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西安八大员吧_西安八大员培训

历史上的“二虎”守西安都是那个人啊?

西安守城战实际上有三个指挥官,其中二虎指的是李云龙(字虎臣)和杨虎城。

1926年年初,张作霖联合吴佩孚、阎锡山对国民军系的冯玉祥(国民一军)、岳维峻(国民二军)、孙岳(国民三军)发起进攻。双方在河南、直隶、绥远、山西等地展开激战。

最后国民军因为寡不敌众,三面受敌,最终战败,残部大部退入甘肃,部分部队溃败回陕西,和留守这两地的国民军汇合。

西安城

为了解决陕甘等地的国民军残部,1926年4月2日吴佩孚任命此前被国民军击败下野的原陕西督军,镇嵩军指挥刘镇华为讨贼联军陕甘军总司令,率部进攻陕西。刘镇华随即召集旧部和豫西地方土匪武装,扩编为八个师,号称十万大军大举入陕。

此时陕西国民军各部有留守陕西的国民三郡第三师杨虎城部(驻守三原、临潼等地),田玉洁部(驻守泾阳),从河南败退的国民二军第十师李云龙、第十二混成旅卫定一残部(驻守西安)。

以上国民军各部总兵力只有不到两万,而且番号复杂,系统不一,驻地分散,其中一半还是新败之师,士气低落,面对刘镇华的十万大军毫无胜算。

李云龙(李虎臣)

不过杨虎城、田玉洁、李云龙、卫定一四人商议后认为,广州革命政府正在筹划北伐,在此情况下只要固守西安,牵制刘镇华大军,那么事情还有转机。于是最后议定由杨虎城、李云龙两军主力守卫西安,卫定一驻守兴平、武功一带,姜宏模驻守咸阳,田玉洁驻守泾阳,并负责指挥渭北等地陕军策应守军,杨虎城一部在李子高率领下留守三原。

4月16日,杨虎城部先头部队开入山西,18日杨虎城率领主力入城。不久刘镇华的镇嵩军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向西安发起进攻,但是都被守城军队击退。由于镇嵩军势大,5月中旬卫定一也率部进入城中协助防守。

这么一来城内部队实际上来自三个系统,为了协调指挥,杨虎城、李云龙、卫定一三人召开会议,决定取消国民军称号,改称陕军。

此时三人中杨虎城手下兵最多,不过为了团结对外,杨虎城还是推选李云龙为陕军总司令兼第一师师长,自己担任副总司令兼第三师师长,卫定一为副总指挥兼第四师师长,留守泾阳的田玉洁则担任副总司令兼第二师师长。

因此这西安守城战实际上是三个指挥官。

杨虎城

随后大家又对城内防区进行了划分,杨虎城所部实力最强,防守镇嵩军攻击最多的东、北两个方向,李云龙则防守难免,卫定一兵最少,就驻守西面。

西安守城战从4月开始,攻守双方多次展开激战,镇嵩军虽然兵力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其所部大多是土匪出身,战斗力不佳,军纪涣散,因此一直未能破城,双方形成了僵持。

此后冯玉祥所部五原誓师,响应北伐,出师陕西,和镇嵩军展开激战。镇嵩军一帮土匪自然难敌冯玉祥大军,最后在11月27日,镇嵩军全线溃败,西安解围。此战前后历时八个月,和信阳守城战、涿州守城战并列民国三大守城战,一时也是名动天下。

而守城的指挥官虽然有三个人,不过其中主力是杨虎城、李云龙两部,加上李云龙字虎臣,常以字行世,称为李虎臣。所以有人将杨虎城、李虎臣各取一字,将西安守城战称之为二虎守西安。

这个叫法响亮顺口,此后就流传了开来,卫定一就这么被忽略了。

刘镇华

西安“十大怪”是什么?

西安之地古属雍州,这里的黄土地即所谓“黄壤”,被列为拥有最高等级土地资源的地方,也是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地。由于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最负盛名的西周、秦、西汉、唐这几个王朝,均建都于此,所以这里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今天有书君就和大家聊一下,西安“十大怪”是什么?不过有书君认为,如果题目修改为“关中十大怪”就更加完美了。


第一怪:面条像裤带。


陕西关中地区盛产小米,自古以来多以面食为主,这里的人一日三餐几乎都是面食。关中的女孩,可以不学绣花做衣,但一定要先学会做面食。


如果出嫁时哪家的姑娘不会做面食,往往都会被婆家瞧不起。“裤带面”正如关中人的个性一般,爽快敞亮。面之宽堪称一绝,如同裤带,故以此得名。



第二怪:锅盔像锅盖。


提起第二怪,有书君要给大家讲一个传说。相传,秦国为统一六国四处征战,所携带食物很容易发霉。


随军厨师苦思冥想后,研究出用麦子磨成面粉,经过发酵后,再用揉、摔、捏、拍、捻、压、擀等多道手法,把面团擀成一张大饼,然后用七八十公分的大铁锅,烙起来。

锅大锅盔就有多大,所以形如锅盖的大锅盔就做成了。


另外,这个锅盔还有一个很好的风俗,就是关中的姥姥都会给满月的外孙制作此饼,并用线将钱捆在锅盔上,一并挂在外孙的脖子上,不过这个尺寸可是根据外孙头围来制作的哟!



第三怪:辣子一道菜。


提起辣椒,大家首先会想到四川,其实关中才是把辣椒吃到极至的地方。如果邻里来家中吃饭,可以无肉无酒,但是如果没有辣子,就一定会被客人嫌弃。


有书君十分喜辣,尤其喜欢油泼扯面。每每想到,当面卷入碗中后,将特制的辣椒面和香葱青菜撒到面上,一边浇上热油,一边搅拌,在那股辣香钻入鼻中时,整个人身心无比愉悦。



第四怪:碗盆不分家。


老陕的碗深而圆,几乎与盆大小无异,一如关中人豪爽质朴的秉性一样。辛苦了一天的关中人,每每伴着夕阳西下,一边端起自家的老碗,一边与邻里畅谈人生,让人觉得幸福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第五怪:手帕头上戴。


如今的关中物产丰盛,已经少有人着这种装扮。但是这个手帕的功效却是没办法磨灭,手帕戴头,不仅防晒而且还可以护头发,更可以随时擦汗,一举多得。难怪一些外出的老人,还是会将洁白的手帕戴起来。



第六怪:房子半边盖。


这半边盖的房子,又称“揭北子”,这是关中特有的民宿。这种房子的形成主要是应对关中特有的风沙、干燥的气候,当然节省材料,就地取材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如今的关中人已经住进了宽敞的楼房,这个关中特有的半边房已经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



第七怪:姑娘不对外。


当年关中的姑娘正如现在帝都的女孩,她们有着天子脚下的骄傲,一般只与当地人通婚。另外,当地的姑娘比较保守,婚姻大事全凭父母做主,而父母当然不希望女儿远嫁,于是关中姑娘在当年可是从来没有远行过哟!


不过现如今,关中人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转变,这里的姑娘不仅走出关中,而且已经步入世界各国。



第八怪:不坐椅子蹲起来。


不论在哪部与陕西有关的电影电视作品,都会看到蹲在墙根、捧着大碗吃面的场景,这成了陕西地区作品题材的标志。有书君一度很难理解,这种姿势吃饭不会胃疼么?


不过,正是这种姿势反映出质朴的关中人们对生活随意、自然的态度。与那些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人相比一定舒服许多。



第九怪:睡觉枕石块。


看到这一怪,有书君不禁想起古代时的石枕,不光提神醒脑还可以预防颈椎病,而且自带调温功能,难怪被称为:“金不换”呢!



第十怪:秦腔不唱吼起来。


有书君曾经跟随节目组拍摄过秦腔学校,亲眼见证过剧院的学生们从化妆到表演的全过程。他们的校长和有书君介绍过,秦腔是所有剧种的鼻祖,但又不同与其他剧种,是一种完全用真声演唱的,所以音色高亢激昂,正是因为这样,才保持了秦腔原始豪放的特点。



如今,传统的“关中十怪”已经慢慢地消失在车水马龙中,现在传承下来的些许民俗也因科技发展融入了现代的味道。有书君不禁唏嘘,再过10年、20年,当我们再提起“关中十怪”时,会不会不再有人了解呢?有书君努力记录,愿以已微薄的力量,将这些民族的东西传播出去。



附:关中十大怪歌谣:

三秦面条真不赖,擀厚切宽像裤带。面香筋道细又白,爽口耐饥燎的太。

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陕西把饼叫锅盔,里酥外脆易携带。

虽说川湘能吃辣,老陕吃辣让人怕。辣面拌盐热油泼,调面夹馍把饭下。

老陕饭碗特别大,面条菜肴全盛下。一碗能把肚填饱,老碗会上把话拉。

陕西农村老太太,花格帕帕头上戴。防晒防尘又防雨,洁手擦汗更风采。

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凉好运来。

长安建都十几代,人杰地灵春常在。风调雨顺生活好,陕西姑娘不对外。

老陕脾气真古怪,有凳不坐蹲起来。问他为啥不坐着,他说这样很自在。

三秦大地庄稼汉,不爱软枕爱石块。冰凉坚实有奇效,醒脑提神金不换。

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吼起来。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要震翻。

西安十大名吃都有哪些?

西安古称长安,是十三朝的古都,如今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当然在广大“吃货”的心目中,西安也是有生之年值得一去的美食聚集地。

不过现如今的旅游城市普遍都商业化的太严重了,各种“美食街”、“打卡聚集地”很多都被工厂化的小吃和某小商品城统一出产的“旅游纪念品”给占领了。

所以这次我们就尽量排除干扰,分享介绍一些西安真正好吃的东西。毕竟西安美食很多都是主食,要不也是碳水加肉的强悍组合,一般人还真没那个大胃口去多次尝试。为了方便想去西安旅游的朋友,所以有些美食的店家也会顺便提到哦。

【一】葫芦头

这个名字看着好像挺素的,但事实上它可是大荤之物,是滋味非常醇厚香浓的美味,毕竟是以猪大肠为主料制作的嘛。

“葫芦头”的名字来自于原料的形状,油脂丰厚的大肠多少有点像是鼓胀饱满的葫芦,所以才有了这么个名字,但它可不是某位文人曾经恶作剧戏称的“猪痔疮”啊。相传是源自于唐宋时候街面上的小吃“煎白肠”,后经名医孙思邈指点,才被改进成了现在的“葫芦头”。

其实通俗点说也可以看作是强化版本的猪杂泡馍,但是它肉嫩汤鲜、肥而不腻、香气袭人的特点还是非常强烈的,只要不排斥内脏类的食材,那去趟西安建议一定要尝尝看。

而且现在的葫芦头也已经非常多种多样了,还有海参葫芦头、鸡片葫芦头等等,比较建议去试试的就有春发生葫芦头、朱秀英梆梆肉葫芦头等等。

【二】肉夹馍

虽然现在得益于外卖的蓬勃发展,导致肉夹馍这种小吃几乎随处可见,但是如果去到西安的话,那一定要吃当地的肉夹馍,不然真的感觉白跑一趟。

其实陕西的肉夹馍有好多种,比如岐山臊子肉夹馍、潼关肉夹馍、腊汁肉夹馍,还有回民吃的腊牛肉夹馍等等。内里夹的什么肉都明明白白写在名字里了,其中潼关肉夹馍用的馍馍是那种外层焦酥的油酥馍,而另外几种基本都是用那种白面烧饼似的白吉馍。

如果去到西安的话,那么樊记腊汁肉夹馍、子午路张记肉夹馍、秦豫肉夹馍都可以挑着去试试。肉类加碳水的满足感是超级强的,只要能接受这种组合,那么就能获得最棒的美味体验。除了肉夹馍之外,还有土豆片夹馍、花干夹馍之类的,也都非常棒哦!

【三】甑糕

这种食物看上去好像有点“粗糙”,但是对于喜欢软糯甜食的人来说是绝对不容错过的美味,它是由糯米和红枣蒸制的古老小吃。

甑糕名字中的“甑”其实读作(zèng),不过在陕西很多地方都是读作jìng gāo,这种事情还是从民俗吧。读作什么不重要,这个用来制作甑糕的甑锅就是由人类最古老的蒸具“甑”演变而来的。

甑糕的口感软硬适度,大量的糯米赋予其粘糯的咀嚼享受,大比例加入的红枣提供甜蜜的滋味和红润的色泽,这让甑糕久吃不腻、香甜软糯。

在西安好吃的甑糕也有不少,比如李穆沙甑糕、胖子甑糕都还不错的,洒金桥附近那边也不算难找。

【四】冰酪

看到上图有些朋友已经疑惑了吧,这不就是冰淇淋球嘛,街边便利店都有,何必要去西安吃呢?

其实冰淇淋很早在我国就有了,在古时候就叫做冰酪,据记载至少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跟现在冰淇淋有些相似的夏日冰品,等到元代的时候就已经发展出如今冰淇淋的雏形了。

如今在西安说起“冰酪”,那么很多人都会想到“陕拾叁”这个名字。其实他们主要是做酥式点心、坚果零食等伴手礼之类的,店里还有一些茶饮,但真让不少美食爱好者了解到“陕拾叁”这个名字,可能还是因为他们家的冰酪。

冰酪确实就冰淇淋没错,但你吃过油泼辣子、麻酱凉皮、醪糟等口味的冰淇淋嘛?除了会根据时令使用陕西本地的红枣、葡萄等作为冰淇淋原料之外,冰酪还会出现不少奇奇怪怪的口味,算是旅行中满足好奇心的一个好选择哦。

【五】葫芦鸡

前面都是小吃、甜食之类的,但葫芦鸡和前面说的葫芦头可不是一回事,这是一道硬菜,而且在传说中它的诞生可是付出了生命为代价的。

相传最早葫芦鸡是唐代礼部尚书韦陟命自己的家厨创造的,因为他从小就锦衣玉食、穷奢极侈,所以对鸡肉的要求就非常高,在传说中为了创造出让他满意的酥嫩鸡肉,可是死了两位家厨。

第一位家厨用先蒸后炸的方式制作,尚书韦陟觉得不够酥嫩,结果将厨师鞭打50下致死了;

第二位家厨确实改进了工艺,采用先煮、再蒸、最后油炸的方式,确实鸡肉酥嫩很多。但是由于折腾完之后鸡肉都骨肉分离成碎块了,所以尚书韦陟怀疑他偷吃,就又给打死了;

第三位家厨算是比较机灵,他先用细绳将鸡捆起来,确保它不会以为烹饪而散架,然后也使用先煮、再蒸、最后油炸的方式烹饪,终于才做出了外形完整、酥软肉嫩的鸡,因为捆绑之后形似葫芦,所以取名葫芦鸡。

去西安游玩想吃葫芦鸡的话,那么西安饭庄和竹间葫芦鸡算是首推了,这道菜也算是陕西菜里最值得吃的一道哦。

【六】肉丸儿胡辣汤

说起胡辣汤,不少人可能先想到的还是河南的胡辣汤,但是西安的这种清真小吃肉丸胡辣汤也是很不错的,加个坨坨馍就是一餐满足又美味的早餐。

除了也叫做“胡辣汤”之外,肉丸胡辣汤的配菜跟河南的胡辣汤可以说几乎完全不一样,常见的就是一些土豆、豆角、胡萝卜、圆白菜之类的,所以价格也挺亲民的。

但是肉丸胡辣汤这种食物比较挑人,因为它的滋味实在是有点复杂,尤其是它不仅有胡椒的辛香和辣味,里面还有花椒的麻和刺激性。所以肉丸胡辣汤这种东西真的是喜欢的人爱不释口,但接受不了的人可能喝一口之后就再没有第二口了。

要去吃的话,那么马奎肉丸胡辣汤、马强肉丸糊辣汤、郝大肉丸糊辣汤等等几家都是可以的。如果实在是懒得找,那就挑早餐时间起来,然后看着本地人去哪吃,跟着走一般就错不了。

【七】饺子

之前我们在关于“猪不椒,羊不料,牛不韭”的说法当中提过一嘴,去西安一定要吃的饺子,那就是牛肉韭黄馅的酸汤水饺。

有些酸汤水饺的皮会比普通饺子稍微厚一点点,毕竟是要泡在汤里的嘛。但是与此同时也赋予了更加有弹性嚼劲的口感,混合上汤头的醇香、醋的酸香、油辣子的辛香,只是一端上来就已经夺人耳目了。

而且我一直认为牛肉和韭黄、韭菜是非常绝妙的组合,不仅能够去除腥膻味,还可以提味增香、解除油腻感,有了韭黄的加入,就可以更加爽快的享受牛肉馅的醇香肥美。

除了酸汤水饺之外,西安可是有饺子宴的地方,用料和味型都非常广泛,可以有百余种饺子品尝哦。

【八】面条推荐

陕西也是面食大省,西安除了一些特色的面食之外,就连面条的种类也是非常多样性的,而且也都很好吃。

比如打字都打不出来的Biangbiang面,这个面的名字得于制作过程中劲道的面条敲击到案板发出的声响。现在一般都是以宽宽的裤带面形式呈现的,入口顺滑柔韧,咀嚼起来筋道弹牙,可以油泼也可以加各种臊子,总之只要你喜欢,总有一种方式适合你。

除此之外,陕西好吃的面条还有很多,比如菠菜面、蒜蘸面、摆汤面、臊子面、蘸水面等等都不错,面食爱好者可以慢慢尝试。

好吃的店家就更多了,而且分布的也挺广,所以到时候还是建议问问你住的酒店附近的本地人吧,但如果有机会的话,坤坤菠菜面要去吃一次哦。

【九】饮料集中推

饮品的重要性有时候不输美食,去到西安的话,当地的不少美食还是得搭配的当地的饮料才更有那个感觉。

冰峰和汉斯小木屋:冰峰、肉夹馍和凉皮被称为“三秦套餐”,基本上都是组合在一起吃的。而汉斯小木屋就是菠萝啤味的碳酸饮料,虽然现在已经是青岛啤酒和汉斯公司重新组建后出产的产品,但也算是西安本地品牌之一啦。

桂花稠酒:这种饮品可以看作是精加工、强化版的酒酿,滋味绵甜宜人且毫无让人不适的辛辣刺激。传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喝的就是桂花稠酒,度数一般会有个12度左右,比绝大多数啤酒都要高,能够有效的体会一点微醺的感觉,又不至于烂醉。

酸梅汤:在我印象中西安好像是一个特别喜欢喝酸梅汤的城市,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几乎到处都有酸梅汤。其中最推荐的可能还要数花奶奶酸梅汤了,当然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已经不是老人家自己出来售卖了,但滋味还是不错的。

【十】羊肉泡馍

虽然我们一开始就分享了葫芦头,那种美食也可以有泡馍的吃法,但是羊肉泡馍这个东西还真必须得放在这里,因为它实在是太西安了。

就算哪怕是从来没去过西安的、也不是那么了解西安美食的人,你让他最短时间内脱口而出一样西安的美食,羊肉泡馍也会大概率出现。

毕竟羊肉泡馍已经是西安名片一般的美食了,去一趟不吃的话,就总感觉好像少了点什么似的。具体店家推荐的话,其实马洪泡馍、景德泡馍、班老五小炒泡馍都还是不错的,当然也可以在自己住的地方附近问问本地人。

那么以上就是这次关于西安美食的全部内容了,如果有所帮助的话,恳请帮忙转发和收藏。

对于美食制作、饮食知识和美食美酒相关趣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支持一下,以后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关内容。

你们觉得西安市人素质怎么样?

西安人很有荣誉感,类似于以前的胡同老北京,但没那么爱说话。我在西安旅居了整整一年啊,不能一以概之,但接触的几个西安人和事例还是能看出一些当地人的素质的:

西安房东

这是第二个房东,第一个是民宿公寓,也挺有意思的,在回坊那边,里面可以做饭,还送了我一袋小米;第二个房东有两套房,出租这一套是老房子,那个位置大概在西三环了,房间里的电费水费还有煤气费还有一些,都给你用,把这些用完了你再交,而且告诉我旁边有一家食堂,是某厂办的食堂,可以进去吃,你就说某家属院的就行,那家食堂有时我不愿意做饭了就去。走的时候,非常痛快的房东,交接顺利极了。西安人没有天生热心肠,灰扑扑的朴实,就象去酸汤饺子,或者小炒泡馍馆里,你坐下,进来一汉子,一口腔,汤宽点啊。我学好久了这句话,没学会,有次天冷,我掀开帘子进去,老板在门口那口大锅那,旁边好几摞的白瓷碗,生意蛮好的样子,我拢着袖子,汤宽着点啊,掌柜的也回了一句,好,汤宽点,不过,人家说的是西普。之前有个回答里讲西安的吃,葫芦头泡馍馆里,老板捧着个小茶壶,我总感觉他穿得像长袍,然后端给我一碟梆梆肉,送的,然后就走了。西安人不那么外向,不像北方人天生热心肠,有点古道热肠而又内敛的样子。

西安牛羊肉泡馍

听秦腔

有一次闲逛,我喜欢从回坊那边穿过来,然后有一个莲湖公园,从这里可以穿到另一头去,出去之后,有个小剧场,里面正在排练,我便踅进去了,象个90年代的小礼堂,椅子也是长的靠背椅,台上演员没换装,在排练,一会儿进来一个穿西装的,不是电视里那种笔挺西装,是西安的西装,里面一件毛衣,毛衣里面衬衣敞着领子,西装和毛衣都是黑色的,拿着烟,像个导演,我连忙说,我进来看看,他就说,看嘛。坐那开始排练,我听了好久我听不懂的秦腔,像是回到了90年代。

西安秦腔

樊川八大寺

在西安去找当年樊哙食邑的樊川,当地应该叫塬,就是两边是高地,中间是川,高地两侧原来有八个寺,我一一去寻了,有三个还在,还有两个在修缮,其中一个在学校里只有遗迹,我是在寻找的时候,问路边一个中年人,禅经寺在何处?中年人指了指后面的学校,就在学校里,现在没有啰,然后和我讲了许多樊川的事,和八大寺的事,他就是樊川人,当年,城南韦杜,离天尺五,而樊川也不遑多让,他算是个老西安人。

樊川八大寺之兴教寺,玄奘法师骨塔在此,旁边是他的两个弟子圆测和窥基法师

搭便车

那是去草堂寺。我们看金刚经时,开头有一句,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草堂寺就是鸠摩罗什译经之地。我去时大雪刚过,院内除香炉甬道外,都是积雪,门口有几个老人在下棋,卖票的却不在,老头说,进去嘛,出来时卖票的也不在。我在草堂寺盘桓得久了,出来赶车没赶上,从草堂寺要走一段这个村间的公路,往大路上去,好象是60几这么一趟车,晚间18点收车,我没赶上末班车,冬天黑得又早,这有点麻烦,那里离市区很远。路边有个卖种子化肥农资店,我便去打探一下,看能不能花点钱,他有车,我给钱,帮我送到西安市内。

老板是个老汉,正是逗孩子,应该是孙子或外孙,听我一番描述,冲里面喊了一嗓子,一个小伙子出来了,应该是儿子,老板说,走吧,把他也带回去。小伙子看我一眼,没吱声,便进屋了,我想是不是不愿意,结果人家穿上衣服,拎着包拿着车钥匙就出来了,走吧。在车上人家也不怎么说话,我便自我打开话匣子,他也不问你到哪?到了一处路口,他说这里有车,我说要给钱,他看我一眼,摇摇手,我下车,人家就走了。他是草堂寺那边的人,在西安工作。感觉西安这种地方很能产生那种风雪之后,问陌生人,晚来天欲雪,共饮一杯不的地方。

西安草堂寺

一日旅行团

我在西安也参加过一次往法门寺景区的一日游,有购物,吃饭的地方很贵,那个biangbiang面的地方,有三个陕西人,不是西安人,好象是哥哥带妹妹和妹夫这么个关系,见我一个人跟团,就说一起吃嘛,我们四个人在这个小团里临时组了个团吃的饭。

西安的峪

终南山是个总称,重阳宫也在终南山西面,不过离着十几公里,终南山有许多山间的谷口,叫峪,沿着山走,有许多条路,我有次从高冠峪(那边有瀑布),沿着村与山之间的小公路往沣峪口走,这条小路与自驾的关中环线有一段是平行的。路过往右,有村庄有市集,穿过村庄中的小路往山上有,有庵,有寺,我便上山,先路过一个庵,是两位修行的尼姑在院子里打水,我便没进去,又往山上有个观音寺走,山上好多的柿子树,在雪的映衬下挂在枯枝上。山上的观音寺锁着门,我便下山,接近山脚下,便是村边上,我看着那柿子树发了一会呆,有个小孩子,我问他柿子怎么卖?那小孩子就跑进去,有个大爷出来,拿给我几个柿子,拿着拿着!这东西也不值钱。陕西的那种小红柿子,比圣女果大一些,我有次在西城墙下面有个露天农贸市场买过,冬天特好吃,里面没舌头,冰冰甜甜的,3元一斤,三亚我今年买过,10元一斤,热的地方不好吃这个。

终南山

终南山

西安人素质高不高?反正我对西安的印象挺好的,在西安一年,走遍了大街小巷,西出宝鸡天水,北往延安榆林,各出几百公里,没有遇到什么令人侧目的事情。

毁我塑我 原创

陕西八大怪分别是什么?

“陕西八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奇特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第一怪:板凳不坐蹲起来

东晋有席地而坐的风俗。在晋以后此风俗在关中地区更是被“发扬光大”,关中人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势稍有改变,膝盖不着地了,大腿压在小腿肚子上,就变成为蹲姿,于是乎想蹲就蹲,此风尚也就世袭了下来。

第二怪:房子半边盖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里,屋顶一般是“人”字型结构。然而在关中,很多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

第三怪:碗盆分不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自我感觉这碗蛮漂亮,白底青花,一种很强的沉重感。


第四怪:帕帕头上戴

在关中风俗中这一怪最好解释了。过去人的生存环境差,黄土高原上风刮尘扬,烈日毒辣,妇女们出门干活串户没个遮蔽可不行。故乡间女子、老太太,每出门皆习惯头上顶戴一手帕,防尘防晒、方便实用,一举多得。

第五怪:面条像裤带

关中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农作物种植使得关中地区成为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地区,在以米菜为主的地方的人们总是想不通,那关中人天天吃面条没个花样换,怎么就吃不烦呢?

第六怪:锅盔像锅盖

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陕西把饼叫锅盔,里酥外脆好捎带。

第七怪:油泼辣子一道菜

只须瞥一眼关中人手持热蒸馍夹油泼辣子大口咬嚼之行状,你无疑就会明白,“油泼辣子一道菜”,其实只是外地人的眼中之怪,对陕西本地人而言,则早已是司空见惯寻常事了。

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来

陕西的特有戏曲大家都知道是秦腔,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等等都是起源于秦腔,所以被尊为是“百戏之祖”,也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只知道陕西八大怪?远远不止!原来第九怪竟然是

九、姑娘不对外

这一怪很多地区都有,只是在关中地区现象更突显,人情味也更浓郁。

生产队时,“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人?待遇如何?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陕西当地顺口溜有哪些?

陕西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同是一个省却有着区域性的差别文化,陕北是一片高原,因此这里的人们就像他们手中的腰鼓秧歌一样乐观、奔放、豪迈;关中八百里秦川不见一座小山,这里的人们积极向上;陕南秦巴岭山地,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地理条件不一样、饮食习惯不一样、方言不一样,一样的是陕西人都有一颗乐观的心,从下面这些陕西人尽皆知的顺口溜里就知道他们是多么的乐观、善良、可爱!

1: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碳,三原的媳妇不能看。

2:西安女子嘴巴好,说的多来做的少。延安女子心肠好,家里再穷不会跑。咸阳女子素质好,不会围着老公吵。汉中女子气质好,水多皮嫩不会老。安康女子身材好,吃的再多都刚好。渭南女子水色好,夜里羞的像小鸟。宝鸡女子眼光好,没得钱来你别找。榆林女子手艺好,能缝能补手最巧。铜川女子教养好,贤良淑德起的早。商洛女子能力好,精打细算天天跑!

3:山阳的脸,丹凤的眼,商县女子嘴能谝,镇榨姑娘最好看,洛南的钩子赛普兰。

4:帽子戴的端,媳妇来的欢。帽子偏偏戴,媳妇来的快。罗罗面面,油馍串串,猪肉扇扇,蜂蜜罐罐,我娃是个福蛋蛋!福里生,福里长,一辈子都能把福享。羞羞把脸扣,扣个渠渠种豌豆,人家豌豆打一担,咱的豌豆打一马牙罐。

5:车子么铃不敢上城,车子么扎不敢带娃。

6:屎巴牛点灯,点出先生,先生算卦,算出黑娃,黑娃敲锣,敲出他婆,他婆碾米,碾出她女,她女刮锅,刮出她哥,她哥上柜,上出他伯,他伯挖地,挖出娃她姨!他姨笑的放出了屁!

7:羊肉泡馍大碗卖,有了辣子不吃菜,男人唱戏吼起来,女人唱戏装病态,哭丧说唱分不开,香烟不抽耳根塞,吃面涎水倒回来,皇上按着两行埋。

8:老婆帕帕头上戴, 家家房子半边盖, 板凳不坐蹲起来, 面条宽得像裤带, 锅盔大得赛锅盖, 油泼辣子一道菜, 秦腔大戏吼起来, 姑娘一般不对外。

9: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金疙瘩银疙瘩还嫌不够, 天在上地在下你娃嫑牛。

10:出了南门往北走, 路上碰见人咬狗。 拾起狗来砸砖头, 反被砖头咬了手。 顺手扔进河里头, 溅了一身黄干土。 蚂蚱身上害疥疮, 老牛卧在鸡架上。 蚂蚁踏的锅盖响, 老鼠骑到猫脖项。 他大十七娃十八, 月子娃娃做庄稼。 说了白话说实话, 初九过了是初八。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