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随着农村年轻人大量涌进城市,农村有劳动能力的人越来越少。农村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医疗与养老成了农村两大难。
养儿防老是农村人最大的希望,但随着农村年轻人大量涌入城市扎根城市。使得农村人这一希望几乎破灭,农村老人不得不面对现实独自生活孤独无助成了现实。随着国家对农村医疗养老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对比城市医疗保险还是差了很多,为了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国务院有关部门已制定并实施以养老、医疗保险为重点的全民参保计划。有利于加快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目标,推动建立健全全民共享、公平可及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有利于适应城镇化进程和社会流动性特征,更好维护各类参保人员跨地区、跨制度转移接续社保关系的合法权益;三是有利于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预计到2020年将会有超过90%人口参加社保,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养老、医疗保险100%全面覆盖。农村现实生活及农村人对参保的认识不同,有多数人不愿意参保也有一部分人没有能力拿出参保的钱。依靠儿女拿钱去参保,儿女还过着紧紧巴巴的日子。房贷车贷孩子教育就够他们拼的了哪有能力给老人拿钱参保,是有心无力只能干着急。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这是个世界性、世纪性的难题,特别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老年人数已超出2个亿,这样一个特大的特殊群体,要解决养老问题,确实没有立竿见影的灵丹妙方。虽然这群人交了几十年公粮,对国家有一定的贡献,按理,党和政府应将这群人纳入养老范畴,由政府买单,按现在农村一般的消费水平,每人每月由政府支付4至5百元养老金,可是政府暂时还没有这个支付能力。故此,我的建议是:
一.倡导孝老文化。常言道,积谷防饥,养儿防老。赡养父母是儿女应尽的义务,夯实老人养老的第一道保障。
二.制定政策加强引导,从步入成年开始,逐年缴纳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政策化制度化,使每个步入老年的都存有一笔数额相当可观的养老金,然后政府再每年在个人养老帐户中注资一部分,夯实老人养老的第二道保障。
三.开源节流,合理调配。许多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离退人员,退休后每月领取四、五千,五、六千甚至万把多元的养老金,且他们的医疗医药费用大都是实报实销,就算按消费水平比较高的城市来衡量,他们的养老金肯定会有节余留给他们的儿女,因此,是否由政府出面予以适当调节。就象台湾一样适当降低军工教警消人员的退俸,做为他用。也许这个建议会招来千千万万人铺天盖地的诅咒,因为触及到许许多多人的利益,权当探讨吧,若是可行的话,也可做为老年养老的第三道保障。
我本农民,且儿女均为农民,总之,我并不奢求农民养老能和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划上等号,否则,人与人之间就没有拚博与竞争,谁还会去努力读书努力创新,大部分人都选择当农民,免去拚博之苦,培养一些惰性群体之外,也阻挡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个人见解,无求大同,不喜勿愤。
农村老人假女如身上没有钱,也没田,问怎么养老,回答筒单,一生懒蛋,纠有自取!
少年不努力,老年何伤悲!
感谢有政府,赠点构吃的。
别愿天和地,别怪几儿女,
受罪是何该,来生再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