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80年代乡招八大员_80年代的八大件

生产队时,“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人?待遇如何?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七十年代农村高中毕业的人,后来都干了什么工作,现状如何?

我也是七五年的高中毕业生,所读学校那时候叫农业中学,说学校其实也就是农村中的几间草房子,门口有块空地就是操场的那种,老师是各地方七拼八凑来的,正规教师就一两个人。

虽说是高中毕业,也就是读了九年半书,小学五年半,初中二年,高中二年。高中毕业没有地方去了,只有回家务农。人家有头绪的家长有将孩子送进工厂的,送进供销社的,做赤脚医生的,民办教师的。

只有我们这些没有头绪的孩子,一头扎在农村,一干就是几十年。也许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没有大的追求,很容易满足,虽然是在农村,小日子过得去就算了。

现在回头看看后悔了,当初人家有工作的,现在都有老保,每个月雷打不动的都有好几千进帐。当初在家老老实实种地的什么都没有,将来还得靠子女来养老。这就是区别,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不可能都是一样,一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凡事都要想开点,辛辛苦苦一辈子,轻轻松松也是一辈子。

80年代的双职工,是怎么工作和带孩子的?

八十年代的双职工,一般在一个单位,就以单位为家。不在一个单位的也相隔不太远,下班后可以回家;略为远一点不能回家的,单位有住房,可以在集体食堂打饭到宿舍,想吃点好的也可以自己操作开点小灶,在那个年代对相隔太远的双职只要向组织申请,就可以调到一个地方工作,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夫妻相隔十万八千里,简直成了牛郎织女,也许一年才回家一次相聚。对于孩子,在未入学之前一般都是由女方看照,家有老人的,由老人到单住照顾小孩,没有老人的就请人,或放到还远的人家照顾,晚上下班了接回家中或单住宿舍。那时候,作为双职工,虽然上班比较紧张而且辛苦,但由于双双都有工资,按月拿钱,生活还是比较滋润的。

在我家的旁边,就有一个水轮机修厂,每当黄昏时节,总有一个个、一对对晚饭后的工厂职工,手上牵着小孩,有的怀中抱着小孩,脚上穿着木制的拖板鞋,走在那碎石公路上,不时发出木制拖鞋清脆的响声,伴随着连续不断的哈哈笑声,日头渐渐地落下山去。

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记得那时的情景。

农村八十年代前顶替父母上班的人,都混得怎么样,现在过得好吗?

1973年,我们村里的两个本家,一前一后跳岀了农村。顶替父亲的工作,上班去了。
当时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小名叫马儿的那个人。已经结婚好几年了。不知道是走了什么后门,居然在我们村里的供销社上班了。
那个年代,供销社可是相当吃香的一个地方:全村的老百姓,日常的秤盐打醋买碱面儿,离不开供销社。另外买一些紧缺的商品如肥皂、洗衣粉、棉布等,不仅需要花钱,而且有些商品还得有供销社自己印发的购买凭证。俗称“号号”。有段时间,就连点灯用的煤油,都得凭票供应。受其影响,手电筒里面的电池,也不是谁想买,就能够买得到的。
但是,如果在供销社有个“自己人”,这一切就都好说了。可以想到的是,马儿那会儿到了本村的供销社上班,能有多牛啊?就连本家的长辈,为了能买到紧缺的东西。不仅等马儿下了班,去他家求情。有时候就在供销社的柜台外,低三下四地哀求:你看,你五奶眼神儿不好,晚上没有灯可不行。煤油紧张。那就把电池卖给我一对儿吧?
马儿对本家五爷的哀求,不屑一顾。冷冷地说得有卖了鸡蛋才给的“号号”,才能卖。老头儿哀求了半天,没有效果。拄着拐杖刚下了供销社门口的三个台阶,就站在街上骂开了:什么畜生东西?啊?小时候没吃的,经常跑到俺家来。吃俺老婆给他烤的红薯山药蛋!刚当上个供销社的站廊柜的,就连祖爷也不认啦?好你个没良心的畜生!……一边骂,一边拄着拐杖回去了。
没有几年功夫,随着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以及放开搞活经济的政策实行。很快村里就开了好几个个体商店。生意都比原来的供销社好。
到了1986年,我回到老家村里养病。去了一次以前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供销社,感到里面冷冷清清,毫无生气。马儿两鬓斑白,一个人呆坐在椅子上,面无表情。直到门扇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回弹,弄岀了响声,他才站起来,换了张笑脸:大侄子回来啦?买点儿啥东西?
以前我喊他马叔,他都懒得理我。怎么几年不见,他就如此懂礼客道的了?再看他的衣着打扮,以及地上摆着的坛坛罐罐上的灰尘,就知道他的日子过得不怎么样。
果然闲聊的时候,他就大倒苦水:埋怨国家放开了政策,不打击“投机倒把”了——现在是个人,就能领上个执照,开个商店卖东西。把正儿八经的供销社都快饿死了!你看看!这么半天了,就来了你一个人。以前咱们供销社门口,比大队院里都热闹一百倍!
我问他,收入还可以吗?他说这个供销社,倒闭是不可避免的了。和个体商店相比,没有竞争力。就营业时间上来说,人家就在自己家里开着店。半夜里捣门都能卖东西。他光从时间上就耗不起。现在年龄大了,就更陪不起人家的时间了。
后来,听说他又苦苦支撑了一年多。在村里红极一时的供销社,彻底关门了。
前几年,我回村里安葬父母。路过供销社时,发现它的那个五尺多深的前檐,已经完全塌了。破砖烂瓦堆积在门口的圪台上,无人收拾。前檐残留的木椽子七长八短地悬在窑洞顶上,呈现出一副残破败落的景像。
一个邋里邋遢的老汉,拄着拐杖,缓缓而过。边走边拖着一条右腿,含混不清地和我打招呼。刚开始我没有认出他,后来他站住,用手抹了一下不断地流口水的嘴唇。这才看岀,原来是在供销社上过班儿的马叔!
几年前,因为家里的唯一经济来源——供销社关门歇业了。退休金又少得可怜。马叔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大儿子出去打工去了,几年也不回来。小儿子也要走,他不同意。父子俩吵了一架,儿子赌气走了。他气得血压飚升,半身不遂了。
治疗了大半年,终于现在不用人扶,能拄拐杖出来散步了。从他满手老黑痂,衣衫破旧来看,他的日子过得极为寒酸。身上发出阵阵的臭味,估计是有多少日子也没有洗过澡了。

七八十年代当兵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那你为什么要去当兵呢?

在七八十年代,农村年轻人的梦想单一的很。

我是82年入伍的,如果让我唱高调回答的话,当兵为了保家卫国,真心不加水分自私地说,就是为了跳出农门,才去部队寻找实现自己的梦想。

记得当时,我们一起入伍的战友们,在一次思想教育课中,指导员当时也问了一个和题主问的相同的问题,只是要求必须说实话。当时农村兵居多,初高中毕业的不多,所以大部分人回答的是,为了娶媳妇。城市兵回答的是,为了复原后安置工作。

当时的我,回答的就是,跳农门,当将军,成为非农业。我诚实地回答,引来了战友们一阵起哄的声音。看起来我的理想目标可能有点出格了!还是最后指导员的一句话,给我吃了继续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奋斗,争取实现的定心丸。

指导员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五年的锤炼,自己的目标虽然没有实现。但是,我收获了人生中最光荣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党员!我自豪地说:我的人生军旅生涯没有无悔青春。





80年代最吃香的“铁饭碗”有哪些?如今哪些已经完全消失了?

那个时候的铁饭碗有国企的职工,县办集体企业的职工,商业系统的职工。以及教师、医生、公务员、研究单位等事业单位职工。现在的铁饭碗剩下的有教师,医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了。国企在九十年代已经改制,员工成了合同制员工。除了国家骨干企业外,大量的国企倒闭的倒闭,出售的出售,员工们下岗失业的比较多,铁饭碗被彻底砸掉了。商业系统也一样,随着市场机制的活跃,个体商户,民营商业的出现,国营商业系统大多经营不善,改制、出售、倒闭,员工也是走的走,下岗的下岗,铁饭碗已不在了。在最初的那几年,这些下岗的员工自找出路,自谋职业,吃苦受累,为国家的企业改革做出了牺牲,他们打多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享受着国家的退休政策,虽不富裕,但日子都能过得去。

七,八十年代农村老放映员待遇如何?

七、八十年代人民公社放映员待遇怎么样


70年代初,为了解决我国农村文化电影宣传工作的落后局面,国务院下发了[1974]12号《关于认真做好农村电影发展工作的意见》的文件通知,各级政府部门又相继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先后在75年--77年在全国的每一个公社由公社(乡镇)党委政府代表国家最基层职能部门具体操作,选拔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宣传能力的优秀人才,统一由文化厅电影部门统一培训。



电影放映员必须要持有三证:电影放映证、技术等级证、放映单位登记证(放映员技术考核由县电影公司监考,考核合格后再由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核发放映证)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再担任公社放映员。



电影队由公社党委、革委直接管理,业务技术、拷贝供应由本县市政府机关单位《电影公司》管理,从此正式拉开了国家对广大农村人口通过电影队普及文化宣传的序幕。



我七十年代中期从事放映这个行业,那正是我青春年华19岁。进入这个行业后和同行们一样履行了上级组织交给我们应负有的责任。积极工作认认真真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作,把党的政策和温暖送到了农村的每个角落,让电影宣传搭起了党和人民密切相联的鸿桥。



七十年代的那场景记忆犹新,那时的农村文化生活非常闭塞,但农民对文化生活非常渴望。为了完成每月放映场次和队友们不辞辛劳每晚放映一般要接近0点,为了满足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若是新拷贝我们每晚要转点六七个放映点,放到最后一个放映点基本上是东方日出。白天有时还要承担给公社刻钢板、写标语、开会布置会场、布置宣传墙报等。挤出时间编写幻灯片为晚上映前幻灯宣传作好准备,那时再辛劳都是无怨无悔乐意接受,没有辜负上级组织对我们的关怀和希望。



我们原用的是长江牌16mm放映机和拷贝胶卷配套山东75型发动发电机,那时交通方便的公社大队(当时只称大队不称村)普遍用的是这种机型。极偏僻山区的公社大队用的是8.75mm放映机,这种机型轻装运输方便。



由于电视的普及我们这代从事半辈子这个行业的电影人已悄悄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我们现已都花烛残年,但已有很多同行们为了党的放映事业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带着遗憾离我们而去,现我已60余岁能享受到国家对老放映员的生活补贴每月百多元,感谢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代电影人。



借此【悟空问答】栏目平台向所有同行们问候,祝各位晚年幸福快乐余生,好好珍惜安度好自己的晚年。

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现在都混得怎么样了?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我比较有发言权了。因为在上世纪的一九七八年,我姐就顶替我父亲的工作,我父亲才正式退休的。他们都属于国家的正式工人,工作单位的名称是:贵州冶炼厂,(副厅级企业单位)。八十年代初改名为贵州省赫章铅锌矿,降为副县级单位。接受当地党委政府和贵州省有色金属公司的双重领导,于二零零三年,因矿源枯竭宣布停产关闭。

至于这些顶替父母工作的农村青年混得如何?请听小编慢慢道来:

一:说实话,以如今的标准衡量的话,这批人绝大多数都混得较差,因为现在每月毕竟只有二三千元的养老金,但在当时是属于家境和运气都比较好的一代人。最起码拥有一个稳定而体面的职业,最起码总算跳出了农门,吃上了商品粮。端上了铁饭碗,比起脸朝黄土背朝天而靠天吃饭,土里扒食的农民伯伯,经济状况要好得多。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没有问题。单位好一点的稍高一些,但如今他们的养老金同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退休的同志比起来,又只有这些人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收入,但是,这还是算混得一般的。

二:当然也有极少数混得好的:

先说混得好的吧:实际上混得好的这部份人基本上都是文化基础在当时比较扎实的人,也就是说他(她)们在农村最起码是初高中学历,来到新的工作环境以后又积极地在业余时间参加职大,夜大,电大或函大的学习。知识功底更好的同志,很多单位都推荐到正规大学学习。这些人学成归来以后,有相当一部份人都逐渐变成了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成了单位的中坚力量。身份自然而然地由工人变为干部,当然退休金已随着水涨船高。另外,在上世纪的一九九三年之前,由于政企还没有分开,那些有关系,有门路调到事业单位或行政单位去的同志,(有极少数是通过招考录用的)以及少部份下海经商发家致富的同志,也应该算是更幸运更幸福的一类吧。

三:最后谈一下生活得最差的那一类:

这些人顶替父母亲工作几年或十几年后就面临国有企业的破产或改制。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下岗分流,买断工龄,停薪留职等政策。这些人当时上有老,下有小。而自已的文化素质又差,又无一技之长,面对生存的压力,只有摆地摊,或四处打工。事到如今,已过去了十几年或二十几年了,我仔细盘算了一下我所认识的这类人,混得好的一个也没有。并且有一部份人连社保也没有继续补交。因此,不管是内退或正退的工人,养老金都低得可怜。属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范畴,(每月一千多元)。而寿命短一点的,早在几年前就去见马克思了。

八十年代的农村电影放映员是一个非常吃香的工作,有谁知道当时吃香到什么程度?

对于80年代的农村电影放映员,那时候的确是一个非常羡慕的工作,因为在80年代的娱乐项目是非常的少了,即便是电视也不是太多,一个村儿有可能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放电视还需要收费的,但对于露天电影是不收费的,那个时候经常盼着放映员来村里放电影,有时邻村放电影也要去早早的搬着小板凳去占一个地方等着看电影。



记得那时候的电影放映员,一般都是有自己的一辆自行车,带着放映的机器到村里。首先,这些放映员都是提前到村里,然后由村里负责人带领着上饭店(或者是在村干部的家里)请他们吃饭,吃的那是相当的好。晚上要炒上几个菜,然后要有一瓶小酒。当放映员吃饱喝足以后,天色也就渐渐的晚了。村里的干部派人提前把银幕拉上,也就是一块大白布找一个地方挂起来。



一般农村放电影都是在村委的大院里,放映员把机器支好以后,逐个片子进行放映,一般每晚上放两个电影,时间应该在10点左右就能结束。如果说和放映员关系比较好的话,放映员会让观看电影的群众在附近看电影,这样能够看一个正面的电影。所以那时候的放映员,在农民的心目当中是一个非常崇拜的一个职业,也是一个非常羡慕的一个职业。在那时候放映员是最接地气的一个职业了,也可以说是农民接触最经常的一个非农业的工作人员。



对于那个时候的电影放映员,找对象是最好找的,而且工作也是最好的,吃的饭也是最好的。因为那时候确实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每一天到一个村里放电影,每个村里的村干部都会积极的靠上去,然后弄好吃的给放映员吃,这样放映员就会给放一个好片子,而且还经常的在那个村里放电影。每次放电影村里都会大喇叭宣传,让大家到村委大院里等着准备看电影了,当然附近村的村民也来看电影,可以说是人山人海的,不像现在农村几乎已经不放电影了,即便是放电影也是了了几个人去观看。



总之,对于80年代电影放映员这个工作,确实是一个非常好、非常舒服的工作,也是农村老百姓接触最多的一个行业。放映员的确是非常吃香的,到哪一个村里都像接天神一样接送,对于吃喝方面的招待是非常好的,因为那时候温饱问题也都很难解决,更别说每一顿还能吃上一点肉鸡蛋之类的。当然随着网络科技的发达,现在看电影的人非常少了,在大城市里有电影院也只是看看新片上市,当成一个娱乐的场所,如此大趋势,放映员这个工作理所当然的也就退出了市场,至于以前那些年老的放映员都已退休了。大家是怎么看80年代放映员的这个工作的?敬请下方留言交流。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