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公社 八大员 放映员

生产队时,“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人?待遇如何?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六七十年代,为什么很多人想当电影放映员?待遇很高吗?

那个时代农村没有电视,没有什么文娱话动,就连县城单位一说有在xx广场放电映,有的早早就拿凳子去等待,放映员一来大家拍手欢迎,这场面好热烈啊!我有个老乡那时是放映员,工资32元一个月,跟一般工人一样,不高,但受欢迎程度很高,有的生产队还煮有宵夜待放映员放完电映后吃些宵夜,人们非常尊敬。

六七十年代,广播站广播员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在六七十年代,只有公社和县上才有广播站。而广播员中,公社的广播员多数是女的——最起码当时候我们县里一共有二十四个人民公社,所有的广播员全是女的。要是县广播站,五个广播员中就有两个男的。

那时候,公社的广播员,都是各公社革委会的领导们,在公社范围内,依据一定的条件招收的。与广播员同时招收的,还有话务员和线务员。他们与农机管理员、电影放映员等,统称为“十大员”。

广播员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点:其一是每天按时间,打开公社广播站的电子管扩音机,进行预热。等县广播站开始广播前,把公社广播站通往各大队(村)的广播通讯线路的闸刀,从“电话”的位置,拉到“广播”的位置上。

然后在县广播站开始广播前,向全公社的各个大队进行广播。内容通常就是一句话:某某某人民公社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五点五十五分,转播某某县人民广播站节目。

等到了时间,把县广播站的信号,接到公社广播站。任务就算基本完成了。

等到县广播站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以及县级新闻后,播音结束。

这时公社的广播员就会以很蹩脚的普通话,宣布本次播音结束。通常也是一句话:某某某人民公社广播站,本次播音结束。再会。

比如我们公社的广播员,就有一个人人皆知的外号,叫“管不着”。原因就是普通话太差了,把广播站读成了“管不着”。多少年了都改不了。因此才有了这么个外号儿。

广播员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和住在广播站外间里的话务员,在特殊情况下轮岗。话务员的主要任务是接转电话,但是也得会开广播。俩人互相代岗,以备万一有个特殊情况,有一个人来不了。也不误事。

所以,广播员、话务员在公社这一级几乎全是女的。多数是里间广播站,外间话务室。而维修广播、电话线路的线务员,无一例外是男的。

在公社的十大员中,随着程控电话的兴起,话务员无事可干,逐渐边缘化之后,回家了。只有工作年限超过二十年的广播员和有一定维修技术的线务员,被县广播局招聘为事业人员,领上了工资。到了1996年以后,就都不在乡政府人员的名单中了。

六七十年代,电影放映员算公职人员吗?待遇怎么样?

六七十年代,电影放映员,分两种情况,县电影公司的放映员是公司的职工,属于公职人员。公社的电影放映员,是大队推荐,公社批准,到县电影公司培训,合格后上岗,开始是在大队拿工分,公社每月补助生活费及下乡补贴,每天补助半斤粮票和五角钱!后来公社按亦工亦农每月37.5元工资,给大队缴20元,生活费个下乡补助17.5元。公社电影放映员不是公职人员!


当年家庭必不可少的磨面的生活用具,随社会进步,被电动干湿磨、粉碎机代替。可现是公园的走道装饰品了!

如今农村的赤脚医生、接生员、民办和代课教师都有定界补助,农村防役员又如何?

87年后进校的代课老师最惨,刚进校时84年以前为在编民办,中间又放宽到86年,大家都鼓足干劲好好干,等政策再放宽也就有转正的希望了。谁知道99年被一刀切辞退了。没有下放金更没有养老保险,身子也荒了。唉可悲啊。更气人的是后来又招了代课教师,最近人家都又签合同了,工资养老保险都有,真让人羡慕嫉妒恨啊

七,八十年代农村老放映员待遇如何?

七、八十年代人民公社放映员待遇怎么样


70年代初,为了解决我国农村文化电影宣传工作的落后局面,国务院下发了[1974]12号《关于认真做好农村电影发展工作的意见》的文件通知,各级政府部门又相继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先后在75年--77年在全国的每一个公社由公社(乡镇)党委政府代表国家最基层职能部门具体操作,选拔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宣传能力的优秀人才,统一由文化厅电影部门统一培训。



电影放映员必须要持有三证:电影放映证、技术等级证、放映单位登记证(放映员技术考核由县电影公司监考,考核合格后再由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核发放映证)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再担任公社放映员。



电影队由公社党委、革委直接管理,业务技术、拷贝供应由本县市政府机关单位《电影公司》管理,从此正式拉开了国家对广大农村人口通过电影队普及文化宣传的序幕。



我七十年代中期从事放映这个行业,那正是我青春年华19岁。进入这个行业后和同行们一样履行了上级组织交给我们应负有的责任。积极工作认认真真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作,把党的政策和温暖送到了农村的每个角落,让电影宣传搭起了党和人民密切相联的鸿桥。



七十年代的那场景记忆犹新,那时的农村文化生活非常闭塞,但农民对文化生活非常渴望。为了完成每月放映场次和队友们不辞辛劳每晚放映一般要接近0点,为了满足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若是新拷贝我们每晚要转点六七个放映点,放到最后一个放映点基本上是东方日出。白天有时还要承担给公社刻钢板、写标语、开会布置会场、布置宣传墙报等。挤出时间编写幻灯片为晚上映前幻灯宣传作好准备,那时再辛劳都是无怨无悔乐意接受,没有辜负上级组织对我们的关怀和希望。



我们原用的是长江牌16mm放映机和拷贝胶卷配套山东75型发动发电机,那时交通方便的公社大队(当时只称大队不称村)普遍用的是这种机型。极偏僻山区的公社大队用的是8.75mm放映机,这种机型轻装运输方便。



由于电视的普及我们这代从事半辈子这个行业的电影人已悄悄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我们现已都花烛残年,但已有很多同行们为了党的放映事业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带着遗憾离我们而去,现我已60余岁能享受到国家对老放映员的生活补贴每月百多元,感谢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代电影人。



借此【悟空问答】栏目平台向所有同行们问候,祝各位晚年幸福快乐余生,好好珍惜安度好自己的晚年。

七八十年代农村露天电影的放映员,当时有多受欢迎?

这问题具体的好处我不太知道,反正那个时代商店里卖肉的,卖菜的都特别吃香,那时候什么都凭票供应,一个月一个人才三两油,人们都想买点带板油的肉,可想而知你能买着了吗?我没在农村呆过,露天电影的放映员我想应该比卖肉的还吃香吧。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