主要依靠的仍是刀、枪、剑、戟等传统兵器及生锈的"红衣大炮",延续古代军事后勤体制。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其意义在于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带给国人思想观念的强烈冲击。武器装备的巨大落差使国人感到了自强御侮的迫切性,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由此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防御思想,但未受到朝廷重视。因此,鸦片战争后的10年内,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启蒙和发展阶段,军队的近代化建设并无多大成效。19世纪50年代初的太平天国运动使清军遭受严重打击,清政府不得不进口大量先进武器以维持其统治;同时,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开展了一场"以制器为先"的"自强"运动,开始自制先进武器。从另一个侧面讲,新式武器装备的采用,不但使后勤职能人员相应增加、物资消耗量上升,更从军队波及到国家的工业部门、交通运输部门、财政部门,促使了军事工业的建立、铁路的修建,还促使军费筹措机制和军费消耗途径的变化。可以说,军事后勤保障内容的变化是引起晚清军事后勤体制演进的重要原因。但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近代军事后勤体制建设是迫于武器装备的改变而被动进行的,缺乏全面考虑,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有序的后勤体系,不能适应近代战争的需要。甲午战败后,清政府着手改革军制、编练新军,近代军事后勤体制初步建立。本文主要从后勤组织指挥体制与后勤保障体制两个方面,对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军事后勤建设的轨迹进行分析。
一、后勤组织指挥体制
后勤组织指挥体制是军队整个后勤系统组织编制、职能划分和制度的统称,是实施后勤保障的组织基础。它由各级后勤指挥机关、专业勤务部门等组成。鸦片战争前,清代的中央后勤管理机构基本承袭明代,以兵、户、工三部为管理后勤的中央机关。三部中涉及后勤的职掌分别是:兵部下设的武库清吏司掌管兵器,职方清吏司掌天下舆图,车驾清吏司掌驿传邮符及牧马之政令;户部管理赋税课征、仓库收支等事,并设有专管用兵经费的军需局;工部掌"修造权衡武备之事",关于火药的存储发放和战船的修造等都属其责,下设有制造库,专攻冶金制造。三部关于后勤管理的意见往往由军机处转呈,皇帝旨意也由军机处传达。在太平天国以后,地方势力逐步坐大,中央权威被削弱。到清末,中央后勤管理系统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由于洋务运动的展开,掌管洋务大权的总理衙门也执掌了相当一部分后勤事务大权,如海关、铁路、邮电、兵工厂等,皆涉及到军事后勤条件的改良和进步。随着三部地位下降,地方督抚军权和财力大增,在军事后勤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对战争期间部队的统一后勤征集与调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平天国后,除中央的后勤组织与指挥体制有所改变外,军队的后勤组织体制也有了相当的变化。陆军主要体现在湘军、淮军上,海军则以北洋水师为代表。
1、湘、淮两军的军事后勤组织指挥体制
湘军与淮军是晚清最重要的军事集团,对近代中国的军事、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镇压太平军,曾国藩组建了一支新型地主武装--湘军,它的选将、招募、营制、饷章的制度都与绿营迥异,还装备了洋炮,开了晚清"兵为将有"的先河。从太平天国到甲午战争,陆军延续着湘、淮军的体制。
湘、淮军的后勤机关是粮台。在湘、淮军组织内设有两个机关,一个是主兵的营务处,一个是主饷械的粮台。粮台共分八所:文案所、内银钱所、外银钱所、军械所、火器所、侦探所、发审所、采编所。粮台设总理事务一员,总揽事权,各所则分派委员负责。其主要任务是把通过多方筹措的粮饷、军械等经水路或陆路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分发各路湘军。粮台制与湘军兵为将有的特点相应,其直接受命于曾国藩。在作战过程中,又设立前敌、后敌粮台和转运局,使粮台各部职责更加分明,提高了效率。淮军仿效湘军,在交通要道中枢建立了粮台,这些粮台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及捻军起义中都起到了重要的后勤保障作用。
就后勤人员而言,是长夫制度的建立。1854年,曾国藩首创长夫制,即在军营中专门设置后勤人员承担军中杂务,规定:"营官及帮办人等,共享长夫四十八名。搬运火绳、子药及一切军装等项,共享长夫三十名。
二、需要概括近代中国军事发展的论文
(1)洋务运动,属于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阶段;戊戌变法,属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阶段;辛亥革命,属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阶段;新文化运动,属于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阶段。 (2)启示:中国人民勇于探索,敢于斗争,具确忧患意识及进取精神,具有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找到挽救中国的出路,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言之成理即可) |
三、军事理论:关于中国古代、近代国防建设的论文或文献
中国由盛转衰原因:
1、政治上:中国的封建专制到达顶峰,重农抑商政策,社会腐败落后。
2、经济上:小农经济为主导,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发达。
3、军事上:依然处于冷兵器时代,大炮枪支并未在军队中普及。
4、思想上:缺乏创新意识,现代科学素养几乎没有,文明精神,大大落后于西方 。
西方崛起原因:
1、政治上:资本主义逐渐确立并普遍适用于西方各国,大大提高生产力。
2、经济上:广泛的殖民使其掠夺了大量财富,奠定了雄厚经济基础。
3、思想上:文艺复兴以后,解放了思想,新兴资产阶级崛起。
4、军事上:枪支弹药普及,并迅速升级,军队作战能力提升。
扩展资料:
中国近现代,封建专制主义强化,封建国家走向衰落,统治阶层政治上腐败无能,经济上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产品冲击,中国主权领土逐渐沦丧,半殖民地化加深,落后于世界剧变的总趋势。
中国近代史起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 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为止,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而17~20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猛烈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动摇。
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经过艰苦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想有理论付诸于实践。
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支柱,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稳定了统治秩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保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
参考资料:
四、史学界普遍认为,到1919年,中国近代化探索经历了三个阶段: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一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清朝末期参照普鲁士军队的编制,设立一些军衔(主要是新式陆军),也装备了一些些是武器(但士兵不太能用,八国联军侵华时,日本军队遇见清军就先爬到地上,而后清军开始胡乱射击,子弹打光后,日本人就出来收拾清军。当时的北洋舰队装备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八,但是由于使用国产炮弹,丫蛋很多,加之训练不好,所以惨败)。清朝灭亡后,各军阀混战,有些军阀受列强资助,对部队进行训练,稍有规模,但还有很多军阀的部队和清朝时并无二致,军阀打仗时就像打群架,死不了几个人(当时在北京的外国人的说法)。后来北伐战争,基本还是继承了普鲁士的编制,蒋介石时则是仿照美军(入缅作战部队依照美军陆军训练章程进行训练,装备也全美式化)。解放军则借鉴苏联,当然也有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