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考试 > 正文

大争之宋(增七)章惇进士及第后再考科举,原因或与身世丑闻有关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鼎盛的王朝,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不少名臣名将考七大员题库。本文即将讲到的章惇便是其中一位,他在宋朝历史上虽然存在诸多的争议,但却也留下了极为显赫的功绩,受到不少后人的推崇。他官至宰相,是宋朝宰相中少有的权倾朝野之人,在王安石变法后的新党团体中有着极高的声望。可是他的仕途却不平坦,只是在科举阶段就考了两次进士及第,让人感到疑惑不解。虽然史书上对其解释为,他不愿意在侄子章衡之下,但这种说法也受到了很多质疑。本文就这个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看看章惇再考科举的原因是什么?

大争之宋(增七)章惇进士及第后再考科举,原因或与身世丑闻有关

章惇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家族在福建浦城非常有名,是被誉为宰相名门的浦城章氏考七大员题库。在章惇参与科举之前,章氏已经是东京朝廷中的名门了。他的族叔章得象是宋仁宗宝元年间的宰相,是少有以南人身份拜为朝廷首相的名臣。章惇的父亲章俞官至职方郎中,也是家族在朝廷中做官的人员之一。出身在这样的官宦世家,再加上章惇自小就有极大的才名,于是成为了家族中具有极高期望的子弟之一,在贵族之间名气也很大。章惇首次参加科举是和族中侄子章衡一起的,结果章衡考中了状元,章惇位列侄子之下,两年后他又考了第二次。

大争之宋(增七)章惇进士及第后再考科举,原因或与身世丑闻有关

章惇两次进士及第的事情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也引起了不少历史爱好者的讨论考七大员题库。他第一次考科举是在嘉祐二年,是嘉祐二年龙虎榜中的一员,因此在科举史上也留下了极大的名声。他第二次考科举是在嘉祐四年,这次他又以第五名的成绩进士及第,而且还是开封府试的第一名。因此两考科举的故事也成为这位宰相在历史上的佳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关于章惇放弃嘉祐二年的进士及第,再考嘉祐四年进士的原因,史书上认为他耻于位列侄子章衡之下。因为在嘉祐二年的龙虎榜中,章惇的侄子章衡是当年科举的状元及第。

大争之宋(增七)章惇进士及第后再考科举,原因或与身世丑闻有关

因为科举的排名在当了状元的侄子之下,便放弃了进士及第的名次,打算重新再考考七大员题库。这种说法其实是非常荒唐的,熟悉中国古代科举背景的人都会感到难以置信。古人对科举的成绩何其重视,怎么可能说放弃就放弃呢?有的人考了一辈子,也就为了个同进士及第的排名,为此甚至不惜倾家荡产。章惇虽不是状元,也是排名前列的进士及第,这是多么的难得。更何况是在嘉祐二年这种龙虎榜中,同榜的都是苏轼、苏辙、曾巩等千古名士,称之为荣耀也不为过。章惇放弃如此大好的机会,先不说个人勇气,就是朝廷方面都是不好交代的。

大争之宋(增七)章惇进士及第后再考科举,原因或与身世丑闻有关

可以说章惇放弃嘉祐二年的科举结果,执意在嘉祐四年再考的做法,是很犯当时的官场忌讳的考七大员题库。虽然宋朝有不少先当官后科举的例子,比如章惇的族兄章楶,但这种被放弃的官职都是家族萌荫的,而非正式科举授予的官职。科举授官被古人认为是正途,是非常受人重视的。同品级的官职,走科举的都比家族萌荫的高人一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放弃科举授官是典型的对科举大典不尊重的行为。这种行为在古代的士大夫阶层中是授人以柄的,即便后来再考上当官,也会被官场中人认为是人生的污点,名誉方面也会受损。

大争之宋(增七)章惇进士及第后再考科举,原因或与身世丑闻有关

从宋仁宗赵祯的角度看,章惇的行为也无疑是在挑战皇帝钦点状元的权威考七大员题库。章衡之所以是状元,并非他比嘉祐二年龙虎榜上的其他进士出色多少,更多的是宋仁宗个人更喜好章衡的文章。实际上从个人成就上看,当了状元的章衡其实是同榜进士中较差的。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辙、曾巩自不必说,熙河开边中立下大功的王韶,王安石变法的二号人物吕惠卿,这些人的名声政绩都远在章衡之上。其他如程颢程颐兄弟,横渠先生张载,也都是对儒家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都能对宋仁宗的决定表示认可,章惇有什么理由反对呢?

大争之宋(增七)章惇进士及第后再考科举,原因或与身世丑闻有关

总的来看,章惇不接受嘉祐二年科举授官是非常冒险的行为考七大员题库。这样做既犯了官场的忌讳,又触动了宋仁宗的权威,实在是愚蠢到极点。章惇出身于官宦世家,不可能不懂官场的规矩,他如此操作自然有迫不得已的理由。史书上说他不愿意位列侄子章衡之后,这种说法完全站不住脚。除非章惇第二次科举考了状元,否则怎么算他都在章衡之后。实际上第二次科举章惇也只是第五名,连前三都没进,但这次他却老老实实地认了。这种前后不一的行为,说明史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或者说是为了掩盖事实的真相。

大争之宋(增七)章惇进士及第后再考科举,原因或与身世丑闻有关

对于这个历史事件,史书上并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只是把它当作章惇人生之中的佳话来记载考七大员题库。对于一位权倾朝野的宰相来说,年轻时期两次进士及第的经历,的确够得上传奇。即便是在中国古代千年的科举史上,能够连续两次考中进士的也是屈指可数的。可是这个过程中章惇奇怪地选择的确让人觉得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大环境看也是让人难以理解的。为了找到真正的答案,翻阅了宋朝各种史料后发现,章惇身世的丑闻极有可能是他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而这个丑闻放在历史上,也是章惇人生中难以摆脱的耻辱。

大争之宋(增七)章惇进士及第后再考科举,原因或与身世丑闻有关

章惇虽然是章家出类拔萃的子弟,但是身份上却是非常尴尬的考七大员题库。他虽然是章俞的长子,却不是章俞与其妻子所生。章俞年轻的时候比较荒唐,到处的拈花惹草。章俞妻子的母亲杨氏很早就守寡了,将女儿嫁给章俞后便与女婿家来往频繁。时间一长了章俞便与这位年轻的岳母勾搭成奸,甚至还导致杨氏怀孕。杨氏本来打算将孩子流产的,但在母亲的劝说下将孩子生了下来,并用木盒装上送到了章家。章俞对此很高兴,称“此儿五行甚佳,将大吾门”。于是章惇便有了个令人鄙视的出身,他是父亲与岳母私通所生的私生子。

大争之宋(增七)章惇进士及第后再考科举,原因或与身世丑闻有关

章家是浦城的名门望族,这种事情传出来是莫大的丑闻考七大员题库。尽管章惇从小非常的优秀,但是常年出于这种丑闻之中是有着很大压力的。他在家中这种奇葩的人际关系,也让他变得桀骜不驯。他到底是章俞的儿子,还是章俞妻子的弟弟,这种大乱人伦的事情,对他来说也是极大的耻辱。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常常在同龄人中受到鄙视,使他的性格越发的偏激。以章家名门望族的地位,章惇的身世丑闻成了他一辈子都无法摆脱的污点。这种事情虽然不是他的错,但被人拿出来当作谈资,对他来说也是莫大的伤害。

大争之宋(增七)章惇进士及第后再考科举,原因或与身世丑闻有关

嘉祐二年的龙虎榜上,浦城章家一下子来了两个进士,可以说是超越了苏轼兄弟的荣耀考七大员题库。面对这种荣耀,东京城贵族中的好事者肯定会对章家叔侄刨根问底,这对章惇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他根本没法解释自己出身的那档子破事,更容易成为琼林宴上的笑柄。如果从家族关系来看,章衡还是章惇的侄子,说不定两家小时候还为这些事情起过争执。让章惇在琼林宴上位列章衡之后,看着章衡风风光光,自己却要成为别人的笑柄,他又如何能够接受。在这种情况下,章衡拒绝了进士及第,也就不用参加琼林宴,一切都能躲了过去。

大争之宋(增七)章惇进士及第后再考科举,原因或与身世丑闻有关

等到了嘉祐四年的时候,章惇再次考中进士,这次他已经不再是令人瞩目的焦点考七大员题库。虽然排名第五的进士及第依然难得,但比起龙虎榜上的那种光芒还是少了很多。没有人拿他跟章衡比较,也就不会有人拿家里的那点破事做文章,这对章惇来说也减轻了很大的压力。从章惇当了宰相后请求皇帝追封生母杨氏为燕国夫人的行为看,他对这段身世丑闻看得是很重的。他通过追封生母的办法来给杨氏洗白,既是为了堵天下人之口,也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因此章惇为了回避这个出身而拒绝嘉祐二年的进士及第,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大争之宋(增七)章惇进士及第后再考科举,原因或与身世丑闻有关

有趣的是,作为与岳母私通的丑闻的始作俑者,章俞不但没有遭到天打雷劈,反而想尽了荣华富贵考七大员题库。因为儿子是宰相的关系,章俞居然混到了银青光禄大夫的待遇,真的是让人大跌眼镜。他活到了将近九十岁,把能从儿子身上占到的便宜都享受够了,可以说是走到了人生巅峰。但对于章惇来说,有着这种不靠谱的父亲,也是人生莫大的悲哀。章惇在为官过程中多次被贬,多次遭政敌陷害,都与章俞仗势欺人有关。可以说章俞就是典型的坑儿子的爹,有这种爹拖累,章惇还能成为权倾朝野的独相,实在让人不得不佩服。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