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_本地区在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平台建设有哪些创新做法

内容导航:

  • 如何推进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化平台建设
  • 如何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 如何发挥志愿者行动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 如何加强社区建设 创新管理工作
  • 一、如何推进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化平台建设

    宜昌市在大力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中,坚持把信息化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围绕建立全市统一的“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综合信息支撑体系,进一步拓宽信息技术在社区服务管理中的应用领域,推动社区网格化和社区信息化融合发展,为全市“一本三化”社会服务管理新体系不断完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夯实社区网格基础,推动信息公共平台建设。
      把社区网格作为信息采集和信息管理的基本单元,加强统筹规划,推进资源整合,建设全市统一的人口、法人、房屋、城市部件四大基础信息系统。为了全面摸清我市实有人口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户政、住房、计生、就业、社保、民政、工商、司法等各类基础信息,我市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构建全市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初步实现了人口信息从静态管控到动态管控,从单一管理到综合管理利用。在此基础上大胆改革现行城市服务管理层级,细化服务管理单元,以社区网络为社区信息化的基本单位,建立“数字网格”。通过社区网格边界勘查和城市部件普查,网格“四至”界限清晰,城市部件归属明确,为全面摸清社情信息、实施精细化的服务管理奠定基础。创新信息采集机制。把信息采集工作建立在群众广泛参与的基础之上,建立专群结合的信息动态采集机制。一是着力信息来源全覆盖。组织“新八大员”社区志愿者广泛收集信息,为网格管理员及时提供人口、房屋等基础信息变动情况。同时,网格管理员在服务群众中主动采集小区、房屋、门牌、住户、居住人等基础信息。通过统一配发的3G无线信息采集终端—“社区e通”,直接上传到全市人口基础信息系统。二是着力信息核查专业化。网格管理员根据社区志愿者等提供的信息和网格监管中心的指令,入户核查和调查,并利用“社区e通”及时更新。三是着力信息工作有效监管。通过网格管理中心(站)日常管理、网格监管中心GPS定位监控以及志愿者组织的内部约束机制,确保信息采集及时、全面、准确。通过专群结合、“面上收集和点上核查”相结合的方式,既实现了各类信息全面收集、动态更新,又避免了信息频繁多头采集、入户扰民。
      二、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综合集成。
      突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推进各系统有效对接,实现信息互联共通、综合集成。建立“一方采集、多方响应”的关联比对制度,推进网格管理信息与职能部门信息融合。通过技术攻关,突破各专业系统对接技术难题,推动部门专业系统与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对接,实现全社会信息协同融合。网格管理员每天深入社区网格动态采集人口、房屋,特别是新生人口、流入人口基本信息。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工作职能和流程采集相关专业信息。网格采集的信息首先交换到公安警综平台,与公安系统全国人口库进行基础性关联比对,从而形成准确的、以身份证号为唯一代码的人口基本信息。然后再通过共享交换平台,将人口基本信息与公安、人社、房管、卫生等部门专业信息进行综合性关联比对,集成包括13大类119个子项的综合信息,全部进入互联共享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只需键入公民身份证号,其职业、住址、家庭、劳动保障、社会关系等信息立即全面显示,为相关方面社会服务管理提供了全面准确、及时动态的基础信息支撑。
      三、利用基础信息系统,促进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化
      依托基础信息系统,开发建立了社区网格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了社区与职能部门的信息对接交换和资源共享,提升了社区综合服务能力。一是社区对全体居民的基本信息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变动及时了解。二是提高了社区办事效率。部门需要的相关数据,社区利用社区网格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可以迅速统计形成电子报表上报,群众需要办理的服务事宜,社区通过社区网格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可以为群众代办。居民到社区办理相关证照时,只需要带身份证和对应资料,就可办理,不需要再提供户籍资料和照片。社区老年人达到60周岁后,系统会自动提示网格员主动为老年人代办老年证,并将老年证送到居民手中。社区在代办城乡居民养老参保、居民医保缴费时工作时,能及时提醒相关居民按时缴费,确有困难的居民,由网格员上门收齐资料,代办服务事项,将服务延伸到居民家中。三是推动社区居委会减负归位。重点清理了4个部门的74份报表、114本台账,在清理调研的基础上,以“去两化”(行政化、案头化)“一优化”(居民自治环境)为目标,组织技术力量集中开发攻关,利用社区网格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将部门常用的报表台账精减合并为16本社区综合台账。

    二、如何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一、完善机制体制,发挥城市社区的基础平台作用
    社区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终端”,是传递党政关爱的桥梁。各社区要切实履职尽责,完善各项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实现“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建设目标,进一步夯实社会管理基础。要加强社区居委会体系建设,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机制,引导社区多元建设主体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要结合《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明确软、硬件建设标准,积极争取发改委和财政部门增加投入,发挥市场多元主体作用,多渠道落实资金,大力推进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和完善社区服务功能。要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精神,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开展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居民会议、居民委员会、居民小组在社区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要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工作,探索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的新途径、新方法,整合社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力量协调处理群众利益问题,加强社区舆情掌控,强力推进网络问政,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在城市社区建立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重大舆情报告、疏导与防控机制,促进社区和谐稳定。要着力加强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构建社区工作监督管理机制,围绕人、财、物管理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资产资金资源管理制度和党务、居务、财务公开制度等,着力形成自律与他律、要求与制度相衔接的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
    二、改善民计民生,发挥社会救助的保障兜底作用
    保障社会底线公平和增进国民福利是时代赋予的最紧迫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基本民生最首要、最基本的任务。各社区务必高度重视,紧紧围绕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从改善民生入手,切实构筑底线公平。要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做好城市低保对象调查、认定、审核、资金发放等工作,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其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要制订社区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处置小组和应急小分队,组织相关应急预案演练、人员培训和相关应急知识普及工作,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切实增强社区灾害应急处置及防灾减灾能力。要加强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劝导和生活救助,引导其到救助管理站求助,同时加强辖区内精神病人基本情况调查,逐一建卡立档,强化监管,确保管控万无一失。要大力组织社区党员、志愿者“攀穷亲”、“结穷对”、“帮穷户”,对社区困难群众进行帮扶。要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加强对社区捐助接收站点、“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搭建社区居民自助互助平台,增强社区扶贫济困作用。要重视福利彩票销售,积极配合开展福彩销售进社区工作,大力搞好公益宣传,树立“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的福彩公益形象。要建立健全监督保障和工作评价体系,推行“乡、村两级联查联审制”、“城乡低保听证评议制”、“票决制”、监督员制度和资金发放打卡直发制度,进一步细化和规范社会救助的申请、调查、审批、公示等程序,不断增强社会救助工作透明度,使社会救助工作真正成为阳光操作、对象准确、管理规范、社会满意的民心工程。
    三、深化服务内涵,发挥公共服务的利民惠民作用
    为民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本质。各社区务必把为民、利民、舒民、安民、娱民作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内容,深化服务内涵,努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确保居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要加大力度、加大投入,大力推进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搭建社区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网络和社区服务热线等服务平台,为推进社区服务奠定基础。要健全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网络,落实促进就业服务政策,完善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就业技能培训机制,对城镇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基本技能培训服务,积极开展创造“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促进和吸纳下岗职工在社区就业。要积极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建立健全警察和居民自治相结合的社区治安防范体系,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体,专职和义务相结合的巡逻守望、安置帮教、守楼护院等活动,认真做好对流动人口的登记、管理、教育和服务工作,努力打造平安社区。要着力打造宜居社区,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建立健全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业主管理和物业服务“三驾齐驱”的社区环境卫生治理格局,完善社区环保听证制度和环境卫生考核评比制度,探索建立社区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为居民提供卫生环保、物业管理、日常综合维修和绿化维护等基础性服务,促进社区人居环境的全面改善。要切实贯彻娱民宗旨,以社区市民学校为载体,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通过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社区文明程度,努力打造文明社区。要建立社区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推行就业信息、致富信息、家政服务信息等居民需求的信息公布制度,为辖区居民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要强化为老服务,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大力发展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老年医疗保健、社区老年文化体育教育、社区老年参与社会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向社会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迈进。要切实改进服务方式,大力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依托社区工作站无偿为群众提供代理服务,主动为民解难,切实为群众提供方便。要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文体和教育服务、社区公共安全和商业服务体系,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努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多需求的生活服务圈,实现社区服务全覆盖。要加强社区服务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街道社区创先争优活动,以“筑坚强堡垒,树先锋形象,促科学发展”为主线,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目标,从社区实际出发,大力开展党员岗位承诺、设岗认责、志愿服务等活动,推进社区服务水平的提升。
    四、加强培育建设,发挥社会组织的补充协同作用
    社会组织具有凝聚城乡居民有效参与社会管理的协同作用。各社区务必大力扶持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逐步构建政府服务机制同民间服务机制互联、政府服务功能同民间服务功能互补、政府服务力量同民间服务力量互动的公共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提供服务”的积极作用。要推行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备案制度,消除社区社会组织成立门槛,发展社区自治和服务多元主体,活跃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和改善社区社会组织管理。要协调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的自助和互助性服务活动;帮助部分社区社会组织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要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强化章程的核心地位,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高组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现代组织制度,推动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努力扩大社会组织的党组织覆盖面,不断提高社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要着力推进社会组织创先争优,充分利用社会组织职能和资源优势,结合“先锋岗”、“示范岗”创建等活动,搭建服务平台,组织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慈善捐款”等公益事业,积极做好反映公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帮扶弱势群体等工作,树立“诚信自律、服务社会、开拓创新、特色品牌”四个新形象,切实提高社会组织美誉度和公信力。
    五、夯实工作基础,发挥社区队伍的支持支撑作用
    队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各社区务必高度重视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精神面貌好、整体素质优、工作作风实、创新能力强的社区人才队伍,为社区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要加强社区干部自身素质建设,努力提升队伍“战略思维、科学发展、开放创新、执行落实、沟通协调”五大能力,培育“顾全大局、真抓实干、亲民爱民、勤奋学习、清正廉洁”五种作风,提高社区工作效能。要健全完善社区工作者准入制度,推进专业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开发,加快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步伐,加大社区配备和使用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力度,积极开展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不断拓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服务范围。要普遍建立社区志愿者组织,搭建社区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开辟社区志愿服务基地,连通社区志愿服务供需渠道,组织和指导社区志愿者广泛开展社区救助、助残、优抚、居家养老、再就业服务、维护社区安全、科普和精神文明建设等群众性志愿服务活动。要推行社工人才和社区志愿者注册、培训、时间储蓄和“星级”评定表彰等管理制度,提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要建立社区工作队伍档案数据库和社区人才储备制度,使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向专业化、知识化不断迈进。要通过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和志愿帮扶服务,对残疾流浪儿童、精神病人、艾滋病病人、吸毒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和社会功能缺失人员进行疏导和矫治,帮助他们修复功能、回归社会。

    三、如何发挥志愿者行动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_本地区在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平台建设有哪些创新做法

    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开展创平安社区活动。

    四、如何加强社区建设 创新管理工作

    宜昌市在大力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中,坚持把信息化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围绕建立全市统一的“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综合信息支撑体系,进一步拓宽信息技术在社区服务管理中的应用领域,推动社区网格化和社区信息化融合发展,为全市“一本三化”社会服务管理新体系不断完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夯实社区网格基础,推动信息公共平台建设。
      把社区网格作为信息采集和信息管理的基本单元,加强统筹规划,推进资源整合,建设全市统一的人口、法人、房屋、城市部件四大基础信息系统。为了全面摸清我市实有人口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户政、住房、计生、就业、社保、民政、工商、司法等各类基础信息,我市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构建全市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初步实现了人口信息从静态管控到动态管控,从单一管理到综合管理利用。在此基础上大胆改革现行城市服务管理层级,细化服务管理单元,以社区网络为社区信息化的基本单位,建立“数字网格”。通过社区网格边界勘查和城市部件普查,网格“四至”界限清晰,城市部件归属明确,为全面摸清社情信息、实施精细化的服务管理奠定基础。创新信息采集机制。把信息采集工作建立在群众广泛参与的基础之上,建立专群结合的信息动态采集机制。一是着力信息来源全覆盖。组织“新八大员”社区志愿者广泛收集信息,为网格管理员及时提供人口、房屋等基础信息变动情况。同时,网格管理员在服务群众中主动采集小区、房屋、门牌、住户、居住人等基础信息。通过统一配发的3G无线信息采集终端—“社区e通”,直接上传到全市人口基础信息系统。二是着力信息核查专业化。网格管理员根据社区志愿者等提供的信息和网格监管中心的指令,入户核查和调查,并利用“社区e通”及时更新。三是着力信息工作有效监管。通过网格管理中心(站)日常管理、网格监管中心GPS定位监控以及志愿者组织的内部约束机制,确保信息采集及时、全面、准确。通过专群结合、“面上收集和点上核查”相结合的方式,既实现了各类信息全面收集、动态更新,又避免了信息频繁多头采集、入户扰民。
      二、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综合集成。
      突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推进各系统有效对接,实现信息互联共通、综合集成。建立“一方采集、多方响应”的关联比对制度,推进网格管理信息与职能部门信息融合。通过技术攻关,突破各专业系统对接技术难题,推动部门专业系统与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对接,实现全社会信息协同融合。网格管理员每天深入社区网格动态采集人口、房屋,特别是新生人口、流入人口基本信息。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工作职能和流程采集相关专业信息。网格采集的信息首先交换到公安警综平台,与公安系统全国人口库进行基础性关联比对,从而形成准确的、以身份证号为唯一代码的人口基本信息。然后再通过共享交换平台,将人口基本信息与公安、人社、房管、卫生等部门专业信息进行综合性关联比对,集成包括13大类119个子项的综合信息,全部进入互联共享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只需键入公民身份证号,其职业、住址、家庭、劳动保障、社会关系等信息立即全面显示,为相关方面社会服务管理提供了全面准确、及时动态的基础信息支撑。
      三、利用基础信息系统,促进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化
      依托基础信息系统,开发建立了社区网格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了社区与职能部门的信息对接交换和资源共享,提升了社区综合服务能力。一是社区对全体居民的基本信息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变动及时了解。二是提高了社区办事效率。部门需要的相关数据,社区利用社区网格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可以迅速统计形成电子报表上报,群众需要办理的服务事宜,社区通过社区网格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可以为群众代办。居民到社区办理相关证照时,只需要带身份证和对应资料,就可办理,不需要再提供户籍资料和照片。社区老年人达到60周岁后,系统会自动提示网格员主动为老年人代办老年证,并将老年证送到居民手中。社区在代办城乡居民养老参保、居民医保缴费时工作时,能及时提醒相关居民按时缴费,确有困难的居民,由网格员上门收齐资料,代办服务事项,将服务延伸到居民家中。三是推动社区居委会减负归位。重点清理了4个部门的74份报表、114本台账,在清理调研的基础上,以“去两化”(行政化、案头化)“一优化”(居民自治环境)为目标,组织技术力量集中开发攻关,利用社区网格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将部门常用的报表台账精减合并为16本社区综合台账。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