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读书笔记:悲哉戊戌

  悲哉戊戌1——没有保守派的改革

  可能许多人不知道一八九八年,却知道它的干支——戊戌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这是一段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了解”的历史:光绪帝立志于富强,起用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一百零三天后,因为保守派慈禧太后、荣禄和投机政客袁世凯的疯狂反扑,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杀害六君子捕掌康梁党人。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在我们所学的历史上,那是漫漫黑暗里的一道闪电,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次最佳机遇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君主立宪——这可能是中国的最佳选择——的可能性。清王朝无可避免的走向没落,中国也在黑暗中再苦苦挣扎了十三年。许多人都在痛恨慈禧的目光短渐,官僚的反动和士大夫的无知愚昧,而把各种光环加之于维新派头上。

  那似乎已经是铁案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是不可更改的历史。

  然而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真是这样吗?

  谁也没有想到,历史会在一百年后反而更加清晰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谁也没有想到,那样一段被无数人重复了一百年的历史居然会有这么多的疑点。会有这么多的证据,在拒绝已经写就的历史。在告诉人们,还有一个真实的戊戌,还有一个真实的中国。那才是中国的本质。

  历史的价值,就在于人们通过了解历史,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而戊戌作为一次失败的改革,被保守派横加阻挠的改革,影响了整个近代历史的改革,只有认清历史的本像,才能谈到鉴古知今。拿着一种错误的观点,必然导致再次的失败。

  那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呢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

  一八九八年,四年前的甲午之败余痛未消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二十八岁光绪在亲政十年之后终于决定变法维新。他首先是进颐和园,去证求了慈禧太后的意见。与我们熟知的历史相反,慈禧支持改革。

  不仅如此,正是慈禧首先引进西方新法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也许我们会惊讶,那个王八蛋、老巫婆,葬送大清的女人!戊戌变法就是断送在她手里,怎么可能是她?事实上,三十年前,光绪诞生之前,就是她支持恭亲王、曾国藩和李鸿章引入洋务,即使在戊戌变法中,洋务运动也并未中止。还有,戊戌变法之后,同样是她继续着变法的事业:废科举、改官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准备立宪。这种种都表明,慈禧并不仇视新法。她是改革派。甚至比光绪走得更远。

  那么是朝廷的守旧派破坏了变法?光绪并不是一个莽人,在变法之前,他还要征求一下大臣们的意见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首先是朝内,从内廷所保留奏折档案来看,没有一个人反对改革。就是被后世几乎一致认为的“保守派”的徐桐,也不例外。他一人连上三个折片,内容也远比康党所议更中肯详实。

  光绪仍不放心,他又把朝臣所议发往各省,证求意见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结果呢,各省疆吏同样没有一个反对改革的。我们不必对这些资料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因为他们也并非都是投机者,这些意见是为投皇帝所好而说的动听谎言。因为他们并不讳言:这些大臣没有一个人同意康有为的“速成改革论”。

  悲哉戊戌2——惯于说谎的圣人

  此时那个后世历史里俨然为帝王师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清末改革总设计师的康有为在做什么呢?

  这又是一个意外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戊戌变法又被称为康梁变法。事实上康有为只见过皇帝一面而已,光绪甚至没有给他一个象样的官职,更不用说重用了。联系康有为后来的说法,与历史真迹对比。我们看不到大义凛然的改革家,看不到康有为所自述的种种事迹。圣人康有为不过是一个只懂得玩弄小小阴谋的小角色。

  他在自己的后半生不断地撒谎,甚至把谎言当成了事实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他说自己有专折奏事——就是直接向皇帝报告——之权。历史学家黄彰健考证了戊戌变法期间康的所有奏折:这是谎言。一份也没有。全部是由总理事务衙门代奏。

  他说自己得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领导十八省一千三百举人,作出了至今留在我们教科书的“公车上书”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言之凿凿。

读书笔记:悲哉戊戌

  然而真正历史学家们只相信证据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他们翻遍历史资料,并没有找到所谓的公车上书。则在同时代人的记录里,这次上书根本没完成。因为康有为得知自己刚刚中举,为了仕途而放弃了机会。但他们又无意翻开一页如此崭新的历史:就在康有为自称公车的同一天,一八九五年五月二日,在京官员们得知消息后,将《马关条约》未签本的内容公行天下,然后御史、宗室贝勒、公、将军、翰林、各部司员、大臣也包括各省举人——这里面没有康有为,蜂拥上书,反对签约。(这段历史我是在九七年看到的。当时我自费订阅《中国青年报》,在某一期,看到一个专版,标题就是《康梁公车未上书》,当时我真以为自己看错了。那篇文章我看了很多遍,这次在《温故戊戌年》里重温,真不知还有多少虚假的历史……)

读书笔记:悲哉戊戌

  他还说戊戌政变前夜,光绪给了他密诏让他设法相救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康有为在后来的流亡生涯里,以奉旨钦差自居,并以此为号,结党、募捐、备军。

  这份密诏的原件还在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可是与康有为所言完全是两码事。

  首先密召并不是给康有为的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光绪对他并不信任,而更信任军机四行走之一的杨锐。其次,密诏中要杨锐等人想办法不要得罪太后,以便改革顺利进行。而康有为则伪造成光绪说自己“位几不保”让康“设法相救”。结果这成了光绪与慈禧之间的一个死结,名义和事际上的两个君主,再也不可能坐到一起。我想光绪如果知道一定恨死了康有为。然而他不知道。他只知道是袁世凯告发他密谋政变。所以在被囚的日子里,光绪把袁世凯的名字贴在墙上,用箭射之。

  为什么会有袁世凯告密呢?因为惯于说谎的康圣人,说了自己最大的一个谎言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就是指使谭嗣同以密诏逼袁兵围颐和园。只能说康党太猪。当时袁世凯孤身入京,且慈禧早有防备,想谋反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作为袁世凯本人,为自己考虑,也不可能干这种注定要失败的蠢事。

  梁启超呢?变法一百多天里,他未上一章,未献一策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因为他根本不在廷臣之列,也不在司官之列。就算他要上书,也得象平民一样,由都察院代递。

  如此康梁变法……

  悲哉戊戌3——谁是卖国贼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

  一八九四年的甲午之战,在历经百年之后,依然带给中国人无数心痛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关于甲午海战的种种论文每年都能见到。战争时的内政、外交、军事力量对比,甚至具体到一场战役时的战斗队列都被一再重复。

  然而,这么多的论文都有意无意地回避一些史实,导致这样的观点:如果不是李鸿章卖国,在战时未尽力作战,使军事力量占优的中国战败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那么历史必然重写。

  李鸿章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转眼就是一百年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

  在张建国的《重温戊戌年》中,他秉奉非主流历史学家的反思结果,以更客观,更有说服力的历史资料重温了那场改变中国,也改变了世界的战争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

  北洋海军作为亚洲第一海军,却败于刚刚崛起的日本之手,这里面的原因耐人寻味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无数学者都把怒火发泄在慈禧太后与李鸿章身上,指责他们战前疏于备战,甚至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战时无勇无谋,导致全军覆没;战后又屈辱的接受了赔款两亿两割让台湾等条件。作为当事人的李鸿章,其卖国的罪名是逃不了了。

  但历史在不断反思新材料不断被发现的情况下悄然改变了原来的结论……

  从一八八三年说起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这一年,在李鸿章的苦心经营下,北洋水师的规模与战斗力雄居亚洲第一。这年七月,李鸿章命北洋舰队驶入日本海,停泊于日本海岸。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登舰参观之后,“脸色苍白,黯然不语者良久。”

  然而好景不长,自一八八八年起,北洋海军未购一船,甚至连炮弹都没再添置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甲午之战定远舰巨炮炮弹只有一枚!镇远舰只有两枚!!为何无钱购置呢?无数书籍告诉我们,是慈禧太后把钱拿去修颐和园了。是吗?

  修园之事确有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就在这一年,光绪亲政。为谢太后养育,于是修建颐和园。原来如此。真是慈禧这个老妖婆!但是慢着,再看一下历史。修园始于一八九一年,而北洋海军军费每年达五百万两。光绪也不可能全部挪用啊。

  一八九一年四月,户部决定南北两洋购买枪炮船舰暂停两年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经丁汝昌力陈,五月上谕“可以拨款”。但这句话就象放个屁一样再没了声响。

  幕后的那只手出现了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就是我们历史上那个忠臣、改革派军机大臣、主管户部的翁同(龠禾)。

  李鸿章在一八九二年为备战请购德国炮弹,翁氏说这是“无用的浪费”拒不拨款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

  到了甲午年,翁极力主战,李鸿章则称不可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翁的学生王伯恭这样记载道:我去见翁老师,力陈主战的错误。翁说:李鸿章治军数十年,岂能连一仗也打不了?又说:我正想让他到战场上试一试,看他到底是骡子是马,将来就有整治他的余地了!

  翁如此仇视李鸿章原因就更早了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他的哥哥翁同书在太平军起义时因无能被李鸿章所参。被判“斩刑”,其父闻言气死。后来翁同书被充军新疆。

  一八八八年慈禧归政后,作为帝师的翁同(龠禾)当上军机大臣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也就从这一年开始,北洋海军再没得到任何购置军备的拨款。

  而战争中呢?无意作战的李鸿章被迫领军,而这样一场大战,居然只是他一个人的事儿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各省各部不管不顾。以至于西方报纸评论:日本是在与李鸿章一人打仗!没有一个官儿给李鸿章一两银子的军饷,也未派出一兵一卒。有次有官员奏请派一高级将领帮助李鸿章,请示翁同龠禾,而翁脸色一变说:如果这样,我下台,把我的位置让给他好了!

  生死存亡关头作为国家首辅的翁同龠禾,居然置国家利益于度外,一心扳倒李鸿章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这就是我们历史上的忠臣!

  战争还在进行,朝廷就下旨严责李鸿章,并拔去三眼花翎,脱去黄马褂,交部严加议处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

  那些主战派、舞台上的正面角色却都在旁观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而最后没办法,还得让李再去收拾残局。七十多岁的李鸿章以国家为重,忍辱赴日谈判。这样一个风云人物,在赴日时居然无人送行。各级客员都把他当成瘟疫,唯恐回避不及。在日本,他又被刺客枪击面部,九死一生。等拿到马关条约,还没回国,“汉奸”的罪名就被当头扣上……

  可翁同龠禾仍不罢休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一定要置其于死地。李鸿章回国后情之所至,赴圆明园凭吊。翁居然以“私闯禁地,罪在不赦”加罪!

  究竟谁是卖国贼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是看上去热血沸腾的主战派?还是历来就被称之为“汉奸”的主和派?

  悲哉戊戌4——维新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葬送在谁手中?

  叙述到这里,那段历史似乎被颠覆了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舞台上原本分明的红脸、白脸和花脸模糊了,势同水火的忠奸易位了,是非、对错似乎再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然而,有一点是不变的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那就是结果:光绪的变法维新仅仅持续了一百零三天,就结束了。它的后果是:人民对政府倾底失望,原本一派大好的改革形势就此完结,而政府本身产生了不可弥补的裂痕。改革的最佳时机,最佳方式失去了。并且再无机会。一切都无可挽回的滑向深渊。

  中国人迎来了八国联军,迎来军阀割据,迎来动荡不安,充满血腥与悲剧的新世纪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

  谁之过欤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

  是康有为?我不喜欢他,本来打算把责任都推到他身上,然后睡上一觉开始弄些别的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

  理由很充足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维新的形势本来很好,全国上下都赞同改革,可这个野心勃勃的小人为了权力玩弄阴谋,争名夺利,又不懂得分寸,结果招致慈禧之忌而使维新夭折。

  但我得承认,失败并不完全是他的责任,如果把责任全往他身上一推,对我本人来说心情大快,却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因为他并没有太大的力量,他只是作为一个精神领袖而存在。

  那么是光绪的软弱和无能?设想一下,如果他有乃祖玄烨十分之一的勇气和谋略,以他亲政十年所培植的班底,找一个合适的机会,以雷霆手段将慈禧或杀或囚,如此历史就走上了正规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

  可能许多人都这样幻想过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然而这只是一种空想。且不说光绪本身的性格让无法作出这样的举措,即使光绪成功,荣禄、李鸿章,包括各位封疆大吏都是慈禧一手扶植的人物。他们有权有势而且极得人望,面对政变,面对自己的生死荣辱,都会各打各的算盘。想想八国联军入京,张之洞等拒不勤王,只图保东南半壁江山,就可知他们的选择。

  那么责任还是应该慈禧来负?这个权力欲极盛的女人三度垂帘听政,也算创了中国历史的一个纪录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许多人们都埋怨这个庸禄无能的老佛爷,毁掉了大清,毁掉了中国。

  可是让我们想想,慈禧以一介女流,知人善任,在她垂帘听政期间,扫平太平军,开展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创出同治中兴的局面,使一个已经糜烂的大清起死回生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一时间手下人才辈出,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等留名青史的人物。岂是庸者?

  况且她并不反对改革,只是她和政府里所有成熟的官吏一样,看出速行新法的不利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面对朝廷二品以上大员的哭诉,面对过快的步骤可能毁掉整个帝国时,她作出自己的选择无可厚非!可以这么说,如果慈禧当时已死,光绪毫无章程的速行新法,只可能把大清迅速推向崩溃与分裂!

  那么责任在于顽固的官吏?也不是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这些官吏里面没有一个拘泥于旧法不肯变通之辈。但他们久于政事,实知新法速行的危害。这不但触及他们这整个官僚集团的利益,而且触及各方各面的利益——甚至包括京城里的和尚!!!!试想,他们怎能不考虑这些?

  面对虎视眈眈的列强,他们怎么能放心这样一个肯定乱了政局的新法呢?他们的选择也无可厚非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甚至是必然的。

  责任谁来负?我不知道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

  只知道时机错过,永不再来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慈禧后期虽然改革的步子更大,甚至开始积极筹备立宪,但为时已晚。清朝最后一个强权人物已经时日无多。

  中国走向崩溃的边缘……

  悲哉戊戌5——历史总是这么新……

  是的,历史总是这么新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不但仿佛在昨天,甚至就是现在,就正发生在我们身边。

  张建伟作为历史学的门外汉,却以关于戊戌变法历史体裁的报告文学,获得了第一届鲁迅文学奖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然而就在获奖的当天,他看到了一本始终未遇到的书:黄彰健的《戊戌变法史研究》。仿佛是一个一百年的约定。那本书静静地,等候他的来到。

  这本书改变了他的思想,也改变了一切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于是就有这本完全不同于他获奖作品的新书的出现——《重温戊戌年》。

  我是在席殊看到它的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一共五本,这里却只有三本,但都是半价出售。没办法,人们宁愿看红墙内外,宁愿看流行的方便书籍。一本沉甸甸的书总是让人敬而远之。这是人的自由。

  《重温戊戌年》的出版是两年前惊动文坛的奇事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作者完全转变了自己的观点,把鲁迅文学奖放在一边,而直奔真理。这是非常罕见的。

  推荐一下这本书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它是一面镜子。尤其在又一个敏感的历史关头。

  这本书告诉我:

  其一,道德不同于历史,更不同于政治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那些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的皇皇论调听着悦耳,却常常经不起考验。相反,挂着汉奸与卖国贼名号的人们,有更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其二,历史本身很难说一个人的对与错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每每是一些致力同一个目标的人——在这里都是为了中国富强,却因为各种各样的缘故在互相抵触、内耗中错过时机。他们都是好人,因为他们都是为一个美好的目的。然而他们又都坏人,因为他们都以为只有自己才是正确的,并且都在竭力争取自己的最大利益……

  其三,历史总是崭新的,总是充满了类似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鉴古而知今不仅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

  其四,对个人来说,情感不可或缺,甚至可以超越理智,如恋爱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但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集体来说,理智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愈来愈小的世界里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如何矫正自己的视野?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