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出现了三个十分厉害的医学家,在当时被称为“建安三神医” ,能分别为董奉、张仲景、华佗 。其中医神张仲景的医术最高,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这本书至今还在许多中医院校中使用,是重要的课程之一。
张仲景任职于长沙太守(类似今天湖南省省长),所以官位还是比较大的,事务也繁杂 ,但是他从小就喜欢医术,喜欢治病救人。所以他经常在大堂上坐诊,被称为坐堂医生 ,因为他接触的病人比较多,所以他的医术更为精湛,最后干脆他辞官来到了岭南,开始避世研究医学,然后编纂医书,因为他明白,他一个人救不了世上所有的病人,只有让更多的人懂得医术,才能从根本上治病救人,在他十几年的努力研究下,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辩伤寒》《口齿论》等书籍,不少后代名医都是借鉴他的书籍中医学理论才治病救人的,所以张仲景的医术最高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董奉的医术也是非常厉害的,他从小时候就开始学习医术,之后也做过朝廷小官,但是没有什么大的作为。由于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于是就辞官回乡了,开始了他的医学之旅,他之所以被奉为医仙,是因为他曾经让病人起死回生,这个病人是当时交州的太守士燮。在史书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 意思也就是说,当时的太守已经死了三天了,而董凤用他高超的医术救活了他,在当时医疗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能让人起死回生,可见董奉的医术是非常高的。
华佗是这三位神医中医术最不出色的,但是他的名气是最大的,要归功于三国演义中对他的描述。华佗在医学上的研究主要以张仲景的《伤寒论》为基础,所以华佗的医术是肯定没有张仲景高的,但是他的针灸技术非常厉害,他发明了麻沸散和针灸,在医学上的建树也是非常高的。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三神医分别是华佗、张仲景、董奉。
01、神医华佗。东汉末年董卓入京,废少帝立刘协为皇帝也就是汉献帝,年号为建安。建安时期有三大神医,分别是华佗、张仲景、董奉。其中华佗的知名度应该是三人中最高的,民间也流传着很多她的故事。比如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华佗为曹操治疗头痛病。华佗原来是沛国人士,后被人举为孝廉但自己无心为官拒绝了。
华佗一生医治好的病人无数,他对于医术造诣非常深更是发明了麻沸散,这对于当时的医疗手段来说是个质的飞跃。华佗医术非常厉害,广陵太守陈登,当时身体不舒服,心中烦躁,面色泛红,而且吃不下东西。华佗就说其肚子有几升虫子,那些虫子已经将他内脏服侍了,都是因为陈登喜欢吃生鱼所致。华佗为陈登开了几服药,陈登服下后突出很多虫子,没多久便好了。
华佗去世也是比较惨的,曹操当时得了头痛病,让华佗来治疗,华佗为曹操长期治疗,思念家人想回去便称妻子病重需要自己回去。华佗回去后,曹操催了几次华佗都是没来,曹操派人去看看华佗妻子是不是病重,发现华佗欺骗他,于是华佗卒。
02、神医张仲景与董奉。这三人还有个比较有名的就是张仲景了,比较是《伤寒杂病论》的作者,这点排面还是有的。张仲景家世比较好,从小就能接触很多书籍,其中也有一些医书,这为他以后写医术埋下了伏笔。张仲景对于现在医学都是起到重要作用。张仲景医风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他从来不满足当下,一直都在学习,而且面对当时的乱世,也是医治了很多百姓。
董奉是三人知名度最小的,他信奉道教,长大后就去山中了,他淡泊名利,而且医术高明从不收取钱财,在当时风评极好。在正史上对于他的记载也不是很详细,也没什么出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