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说:如果你能自己在房间待一个月以上不出门,能待的住就可以来当海员,哈哈,海员是挺磨人的,不过不光是枯燥....
海员会得呼吸系统疾病,癌症,接触性皮炎,传染和寄生虫病,心血管病,骨骼类病,心理异常,噪音导致的听力丧失等八大类疾病,都属可能的职业病范围。对比国内职业病的定义:“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但是归类于中国职业病范畴的却只有:呼吸系统疾病,癌症,接触性皮炎,心血管病,骨骼类病等五类。比澳大利亚安全工作署的少了三类:传染和寄生虫病,心理异常,噪音导致的听力丧失。为什么会造成这些呢?
1、工作环境
碧海蓝天确实有,风暴汹涌也是有的。偶尔看看一望无际的海洋,是一种美好的人生体验;然而对于海员来说,这样的景色天天看,月月看,年年看,在这种空旷的环境中航行,有可能几天都见不到一条船,就像与世隔绝。海员们手机常常没有信号,休息时太无聊,有时只好对着海面发呆。
还有海员的工作不只是甲板上作业,有的是在船舱内作业。相比海面的空旷,这里的环境显得狭小,成天面对的是各种机械设备,枯燥又单调。船上工作区域危险比较多,电网、高压、机械、高温等等。
2、工作时间
海员每年在海上工作9个月,在海上能接触就是这艘船上的同事。每天面对的就是这些人,彼此的情况早已了解,刚上船还有话可说,后面慢慢变得沉默起来。岸上的亲人朋友,繁华都市似乎是在另一个世界。他们在船上没有节假日,大多是8小时工作,24小时待命。在这里,你随时可能被召唤过来工作。
3、休息时间
每年剩下的三个月,海员就可以回大陆和家人团聚。很多海员一靠岸,就兴奋不已,终于见到熟悉的中国人了,看到绿色的蔬菜,听到熟悉的汉语了。有的海员甚至忍不住泪流满面。
天津于2022年1月12号,开始了第二次核酸筛查,个别地区还要进行至少三次的筛查,对疫情的控制还是很严格的,很果断的。
虽然如此,还需要严格,控制出行,流动的好。
走亲访友,无非就是相互慰问,对亲朋好友的情谊是无可厚非的。
为了亲朋好友的健康尽量还是别走动的好,平时手机多联系,胜过一年只见一次。
亲戚朋友们也会盼着,年底的聚会。
又或许有些人为了家人的健康,并不希望有人来拜访他们。
争取积极地配合社区工作,早日战胜疫情。
非必要情况,不要离开天津,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少出行,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离。
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传播速度,隐匿性和穿透性都和以往不一样。
这次疫情感染地区主要在,津南辛庄镇,津南咸水沽镇和津南双港镇。
其中河西区筛查出3例,西青区筛查出1例。
天津老八大怪:1、婚宴酒席下午摆;2、生了孩子姥姥带3、给人指路左右拐;4、观众捧哏不上台;5、路边烧烤人人爱;6、想吃海货借钱买;7、冬天钓鱼傻可爱;8、一提停车倍儿澎湃。
张伯苓(1876年~1951年)天津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爱国教育家。
张伯苓先生出生于清光绪丙子二年四月五日清明节,其生长在一个中等市民家庭,父亲是一名到处奔波的戏曲琴师(沽上人称“琵琶张”)。清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张伯苓自幼聪颖刚直,见义勇为,常为弱者争公讨理,助人为乐,又酷爱学习,因家寒依附别人私馆就读。
此时正直清臣李鸿章大力开办洋务,在天津成立北洋水师学堂,官费学习,每月津贴白银四两五钱。年仅14岁的张伯苓便考取北洋水师,苦读5年,学习驾驶,每次考试名列第一,1894年张伯苓以优等夺魁成绩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时值甲午战败,20岁的张伯苓被派往“通济舰”服役3年,习枪炮鱼雷和驾驶。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甲午败绩,西方列强欲食肉瓜分中国。英帝强租我山东威海卫,清廷应允。而威海卫在甲午战争时,为日帝所占,列强协议英强租借,清廷派大员乘“通济”舰轮前往办理接收、转租手续。张伯苓随往,亲睹“国帜三易”(接收时,先下日旗,后升国旗,隔一日又改悬英旗。),悲愤填胸,深受刺激!先生为雪国耻,痛感欲救国危,非造就爱国人才不可。欲造就人才,非兴办新教育不可,发教育遂救国宏愿。
1898年,张伯苓毅然弃武从文,决心兴办新学,教育救国,当年11月应津门清府著名翰林严范孙廷聘,在严馆授西洋学(英、理、算、化诸科)。1901年应天津名绅王奎章之请至王馆教西学,此时先生上午在严馆,下午至王馆,约六载。1904年严范孙先生与张伯苓东渡日本考察中学大学教育,见日教育发达,愈感“知彼邦之富强,实由教育之振兴,益信欲救中国,必从教育入手”。归国后严公与先生商议成立中学堂,当年10月王、严两书馆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1907年中学成立4年,学生人数骤增,校舍难容。吃紧之时,津门邑绅郑菊如在“南开洼”捐地10亩,是年2月23日教职、学生迁入南开新校,校名改称“南开中学堂”。
张伯苓先生,为教育救国,到处奔波筹款办学,为把南开教育创办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曾征求全国教育界,学术界知名人士卓见,多次出国考察教育,吸收西方教育科学加以“土货化”为我所用,办出高水评的南开教育体系。其办学体系宗旨在于造就人才。培养救国建国栋梁人才和领袖人才,因而治学严谨,礼聘名师,亦图强建国,施行高质量水平教授。为培养我国高级建设人才,又于1919年9月25日创立南开大学,1923年9月成立南开女子中学;1928年8月成立南开小学。
九一八事变后,张伯苓校长爱国抗日,曾多次组织师生到察哈尔省慰问抗日同盟军将士,积极支持学生抗日救亡活动和爱国行为。1934年10月第十届华北运动会在天津宁园召开,南开啦啦队同学举旗组成“勿忘国耻”字形,进行表演,当即受到日本领事机构的“抗议”。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瓜已伸向东北,先生高瞻远嘱,1936年3月命中学部喻传鉴主任到四川重庆筹建南开中学,当年9月开学。
1937年“七七事变”,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惨遭日寇轰炸,天津南开中学迁往重庆与渝合并,改名为南开中学。南开大学迁往昆明,与清华、北大合并为西南联大。抗战时期重庆南开屡遭日寇狂炸,南开中学不断修整、扩展,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高质量高水平办学,因而重庆南开在大后方享有很高的声誉。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张伯苓校长命黄钰生、喻传鉴先生回津办理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复校工作。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先后三次到重庆南开中学劝张伯苓校长一同去台湾,匀被先生以“不原离开大陆,不愿离开南开学校师生”为由加以拒绝。张伯苓校长从1898年至1949年11月重庆解放,他把整个一生献给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上,他把整个心血倾注在南开教学上。他制定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培养着救国力量。他主张“德智体”三育并进,则是把爱国教育放在首位。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张伯苓先生向毛主席致电表示祝贺。同年5月周恩来总理派飞机接先生回北京。9月15日张伯苓先生欲回天津,周总理与夫人邓颖超在中南海西华厅设宴饯行。1951年2月23日,张伯苓病逝,终年75岁。周总理专程来津张宅吊唁,并以“学生周恩来”名义送花圈,以志哀思。
张伯苓先生,他不仅是一位教育理论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实践家。他的卓越成就,曾被上海圣约翰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他是近代天津名人之一,更是天津人民的骄傲。
排超总决赛已经赛过两场,天津女排都输在连续比赛体能透支上。第二场与第三场的比赛,间隔多了一天,这难得的一天对天津队是利好。
3月5日比赛结束后,天津队教练组让队员休息缓解疲劳,组织队员讨论比赛,调整心情。3月7日才进行了赛后第一次技术训练。训练的强度不大,训练时间也缩减不少。主力球员李盈莹、王媛媛、姚迪因为有伤病,需要做康复训练没有参加。
通过两天的休息,天津队员的身体和心情都得到放松,对第三场比赛充满信心。正如郑益昕所言∶要把总决赛带回天津人民体育馆结束。
天津女排最大的短板是板凳厚度不够,引进外援时舍不得花钱。规则允进两名外援同时上场,北京引进了三个,天津只引进了一个。总决赛北京的三外援在场上都是主力,有的还是得分王,天津的外援只能在替补席拍手。这种高投入高回报的模式一定要引起俱乐部高层的重视。
0天津女排队员已经尽力了,天津队能上场的球员太少,排兵布阵常常是捉襟见肘,盖了前胸,露了后背。战术上也不会有大的变化。
如果天津女排能凭不服输的精神赢下第三场,把总决赛拉回天津人民体育馆结束,天津球迷为你你们欢欣鼓舞!
如果总决赛就这光彩体育馆结束,
孩子们不哭,不哭!
因为天津人看到了你们的进步!
天津三星队是职业联赛以来让天津球迷非常难以忘怀的一支球队就像当初的民园体育场!
天津三星队里大多数都是天津籍球员。那时候的天津足球人才辈出。虽然97年降入甲B但很快就以不败战绩重回甲A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足球不可或缺的劲旅。
于根伟、孙建军、迟嵘亮、施连志、石勇、高飞、王俊、霍建霆、高玉勇、张凤梧,等等等等都是当时的天津球迷家喻户晓的英雄。尤其是于根伟那就是天津足球的这些年来的旗帜!
时过境迁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些球员已经人到中年。有道是英雄不提当年勇,但作为球迷我们应该不会忘记他们为天津足球做出的贡献。
现如今,我所知道的于根伟在动荡的天津天海俱乐部任职。高飞去年在长春亚泰跟随陈金刚指导在教练组任职,王军、王俊现在经常在中超比赛日的天津体育频道担任特邀嘉宾和技术分析节目的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