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口相对来说少,本身关中地区人口数量就不是很多。
2.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属于内陆的经济发达地区,近代以来才被沿海地区越甩越远。而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如本地区,造成了姑娘不愿意外嫁男人不愿意闯荡的传统。
3.因为在以前,陕西地区,重男轻女思想特别严重,所以造成了男多女少的现象,中国又讲究亲上加亲,小伙找媳妇都愿意找邻村甚至同村的,女孩子内部消化都不够,更不要说外嫁了。
中国地区广泛,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风俗习惯,有些风俗习惯在别人看来十分搞笑,但是对于当地人来说,祖祖辈辈就是这样过来的。比较有名的像云南有十八怪,竹筒当锅煮饭卖。东北有四大怪,姑娘叼着大烟袋。而在陕西,也有八大怪,到底“怪”在哪里?
说出来您听听,也让那些想到陕西去旅游的朋友有个心理准备。第一怪,叫姑娘不对外。也就是说,自古以来,陕西的姑娘很少外嫁,因为这里地处关中平原,物产丰饶,很少出现饥荒年。只有外地的姑娘嫁到陕西来,少见姑娘外嫁。
第二怪,叫头上戴帕帕。陕西农村的婆姨出门时头上都戴着手帕,因为这里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长年干旱,太阳火辣,风也大,尘土也多。头上戴块手帕,挡风、挡沙、擦汗,一物多用。
第三怪,房子盖半边。其实严格来说不是盖半边,而是盖三边,另外一边直接顶着土坡,又省钱又省力。
第四怪,凳子从不坐。到陕西农村家作客,很有意思的是,有凳子不坐,非要蹲在上面。这是关中地区老人的习惯了,因为以前这里是没有凳子的,家家户户又喜欢串个门了,吃个饭了。来到人家里,盛上一碗饭,就地蹲在那里吃,美滋滋。后来生活条件慢慢好了,有了凳子了,老人家却又不习惯了,于是把蹲地上改成蹲凳子上了。
第五怪,面条像裤带。南方人讲究吃细面,再宽不过小纸条,如果到陕西去能吓死你,面条宽得像裤带。北方人以吃面食为主,只有这种极宽的面条,吃起来才过瘾。《白鹿原》里的张嘉译吃的油泼面,就是典型的陕西宽面。
第六怪,秦腔吼起来。陕西的秦腔那是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上过央视春晚表演的。那吼起来叫一个带劲,比起江南的越剧,听起来更有一种沧桑感。秦腔不是唱出来的,是靠吼出来的,所以唱秦腔的人必须有一副大嗓门。
第七怪,油泼辣子菜。怎么做的呢?当地特产秦椒被剁碎以后,加入芝麻香油调好,再加入适量花生,然后用熟油一淋,老醋一激。哇,顿时满屋都是香味,令人胃口大开。
第八怪,锅盔似锅盖。什么是锅盔,也就是南方人所说的烧饼,陕西人能把烧饼做成像锅盖那么大。这又是怎么来的呢?古时这里基本上是秦国的地盘,秦军出征,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想出了做锅盔这么个主意。每个士兵两个大锅盔,中间拿绳子一穿,往肩上一搭,就可以出征了,可以管好几天呢。
一旦有士兵战死了,他留下的锅盔可以留给另外的士兵吃。秦人就是靠着这种后勤保障,一路从陕西出发,开启统一六国之路。陕西八大怪,其实都不怪,这是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正因为有这样的风土人情,所以每年才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陕西,体味这里不一样的风情。
参考文献:《陕西八大怪》、《陕西地方志》、《关中丛书》
【精彩原创,敬请关注,欢迎评论,点赞转发】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我是山东人,去西安旅游的时候,没去之前好多人说骗子很多,千万不要上当。结果去了以后却不是这样,西安人大都很热情,问个路恨不得领着我过去。而且,只要不是景点或者网红的地方,价格也亲民,所以,我喜欢西安,当然也就喜欢西安人。至于那些骗子,估计是外地过去的[呲牙]
西安人很有荣誉感,类似于以前的胡同老北京,但没那么爱说话。我在西安旅居了整整一年啊,不能一以概之,但接触的几个西安人和事例还是能看出一些当地人的素质的:
这是第二个房东,第一个是民宿公寓,也挺有意思的,在回坊那边,里面可以做饭,还送了我一袋小米;第二个房东有两套房,出租这一套是老房子,那个位置大概在西三环了,房间里的电费水费还有煤气费还有一些,都给你用,把这些用完了你再交,而且告诉我旁边有一家食堂,是某厂办的食堂,可以进去吃,你就说某家属院的就行,那家食堂有时我不愿意做饭了就去。走的时候,非常痛快的房东,交接顺利极了。西安人没有天生热心肠,灰扑扑的朴实,就象去酸汤饺子,或者小炒泡馍馆里,你坐下,进来一汉子,一口腔,汤宽点啊。我学好久了这句话,没学会,有次天冷,我掀开帘子进去,老板在门口那口大锅那,旁边好几摞的白瓷碗,生意蛮好的样子,我拢着袖子,汤宽着点啊,掌柜的也回了一句,好,汤宽点,不过,人家说的是西普。之前有个回答里讲西安的吃,葫芦头泡馍馆里,老板捧着个小茶壶,我总感觉他穿得像长袍,然后端给我一碟梆梆肉,送的,然后就走了。西安人不那么外向,不像北方人天生热心肠,有点古道热肠而又内敛的样子。
西安牛羊肉泡馍
有一次闲逛,我喜欢从回坊那边穿过来,然后有一个莲湖公园,从这里可以穿到另一头去,出去之后,有个小剧场,里面正在排练,我便踅进去了,象个90年代的小礼堂,椅子也是长的靠背椅,台上演员没换装,在排练,一会儿进来一个穿西装的,不是电视里那种笔挺西装,是西安的西装,里面一件毛衣,毛衣里面衬衣敞着领子,西装和毛衣都是黑色的,拿着烟,像个导演,我连忙说,我进来看看,他就说,看嘛。坐那开始排练,我听了好久我听不懂的秦腔,像是回到了90年代。
西安秦腔
在西安去找当年樊哙食邑的樊川,当地应该叫塬,就是两边是高地,中间是川,高地两侧原来有八个寺,我一一去寻了,有三个还在,还有两个在修缮,其中一个在学校里只有遗迹,我是在寻找的时候,问路边一个中年人,禅经寺在何处?中年人指了指后面的学校,就在学校里,现在没有啰,然后和我讲了许多樊川的事,和八大寺的事,他就是樊川人,当年,城南韦杜,离天尺五,而樊川也不遑多让,他算是个老西安人。
樊川八大寺之兴教寺,玄奘法师骨塔在此,旁边是他的两个弟子圆测和窥基法师
那是去草堂寺。我们看金刚经时,开头有一句,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草堂寺就是鸠摩罗什译经之地。我去时大雪刚过,院内除香炉甬道外,都是积雪,门口有几个老人在下棋,卖票的却不在,老头说,进去嘛,出来时卖票的也不在。我在草堂寺盘桓得久了,出来赶车没赶上,从草堂寺要走一段这个村间的公路,往大路上去,好象是60几这么一趟车,晚间18点收车,我没赶上末班车,冬天黑得又早,这有点麻烦,那里离市区很远。路边有个卖种子化肥农资店,我便去打探一下,看能不能花点钱,他有车,我给钱,帮我送到西安市内。
老板是个老汉,正是逗孩子,应该是孙子或外孙,听我一番描述,冲里面喊了一嗓子,一个小伙子出来了,应该是儿子,老板说,走吧,把他也带回去。小伙子看我一眼,没吱声,便进屋了,我想是不是不愿意,结果人家穿上衣服,拎着包拿着车钥匙就出来了,走吧。在车上人家也不怎么说话,我便自我打开话匣子,他也不问你到哪?到了一处路口,他说这里有车,我说要给钱,他看我一眼,摇摇手,我下车,人家就走了。他是草堂寺那边的人,在西安工作。感觉西安这种地方很能产生那种风雪之后,问陌生人,晚来天欲雪,共饮一杯不的地方。
西安草堂寺
我在西安也参加过一次往法门寺景区的一日游,有购物,吃饭的地方很贵,那个biangbiang面的地方,有三个陕西人,不是西安人,好象是哥哥带妹妹和妹夫这么个关系,见我一个人跟团,就说一起吃嘛,我们四个人在这个小团里临时组了个团吃的饭。
终南山是个总称,重阳宫也在终南山西面,不过离着十几公里,终南山有许多山间的谷口,叫峪,沿着山走,有许多条路,我有次从高冠峪(那边有瀑布),沿着村与山之间的小公路往沣峪口走,这条小路与自驾的关中环线有一段是平行的。路过往右,有村庄有市集,穿过村庄中的小路往山上有,有庵,有寺,我便上山,先路过一个庵,是两位修行的尼姑在院子里打水,我便没进去,又往山上有个观音寺走,山上好多的柿子树,在雪的映衬下挂在枯枝上。山上的观音寺锁着门,我便下山,接近山脚下,便是村边上,我看着那柿子树发了一会呆,有个小孩子,我问他柿子怎么卖?那小孩子就跑进去,有个大爷出来,拿给我几个柿子,拿着拿着!这东西也不值钱。陕西的那种小红柿子,比圣女果大一些,我有次在西城墙下面有个露天农贸市场买过,冬天特好吃,里面没舌头,冰冰甜甜的,3元一斤,三亚我今年买过,10元一斤,热的地方不好吃这个。
终南山
终南山
西安人素质高不高?反正我对西安的印象挺好的,在西安一年,走遍了大街小巷,西出宝鸡天水,北往延安榆林,各出几百公里,没有遇到什么令人侧目的事情。
毁我塑我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