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泉州是海絲的起点,是多元化的民族居住地。泉州文化底蕴是汉文化,乡音南音是汉语的活化石,可以使人如痴如醉!东西两个塔,南北一条街。满街都是圣人!包括当今的厦门都是泉州人聚居地!边沿东海万倾,对面台湾岛。共同语言,闽南语。朋友要看旅游景点,新的不用来了,就近原则,旧的景点甚多,到处都是景!三县市一地市。
福建也是中国美食之乡,之前火爆的小海鲜以及寻味系列,也介绍了很多关于福建的美食。
泉州是福建的一大城市,那里的美食,除了包含了福建的诸多美食以外,还有本地特色的一些小吃,现在就跟大家说一下 ,去了福建泉州,必须要吃的几种美食。
这个是当地的著名小吃了,用的是鳗鱼和本地鱼类,和地瓜粉一起做的丸子,非常好吃,很鲜美。
鱼仔粥属于闽菜系,很有沿海的美食风格,味道鲜香。
泉州的一大特色小吃,也是当地的主食,就是咸饭,花样也很多,比如南瓜、萝卜咸饭、芋头以及五花肉咸饭等等,咸饭鲜香不腻,是当地的特色小吃。
这是福建一带的小吃,是由细面、番薯粉做的,搭配油条非常爽口。
则是福建泉州小吃中最受人欢迎的小吃之一,纯手工抓打、搅拌牛肉,最后做成牛肉羹、鲜香软糯又有嚼头。
口头禅这种东西,因人而异,是有意或无意间说出来的话。泉州人有哪些口头禅,一般是生活习惯形成的,当地人讲的闽南语,口头禅大多也是闽南语。
闽南语,是汉语八大方言之一,是世界60种主要语言之一,除了泉州人说,厦门、台湾、广东潮汕、 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也有说这门方言,堪称古汉语的“活化石”。
在泉州,常常听到口头禅有:虾米(什么)、骗鬼、妖秀、哇噻、好势等等,负面情绪表达的很多,没有什么恶意,但外地人听了,可能会不舒服,但在当地人听起来,是很生活化的一些语言,一般不会大计较。
如果你看泉州方言电视剧,或者台湾本土台语电视剧,可能会听到一些脏话。据报道,日本人曾经派人专门研究过台湾脏话用法,甚至还将其内容记录下来。
要听懂泉州口头禅,要先了解下闽南语这个方言。
闽南语,至今已有超过一千年历史。
闽南语的形成,跟历史上三次的移民潮有关,移民的原因是征蛮、避乱。许多古籍用闽南语朗读,我们发现会比用普通话朗读押韵、通顺得多,有时候我们还会发现,日语、韩语、甚至泰语、越南语的很多辞汇发音都跟闽南语很接近,惊不惊奇?
泉州人一直在进步,现在泉州年轻人口头禅越来越文明了,不像老一辈,负面词比较多,再加上现在说普通话机会那么多,口头禅也是更因人而异了。
(闽南网 李晓灵)
我目前看到的有两种说法:
1.八姓入闽说。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8个士族,相继逃到了福建北部(今建瓯)和东部(今福州),继而逐渐扩散到福建全境。
2、行政机构说。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太宗置福建路,辖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建州(今建瓯)、南剑州(今南平延平区)和兴化(今莆田)、昭武(今邵武)两军,共六州两军。由于州、军同级,到南宋时便有人开始称福建为“八闽”。
还有补充的吗?
八大菜系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川鲁淮粤,闽浙湘徽”,但也有不少其它说法,比如“川鲁粤淮扬,闽浙湘本帮”,总体来说,八大菜系是在四大菜系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说法。所谓菜系,基本上就是以一个省为单位,以地方物产、烹饪技法、饮食风味、地域文化等诸多方面综合而形成,一般来说,一个菜系当中还会有几个分支。
葱烧海参
孔府菜
比如最早形成的菜系,鲁菜,就是这种情况。鲁菜,发源于山东,山东本地有非常多的优质特产,种植业中就有潍坊的萝卜、莱芜的姜、章丘的大葱、马家沟的芹菜等等,名品颇多,而山东半岛的渔业出产也很多,比如海参、对虾、鲍鱼等等,为诸多巧妇准备了丰富的原材料,也形成了以海味为特点的福山帮和以河鲜与红肉为特色的济南帮。此外,山东的曲阜,是孔子故乡,世代为读书人的圣地,上千年来此拜谒的文人士大夫,与山东地方往来交流,以山东地方饮食为基础,汇聚了各方文化,形成了中国第一大官府菜,孔府菜。而孔府菜的文化又反馈到山东饮食,在众多因素的推动下,形成了当今的鲁菜。
徽菜臭鳜鱼
湘菜组庵豆腐
八大菜系的其它菜系,大致也都是类似这样的构成方式,单从菜品上看,各菜系中的名菜,风格特点极其鲜明。比如鲁菜的葱烧海参、糖醋鲤鱼,淮扬菜中的狮子头、鲢鱼头,川菜中的宫保鸡丁、开水白菜,粤菜中的腊烧、盐焗鸡,湘菜中的发丝百叶、组庵豆腐,徽菜中的臭鳜鱼、毛豆腐。总之,各大菜系都以本地的物力和文化,在当地人的精心研制下,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地方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