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习过程中,必须安排一个“回头看”的过程,以往做错的题目,要有记录,不时的复习一下,做错的题目,考前统一巩固掌握一下。
第二、时间不够。考建造师的,绝大多数都是上班族,每天八小时上班时间,还有坐车的时间,还有做家务的时间,还有应酬的时间。每天能抽出三个小时学习的人,已经不容易了。毕竟不是学生了,如果每天八小时学习时间,考个二建三个月肯定高分的。成年人,身边无数的琐事不停的消耗你的时间。人啊,其实就是在忙忙碌碌中,而又是碌碌无为中消耗着生命。所以建议可以报一个培训班吧,在工作了,相对来说经济情况会好点,不要觉得花钱,一点小小的经济付出,报班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上班族工作节奏快,日常琐碎,一年过了3科,以后就可以放心增加收入了。报班以后有了稳定的学习计划,从报班到考试有了完整的学习计划,每个月干什么,每天干什么,多长学习时间,还有老师帮助你掌握学习重点,二建其实每年考的题库是一样的,会有很多相似题型,一般补习班都有押题,这个更是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第三、零基础。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共性问题,很多人觉得零基础起步难,有心理负担怕考不过。其实即使是有基础的,也不可能对所有工法操作都有了解。多数人只懂一部分。教材上面的很多东西,没听过,没看过,自然学起来难度就会很大。首先明确一下,多数人都是零基础,零基础,正常学习,也是可以过的。零基础算不上什么劣势,大家都一样。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零基础并不可怕。
这个其实也没有那么难,你现在缺的是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说白了,给你个图纸,你可能算量都有问题,更别说怎么套定额了,,,
不要说时间的问题,自己找时间学习把,,,,肯定有的,,,你不可能白天工作12小时,晚上12小时带小孩,,,中间肯定有时间的,,,不要找借口,,,,老找借口的话,自己就踏不下心来学习了,,,我现在的有些学员也是这样,老说自己没有时间学习,如何如何的,,,这样很难学好的,,,,话不好听,但是理不糙,,,,,
先学习下基础的识图,然后算量,最后套定额,这个很简单的,,,,有问题,可以咨询下你的同事。。。。
现在造价员取消了,,,现在是助理造价工程师,,,,,,直接考这个吧,,,,
我们以前考试是考的造价员,我考这个已经好多年了,,,当时也是培训一下,然后就考试,感觉考试听简单的。我也不是造价专业的,我是学暖通的,,很你比较优势就是我看的懂图纸,,会提量,套定额是老师教的, ,所以学起来可能简单点。
欢迎关注:郭鹏学暖通。
报辅导班,跟着老师走,你就能事半功倍。
公务员考试行测,看透了其本质,其实并不难,因为行测成绩高低的关键因素并非在备考上。
参加过多次公务员考试的人都有这样的认识:“行测备考和裸考的成绩差距并不大。”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行测的考察重点来决定的。
行测,并非考察考生的知识储备和解题能力,这些都是次要的东西。行测真正要考察的是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抗压力能力和统筹安排能力。
我们知道行测考试的时间非常紧张,平均45秒作答一道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在这120分钟里,大脑保持高速运转,这种考试模式重点在于考察考生的个能综合素质,而非其他。
所以,很多考生裸考行测,只要其能力符合了考试要求,那么裸考也照样能取得好成绩。
明白了以上一点,那么行测0基础备考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行测备考,重要的培养能力,适应考试节奏。但行测的解题技巧并非完全抛弃,这是我们发挥的手段。
首先买本行测方面的书,学习行测各模块题型的解题技巧,这个时间段不需要太长,一般10天左右。
2、题海战术。题海战术是提高行测能力的捷径,以历年国考、省考真题为抓手,在初步掌握行测各模块解题技巧的基础上,无限海量刷行测真题,能让我们大脑迅速适应行测考试节奏,熟练运用各模块解题技巧,并在不断刷真题的过程中,制定适合自己的解题策略。
刷真题的时候一定要严格考试时间来做,平均45秒解答一道题,只有这样题海战术才有意义。
3、考前突击强化。在行测考试前1个周内,每天按照考试时间安排,实战模拟行测考试,在实战模拟中查缺补漏。
综上所述,行测备考就是一个题海战术量变达到质变的过程。
我当时备考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行测刷够1万道题!
祝好运~
零基础学习会计,首先就是要手握教材,以教材的学习为基础。同时配合辅导书一起学习就会容易一点。但是辅导书的选择大家也要慎重,一定要选择讲解全面的,得到大家共同认可的,具有权威性的辅导书。之后需要做题加以巩固练习,若是遇见不会的题,需要认真看答案与解析,找到自身的盲点,及时的归纳和总结。
会计虽是基础的考试科目,但是内容多,知识点杂。在学习会计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待。
请问您说的零基础是在哪个年龄阶段呢?不同的情况都有不同的方法策略。
如果是青少年时期,头脑还比较灵活,那么就可以在日常加强词汇的接触、了解与记忆。首先,可以先花一些时间去系统地学习音标,就相当于我们汉字的汉语拼音,会根据音标来拼写单词,就能更好地进行朗读和记忆,也可以根据音标发现各类单词的一些规律,并加以利用辅助记忆。其次,词汇的积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英语词汇有很多,有些比较难、或者不经常碰见使用的词汇,在零基础阶段,就没有必要去记忆;要先去记最基础的日常用词,打招呼、食物、家具、动物、职业等,等积累到一定的量,再将词汇的难度等级往上加,比如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词汇。最后,最重要的就是记单词的方法;以前的学生喜欢一遍一遍地重复单词的字母,直到记住为止,这是一种效率很低的记忆方式,就算记住,过后遗忘的几率也很大;那要怎么记呢?就是要结合刚才说到的音标去记,你会随着音标去拼读这个单词,你就能随着读音去推导它的拼写,把单词根据音标分成若干个音节,一个一个音节地去记,这样就能有很好的效果;还有,不要单纯地去被单词地拼法和意思,要把它结合到词组、短语,甚至句子中去背,有了具体意义地联系,背单词就不会那么枯燥,而且一旦将单词延申到具体语境中,就能更好地记住单词地意义和用法,同时还能记住一些其它地词,这不妨是一个事半功倍地方法。
如果是年纪比较大,只是想记单词学英语当作兴趣,可以利用现在丰富地网络资源,各种视频教学、音频教学等,跟着进行学习,同时多听、多看、多跟读,由易到难,也是一样在语境中背单词,图、文、视频等结合,便可以较有效地将自身地英语水平提高到可以简单对话的地步。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若对英语学习还想有更多探讨的读者,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小编进行探讨,也欢迎关注、转发!
作为一个毕业七年半,有着八年造价工作经验的过来人,我来说一说我当初时如何学习造价的。首先说下我的学历和专业,河南一个很不知名的大专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记得当时班里只有七个女生。毕业七年了,就我所知,目前从事造价行业的大概就我和我闺蜜两个人。毕业出来对口的工作就是在工地做施工,也就是施工员,好吧一般女生去做施工,是很难找到工作的,行业真的有很大的性别歧视。当然还可以选择去工地做资料员,这个因为起点低上手比较快,很多人都选择做这一行。但当初的我还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去造价咨询公司,去实习 的时候0工资,没有带,没人管没人问,几乎是自生自灭。我是怎样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学习造价的呢?一、跟同事处理好关系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不是为了讨好谁,因为造价这个行业沟通协作非常重要,不管造价学会没有学会,以后的工作中也需要经常跟同事沟通协调。因为一个人再厉害,有的时候公司可能需要承接一个小区的业务,这个体量非常大,一个人根本无法在规定时间保质保量完成工作。所以一开始一定要跟同事处理好关系,这样不仅方便以后沟通协调,也方便有不清楚的东西去请教他们。一般来说每个项目的思路还有给客户展示的风格每个项目最好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体现公司的专业度,所以说工作中不清楚的一定多问多交流,避免后期发现有问题,再去调整,多次重复工作。而且有的公司是有成手带你的,假如你跟他们处理好关系,学起来也会更顺手一些,避免少走一些弯路。二、记得主动学习我觉得主动学习也尤为重要,记得我刚实习那会,像广联达这类行业软件是一点都没有接触过,自从知道公司都用广联达画图计算工程量之后,我就天天晚上自己在广联达服务新干线上看视频,那时候广联达服务新干线上的视频还都是免费 的。我先从同事要来电子图纸,自己一点点的画不会的先去看视频,还是不理解的不懂的就逮住机会问同事。而且当时我还加了很多造价行业的QQ群,不懂的问题也大胆地往群里跟大神请教,久而久之,基本的画图流程,你绘制一个完成的楼栋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主动去学习,愿不愿意踏踏实实去画图。画图的目的就是计算工程量,这个是造价的第一步,先计算工程量,再组价。计算工程量不仅仅要学会行业软件,如广联达、鲁班、品茗、斯维尔等软件还要懂得计算规则,关于计算规则一定要经常看定额、清单等书籍,对于一些特殊的难理解的一定要多请教有经验的工程师。而且最好多问几个人,我一直觉得造价这个行业没有严格的对与错,只有合理不合理,对于很多专业性东西的理解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且每个项目都有特殊性,发生的时间场景不一样,可能处理的方式就不一样了。所以说对于工作中有疑问的东西,一定不要“差不多”就过去了,对于实习生来说,差不多,很要命。三、认清自己,及时补充储存为什么我一开始没有说学造价要学会看图纸,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基本的,学造价,会看图纸是最最基本的,可能有的实习生会看一部分图纸,当然我也见过对图纸一窍不通的,我认为不管懂不懂,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能力,如果真的不懂,一定要找到相关的书籍、图集学习如何看懂图纸。比如土建专业,平法图集一定要多翻多看,这个是根本和前提。当然懂得看图纸和算量还不够,学造价最难的是组价。目前组价我了解的有三种形式。一、定额计价这种很多地方已经摒弃了,虽然摒弃,但组价的基本还是要会套定额,懂得某一个工艺该如何套定额,如何调整消耗量,这个非常重要。河南这边其实会定额套价还是非常重要的专业能力。而且会定额套价 才能做好清单组价,每个分项工程的组价都是用定额组出来的。我觉得学会套定额,一是要熟悉施工工艺,二是熟练掌握定额规定。所以说平时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多去现场熟悉施工工艺,多看定额及相关配套文件的规定。二、清单计价很多省份最常见的还是清单组价,特别是政府类项目,招标清单计价模式还是2013清单,然后用所属省份的定额去组价。清单计价需要按照清单规定描述清楚项目特征,按照上面的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有的省份组价中的定额计算规则和清单计算规则可能还一样,所以在编制清单的时候一定要多看多问。
三、非国标清单非国标清单我理解跟企业定额,港式清单,模式基本一样,大同小异,在我眼里企业定额、港式清单这些都算非标清单。有的人认为有一定区别,这个不用过度纠结,我只是为了与以上两种模式区分开。一般是excel表格编制,一般因为组价灵活,组价依据为市场价,可反映真实施工水平,便于企业控制成本,而被各企业大量使用。
有些人可能对这种模式非常熟悉,有些人可能对这种模式非常陌生,这种模式计算工程量的时候会相对定额计价和清单计价来说简单很多,一般编制者在编制清单的时候会规避掉那些难计算容易产生争议的东西。不过我觉得形式虽然变了,但方法跟上面定额计价和清单计价两种模式一样,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而且这种计价模式如果熟练掌握以上两种计价模式之后再去学习的话,学起来会更得心应手。说了这么多,其实学习造价最主要的还是多看图纸,多看定额、清单图集等专业书籍,不管你是实习生还是一个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成手,多沟通多交流多学习多总结复盘,永远是学好造价做好造价的前提。
考二级建造师,我亲身体验过的。现给大家分享下我的经历,以前没有做过建筑行业在工厂打工。后来由于朋友介绍才进入建筑都35岁左右了,刚开始从工地上实习施工员做起,慢慢的学习了一些经验,就考了一个施工员证,当时考个证真的认真惨了,在培训机构报名,周末去听课。后来边学习,也工地上实践,终于可以单独管理一栋高层的施工管理工作,但是每天累得像一条狗狗一样,过时过节都难得回去一趟。心想这辈子就这样做一个老施工员吗,不甘心啊,三四十岁人了。看见周围的年轻小伙子们都报名考二建了,我也想试一下吧。每天早上5点左右起床看书2小时左右,吃饭后直接上工地了,一忙就是一整天。晚上下班躺床上都不想动,哪有心思学习哦,一直坚持了3个月的早读学习。临近考试啊,算了吧,感觉好多都记不住,就十多天没有学习了,直接上考场。这一考试成绩下来后,不提多高兴,过了两科,哎法规没过,好像48分。没有想到难考的实务居然过了,以后我的信心十足,下定决心第二年拿下。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完美收官。
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边上班也学习考一建,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多一半,除了早上时间,还把晚上时间充分利用啊,经常是晚十二点不收兵。有了二建了,公司提我做技术工作,慢慢的对技术、规范等书本内容更多了解和掌握,对后来我考一建确实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如今一级建筑证书在手,上工地别人也会尊重的,对以后的项目管理生涯也是边学习边充实吧,加強自己。
优秀的数据分析师并不能速成,但是零经验也有零经验的捷径。
市面上有《七周七数据库》,《七周七编程语言》。今天我们就《七周七学习成为数据分析师》,没错,七周。
第一周:Excel学习掌握
如果Excel玩的顺溜,可以略过这一周。但很多人并不会vlookup,所以有必要讲下。
了解sum,count,sumif,countif,find,if,left/right,时间转换等。excel的各类函数很多,完全不需要学全。重要的是学会搜索。我学函数是即用即查,将遇到的问题在网上搜索得到所需函数。
重中之重是学会vlookup和数据透视表。这两个对后续的数据转换有帮助。
学会vlookup,SQL中的join,Python中的merge能很快掌握。
学会数据透视表,SQL中的group,Python中的groupby也是同理。
这两个搞定,基本10万条以内的数据统计没啥难度,也就速度慢了点。80%的办公室白领都能秒杀。
网上多找些习题做,Excel是熟能生巧。
养成一个好习惯,不要合并单元格,不要过于花哨。表格按照原始数据、加工数据,图表的类型管理。
附加学习:
1、了解中文编码utf-8,ascii的含义和区别
2、了解单元格格式,帮助你了解后期的timestamp,date,string,int,bigint,char,factor等各类格式。
3、如果时间还有剩余,可以看《大数据时代》,培养职业兴趣。
第二周:数据可视化
数据分析界有一句经典名言,字不如表,表不如图。别说平常人,数据分析师自己看数据也头大。这时就得靠数据可视化的神奇魔力了。
以上就是所谓的可视化。排除掉数据挖掘这类高级分析,不少数据分析师的平常工作之一就是监控数据观察数据。
另外数据分析师是需要兜售自己的观点和结论的。兜售的最好方式就是做出观点清晰数据详实的PPT给老板看。如果没人认同分析结果,那么分析也不会被改进和优化,分析师的价值在哪里?工资也就涨不了对吧。
抽空花一段时间学习可视化的基础,如《数据之美》
另外你还需要了解BI的概念。知名的BI产品有Tableau,Power BI,还有国产的FineBI等。都有体验版和免费版能下载,网上找一点数据就能体验可视化的魅力。比Excel的图表高级多了。
BI需要了解仪表盘Dashboard的概念,知道维度的联动和钻取,知道绝大多数图表适用的场景和怎么绘制。比如以下FineBI制作的dashboard。
第三周:分析思维的训练
这周我们轻松一下,学学理论知识。
分析思维首推大名鼎鼎的《金字塔原理》,帮助数据分析师结构化思维。如果金字塔原理让你醍醐灌顶,那么就可以学思维导图,下载一个XMind中文网站,或者在线用百度脑图。
再了解SMART、5W2H、SWOT、4P理论、六顶思考帽等框架。这些框架都是大巧不工的经典。你要快速成为数据分析师,思考方式也得跟着改变。网上搜咨询公司的面试题,搜Case Book。
题目用新学的思维导图做,先套那些经典框架,做一遍,然后去看答案对比。因为要锻炼数据分析能力。所以得结合数据导向的思维。
这里送三条金句:
一个业务没有指标,则不能增长和分析
好的指标应该是比率或比例
好的分析应该对比或关联。
举一个例子:我告诉你一家超市今天有1000人的客流量,你会怎么分析?
这1000人的数量,和附件其他超市比是多是少?(对比)
这1000人的数量比昨天多还是少?(对比)
1000人有多少产生了实际购买?(转化比例)
路过超市,超市外的人流是多少?(转化比例)
这是一个快速搭建分析框架的方法。如果只看1000人,是看不出分析不出任何结果。
第四周:数据库学习
Excel对十万条以内的数据处理起来一点不虚,但是资深的数据分析师还是笑摸狗头,Too Young Too Sample,爷搞得都是百万数据。要百万数据,就得上数据库。
SQL是数据分析师的核心技能之一。有些公司并不给数据库权限,需要分析师写邮件提需求,这非常不好。数据分析师经常有各类假设需要验证,很多时候写十几行SQL就能得到的答案,还得麻烦其他部门导出数据。
SQL学习不需要买书,W3C学习就行了,SQL 教程。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是MySQL,我也建议学,性价比最高。
作为数据分析师,只要懂Select相关,增删改、约束、索引、数据库范式全部略过。你的公司心得多大才会给你写权限。
了解where,group by,order by,having,like,count,sum,min,max,distinct,if,join,left join,limit,and和or的逻辑,时间转换函数等即可。
你看,和Excel的函数都差不多。如果时间充裕,则学习row_number,substr,convert,contact等。和Excel一样,学会搜索解决问题。不同引擎的函数也会有差异,例如Presto和phpMyAdmin。
期间你不需要考虑优化和写法丑陋,查询几秒和几分钟对数据分析师没区别,跑数据时喝杯咖啡呗,以后你跑个SVM都能去吃饭了。
网上搜索SQL相关的练习题,刷一遍就行。也能自己下载数据库管理工具,找些数据练习。我用的是Sequel Pro。
第五周:统计知识学习
统计学是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一。
统计知识会要求我们以另一个角度看待数据。当你知道AB两组的差异用平均值看是多傻的事情,你的分析技巧也会显著提高。
这一周努力掌握描述性统计,包括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方差、概率、假设检验、显著性、总体和抽样等概念。详细的数学推导不用细看,谁让我们是速成呢,只要看到数据,知道不能怎么样,而是应该这样分析即可。
Excel中有一个分析工具库,简单强大。对列1的各名词做到了解。如果是多变量多样本,学会各种检验。
《统计数字会撒谎》休闲读物,有趣的案例可以让我们避免很多数据陷阱。
深入浅出统计学 (豆瓣)还是经典的HeadFirst系列,适应它一贯的啰嗦吧。
多说一句,老板和非分析师不会有兴趣知道背后的统计学原理,通常要的是分析后的是与否,二元答案。不要告诉他们P值什么的,告诉他们活动有效果,或者没效果。
第六周:业务学习(用户行为、产品、运营)
这一周需要了解业务。对于数据分析师来说,业务的了解比数据方法论更重要。当然很遗憾,业务学习没有捷径。
我举一个数据沙龙上的例子,一家O2O配送公司发现在重庆地区,外卖员的送货效率低于其他城市,导致用户的好评率降低。总部的数据分析师建立了各个指标去分析原因,都没有找出来问题。后来在访谈中发觉,因为重庆是山城,路面高低落差比较夸张,很多外卖人员的小电瓶上不了坡…所以导致送货效率慢。
这个案例中,我们只知道送货员的送货水平距离,数据上根本不可能知道垂直距离这个指标。这就是数据的局限,也是只会看数据的分析师和接地气分析师的最大差异。
对于业务市场的了解是数据分析师工作经验上最大优势之一。既然是零经验面试,公司肯定也知道刚入门分析师不会有太多业务经验,不会以这个卡人。所以简单花一周了解行业的各指标。
《增长黑客》
数据驱动业务的典型,里面包含产品运营最经典的AAARR框架,部分非数据的营销案例,
《网站分析实战》
如果应聘的公司涉及Web产品,可以了解流量的概念。书中案例以Google Analytics为主。其实现在是APP+Web的复合框架,比如朋友圈的传播活动肯定需要用到网页的指标去分析。
《精益数据分析》
互联网数据分析的入门书籍,归纳总结了几个常用的分析框架。比较遗憾的是案例都是欧美。
还有一个小建议,现在有不少第三方的数据应用,囊括了不少产品领域的数据分析和统计。自学党们即使没有生产环境的数据,也可以看一下应用Demo,有好处的。
除了业务知识,业务层面沟通也需要掌握。另外建议在面试前几天收集该行业的业务强化一下。
第七周:Python/R学习
终于到第七周,也是最痛苦的一周。这时应该学习编程技巧。是否具备编程能力,是初级数据分析和高级数据分析的风水岭。数据挖掘,爬虫,可视化报表都需要用到编程能力。掌握一门优秀的编程语言,可以让数据分析师事半功倍,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
这里有两条支线,学习R语言或Python。速成只要学习一条,以后再补上另外一门。
R的优点是统计学家编写的,缺点也是统计学家编写。如果是各类统计函数的调用,绘图,分析的前验性论证,R无疑有优势。但是大数据量的处理力有不逮,学习曲线比较陡峭。Python则是万能的胶水语言,适用性强,可以将各类分析的过程脚本化。Pandas,sklearn等各包也已经追平R。
如果学习R,建议看《R语言实战》,照着书本打一遍代码,一星期绰绰有余。另外还有一本《统计学》,偏知识理论,可以复习前面的统计学知识。
R学习和熟悉各种包。知道描述性统计的函数。掌握DataFrame。如果时间有余。可以再去学习ggplot2。
Python拥有很多分支,我们专注数据分析这块,入门可以学习《深入浅出Python》。
需要学会条件判断,字典,切片,循环,迭代,自定义函数等。知道数据领域最经典的包Pandas+Numpy。
在速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要做调包侠。
这两门语言最好安装IDE,R语言我建议用RStudio,Python我建议用 Anaconda。都是数据分析的利器。
Mac自带Python2.7,但现在Python 3已经比几年前成熟,而且没有编码问题。各类教程也足够多,不要抱成守旧了。Win的电脑,安装Python会有环境变量的问题,是个大坑(R的中文编码也是天坑)。
到这里,刚刚好是七周。如果还需要第八周+,则是把上面的巩固和融会贯通,毕竟速成是以转岗或拿offer为目的。有机会,我会专门写文章讲解每一周的具体知识,并且用爬虫爬一些数据做练习和案例。
文章源自知乎作者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