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到80年代初期,基本属于计划经济体制时代,那时乡村还实行集体经济,大家集体劳动,吃大锅饭。人民的生产生活主要靠基层干部来组织,国家的各项政策也主要靠基层干部去落实和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和交通枢纽工程的兴建,基层干部也是首当其冲,带头执行,那时的基层干部没有工资,没有福利更谈不上有特权,但是他们却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们却没赶上国家的好政策,现在这一部分人大多已步入七八十岁的年纪,对这一部分人国家应该对他们也应该像民办教师和赤脚医生一样给予一定的养老补偿。
题主问退休养老金每月不足3500元的老人,以前都是干什么工作的?
尽管有不少所谓的社保专家、达人信誓旦旦的说什么退休金的高低与自己的缴费基数、缴费年限密不可分。然后再云遮雾罩地说上一番似是而非的“道理”,卖弄卖弄退休金的组成和算法。但我认为这些人的“伪论”,都是欲盖弥彰!至少,在2014年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企业、灵活就业人员的退休金收入完全就是冰火两重天!
为了说明问题,我就举一位我所认识的老人的例子吧——
现在,他的退休金与原先同事的退休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这个事例不难看出,一些在网络上道貌岸然的“社保专家”所列举的企业与机关退休养老金为什么会差別那么大的理由都是在有意混淆视听,指鹿为马!
通过这位老兄的事例我感悟到——
已经退休的老人们退休工资高点低点不要紧,牙口好、身体好才是第一位的;
生活水平好些差些没关系,有个知足常乐的好心态才是健康长寿的关键要素!
为什么这样问?69年废除了一个法律规定,为什么不去查一下。实话实说,567年代包括80年代中期的正式职工,没有缴纳养老保险。不用再问,2014年前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同样没有缴纳养老保险。学习一下《社会保险法》对大家都好。
东北人靠实干来发展,有的地方靠做假来骗钱 。走的不是一条路。
这问题具体的好处我不太知道,反正那个时代商店里卖肉的,卖菜的都特别吃香,那时候什么都凭票供应,一个月一个人才三两油,人们都想买点带板油的肉,可想而知你能买着了吗?我没在农村呆过,露天电影的放映员我想应该比卖肉的还吃香吧。
想跟今天的后生人讲清楚七八十年代有一个城市户口有多重要,的确不容易,因为今天已经没有当年那个社会环境。我小时候居住在一个公社(今叫乡镇)中学,但却是农业户口(我父虽是校长,但我母亲却是农村户口)。这学校旁就是一家大型矿山,这矿山就可谓啥都有,从电厂水厂到医院学校。我小时候就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资格进矿山职工子弟学校读书的小孩子,必须父母都是正式工,至少父母都是城市户口,如果父母有一方是农村户口,即使父母都在矿上工作(当然农村户口的只能打日工),子女都不能在子弟学校就读。所以,我也有不少同学,其父亲是在矿上工作的,但只能眼馋自己邻居那些一起玩耍的小朋友们能进矿校读书。
当然,更重要的是,那时的双职工子女是包安排工作的,而单职工子女只能等父亲退休后安排一个顶班,至于广大农民兄弟,想都不要想。
城市户口有多重要,看看今天北朝鲜,平壤的户口有多么重要,就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