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六十年代人民公社八大员_六十年代人民公社政府工作人员是多少人

生产队时,“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人?待遇如何?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五、六十年代,农村过春节都吃些什么?

我虽然不知道,但父母常说,五、六十年代,农村过春节吃的才叫浓浓年味,现在春节吃的充其量只是节假日到酒店吃一顿。父母说那时春节吃,才叫好吃,有滋味、有仪式感和期待感。生产队过年杀土猪,每家分几斤肉,炖一锅肉里面加部份白萝卜切与肉大小一致,用春桃(食用红)染成与瘦肉一样,屋子里溢满肉香,漂蕩门外。那时猪肉不是用美国进口大豆玉米加工饲料养,特别有味道!

蒸笼里一笹红团,过年家家必做,糯米红皮馅用绿豆加糖,面皮都印有吉祥图案,寓意团团圆圆,红红火火。孩子们拿红团,蹦蹦跳跳叫喳喳,那才叫过年。

还有过年吃光饼成最好美味,光饼全名叫戚继光饼,简称为"光饼"是老百姓为抗倭戚家军做的干粮。光饼是圆是四角我们现在都不知道。父亲说,光饼圆圆,家家团圆。那时生活差些,但吃出难忘滋味。过年吃饼,老者安之,少者怀之。追念抗倭先贤和戚继光将士,感受我们从那里来,往那里去。

一盘光饼摆桌上,父亲说,禁不住偷偷咬一口。我想:那一口是年的期盼,心的向往,内心充盈的新年,不仅仅吃光饼,而是感恩抗倭先烈们让我们生命瓜迭绵绵,绵延不绝。让抗倭干粮仿真,体味历史。让代代有感恩有情义,有家仇有国恨;感念先烈带来平安年,春节饭。过年吃圆圆饼最有意义,也是人世间最大真实。

我们的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开席第一道菜是闷豆腐,父亲对特色食物情有独钟,那时虽没有大鱼大肉,但花蛤熬出浓汤混合碎炒花生米,闷出豆腐吃不油渍填饱。五、六十年代家乡海鲜便宜,有特色海蛎煎、炝蛏、凉伴海哲头、土笋冻,正宗风味美食,虽欲罢不能,吃饱闷豆腐,吃一二口用眼睛看。

初一和初五,是一定要吃面,本地方言面和"命"是谐音,也叫"妈祖面",土特产线面细长柔韧,吃光碗面海蛎煎、"荔枝肉"、紫菜絲,吃得不剩碗底,这才意味着又长了一岁,添福添寿,这碗长寿面春节"必吃"。

父亲的五、六十年代春节都吃这些难以割舍别样的风味,在氤氲热气中赏年味,庆团圆年,求平安福。

六七十年代,广播站广播员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在六七十年代,只有公社和县上才有广播站。而广播员中,公社的广播员多数是女的——最起码当时候我们县里一共有二十四个人民公社,所有的广播员全是女的。要是县广播站,五个广播员中就有两个男的。

那时候,公社的广播员,都是各公社革委会的领导们,在公社范围内,依据一定的条件招收的。与广播员同时招收的,还有话务员和线务员。他们与农机管理员、电影放映员等,统称为“十大员”。

广播员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点:其一是每天按时间,打开公社广播站的电子管扩音机,进行预热。等县广播站开始广播前,把公社广播站通往各大队(村)的广播通讯线路的闸刀,从“电话”的位置,拉到“广播”的位置上。

然后在县广播站开始广播前,向全公社的各个大队进行广播。内容通常就是一句话:某某某人民公社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五点五十五分,转播某某县人民广播站节目。

等到了时间,把县广播站的信号,接到公社广播站。任务就算基本完成了。

等到县广播站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以及县级新闻后,播音结束。

这时公社的广播员就会以很蹩脚的普通话,宣布本次播音结束。通常也是一句话:某某某人民公社广播站,本次播音结束。再会。

比如我们公社的广播员,就有一个人人皆知的外号,叫“管不着”。原因就是普通话太差了,把广播站读成了“管不着”。多少年了都改不了。因此才有了这么个外号儿。

广播员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和住在广播站外间里的话务员,在特殊情况下轮岗。话务员的主要任务是接转电话,但是也得会开广播。俩人互相代岗,以备万一有个特殊情况,有一个人来不了。也不误事。

所以,广播员、话务员在公社这一级几乎全是女的。多数是里间广播站,外间话务室。而维修广播、电话线路的线务员,无一例外是男的。

在公社的十大员中,随着程控电话的兴起,话务员无事可干,逐渐边缘化之后,回家了。只有工作年限超过二十年的广播员和有一定维修技术的线务员,被县广播局招聘为事业人员,领上了工资。到了1996年以后,就都不在乡政府人员的名单中了。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中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如何计工分?怎么分粮?

这个问题提的,没有劳动能力的家庭,叫五保户,生产队里啥都全包着,还记什么工分?我们邻队有一户,老太太两个儿子先后病死,两个儿媳妇先后离去,撇下一个年幼的孙子,老太太哭瞎了眼睛。这样的家庭在当时自然属于五保户了,她家的一切生产队全都包起来,吃的,烧的,用的等等。还专门安排一个中年妇女,给她家做饭,料理家务。只到孩子初中毕业,自己能做饭了,中年妇女才离开她家。虽然她家的一切消费,都是本队里的社员们劳动所得,但是,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不乐意的,这就是集体的优越性吧。

人民公社时期,那时你多大?经历过哪些难忘的事?



我国的人民公社时期是始于1958年,瓦解是1984年。除了瓦解时的情况没经历,人民公社的前面大部分时间都是亲身经历者。本来回答这样的问题没有什么意义,但是,笔者认为现在很多人有意扭曲这段历史,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这段历史。这样对年轻的一代自然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误解。因此,笔者以亲身经历实事求是地说说这段历史。当然,各地情况有差异,笔者只就自己所在农村人民公社的耳闻目睹,做个简单回顾。

实事求是地说,10岁以前,没有多少印象。比如人民公社初期的吃食堂饭那段日子没太多的印象。那个时候只记得母亲每天到吃饭时间就用一个木盆子到食堂打饭回来吃。其余没什么记忆。



有记忆的时候是1964年以后,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时候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叫“四清运动”,农村四清运动是指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经济上四个方面的大清查。这个我是记忆非常深刻的。四清运动主要是对干部的清查。那个清查的目的是为了纯洁干部队伍。四清运动由各地抽调工作组入驻各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对犯有经济问题的干部要进行教育,运动的步骤分三步,第一步是自查,第二步是群众检举,第三步是整改。一般干部没有什么问题的,通过第一步就“解放”出来了。只有个别有问题的干部要通过群众检举帮助,最后通过自我反省,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最后在驻队干部的领导下,让大家统一思想认识。笔者的记忆里,四清运动以后,那些干部好像都变得很积极了。四清运动历时共一年。社教运动时我们小孩子被组成儿童团,早上、下午要给生产队捡野粪。还有每年要组织一两次义务为军烈属砍柴的活动,这是儿时的记忆。



笔者所在的生产大队,四清运动的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修建了一个小型水电站。全大队开始用上了电,并用上了水力打米机。在这以前是点煤油灯,以前碾米是水槽碾米,有时候碾一担谷子早上送去,要下午或晚上才能碾出来。这是四清运动带来的一个很大的变化。另外,水稻开始推广矮秆品种,原来的水稻都是高杆品种,易倒伏,抗病虫害能力差,亩产低,所以,那个时候的社教工作队就为我们引来新的水稻品种,并强调合理密植的问题。这也是我记忆很深的。社教运动还有一个新事物就是全公社都安装上了广播,这是咱们农村的新鲜事儿。但那个时候的电杆没有水泥电杆,全是木材,由生产队上山砍树作为电线杆。我们公社的电站是成立人民公社时(1959年)开始修建的。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期,县政府也做了很多的大型建设,比如水利、电力等,那时好多都以当时的运动命名,如社教坝、四清坝等。

文化大革命对我们农村生产队来说,记忆中没多大影响,因为农民天天种地,也没看到有什么活动。但在公社机关和公社的一些企业有一定的互斗现象。比如,当年我们那里的公社电站的一个人就是一个什么组织的头头,后来据说从电站开除出来了。

人民公社生产队时期经历的事情很多,比如怎样评定工分,怎么选举生产队干部,怎样组织安排生产,怎么进行收益分配,还有怎样抓经济收入等等,要说的东西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这里着重说说记忆深刻的一些事情,比如人民公社时期的民兵组织。人民公社时期,一般的青壮年都被编入民兵组织(18岁—45岁),年轻的被编入基干民兵,年龄大点的编入普通民兵。那个时候一个大队为一个民兵营,公社叫武装部,各大队的民兵都在公社武装部的组织下进行民兵训练。笔者印象很深刻的是那时民兵训练经常深更半夜集合活动。缺席是要受到严肃批评的,那可是政治问题,所以,大家都很重视。









到了70年代初,开始有了化肥,知道了什么叫碳酸氢氨(又叫氨水),后来又有氮肥,还有钾肥、磷肥。这些肥料由公社统一分指标,也不是有人说的都是票证。直接到公社的生资门市部去购买,那里有各大队各生产队的分配数据。这个时候也开始有了农药,我记得曾经好几次在喷农药杀病虫害时,不会防护造成农药中毒,导致头晕呕吐。

最有趣的记忆就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那个时候不知怎的麻雀忒多。每到稻子快成熟的时候,成群结队的麻雀就到稻田来吃谷子,那个时候因为我们还不是主要劳动力,所以生产队长就安排我们赶麻雀,生产队买来爆竹🧨,麻雀一来就放爆竹,爆竹一响把麻雀都吓跑了。



还有一个印象很深的就是蒸汽育秧,这对现在年轻来说是没见过的,有些可能连听都没听说过。那个时候为了解决吃饱饭的问题,上级领导也想了许多办法,比如我们山区农村不适合种双季稻,但为了多一点收成,推广种植双季稻,为了赶季节就发明了蒸汽育秧技术。笔者亲自参与蒸汽育秧,生产队安排几个灵性一点的青年负责这个差事,白天晚上轮班守在蒸汽育秧棚里。

回想起那个时候的人民公社,为了改变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确实想了不少的办法。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农村种田的条件大大改善了。所以,我们有些人总拿今天去诋毁过去是不理性的。正是那一代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应该要懂得感恩。

如今农村的赤脚医生、接生员、民办和代课教师都有定界补助,农村防役员又如何?

87年后进校的代课老师最惨,刚进校时84年以前为在编民办,中间又放宽到86年,大家都鼓足干劲好好干,等政策再放宽也就有转正的希望了。谁知道99年被一刀切辞退了。没有下放金更没有养老保险,身子也荒了。唉可悲啊。更气人的是后来又招了代课教师,最近人家都又签合同了,工资养老保险都有,真让人羡慕嫉妒恨啊

五、六十年代的人,能否回忆一下你三十年前的生活是啥样子?

我是在文革期间上学的,那个时期我们是读着毛主席的书长大的一代。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就是“天天读”,因此《老三篇和为人民服务》至今,我依然能背诵下来。

我们那个时代,不是像有些年人说的那样;我们不学习。那时的老师非常负责,经常家访,不想现在的老师经常叫家长去学校。

那时,我们经常去参加学农活动,老乡给我们“忆苦思甜”,我们听老乡讲述旧社会地主是怎样欺压农民的;我们也经常去工厂,听工人师傅讲旧社会工人阶级是如何受压迫和剥削的。

那个年代,给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就种下了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痛恨人剥削人的旧社会的种子。

那个年代,虽然物资匮乏,但我们很幸福。

现在想起来,都是满满的美好回忆。



六七十年代,农村接生婆是一个怎样的角色?为何生孩子不去医院?

在六七十年代,我国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因此,那个时候农村人口的出生率是非常高的,而且农村生小孩也不是去医院的,都是在家里由接生婆负责接生的,所以,那个时候农村的接生婆可就不简单了,也就不是一般的人了,农村接生婆是一个非常有威望、非常有威信、非常受人尊敬的人了!

那个时候,农村的医疗条件是非要落后的,农村的人民公社虽然有一个医院,但是基本上是没有住院床铺的,甚至连一个妇科医生都没有,所以,当谁家媳妇要生小孩之时,也就不能去公社医院的,都要提前把接生婆请到家里的,由接生婆接生的,虽然那个时候农村小孩出生率非常高,一个家庭可能生五个六个孩子,但是,也没听说过有生孩子难产的情况,农村这些孩子也都会顺利出生的!

我们村有一个接生婆,不但我们村出生的孩子都是由她经手接生的,其他村生孩子的也有请她接生的,而且也没有听说由她接生的产妇有难产的,当时,我们经常看到外村的人牵着马,或者牵着驴来请我们村这个接生婆的,由于那个时候农村的经济情况非常落后,接生婆接生一次,生孩子的家庭也只能给接生婆一元两元钱的,其实,在那个时候,一元两元钱也就不少了!

到了八十年代,也就是1980年9月,党中央发表《关于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开启了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新篇章,农村没有计划生育的历史也就结束了,农村的夫妇也就实行了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了,而农村医疗条件也有很大的提高,生孩子的时候也就选择去当时人民公社的医院,或者去城里的医院去接生了,而农村接生婆也就基本上完成了历史使命了!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