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罗列一下六大艺术学院和八大美院分别是什么好吧。
六大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山东艺术学院(济南)、云南艺术学院(昆明)、广西艺术学院(南宁)、吉林艺术学院(长春)、新疆艺术学院(乌鲁木齐)
八大美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北京)、中国美术学院(浙江杭州)、湖北美术学院(湖北武汉)、天津美术学院(中国天津)、鲁迅美术学院(辽宁沈阳)、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广州)、四川美术学院(中国重庆)、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这些美术学院不仅是培养艺术家的基地,也是当代艺术创新与走向的“风向标”之一。
好了,那么大家从中可以发现什么呢?我觉得首先第一点就是地理位置的差异吧!我们可以发现六大艺术学院除了前两个是第一阶梯的省会城市以外,其他的就是B区的省会城市,因此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与其他省会城市会有所差距。那么在艺术领域方面也会有所差距;
其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有所不同:就拿南艺来说,分为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流行音乐学院等;
而八大美院呢,我拿湖美来说,专业分为:工业设计系、服装与服表、设计系、动画学院、雕塑系、国画系、水彩系、油画系等等。那么大家就会发现美院中的系部设计都是美术相关的专业,而六大艺术学院系部中还穿插着音乐、传媒等专业。所以专业设定相对于杂、有的专业与美术没什么关系。
因此,我们不能笼统的来对比学校,因为有的学校不能对比的,就比如你拿美院和综合性院校来比排名,这当然是很荒谬的。所以每个学校都有每个学校的长处与短处,一个学校对于本地区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读艺术的孩子能考上自己心目中的艺术殿堂那就是最好的学校!我们都了解读艺术的孩子的苦!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在四川,有一种精神叫“雄起”!有一种遗憾叫“哦豁”!有一种失败叫“洗白”。
还有一种期待叫“你给我等到”!有一种憨厚叫“闷噔儿”,有一种天真叫“哈痴痴”,有一种指路叫“抵拢倒拐”,有一种坏叫“钩子黑”,有一种错误叫“脑壳进水”。
在四川,有一种饮食叫“莽莽”,有一种水果叫“恩特儿”,有一种爱称叫“瓜娃子”,有一种拼搏叫“板命”,有一种扯淡叫“毛线”,有一种鄙夷叫“鬼迷鬼眼”,
有一种否定叫“铲铲”,有一种怀疑叫“豁别个”,有一种动物叫“癞格宝”,有一种地方叫“卡卡角角”,有一种豁达叫“拿切超”!有一种嫌弃叫“爬开”!有一种随和叫“将就”,有一种自私叫“小家巴四”,有一种吻叫“啃兔儿脑壳”,有一种放下叫“搁到这儿”!
有一种骗人叫“烫”,有一种不靠谱叫“水”,有一种闷热叫“毛焦火辣”,有一种高调叫“惊风火扯”,有一种简单叫“撇脱”,有一种亲戚叫“老挑”,有一种吹牛叫“摆玄龙门阵”,
有一种加油叫“雄起”!有一种虚情假意叫“假打”,有一种诈骗叫“扯把子”,有一种不知天高地厚叫“冒皮皮”,有一种便宜叫“相因”,有一种AA制叫“打平伙”,有一种美叫“妖艳儿”,
有一种无法解释叫“扯不称头”,有一种摆谱叫“装疯迷窍”,有一种关注叫“巴心巴肝”,有一种洒脱叫“不存在”!
四川仪陇人。朱德总司令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开国十大元帅之首,与毛主席并称“朱毛”,因为先后担任工农红军、八路军、解放军总司令,一直是人民军队的最高统帅,被革命同志和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朱老总”。朱老总戎马一生,功勋卓著,胸怀天下,气度恢宏,谦虚谨慎,纯朴忠厚,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爱戴。
四川省开县人。刘伯承乃我军一流儒将,他年轻时喜读兵书,后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进修,奠定了深厚的军事理论基础。刘伯承是我军儒将,以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著称,善于出奇制胜,绝不硬拼蛮干。刘伯承元帅曾因打仗受伤,失去一只眼睛,因此被称为“独眼军神”。
朱德元帅赞誉刘伯承元帅“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陈毅元帅则誉之为“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意思是他论兵法修养堪比古代的孙子(孙武)、吴子(吴起);论守卫疆土堪比古代的范仲淹、韩琦。
四川乐至人。陈毅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他长期领导新四军创建革命根据地,从事艰苦的游击战争,面临极端艰难的战争环境,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乐观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感染了无数人。
陈毅元帅刚直不阿,他《青松》是其人格的真实写照: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他的《梅岭三章》则是一生艰苦奋战的真实写照: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四川江津人。抗日战争中,聂荣臻元帅领导创建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解放战争中,聂荣臻元帅指挥解放军扫荡华北。新中国建立后,聂荣臻元帅为人民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并主持研制“两弹一星”,成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四川南充人。罗瑞卿大将的军事生涯主要从事军事参谋和军队政治建设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首任公安部长,既是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又是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为革命胜利和国家安全工作作出重大贡献。因为长得个子高,毛主席亲切地称呼他“罗长子”,评价说“罗瑞卿往身边一站,就感到十分放心。天塌下来,有他顶着”。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说到人口迁徙,四川就是个移民大省,成都也是个移民城市。 由于湖广填四川让四川人口大换血,如今的四川人大多说自己祖籍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可见纯粹的四川人极少。以成都为例,据清末《成都通览》记载,当时入成都籍的“成都人”都是外省人:湖广人占25%,陕西占10%,云贵占15%,江西占15%,河南、山东占5%,广东、广西占10%,安徽占5%,江浙占10%,福建、山西、甘肃占5%。其实,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入蜀,其实不只有“湖广填四川”,从战国时期秦灭开明王朝后大规模秦移民入蜀开始,到清朝初年开始的湖广填四川,共有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如从秦灭蜀移民开始计算,到如今的确很难找到地道的蜀人。有人说四川人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可从如下历史上的八大移民入蜀看出……
第一次,战国与秦朝间秦民入蜀: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秋,秦国派大夫张仪、司马错从金牛道攻蜀,将巴蜀纳入秦国版图。此次战争杀掉多少蜀人无记载。但结果是秦“乃移秦民万家实之”(华阳国志.蜀志),此次秦向蜀移民达四万人以上。
第二次,汉末至三国蜀汉荆楚移民入蜀: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巴蜀地区人口351.4万,至东汉永和五年(140年),巴蜀地区人口达469.9万人。但因战乱,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投降刘备时,巴蜀地区人口竟余80余万。刘备、诸葛亮领兵入蜀,荆楚移民入蜀达十余万人。到蜀汉灭亡时,巴蜀地区人口达108.2万人。
第三次,两晋之交北方移民入蜀:西晋后期巴蜀地区爆发李特起义,后其子李雄在成都建立大成王朝。由于大成王朝执行亲民、重视文化人的政策,秦雍二州的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等六郡数万家,十多万人经汉中、剑阁入蜀。
第四次,隋唐之交北方移民入蜀:隋唐之际,蜀中并未遭受大的杀伐,唐对巴蜀采取招抚,并未加之大的征讨,蜀地相对稳定富庶,成为北方移民向往的世外桃源,大批北方人纷纷入蜀。那时有文人皆入蜀之说,其中就有从陇西成纪迁入的李白一家。据《隋书.地理志》记载,隋大业五年(609),巴蜀地区人口41.4万户,约200多万人;到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巴蜀人口猛增至69.4万户,约350万人。
第五次,唐至五代北方移民入蜀:唐末至五代,因战乱导致大批北方人迁入四川。其中,五代前蜀的王建,后蜀的孟知祥均为北方人。前后蜀期蜀中少战乱,导致大批北方人入蜀避乱谋生。
第六次,两宋之交大批外省人涌入四川:宋朝灭后蜀,曾大肆烧杀抢掠,杀戮蜀人,引起蜀中民众起义反抗,让蜀中人口大减。当时宋军统帅王全斌为避免已降蜀军叛乱,竟将两万多降军骗入夹城全部屠杀,由此可见被屠蜀人之多。于是引来宋朝外省移民入蜀。但大规模的移民潮在南北宋之交,北方人为躲避金兵入侵入蜀,引发移民入川高潮。据《续宋编年资治通鉴》绍兴二年(1132)入川北方人达15万人;隆兴元年(1161),入蜀北方人达几十万。北宋崇宁元年,四川人口为525.5万人;到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四川人口达1153.1万人。
洪武时期的人口迁移图
第七次,元末明初第一次湖广填四川:南宋末叶蒙古铁骑攻蜀,遭到蜀中军民强力反抗,这场抗蒙战争长达48年之久。近半个世纪的战乱,四川人口降至12万户约60万人,人口损失达95.36%。这次移民从元末明玉珍带领红巾军入蜀,在重庆建立大夏王朝起,大批湖北地区移民入川,为第一次湖广填四川之始;其后从明洪武起,以湖北湖南为主体的南方移民入川,史称“奉旨入蜀”。明朝四川新都大学问家杨慎之祖辈,即明初湖广填四川来到新都的。到洪武十四年(1385)四川人口上升到146.45万人;到万历六年(1578),四川人口方升到310万人。
第八次,清初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的战乱,包括所谓的张献忠剿四川,清兵入川,吴三桂起兵伐川及其后的朝廷剿灭,使四川人遭受到空前的大灾难,川人被杀之多,可从当时四川人口看出。据《四川通史》数据,到清顺治十八年(1661),四川在籍人丁仅余1.6万户,约八万人!于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在朝廷强制下开始了,直至清朝中后期。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四川人口升至779万;到嘉靖十七年(1812),升至2100万;到咸丰元年(1851),四川人口达4400万。
清代思想家魏源在《湖广水利论》中较早提及“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典故。来自湖广等地的大批移民,对于四川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四川省会成都,有一首竹枝词这样写道:“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这是说一家中的女人,或嫁与陕西人,或嫁与江苏人,而娶来的媳妇或是江西人,抑或是湖广人,家庭成员的原籍可谓五湖四海,当时已没有超过十世的“老成都”了。这种移民潮不仅波及城市,而且也影响到广大乡村。清初以来,四川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移民来自全国各地,各地风俗相互渗透、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文化特征。
抗战时期的“下江人”
结语:
清代以降,四川还出现过几次较大的移民潮。四川人口中,又增加了抗战时期内迁留下的“下江人”,20世纪60、70年代支援“三线”建设入川的职工;还有改革开放以来进入四川搏击商海的创业人士以及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移民外迁。因此,现在绝大多数的四川人都不是“正宗”的四川人。但无论是在四川生活了好几代的人,还是入川不过几十年、十几年的,却是个个“川味”十足:离了辣椒就觉得饭菜淡无味;一杯茶、一把竹椅,便可优哉游哉摆上半天“龙门阵”,悠闲自在的样子让外地人看了眼馋;熟人见面,免不了的话题是哪里好吃,哪里好耍,这样的话题常谈常新。在外地人眼中,他们全都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四川就像一口巨大的川味“火锅”,无论是土著还是移民,进入这口“大锅”,七涮八涮,就会变得川味十足。
四川人他们凭俱着自己的勤劳,勇敢,聪明的丰富内核,用一生的智慧筑起了属于自己的,能够施展自己军事才华的每一个平台,有元帅之才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元师,刘伯承,陈毅,聂荣臻,他们都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军事人才。曾经为中人民的革命解放运动立下赫赫有名的战功,四川人有不怕牺牲,和敢于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是无法用简简单单的文字可以苗述的。
有黄姓。黄姓清康熙年间由麻城迁居彭县升平八字坪。
在中国移民历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戮。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一,广安州(广安)“惟湘鄂特多,而黄麻永零尤盛”。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又据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载:邓小平的家乡是广安县。前面提到光绪广安州志载入籍广安的湖北省黄安、麻城人约占三分之一。而邓小平的祖辈也可能是从麻城移居去的。
第二,邻水县。据该县志载,移民姓氏有65种之多,其中“湖北籍最多,尤以该省之麻城为最。”其中著名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挂印总兵包永才等著名望族都是麻城人。甘氏前已提及。包氏在“明洪武年(1371年)麻城孝感乡包元恒率领同族移住兴仁乡绿豆湾落业,现集中分布于兴仁、护邻、石滓等地”。
第三,新宁县(今开江)明代麻城移民大姓有张姓,原籍麻城,明洪武二年迁入分别落业于接龙桥、沙树湾、张家湾传至18代。清代移民有麻城郑、高、薛姓。
第四,彭县(现名:彭州市,又名天彭。属于成都市管辖内县级市)。明代移民有麻城周氏明初迁蜀,居彭县野鸭河,今万年乡一带。黄姓清康熙年间由麻城迁居彭县升平八字坪。
第五,金堂县。大姓张氏,于前明时由麻城迁居金堂县关东外,数世科举。至今15代。
第六,宣汉县。元代有王姓、向氏、冉氏、袁氏由麻城迁入。明代有49支姓氏迁入,其中麻城占据22支。清代迁入18支麻城3支。
第七,南部县。王姓一支是清初从麻城迁入,至今约传20代,以住地形成名者120处。不少乡有宗祠。张姓是清康熙36年由麻城入县,至今传16代。
第八,岳池县。康姓祖籍麻城,清康熙23年迁入县三乡;范姓祖籍麻城,也是同一时期入本县四乡;傅姓麻城孝感乡,清乾隆12年入本县。蒋姓于清康熙21年迁入6个乡。此外南充县、潼南县、新都县等麻城迁入者都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