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抗战时期部队的八大员_抗战时期的外械部队3

历史上有哪些可以号令百万军队作战的将军?

抗日战争胜利后,林彪最初被任命的职务是山东军区司令员,因为那里主要是由八路军第115师发展起来的部队,1945年9月23日,已经到达河南濮阳的林彪接到紧急命令,转赴东北就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也就是纵横天下的第四野战军前身。而林彪能够指挥“百万大军”的兵力,还是在三年多之后,且真正统领百万大军作战的时间并不很长,关于四野的兵力变化尤要理清。



日本投降后,东北地区除了苏军之外一度成为军事真空,打回老家的东北抗日联军只有一个旅数千人,以及最早出关的八路军冀东军区第16分区曾克林部4000余人。在确定“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后,延安调动了各解放区的精锐部队赶赴东北,包括八路军山东军区六个师的大部或一部、四个二级军区部队共60000余人,新四军第3师35000余人(一说38000余人)。

另外还有从延安出发的八路军第359旅、陕甘宁边区警备第1旅、教导第2旅各一部,晋绥军区、冀中军区、冀鲁豫军区各一个步兵团,以及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炮校等近20000人,因此“东北人民自治军”最初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初始兵力11万余人(另调20000名干部前来东北)。



在东北我军的整合进程中,晋冀鲁豫军区(刘邓部队)还向东北派出了25个架子团,因此完全可以说,四野的前身那是“集百家之长”,只有半数是115师系统(还得考虑山东纵队的成分)。到1945年底,“东北民主联军”(11月改称)已经建立了10个军区约27万人,包括外调而来和在东北当地扩军两大部分,并且此时还没有“野战军”的番号。

直到1946年夏季,为适应战争新形势才开始成立野战军和野战纵队,起初建立了五个纵队共12万余人,其他部队仍然归属各军区指挥,负责剿匪和建立政权。1947年8月,晋察冀军区将所属的二级军区“冀热辽军区”(80000余人)也转隶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上升到46万人,其中野战军为九个纵队近30万万人(24个师、8个独立旅和7个骑兵团)。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所有部队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两大序列,从前一年7月开始,罗荣桓主抓二线部队建设,先后组训了164个团输送给主力部队新战士37万余名。加之东北我军逐步掌握战略主动权,屡战屡胜,有条件教育改造了大批“解放战士”,因此在9月辽沈战役打响时,《大决战》里特别呈现过:东北野战军已有12个纵队和12个独立师70余万人,东北军区有30万部队,总计103万余人。

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时有80万人(辽沈战役后有所补充),但东北军区的部队仍然留驻关外。平津战役结束后的1949年3月11日正式改称第四野战军,此时林彪指挥的部队共有两个兵团部13个军的番号,另附炮兵、战车、铁道兵、辎重等特种兵部队共约88万人(不计入第50军),这88万人也就是四野南下的总兵力,并未达到百万之数。



南下途中的4月28日,第四野战军重新调整作战序列,新建第14和第15兵团,调出铁道纵队归属北京直接指挥,同时调入两广纵队,以利挺进华南的作战,至1949年6月四野主力从武汉地区渡江时,总兵力上升到90余万。

其后将起义的蒋军第19兵团(张轸)和第1兵团(陈明仁)分别改编成为第51、第52和第53军,野战军兵力首度突破100万人,时间在1949年10月,新中国已经宣告成立。



因此,林彪真正指挥百万大军作战是从1949年10月开始的,时间持续到1950年5月解放海南岛为止,华南基本全境解放,之后多为剿匪等巩固性作战,没有了大兵团军事行动。第四野战军司令部机关1949年5月兼“华中军区”,是年12月改称“中南军区”,大抵是一套班子和两块牌子的意思,麾下各兵团分兼各省军区。

根据1950年1月的统计,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下辖六个省军区、三个兵团部,十六个军,五个炮兵师、一个工兵司令部、一个铁道司令部(辖5个铁道团),各省军区又辖16个独立师,92个独立团和8个警卫团,总兵力达到150万之众,成为六大军区中部队数量最多的一个,1955年4月中南军区奉命改组为广州军区,第四野战军番号同时撤销。

抗日期间,有哪些有良知的日本军人?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 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日本人宫川英男的名字名列其中。

宫川英男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或许有些陌生,他是一位日本人,并且曾经是一名侵华日军,他就是一位有良知的日本军人。

宫川英男是日本山梨县人,1939年21岁的宫川英男应征进入日本陆军第32师团。1941年在河南战场上,宫川英男被我八路军俘获。

日军崇尚“玉石俱焚”的武士道精神,被俘后的宫川英男拒不配合医疗,一心求死。八路军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为他悉心疗伤,这位侵华日军思想逐渐发生转变,认识到日本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是多么地残酷,宫川英男经过感化教育,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1943年,宫川英男受日本共产党驻延安的“反战同盟会”的指派,来到山东长清工作。他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对日军的宣传工作,通过撰写材料、发放传单来瓦解敌人。

宫川英男对工作认真负责。他利用日本传统节日樱花节等对日军展开心理攻势,使背井离乡的日军思乡情绪在军蔓延,搞得人心浮动。宫川英男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引起日军惶恐。

1945年6月,宫川英男的工作队在执行任务被日军发现,工作队被重兵包围于万德西官庄。为了不落与敌手,宫川英男在处理好文件后,悲壮举枪自戕,年仅27岁,他牺牲在抗战胜利的前夕。

宫川英男牺牲后,遗体被日军抢走。八路军战士冒雨抢回了他的遗体,把他安葬于根据地孙家土村附近。

1980年宫川英男之墓被迁至石麟山革命烈士公墓,2006年宫川英男的家人将其墓迁往日本。

抗日战争中,日军被击毙的中高级军官有哪些?

介绍几位日军毙命于战场的在职师团长中将高级军官

第114师团长沼田德重中将

1939年7月,时任华北方面军第12军第114师团长沼田德重中将,率部与第5、第21师团等部对山东西部的国军苏鲁战区司令于学忠和八路军115师鲁西军区司令杨勇进行“大扫荡”,在由聊城撤退途中遭到于学忠部和杨勇部的伏击,中弹抢救无效死亡。这是抗战日军首位在职师团长毙命的高级军官,之后114师团被撤裁。

而这个沼田德重是侵华日军的急先锋,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1936年跳入东北在关东军第2师团部任职,淞沪会战爆发后任臭名昭著的第13师团第26旅团少将旅团长,随后制造了南京事件是最大“元凶”之一。1938年率领第26旅团参加徐州会战连克杨森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等师部,同年参加武汉武汉后,1939年初晋升为陆军中将,担任华北方面军第12军114师团长,担任山东济南一带的防卫任务,之后在聊城毙命,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三光政策”的提出者多田骏

第15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

1942年5月,日军为了打击第三大战区顾祝同部主力、并摧毁中国在浙江为美军提供空军基地,以解除美军对日本本土轰炸的威胁和打通浙赣交通路线,侵华日军总司令畑俊六率领第11军和第13军发动了浙赣会战。酒井直次时任第15师团中将师团长加入第13军,率部直取兰溪,驻防的第国军刘雨卿第21军部在酒井直次经过的路上布满了地雷,第15师团部在搜索地雷中,酒井直次坐骑不幸踩中未排除的雷,被炸成重伤三个小时后当场死亡。

酒井直次也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七七事变后以联队的身份踏入侵华战场,主要对我军根据地进行大扫荡,1938年加入参与南京事变的中岛今朝吾第16师团,任第19步兵旅少将旅团长,是一个狂热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极力推行日军华北司令官多田骏提出的“三光政策”策略而犯下了滔天罪行,1942年以师团长的身份参加浙赣会战后毙命,结束了罪恶的一生,一个地雷算是便宜酒井了,成为了继沼田德重师团中将毙命的第二位高级军官。

被日本誉为“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

阿部规秀都比较熟悉了,是日军一个狂热、嗜血的军国主义分子,时任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长少将,1939年11月在对华北的大扫荡中被八路军第115师下的战士、有“神炮手”之称的李二喜用迫击炮击毙于黄土岭上,阿部规秀的死震惊日本东京大本营。阿部规秀是日本著名“山地专家”,也是日本军官中唯一以满分毕业于德国山地专业的军官,日本军部曾寄予厚望,死后华北司令官多田骏痛哭流涕,并被追赠为陆军中将。

二战时期有哪些特别有名的士兵?

这位仁兄应该算是吧。

他是朝鲜人,原籍是朝鲜新义州,他出生后,日本已经统治了朝鲜。于是,他加入了日本军队,成为关东军。

在关东军有大量的朝鲜人,像带着韩国飞起来的前总统韩正熙就是关东军的中尉。

而上面这位算是关东军的前辈了,参军很早而且赶上了一场大战,这场战争就是诺门罕战争。这场战争规模不大,但有很多意义,一个是日本在这一场战争被苏联的朱可夫将军猛削了一顿,马上明白要是在陆地上跟苏军开战,等于自寻灭亡。

于是,他们转而南下,在海上跟美国斗,当然,死得更快。

二是苏联也锻练了部队,朱可夫将军就脱颖而出了。

而对这个韩国士兵来说,有一个不幸的消息,他被俘虏了。

在诺门罕战役之后,日本南下,德国也开始进攻苏联,苏联决定把远东的军队拉回欧洲进行防守,而这些被俘的士兵也“自愿”成为苏联红军的成员。

他就加入了苏联的红军,而在乌克兰跟德国的战争中,他被编入苏联红军冲锋,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不幸的是,他又成了俘虏,被德军俘虏了。当然,因为他的身份,他是朝鲜人,是日本殖民地的人,跟德军那原本就是一家人嘛。那自然要混编入德国的军队。

到了1944年,他被推到了前线在犹他海滩防守。盟军登陆之后,他再一次活了下来,又再一次被俘。

这一下,他的战争生涯结束了,在战俘营呆了一年多。日本投降,二战结束,他被释放,最后他选择了移民美国,最终死在了美国。

从中国东北一直到了欧洲,日苏战争,苏德战争,美德战争,二战的重头戏,他全部都参加了进去。

而他的故事,也被喜欢回忆的韩国人拍成了电影,叫《登陆之日》

抗战时期广西有哪些名人?

你好,关于抗战时期广西有哪些名人,小编知道的有以下几个:

1、韦杰(1914年3月29日—1987年2月3日),广西省东兰县人。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优秀的军事指导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38年夏,为了加强野战部队,朱总司令把韦杰调到八路军第—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当团长。韦杰立即率领第六八八团转战晋东南,歼灭日伪军1400余人,创建和扩大了晋东南敌后抗日根据地。

2、韦纯束(1922年3月——2016年12月),广西象州人,194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1941年学生军解散后返回家乡象县,又值日军第二次入侵广西,象县失陷,他做了大量抗日工作。

抗战时期,29军大刀队使用的抗战大刀是武士刀的克星吗?

不是这样的。抗战时期,中国军队选择大刀来对抗日军,实际上是很无奈的。大刀的实际效果,也一直被夸大了。

首先,大刀和武士刀真正对决的机会并不多。

中国军队的大刀并非制式兵器,因为装备上的差距,部分部队为了弥补近身白刃战的缺陷,给部队配备大刀。因为大刀并不要求很高的工艺水平,制作成本相对较低,所以可以大量配备。

但是日本的武士刀,并非是日军白刃战的主角。日本的武士刀,也就是实战使用的军刀,最常见的是95士官刀。这种军刀一般装备给第一线的军曹、曹长,按军衔来说也算是中士上士的级别,是基层军官。

所以真正在战场上拼刺刀,不可能有太多军官挥舞着军刀过来的。大刀所面对的,实际上还是日军的刺刀。

其次,大刀和武士刀对抗的话,占便宜但并不算克星。

抛开影视剧的演绎,有资料显示,当时中国军队配备的大刀,虽然看起来又宽又重。但实际上,宽是真的,却并不重。比如著名的29军大刀,实际重量3斤重,刀刃厚度为4、5毫米,所以才有“大刀片子”的说法。

如果只是拿大刀和武士刀对砍的话,毫无疑问双方都会受伤。不过战场是砍人不是砍刀,所以实际战斗都会避免刀刃对砍的。

另外有些人觉得日本武士刀虽然锋利,但是造价高,保养困难,象征意义更大。实际上上面说到的95士官刀,纯粹是用机器批量制作,成本并不高,作为实战使用,保养也并不困难。

第三点,大刀在实战中的作用被夸大了。

很多抗战老兵都提到,大刀对日本人的刺刀,并没有很占便宜。比如在武汉会战的一场肉搏战中,一个排的士兵,被日军一个班的士兵打败了。

大刀实际上并不长,而日军的刺刀要长得多,再加上日军的后勤补给很好。虽然日军的身高不够,但是身体素质还是不错的,反观中国军队,我们虽然一腔热血不怕牺牲,但毕竟补给困难,很多士兵都是饿着肚子上战场,很难占到便宜。

著名的喜峰口大捷,29军大刀队大胜日军,当时的大刀队不是拎着大刀上去就砍的。大刀队实际上是手枪队,因为每人除了大刀,还配备了两把备弹200发的毛瑟手枪。手枪配大刀,完成的这次喜峰口大捷。

虽然中国军队的装备补充有困难,但是在1939年之后的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肉搏战几乎全面使用刺刀了。

第四点,大刀队重要的是大刀精神。

抗战初期,中国的军队装备落后,部队训练不足。但是面对日军毫不畏惧,用血肉之躯阻挡日军侵华,是非常值得赞颂的。

在那样的困难时期,就算是大刀,我们也砍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和勇气。

大刀队最重要的是大刀精神,血性男儿永不屈服的精神。

希望以后的影视剧能够正视历史,不要再出现太多的神剧。战胜日军,是靠无数中国军人流血牺牲换来的。少一些夸张和神话,是对历史和先烈的尊重。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