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材斯为盛
张正义
“惟楚有材”,这是湖北省的文人学者向外省打出的一张靓丽名片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的确,楚地湖北也太有人才了,远至行吟泽畔,以一篇《离骚经》享誉古今中外,至今犹令世界人民以赛龙舟的方式怀念的旷世诗人屈原;近至浩如繁星,以各种丰功伟绩彪炳于世的历代英雄豪杰。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成为全国高考录取率最高的中学校,曾经被誉为中国高中教育的“神话”。所有这些,都与惟楚有材这张靓丽名片有密切的关系。海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张岳崧,在清代道光期间曾在湖北省任布政使与护理巡抚达五年之久,据史料记载,也为这张靓丽名片添光增彩。
惟楚有材渊源远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湘东大才子翰林院编修袁名曜任长沙岳麓书院山长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书院大门刚重修落成,门人请他撰写大门对联。袁才子以“惟楚有材 ”为题,要求学生应对。大家正在沉思未得,贡生张中阶从外面进来。众人告诉他老师出的对题,他应声回答:“于斯为盛”,于是,这副脍炙人口名联就此偶然撰就。后人仿撰者不胜枚举,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新馆落成,香港大学硕儒饶宗颐教授撰写门联,就有“吾粤有才惟实学”的模仿句。
其实,这是一对集经联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袁老师出的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意思是楚国的人才多,但都为晋国出谋献策。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意思是尧舜以后到周武王时期,人才才称得上最兴盛。集成对联后,可以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场所。
图一、位于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大门的对联
然而湖北学者发现,“惟楚有材”并非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的原创地,它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就出自湖北省城的武昌府学宫,记载在清初顺治期间湖广巡抚林天擎撰写的碑记中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顺治十二年(1655年),巡抚林天擎到武昌府学文庙(今武昌解放路西,大成路北)祭孔,诸生向他反映,武昌府学为鄂省府学之冠,但校舍破败不堪,愿意将政府补助的生活津贴(膏火)捐出来维修校舍。巡抚林天擎听后大受感动,自己捐出薪俸二百两白银倡首,同时号召下属踊跃捐款襄助。除了府学生员,武昌城商绅百姓也纷纷捐款,筹到足够的资金,维修工程于两年后完成。
据光绪《湖北通志》记载,新府学落成后,林天擎已离任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因为他创首发起重修府学,当时的府学教授呈请他撰写《重修府儒学宫碑记》。他在碑文中记载两年前学子谒见之事,并发出由衷感叹:“余思惟楚有材,自昔艳羡。况我清宾兴叠诏,已多联翩而登为之前茅者矣。后之龙摅鹏奋,何可数量?”大意是我想到楚国是出人材的地方,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羡慕。何况我清朝多次发布教育诏令,楚地已经接连不断有人考中进士并名列前茅。新校舍建成后科举人才大量涌现,怎么能数得过来呢?自从以后,“惟楚有材”指代湖北的文化教育事业,也成为湖北人才勃兴的标志。
至于将“惟楚有材”刻成匾额,悬挂于武昌贡院的大门外的牌楼上,则是康熙年间的事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武昌贡院是湖北省生员参加乡试的地方,自明代初期建于湖北武昌城的凤凰山麓。贡院门外修建牌坊,上书“腾蛟起凤”四个字。清康熙三十一年,在湖北布政使李基和的主持下,扩建贡院增加号舍,重修院内明远楼、至公堂等建筑,用名句“惟楚有材”代替了原来“腾蛟起凤”四个字。乾隆十五年,贡院规模进一步扩大。到了嘉庆十八年,湖北巡抚张映汉上书朝廷要求重修武昌贡院,获得朝廷拨款工程银一万一千七百七拾二两,重修后的贡院规模扩大,建筑宏敞,面貌焕然一新。
图二、湖北武昌贡院旧址的牌坊
据清代乾隆年编修的《江夏县志·贡院图》记载:武昌贡院坐北朝南,有三座门楼,系木栅构成,门柱高两丈多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三座门楼中,第一门题“辟门吁俊”,背后题“惟楚有材”,第二门题“文运天开”,第三门题“朱衣点首”。所谓“辟门吁俊”,大意是广开四方之门,招纳天下贤才;“文运天开”也称“天开文运”,大意是天上的文曲星保佑当地文人运气大开张,涌现出大量的科举人才;“朱衣点首”来自欧阳修的故事,北宋欧阳修主持贡院举试时,每遇到好的考卷,总觉身后有朱衣人时时点头,凡其点头者,皆为合格录取文章。从此,“朱衣点首”成为贺人中举的吉祥语。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咸丰期间,太平天国势力兴起,武昌城深陷战乱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咸丰三年,贡院及背后的凤凰山被清军作为据守武昌城的险要堡垒,城破之后贡院被太平军大肆破坏,牌坊、门楼等全部建筑毁于一旦。咸丰八年,朝廷收复湖北省,由湖广总督官文、巡抚胡林翼带头,号召官员与绅士踊跃捐款重建贡院,经近二年的努力,拥有一万零一百间号舍的武昌贡院重建完成。在这一年,胡林翼的同乡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路经武昌,应胡林翼之请为重建的贡院牌坊题写“惟楚有材”的匾额,匾后书“辟门吁俊”四大字。“惟楚有材”牌坊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楚材街199号的位置,高约3.5米、宽约8米,为四柱三门双层飞檐翘角琉璃瓦木制牌楼。牌坊与曾国藩的手迹一直保留到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才被台风所毁。
图三、1948年上海《联合画报》刊载的武昌“惟楚有材”牌楼
惟楚有材添光彩
张岳崧任湖北布政使与护理巡抚是道光十三年(1833年)九月,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冬十一月,时间共五年零两个月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其中任护理巡抚三次,时间将近两年。清代一省仅设巡抚一名、布政使一名,没有副手。一省事务巡抚以决策为主,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布政使为具体主管官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用张岳崧次子张钟彦的话:“藩署为升迁转调及兵农钱谷一切总汇之区”,称得上日理万机。加上湖北省水灾频繁,道光皇帝任命张岳崧为湖北布政使时,当面嘱咐他“湖北叠次水灾,事颇难办,特命汝往。”可见他除了应付一省日常事务以外,主要责任是治水防灾,任务繁重。
作为由科举出身的省部级官员,张岳崧对文化教育事业有一份特殊的偏好和情怀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他在湖北任上除了治水防灾政绩斐然,对全省政务举措裕余应心得手外,还多次主持与参加湖北的文化事业的建设,其中包括维修贡院与学宫。他次子张钟彦在《澥山公行述》称,道光十七年,“武昌郡城岁久就圮,府君建议重修,又增设贡院号舍,并先捐廉为创”。大意是武昌府城墙时间久了将近坍塌,张岳崧建议重修,又增加贡院号舍。自己先捐出养廉银创首。对于这次武昌贡院的维修,光绪《湖北通志》在“贡院”条下只记载“道光中修”,没有具体叙述修了什么,大概只“增设贡院号舍”没有大规模的维修,而且离嘉庆十八年湖北巡抚张映汉申请朝廷拨款上万两银的重修时间仅二十多年吧?
图四、清末武昌贡院号舍与办公场所至公堂
为什么要增设贡院号舍呢?张岳崧著作《筠心堂集·公牍偶存》中的《劝捐修城垣贡院号舍示》一文有明确的回答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文章称,“吁俊辟门亦兴贤之首务”,大意是广开四方之门,招纳天下贤才是国家的首要事务。“瞻髦士是烝,棘院宜宽其栖止”,看到读书人日益增多,贡院应该有宽大的容留地方。目前“列舍仅七千五百有奇,向隅犹众”,即贡院号舍仅七千五百多间,因号舍不足,很多人无法参加考试。“忆辛苦于当年,育才有志”,回忆自己当年读书应试的辛苦,有志于大力培育人才。“更增广厦千间,用信伸夫士气”,意为希望增建上千间号舍,以激发读书人的志气。但是,“嗣来国帑有常,节省频闻申令”,近来国家经费开支有常例,朝廷频繁发布节省经费的明令。因此,作者与总督、巡抚等大员“禀商”,各人捐出自己的养廉银,并号召同僚与下属捐资“襄助”。因为有高官带头创导,武昌全城官员都“闻风而起”,纷纷捐出自己的养廉银。文章还要求武昌府的绅士、商家、百姓等人“务须踊跃从厚,慎毋观望不前”。至于绅商百姓捐款数目多少,则根据已有的章程向朝廷申报,“从优褒奖”,或恩赐官衔择选入官以显扬家声,或拨款建立牌坊使芳名远播。文章最后称,如此“名垂不朽”的好事,大家还有什么担心不踊跃捐款呢?“吾乐观其成矣”。
张岳崧当时作为湖北省布政使,号召全省官员、百姓捐款修建武昌城垣和增建贡院号舍,一共醵集到多少善款呢?史料没有具体记载,但是,这些善款的用途却有多处提及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据光绪《湖北通志》记载,“道光辛卯大水”,武昌城垣“旋损旋修”。道光辛卯年即道光十七年,是张岳崧任湖北布政使的第四年。这一年湖北频发大水,城垣屡次遭受水灾损坏,旋即得到修复。这些维修经费应该是来自张岳崧这次号召官民士绅所捐的善款。
至于武昌贡院的维修,如文章所称,原来号舍只“七千五百有奇”,后来有无“更增广厦千间”呢?光绪《湖北通志》只称贡院“道光中修”,没有写增建号舍多少间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但是该志又称,贡院“咸丰初寇毁,八年,总督官文、巡抚胡林翼檄府州县绅富捐资重建,号舍共成一万一百间有奇”。这“一万一百间有奇”的号舍间数,比张岳崧增建贡院号舍前的“七千五百有奇”增加二千六百多间。因为是“捐资重建”,应该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保持原来的号舍间数,也就是说,张岳崧在道光十七年增建贡院号舍二千六百多间,使贡院号舍总数达到一万一百多间,满足了湖北省读书人应试的要求。
张岳崧重修武昌学宫没有具体史料记载,但是我们仍可在张岳崧的著作中寻觅出蛛丝马迹来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张岳崧的《筠心堂集》中有《重修武昌府学宫碑记(代)》一文,标题中附有“代”字,说明是张岳崧代他人所写的。代谁写的碑文呢?按文章的内容是以湖北学政的口吻叙述的,查当时湖北学政为朱兰。朱兰(1799—1873年),字久香,号耐庵,浙江余姚城关人,道光九年(1829年)考中己丑科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道光十四年(1834年),朱兰任广东乡试主考官,乡试结束后即提督湖北学政,直至道光十九年丁忧归里。
文章叙述,武昌府学建于宋庆历年间,清顺治初年“中丞林公益拓其规”,所谓“林公”就是上文所称的湖广巡抚林天擎,即第一个以“惟楚有材”赞誉湖北文化教育的创始人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至“道光乙未”即道光十五年(1835年),武昌府学教授杨温因学宫“渐即圮颓”,向武昌府郡守劳某建议号召捐款重修。劳郡守立即同意,“与余皆出俸钱先乘韦”,这里的“余”就是学政朱兰,“乘韦”即先行引导。接着叙述“既而大府及司、道、江夏令尹,暨郡中牧宰绅士各醵金计四千有奇以为修资”。这里的“大府”指湖广总督和湖北巡抚,“司”指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布政使司主官为张岳崧,可见张岳崧也参加捐款重修武昌府学宫。
接着文章叙述学宫的重修过程,以及落成后学政带领学生“瞻拜”新学宫的感慨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这篇文章在张岳崧著作中记载是“代”他人写的,其叙述口吻和行文习惯与张岳崧在陕甘学政任上撰写的重修书院碑文惊人地相似,可以确认是出自张岳崧手笔不疑。可是在光绪《湖北通志》学宫条下登载碑记全文,却注明是朱兰写的,为什么这样呢?原因是古代没有著作权的说法,张岳崧代写碑文,落款是朱兰的名字。道光十五年题写的碑文到光绪年间编省志已有五六十年之久,编纂者当然是根据碑文落款确定作者。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朱兰为道光期间的探花,应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为什么不自己撰写碑文而由前辈与上司湖北布政使张岳崧代笔呢?可以这样推测,重修学宫过程中,张岳崧出力最多贡献最巨,朱兰以为只有张岳崧有资格执笔写碑记,多次恳求之下张岳崧推辞不过,只好以朱兰的名义写下这篇文章。
惟楚有材待光大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自从这一经典名联问世后,借着岳麓书院的盛名,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成为湖南省文化教育兴盛发达人才迭出无穷的标志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湖南大学由岳麓书院发展而来,这一名联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金字招牌,成为中国最古老的千年名校。湖南省的文化教育部门也将名联奉为传家之宝,屡屡出现在各类文宣材料中。而对联主语“惟楚有材”的原创地湖北省武汉市,反而因贡院随着科举制度消亡被拆,曾国藩的手迹被毁而变得默默无闻。那么,“惟楚有材”——楚地出人才,应指湖北还是湖南呢?
其实,惟楚有才的“楚”,是指战国时期七雄之一的楚国,其面积包括长江与珠江流域等大部分地方,后来专指元明时期的湖广省,省会在武昌府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而湖广省直至康熙三年(1664年)才一分为二,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北部为湖北省,省会仍然在武昌府,南部为湖南省,省会定在长沙府。顺治十二年(1655年)湖广巡抚林天擎虽然是因武昌府文庙重修而发感慨,碑记中的“惟楚有材”应包括湖北与湖南两省。可见这个“传家之宝”两省都可以利用,关键在于谁能利用得应心得手,收到更大的效益。
图五、九十年代初武昌实验中学建的大理石牌坊
在利用“惟楚有材”这一金字招牌的竞争中,作为原创地的湖北省武汉市明显落后多了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清代武昌贡院位于现在的武汉市武昌区楚材街一带,东沿得胜桥至戈甲营口,西从菊湾东街至黉巷,南抵青龙巷,北依凤凰山,今湖北省第一名校武昌实验中学和武汉幼儿师范学校就是其遗址。为铭刻这段历史,给湖北教育史正名,1993年武昌实验中学重新修建了两座大门。一座为正门,门右大理石墙上镌刻有校名“湖北武昌实验中学”,第二座门建于老校门处,直通武昌名街--楚材街。学校在重新修建第二座仿世界名门大理石门坊时,将“惟楚有材”、“辟门吁俊”八个大字镌刻在新门坊的正反两面。
2010年武昌实验中学九十年校庆时,学校按照民国时期的老照片中的式样重建“惟楚有材”的牌坊,新牌坊宽10米,高8.7米黄色木柱灰瓦飞檐,由印尼菠萝格木建成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面北写着“惟楚有材”,面南是“辟门吁俊”,由著名湖北书法家陈义经先生执笔。其中“惟楚有材”四个字是按照旧牌坊照片上曾国藩的手迹临摹的。
图六、2010年武昌实验中学新建的“惟楚有材”牌坊
“惟楚有材”的原创地清朝时期的武昌府儒学宫在哪里呢?据专家考证,在现在的武昌区司门口大成路黄鹤楼中学内,大成路就是因为原地有大成殿——学宫文庙的主殿而命名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学宫大成殿解放后仍然存在,文革期间红卫兵驻扎其中,离开时一把火将之化为灰烬,给后人留下无穷的遗憾。现在仅存几块断碣残碑和十多个圆形的大石墩,据文物部门考证,残碑中依稀可辨“重修武昌府儒学宫记”和“顺治十四年修”等字,可以断定是湖广巡抚林天擎当年撰写“惟楚有材”名句的碑文。
本世纪初,武汉市文史馆、政协武昌区委联合举办“惟楚有材”专题座谈会,专家们一致认为,重建“惟楚有材”贡院牌坊和学宫大成殿,重刻湖广巡抚林天擎撰写的碑文,有助于社会了解名句“惟楚有材”的来龙去脉,以及与湖南岳麓书院对联的关系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同时展示湖北人才繁盛的历史,对推动当地文化、教育、旅游事业的发展,以及培养和发挥人才的作用都有启迪意义。目前,贡院牌坊已经复建,应增加介绍其内涵的资料内容。
近几年来,省人大代表多次呼吁重建武昌府学宫,恢复巡抚林天擎的碑文刻石,得到省、市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八大员考证一年多少次。省人大副主任周洪宇同志率领科教文委员到现场办公,重建工作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人大代表建议,贡院牌坊与文庙仅咫尺之隔,重建后规划为旅游一条线,使“惟楚有材”的名句深入人心,成为宣传湖北的金字招牌。
上一篇:新华保险一年能报销多少次?
下一篇:笑评汝州:汝州来过多少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