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表演唱八大员歌曲简谱_我们是光荣的八大员歌曲

学音乐的人能照着谱子直接把旋律唱出来吗?

针对你这个提问,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你:能!“照着谱子直接把旋律唱出来”,用通俗的说法叫“翻曲”。连我这个没进学校系统学习音乐的人,都会“翻曲”,何况是到音乐学校学习过音乐的人呢!

我没学过音乐为什么会“翻曲”呢?那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初的事了。其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文化凋敝,农村的文化生活很单一,除了村里大喇叭和家家户户炕头上的广播匣子里早中晚传出的八块革命样板戏的声音之外,天天能够听到的是《东方红》和《大海航行靠舵手》等歌曲。由于文化生活的单调,年轻人也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和爱好。不过由于受到当时革命样板戏和广播歌曲的影响,村里年轻人中学拉京胡.二胡.板胡和吹笛子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我也买来了笛子学着吹。

刚开始,笛子上的几个孔,哪个是什么音都不懂,就向人家问。起初嘴放在孔上连声音都吹不出,后来经过反复揣摩练习,终于能够吹出“哆来咪发嗦啦习”七个音。再后来,照着谱子吹,能吹出调来了,慢慢整首歌的曲子能连着吹出来了。高兴啊!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也不知从哪来的兴趣,吹吧,使劲吹吧!早上吹,中午吹,晚上吹,一天到晚吹,只要睁开眼就想着这事!也别说,还真吹得越来越动听了。吹的时间长了,每个音高在脑子里刻上了印记,所以慢慢就会翻唱了。一开始看到一首新歌,先翻一句谱子,再唱一句歌词。再后来,看到一首新歌,不用翻曲直接就把歌词唱出来了,且一唱到底!神奇吗?无它,勤能补拙,熟能生巧是也!

题主,听完了我的故事,你还对“学音乐的人能照着谱子直接把旋律唱出来”存有疑议吗?!

谱曲关键步骤有哪几条?

给歌词谱曲:

(这是干货,一般是收费的。)

步骤一:先像吟诗一样,尝试着带上感情去念歌词,目的是找创作灵感,然后把一字、二字、三字、单词和四字成语用铅笔划分开,目的是确定音型。然后设计乐段,目的是确定曲式。

步骤二:再根据歌词确定风格和调式;然后在钢琴上或其他乐器上试着弹奏,你乱弹都可以,你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找到一段理想的旋律,反复试奏,最终找到自己认为合适的旋律即可。

步骤三:对着歌词认真核对每一个音符,发现不合适的反复修改,并自己弹琴试唱。此时歌曲已基本成型,冷静几天,不去想它,然后再拿出来试唱,直到自己唱熟了,你也就找到感觉了。

歌唱家克里木去世,他的哪首歌令你印象深刻?

悟空问答:

歌唱家克里木去世,他的哪首歌令你印象深刻?

回答了:

克里木老师唱的歌我都喜欢,其中印象深刻的有:

一,1938年王洛宾整理的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克里木老师唱的表情丰富,边唱边跳,欢快、舒情又优美。深受大家的喜爱。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克里木老师唱的幽默风趣,边唱边跳,声情并茂。

三,《新疆好》让人陶醉不己,百听不厌。

克里木老师的逝世,让我们失去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少数民族的歌唱家。他的歌声唱的歌曲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八一”建军节快到了,你会唱三首以上的军歌吗?你最喜欢其中哪一首?

八一节快到了,连队的歌声又在耳边响起,仿佛又回到了军营,又想起了《解放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咱当兵的心》《十送红军》《打靶归来》《战友啊战友》《再见吧妈妈》《送别》《军港之夜》《小白杨》《我是一个兵》写的最朴实:我是一个兵,爱国爱人民,革命战争考验了我,立场更坚定,枪杆握的紧,眼睛看的清,敌人胆敢来进犯,我们坚决把它消灭净!表达了军人的职责,坚定的信心。

为什么中国古代音乐是宫商角徵羽五音,而西方是DoReMiFaSolLaSi七音?

古中国两次三分损益法,得五音。古希腊是五次五度相生律,出七音。

根本原因是因为文化导致的同一个音律的理解不同,古中国和古希腊几乎同时提出了同一个音律,不过称呼不同,古中国叫三分损益法,古希腊叫五度相生律。

两个音律的本质是一样,基于2:3的比例完成音符度数确定。但是古中国对于音律的运用是基于两次损益运算,得出五音。而古希腊五度相生律是基于五次独立运算,得出了七音。这是五声和七音的根本区别原因。而后又因为西方文艺复兴时,十二平均律于七音完美契合,如此将七音巩固,作为一个基于科学的音律推广至全世界。

中国对于东方文化对于音乐的理解是依附于高山流水的意境式审美,使用的音乐律法是:三分损益法。而三分损益法是三次的结果是以宫商角徵羽五音作为基本音,这五音对应于西方音律之中Do(宫)、Re(商)、Mi(角)、So(徵)、La(羽)。五声音阶的度数更符合和谐音律,同时具有更为稳定的延音意境效果。

此外也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乐器普遍是高雅艺术,是贵族专属。而老百姓接触到的乐器大多是以口口相传、师徒相传进行传播,无法形成迭代进步和系统性教育。如此音乐受众较小,乐感氛围较低。因为保存和音乐教育框架过少,直接导致了我们第一次提出十二平均律时,没有丝毫实质性的进步和乐器改善。而西方十二平均律则是直接完成了所有乐器的推广和运用,并且主导了如今音乐理论。

西方文化的七音,最早是古希腊时期的五音相生律提出了七音,五音相生律本质上和古中国三分损益法一样,但是运用程度不同,五音相生律的迭代次数大于古中国的三分损益法。随后直到进入文艺复兴时代,西方全面进入了十二平均律的时代,十二平均律本质上是对于三分损益法或者是五音相生律的一个根本提升,解决了数学上三分损益法除不尽的问题,同时根据人声耳朵对于听觉的一次波长改善,得出的基于人类听觉的自然音律。导致七音推广的最大原因是西方十二平均律的流行。

造成了七音流传的根本原因,就是十二平均律成为西方音乐核心。十二平均律将纯律形成七音为主的自然音阶纳入,也将三分损益法纳入,并且增加了其他的五个额外音,形成了十二等分平分八度。最终在现代钢琴上完成十二平均律的推广,最终所有的古典乐器和现代乐器完成了对于十二平均律的普遍推广和运用。而这时我们处于一个半封闭式的交流,并没有完成在音乐上的主权。

基于古中国的五音,和西方近代的七音,这就导致了两个文化之中的音乐差异性。简单说如今我们的音乐类型偏向于集中为中国风这一个大类,而西方音乐则是以七音理论完成了:爵士、布鲁斯、摇滚、民谣、雷鬼、放克、R&B、灵魂乐、福音、新世纪、乡村电子等等类型音乐。本质上,从流行音乐的角度考虑,在1600年左右的十二平均律基于自然音阶比三分损益法或者五度相生律更适合人类音乐发展。

实际上不论是东方五音还是西方七音,本质上都是都是有音乐十二律诞生而出的。音乐十二律是自然界之中的音乐规律,也是我们人类人耳能够感受到的最小音乐单位。这一点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具有同样的理论感受。

以下从音乐本质的科学角度切入作补充说明:

1:古中国三分损益法;

三分损益法(西方和现代统称叫五度相生律)是我们东方音乐也就是古中国对于音乐的音律定调,也是我们衍生而出的五音理论和如今的五音十二律的源头。

三分损益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书籍《管子·地员篇》,这里面第一次提出了“宫商角徵羽”的概念和如何根据任何一个音来确定推论出其他的四个音。而后在《吕氏春秋·音律》之中,加上了黄钟、编钟等十二音乐器的吻合,确定了基本的五音十二律。

三分损益法的基本原理是这样的,在古代缺乏数学的基础上,选择控制变量的方式完成定调。以笛子为例。选择粗细匀称的细长竹子,选择一个绝对长度钻孔,然后吹响这个音,我们将这个音的音高定为“宫”音,也就是现代选Do的中央C音高。

三分损一:然后将“宫”音的笛子空洞长度分为三份,分别标记为第一份、第二份、第三份,我们舍弃第一份的长度,保留第二份和第三份的长度,第三份的末尾是“宫”孔的位置,我们在第二份的开端钻孔,这个空就是,“宫”音的五度音高——“徵”也就是Do的五度音So。用音高表示就是,以C3去定G3的音高。而“徽”音的音高需要按住“宫”音的孔洞才能发出。

三分益一:如此再将“徽”音分成三份,我们再在第三份的结尾加上一份第四份,如此就能得到“徽”音的下行四度低音“商”,也就是Re音。以音高表示,就是以G3得出D3的音高位置。

如此再将这个过程循环一次,“商”音管分三份,保留两份,舍弃最后一份,完成“三分损一”,可以得到商的纯五度高音——羽,也就是La,A3;

再根据羽管完成三等分分开,再加上一份,完成“三分益一”,就能得到“羽”音的下行四度音“角”也就是更具A3的下行四度确定E3,E3=角,也就是DoReMi之中的Mi。

基于音乐的艺术性,确定任何一个音为“宫”音(为基础原音)我们根据三分损益法可以以完成两次“三分损一”和“三分益一”的方式得出对应的四个音,完成一个五度音序列:宫(Do)商(Re)角(Mi)徵(So)羽(La)。

这就是音律之中被最先发现的音律,也是最基本最简单的音律,在古中国和古希腊都有学者几乎同时发现这个音律规律。

而因为春秋战国实际上交流属于一个Z乱时代,没有一个较为和平的音乐艺术交流,这样的音律诞生的乐器,比如古琴、笛子之类在之后漫长的历史之中,被尚古的风俗和音乐处于雅乐之中的地位,导致过于难以被平民接触。直接成为了一个几千年延续至今的音律,而这个音律实际上是整个人类历史之中最接近古代音乐的音律。因为音律蕴含的数学原力比较简单,比较初始。

但是古希腊的音乐律并没有停留在三分损益法上,而是在同时代不久后就诞生出了纯律,也是七音的源头。

2:十二平均律;

说十二平均律之前,其实还得说一说古希腊时期的外国版“三分损益法”因为实际上,七音第一次出现是是在五度相生律之中。这里是基于古希腊的数学理论进步。

我们根据三分损益法得出的基本2:3的音律规律,但是中国基于的是两次增益循环。而古希腊不是增益循环,而是直接以原音的五次2:3换算循环,一次得出一个音,就能得出全新的五个音。五个音加上原音和3/4原音,一共形成了七个音。增加的音是“宫”的四度音,一个是“商”的五度音。也就是Do/Re/Mi之中的Fa和Xi。也就是CDEFGAB,之中的F和B。

所以本质上三分损益法和五度相生律虽然本质都是对于2:3的运用,但是基于文化的不同,对于同一规律的运用完全不同。这是造成了五音和七音的根本性产生原因。但古希腊除了五度相生律之外还有一个叫纯律的音律理解。而五度相生律和纯律都认为有七个基础音。

但是实际上在西方音乐的世界之中,早期他们很大程度认为四度音和七度音,是非常不和谐的音高,乃至于中世纪之中被誉为魔鬼的音高。真正让四度音和七度音走入现代的关键是在1600年文艺复兴时期的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是目前为止,最佳的科学音律结果。因为就同名字一样,十二平均律,平均对于音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数学属性。因为按照平均律的数学意义,就可以解决2:3的除不尽问题。因为不论是是纯律还是五度相生律,都会导致一个结果,他们的七度音结果不同。

一个是(2/3)的五次方约等于0.1317,一个是(1/2)的三次方=0.1250,两者相近但是还是有着区别。所以,实际上人耳听觉的自然音阶并不是符合数学的音律结果。

十二平均律的认为是将一个八度的对等音高频率完成十二份的等分平分,这样就能完整的将五度、四度、七度都完成高度比例统一,而且具有每一个八度的高度和谐。而七音刚刚处于十二份音高之中的人耳锚点。也是古希腊的一种延续。

如此,钢琴就在十二平均律的基础之下成为了整体世界音乐的标杆。这也是钢琴是近代乐器之王的原因。因为任何理论和作曲学习,都可以以十二平均律来完成。而十二平均律之中,基于自然音阶将七音吸纳作为钢琴白键。

但是,十二平均律并不是最合适的人耳音律,五度相生律才是。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家们更中意古典小提琴,而不是钢琴。因为古典小提琴就是基于五度相生律的原理乐器。五度相生律更具有和谐性统一性。


综上,总结一下:为什么的源头是,古中国和古希腊对于同一个音律的不同理解。而如今的现代原因是十二平均律的推广,吸取了古希腊的纯律和五度相生律的七音基础音。

我16岁,不喜欢学习有错吗?我想以唱歌作为出路,可父母只以为是笑话,我该怎么办?

我的儿子是2000年出生的,上初中的时候学习很好,我和他妈从小到高中从来没有管过他。他学习很自觉,结果上了高中后的迷上了直播,就是唱歌喊麦啥的,我儿子在学校很有名气,我们当时也没有管他,个人爱好吗?从此以后学习大幅度下滑,高三过年后就没有去学校,参加了毕业考试和高考,结果可想而知。结果高考完后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告诉了我,我儿子直播没有挣到钱,把自己搞得人不人,鬼不鬼,骗了他妈妈十万块钱,在网上赌博都输了。后来上了大专,还是赌博不改,又从家里骗了十几万块钱,大二开学没有多长时间又骗了家人同学五万都赌博了,现在家人给他办了休学让他挣钱还债,从2019年10月中旬到现在都没有回家,打工挣钱都赌博了,还和家里要钱,家里不给就自杀。我说这些就是告诉你靠唱歌直播这条路不好走,不要迷失了自己,一夜暴富是不可能的。学习不好就踏踏实实学点技术过日子。天上不会掉馅饼!

没有音乐基础想学口琴,请问有什么实用的建议吗?

悟空问答好、老帅朋友提问了问题邀我答,谢过,就个人来说,我就没有音乐基础,只要我会唱的歌和曲,我都能吹出来,我不懂专业语曲,现在家里还有2把老口琴哪,一把重音,一把单声,个人的说法。但是上不了台面,自己觉得吹口琴,只要经常的吹,没有什么难处,口琴中的,低,中,高的音段明白就行,只要不是考正规的演员或吹奏员,用到实用演出的地方,随边吹,随口就来,吹长了,还口里吹出的乐曲还带拍点哪,特好听。要想用在演出中,那就得正规学乐,懂乐普了。以前口琴上不了台面,现在很多音乐会上都会有口琴的伴奏声,谢谢,就回答到这里了,个人说法了,再谢谢!

从小到大,你接触最艺术的东西有哪些?

大约是九岁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恰同学少年,对未来憧憬,对生活期盼。

每周一次音乐课,我特别特别的喜欢,每学唱一首歌,音乐老师总是要求每个同学先学会简谱视唱,久而久之,我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识简谱,看到一首陌生的歌曲,就可以按简谱唱出来。以至于多年以后上了大学,我可以当教歌员。

看似简单,九岁那年秋天,叶黄气爽,风轻云淡。班主任拿了一把胡琴让我看,半个椰子壳上插了一个光溜溜的直杆,直杆的高处钻有两个眼,两个眼一高一低,各穿了一个一头粗一头细的短柄,短柄的细端头各穿有一个更细的眼,穿过眼的两根弦打了一个环,挂在了椰子壳下面的直杆的底端。椰子壳的正面糊了一块板,有个码子分开两根弦,而中间横着一道马尾鬃和弯竹做成的弓子,弓子在老师的右手跳跃。老师的左手握杆,虎口卡在一道捆绑了直杆和两根弦的丝线下面,左手随着右臂的舞动上下滑动,在滑动中用不同的把位和指法奏出铿锵、高亢、嘹亮的旋律。偶尔间隙,老师若有所思的低下头,在两手配合的舞动下,共鸣箱呜呜咽咽的如涕如诉。小小的我惊呆了。我第一次亲眼看到这么神奇的东西,在老师的手上,奏出了这么好听的曲子。

这就是我人生第一次看到摸到的属于艺术类的乐器—板胡。从此,我开始了学板胡的经历。

先是一个把位的音阶练习,然后是简单的歌曲演奏。

接着是上下把位的变换。

十岁哪年的春天,音乐课堂上开始学习秦腔《龙江颂》片段唱腔。而我就是以后秦腔表演中的首席板胡伴奏者。

我开始了板胡的练习,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日子,实在难忘。大约在十一岁的那年夏天,《龙江颂》片段在班主任的导演下被搬上了舞台,我第一次在正式舞台上用板胡伴奏秦腔《龙江颂》的片段。尤其我还记得盼水妈的唱腔,曲折感人。演出十分成功。我的内心充满了秦腔迷人的旋律,从此,我有了一个愿望,拥有一把板胡的梦想。

恢复高考那年,我上初中了,开始了紧张的文化课学习。而板胡被老师收走了,因为那是学校的乐器。

那时,一把板胡五块钱,期待了很久以后这件事就渐渐的淡忘了。

到了大学,我用简谱教大家唱歌。

我还清晰的记得小时候最后那场演出,所有的曲子都记在了脑子里,没有差错。可是从那以后,板胡远离了我的生活。

二十年后的一天周末,隔壁传来秦腔曲牌,我的心一阵紧缩,略略的感伤过后,我出了家门,竟直奔了钟楼乐器店,买了把板胡,回来挂在了家里的墙面上。

后来,我也演奏过多种乐器。

关于艺术的话题,有太多的话题。对于人生来说有说不尽的慨叹。其实,小时候描红、在板报上插图,这些,算不算和绘画艺术结缘呢?

墙上挂的板胡沉默着,共鸣箱里的空气没有弦的颤动失去了热情。没有勇气再去触摸一下,而望一眼感觉幸福满满。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