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的根本原因是中日之间的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上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是迫在眉睫了。
西安事变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变革,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战争情况都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也正是因为西安事变终于停止了已经持续了十年的内战。
表面上看西安事变的根本原因似乎是因为张学良不同意蒋介石的政策,认为攘外安内才是最应该做好的,所以才用西安事变来逼迫蒋介石划定统一战线,但是这是西安事变的根本原因吗?其实刚刚说的只是这次事变的一个直接原因罢了,至于西安事变的根本原因还应该从大局着手。
在讨论西安事变的根本原因之前,先来看一下当时的社会和战争背景。那时候日军已经在中国土地上十分的猖獗了,可是共产党几次作战都没有获得什么明显的成效,而北平又不断的有各种游行和示威的活动,希望国家可以停止内部的争斗。
转而将外敌打退才是最主要的,但是蒋介石的态度却是十分强硬的,他认为必须先将国内的矛盾解决之后才开始开展对外作战,这样一来就和许多爱国人士的想法发生了冲突。
其实以上的种种现象已经早已表明,那个时期中日之间巨大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的矛盾了,在这个主要矛盾面前内战这种事情已经算不上那么严重,当前最应该做的就是解决主要矛盾。这样看来西安事变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中日之间的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上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是迫在眉睫了。
西安事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中日之间的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上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是迫在眉睫了。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扩展资料:
为了使全党了解放弃反蒋口号的必要性,1936年9月1日和17日,中共先后向党内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和《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
明确指出“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
正当中共中央采取抗日逼蒋方针,推动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抗日政策的时候,蒋介石于1936年10月亲自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率部“剿共”。
张学良和东北军,同日本有着深刻的家仇国恨,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也日趋明显。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因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率军退入关内,受到全国人民的唾骂。
1935年9月,张学良被任命为“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在陕北“围剿”红军中,屡遭失败,损失了近3个师的主力部队,2名师长阵亡,7名团长或阵亡或被俘;蒋介石趁机取消了东北军3个师的编制。
东北军官兵深受国土沦丧、家破人亡之痛,民族意识强烈,不愿再打内战,要求抗日。西北军将领杨虎城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和共产党有过合作关系,对蒋介石借“剿共”消灭异己的做法十分不满,逐步同共产党和红军建立了联系。
1936年春,西北军和红军首先商定,双方各守原防,互不侵犯,互派代表,密切联系,准备共同抗日。同年2月,中共代表李克农与东北军将领王以哲谈判,达成了红军与东北军局部合作的协议。
3月,李克农与张学良在洛川会晤,张学良表示完全同意双方加强联系,但对中共抗日反蒋主张表示了不同的意见。
4月,张学良与周恩来在延安举行会谈,双方在联合抗日的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订立了互不侵犯、互相帮助、互守原防,互派代表及红军帮助东北军进行抗日教育等方面的协议。张学良认为蒋介石尚有民族意识,应采取逼蒋抗日的方针。
会谈后,叶剑英作为红军代表常驻西安,协助张学良、杨虎城进行抗日准备工作。这样,红军与国民党军团结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首先局部地在西北地区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