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位列八大古都,为什么没有丝毫的古城韵味?”事实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甚至不少人认为郑州就是一座新兴的城市。
事实上,郑州与西安、南京、洛阳、北京、开封、杭州、安阳一起,入列中国八大古都已有13年历程。在史学界,郑州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是不可替代的坐标,乃是不容置疑的共识。特别是商王朝在今日郑州城区建立都城之后,城市发展绵延至今,3600年未曾中断,成为世界城市发展历史的孤例,堪称中国城市文明的滥觞。
而与此相对,对其“古在哪儿”的质疑声,令这个中原腹地上致力于成为中部崛起领头羊的省会城市,一直遭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难言压力。一说郑州是“古都”,再瞅瞅西安洛阳这些一起入列的“同仁”,连郑州人自己脸上都是大写的不服。
从这个角度说,为古都郑州长气质、树形象,还古都居民应有的历史尊严和文化自信,固然是一个历史使命,但似乎更是一个民生命题。
“ 眼见为实 ”
“一下雪,西安就成了长安, 杭州就成了临安,南京就成了金陵,北京就成了北平,苏州就成了姑苏,洛阳就成了神都,开封就成了汴梁……郑州依然还是郑州。”
段子手的嘴最是刁毒,却有着令人无奈的一针见血。
也难怪,谁让中国人最讲究“眼见为实”?
毕竟大部分人心目中的古都城墙是这样的——
但郑州商代遗址的城墙是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而一说古都,至少也得有这种风韵吧——
实际上郑州傲立史学界的历史遗存只剩下这个——
为什么会这样?
一言以蔽之,郑州的“古都”地位,是现代考古学兴起后重新发现的结果,而不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记忆自然传承的产物。
西安有长恨歌唱、大明宫词,南京有十里秦淮、江南贡院,它们的历史是史书有记载的,有人物有故事,活灵活现,引人遐思万千。这才会一下雪,南京变了金陵,西安成了长安。
而郑州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被发现,而且很多都集中在人类起源阶段、文明起源阶段、城市起源阶段,这个阶段都在五六千年前,尚无史料记载。
就连那光秃秃的一段城墙,还是考古工作者经过发掘才确定其实是商代前期始建、战国至汉代有修补和改建的,至于没有露出地面的大量宫殿、普通建筑、城垣、道路、窖藏、墓葬等等,一般人更是无从知晓。
把这些秘密埋在时光深处,这座城市敦厚而默然地存在了3600年——而这也是个奇迹,像这样城市中心区域三千余年不变的地方,这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孤例。
但物是人非,后来重新占据这个地方的人,都以为这里的历史很短,甚至形容为火车拉来的城市——没错,铁路和省级行政中心迁入使得它复兴,但是人们都以为这是郑州历史上首次崛起。
看不见就是不存在,城市历史记忆间断的例子好像很难找出比这更典型的了。
工业社会的嘈杂,伴着火车的汽笛,就这样湮没了千年残垣的叹息。
“ 少年老城 ”
从近50年来的考古发现来看,郑州已有3600岁高龄。
若自宋都东京说开封,自南宋都说杭州,自元大都说北京,那是千年余韵;周文王、武王在西安建丰、镐二京,周平王公元770年迁都洛阳,孙权自镇江移治南京,都城的时间也就2000多年;安阳为殷墟,建都时间则为3000多年。
△南京
相较而言,郑州入道晚,岁数大,可谓“少年老城”。
中华上下五千年,盛产古都,随手拈来有200多个,但作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大一统王朝都城,而誉之为大古都的,迄今仅十个。
确认大古都的标准有二:一、必须是大一统王朝;二、建都时间在500年以上。中国在学术上确认大古都始于20世纪20年代,时有洛阳、西安、南京、北京、开封,称“五大古都”。30年代又添增杭州,中国有了“六大古都”说。
“六大古都”光耀中国60多年。1983年,中国古都学会正式学术认定安阳为古都,中国又有了“七大古都”说。21年之后的2004年11月,郑州又增列其中,称之为“第八大古都”。
而随着2016年10月成都的加入,全国便有了“十大古都”,分别是:北京、西安、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成都。
3600年前的郑州,是怎样的青春勃发?
从挖掘出的古文物来看,当时的这片土地已经十分繁荣,大量的青铜制作、瓷器、盛水的碗、装豆的罐,460枚贝币,说明先人已于沿海一带经商;城里的大小作坊、房基、水井、水渠、祭祀坑,亦证实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存、生活,与大自然作斗争,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商文化。
2004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的大师姑夏代城址以“填补了我国夏代城址考古的空白”荣获“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2008年以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的新郑唐户遗址、荥阳娘娘寨城址、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新郑望京楼夏商城址、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郑州东赵遗址连续入选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4年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全国唯一的一个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五连冠”和省会城市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最多者的地位,充分展示了郑州重视文化文物的力度和郑州考古的丰富基础及学术实力。
不服咋办?
没有雷峰夕照,也无清明上河,郑州因为诸多看不见的遗产位列八大古都,享受了多少荣光,就背负了多少压力。
严肃点儿说,对“古都”郑州的嗤笑,无异于是对人类历史的嘲弄,是一种“无知者无畏”式的不服,并不值得肯定。然而站在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角度上看,如果不解决这种“不服”的情绪,也是对这样一笔丰厚遗产的令人扼腕的浪费。
那么郑州打算怎么办?
撇开一份份文件不谈,实在点儿说,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保护展示郑州的核心文化价值、塑造城市文化新形象,是郑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具体来说,就是以打造郑州四大历史文化片区为依托和抓手,擦亮郑州的文化珍珠,用走心的设计、接地气的理念,串起绚丽多姿的郑州文化珍珠项链,使郑州的文化形象更有代表性、凝聚力。
简言之,就是对症下药,让郑州的古都味儿能被“看得见”。
从位于中心城区的商城历史文化区到郑州北部的古荥大运河文化片区,从凝聚“西郊记忆”的二砂文化片区到与郑州息息相关的二七文化片区,四大历史文化片区犹如青铜器上鼎立的四足,织出一张联系紧密、传承有序的文化地图。
目前,四大历史文化区的建设,已经写入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战略部署,成为郑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国际商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谋划的重要举措。
于是,在管城回族区热火朝天地开始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后,去年11月,郑州北花园的惠济区也传来了“将用两年的时间打造一座古镇,围绕古镇开发建设,同时与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郑州段完美结合——古荥大运河文化区将要呈现在省会市民面前”的消息。
与此同时,二砂厂区改建为主的二砂文化片区,将绽放出郑州作为现代化活力都市的时代记忆;而把二七纪念塔、百年德化街等包含其中的二七文化片区建设,也与商都历史文化片区遥相呼应,珠联璧合地诉说着郑州的前世今生……
“别人家的古都”, 乱花渐欲迷人眼,历史遗存俯拾是。但对于我们而言,郑州的古韵是蒙尘的珍珠,需要真正懂得她也心疼她的人潜心挖掘,用心呵护,而不是为了在“工作总结”上再添一笔浓墨重彩的书写。
期待郑州的古都名片,能让人们给一个大写的“服”。
如果觉得有用,就点个赞吧!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因为无论是济南合并莱芜市还是说其他城市撤县划区,我想这都是一个小的格局。
而郑州最近两年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是很正确,那就是1+4都市圈,也就是郑州打造的中原核心都市圈,以郑州为核心,以许昌,开封,新乡和焦作四个周边城市打造的都市群。
目前郑州到开封、焦作的城际铁路已经开通运营,而郑州到许昌的轨道交通正在紧张的建设当中,而交通的完善使得周边四市到郑州的通勤时间只有半小时,半小时是个什么概念,它是很吓人的,郑州不需要合并周边的县市,但是他们做着便利的交通就可以来郑州。
当然郑州打造周边城市半小时通勤圈并不是为了让他们来郑州上班,而是为了能够带动这几个城市的产业兴起,能够形成带动作用,本身郑州承载着中原城市群近30个城市的核心带动目标,但是郑州也很清楚自身现阶段的实力,凡事都需要一点点来。
郑州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除了打造周边的大都市圈,那就是继续发展自己的长处,补齐自己的短板,高校资源不是一蹴而就的,于是郑州就抛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落户到郑州,同时坚持高等教育资源的争取,争取补齐郑州发展中存在的短板问题。
未来的郑州人口优势依旧很明显,背后拥有一个人口大省,可以源源不断地给郑州提供人口劳动力,而且郑州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确立了洛阳的副中心城市地位,确立了安阳,商丘和南阳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而目前的郑州经济总量只占全省的20%左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占比绝对是比较低的。
而且针对自身的交通优势,郑州不断加大投资建设地铁,今年五月份开通5号线,年底前开通地铁2号线北延长线、城郊线延长线、13号线,同时加大力度建设郑州的“米”字形高铁,年底前通车郑合高铁、郑万高铁,届时郑州的“米”字形高铁也仅剩郑太和郑济高铁,而且还是因为山东和山西方面开工晚造成的。
未来的郑州究竟会变成什么样,我想它一定会出乎我们的意料,一个从前一无所有的城市,才会更加努力的奔跑,未来的郑州,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郑州曾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巧的是空军的两任司令员乔清晨、马晓天上将都是郑州籍,他俩也都是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员员。今天介绍三位郑州籍的空军高级将领,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
△乔清晨,河南郑州人,空军上将军衔。,,1939年出生,1956年入伍,1960年入党。历任空军西安指挥所政委,济南军区空军副政委、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空军副司令员、空军政委、空军司令员。2002年6月晋升空军上将军衔。
△马晓天,河南巩义人,空军上将军衔。1949年8月生,196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广州军区空军参谋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党委常委兼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空军副司令员、国防大学校长、副总参谋长、空军司令员。2009年7月晋升空军上将
△沙显明,回族,河南人郑州人,空军中将军衔。1939年2月生,大学学历。历任空军雷达学院政委、南京军区空军副政委、南京军区空军政委、任沈阳军区空军政委、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7月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