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在2010年的中国,请问谁是最受人尊敬的人或行业(例如,50年代的工人,农民)目前国内最崇高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是什么?五六十年代穿什么衣服调查50年代至70年代的衣食住行2000字左右 急要知道人请告知 谢谢一、在2010年的中国,请问谁是最受人尊敬的人或行业(例如,50年代的工人,农民)
教师
当然尊重是人类需要层次的第四级,人人都有受尊重的需要,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另外在道德规范中,尊重个人是指尊重和维护个人各种正当权利,并为个性发展及才能发挥提供良好空间。
就法律来说,其实每个人都有受别人尊重的权利,这是作为公民最基本的权利,而我想义务教育法强调教师要受到全社会的尊重,非就具体个人而言,是对教师社会地位的一个认可,对教师职业重要性的肯定。但是,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尊重是一种情感,对教师个人的尊重非仅仅法律所能够规范。
现在,很多教师抱怨学生越来越难教,越来越难管。学生起哄、谩骂老师、给老师脸色看是经常的事,甚至殴打老师的事件也时有发生。现实中师生之间出现的问题,一些人动不动就把责任归咎于老师,社会上更变本加厉,总以“为人师表”为攻击标准,对老师挑三拣四,似乎任何人对老师都可指手画脚,于是学生在老师面前便有恃无恐,造成管理学生的手段越来越少,越来越无力。万般无奈,只好把学生看成上帝,管理时像伺候皇帝一样小心翼翼,生怕出事。有的教师直接就说:“班级里别出事就万幸”。
显然,今天教师的尊严和权威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教师的权利大打折扣,连最基本的人身权都无法得到保障,更不用说受到尊重,而学生的权利却被过度保护甚至在膨胀。而这样的现象已经不是个别的,必须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教师的权益是要受到维护的,教师是需要受到尊重的。
二、目前国内最崇高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是什么?
衣着:
那个时候,服装的功能是遮体御寒。到1978年时中国人民的穿衣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人有衣穿,基本能够穿暖。但是服装供应还是比较紧张的,新衣服只有年节才穿。人们讲究朴素。农村人们日常的衣服上会打补丁。城乡人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凭布票购买衣物,而且补票是限量的。衣着的色调以蓝、灰、绿、黑、白为主。服装样式比较简单。人们的着装比较传统。春秋季男性以中山装、工装、军装为主。男性在夏季以白衬衣,蓝绿灰色的长裤为主。女性夏季一般着碎花衬衣或者碎花裙子。五六十年代以棉布为主,七十年代化纤衣物逐渐流行。五十年代,列宁服、连衣裙等具有苏联特点的服饰盛行。文革时期,绿军装风行全国。样式以中山装系列为主。
饮食:
新中国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决了九亿多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在人口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完成的。食物种类较少,人们的食谱中主粮所占的比例较大,平时人们以蔬菜和副食产品为下饭食物。肉类和水产品人们吃的较少,基本上过年过节才集中吃鱼吃肉。平时肉类和水产品定量供应。东北和内蒙新疆牧区吃肉情况要好一些。农村居民直到70年代,还以粗粮为主,公社生产队到年终才会分肉。蔬菜供应受季节和地域限制,种类比今天要少。肉类和水产品的供应比较紧张。南北东西地域之间的食物种类差异较大。总的来看建国以来的第一个三十年人们饮食的营养状况逐步改善,但是不如今天快。经济困难的1959-62年的经济困难时期和1967-68年的文革动荡年代,人们的食物供应紧张,品种单调匮乏。从1956年之后,食品供应依靠国营商店。那时居民区里有粮店、菜店、副食店、烟酒糕点店等。1965-1978年,自由市场基本绝迹。城乡之间是找不到公开经营粮食、蔬菜、禽蛋和水产品的小商贩的。改革开放之前,实行供给制,票证几乎和货币一样重要,有钱没有粮票是吃不上饭的。此外油票、糕点票、粮本、副食本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票证。那个时候饭馆少都是国营的,人们那时有特别重要的事情才会下饭馆,下饭馆对于城市普通工薪阶层来说是奢侈的,农民那时候穷一般办喜事的时候吃大席。那个时候人们肚子素,没什么油水,讲究吃肉特别是肥肉,瘦肉对于解放前的老人们来说请人吃瘦肉太不讲究。
住宅: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居民住宅建设,建成了不少的居民楼,但是由于受国际国内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主要精力用于建设和国防方面,居民住宅建设的资金很紧张,再加上以前的基础太差,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住宅建设严重滞后。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居住的条件普遍较差。1978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净面积3.7平方米。大约有40%以上的人住在解放前建的住宅里面。天津、上海、北京、武汉、南京等老城市,有大面积平房区。50%-70%的城市居民住在低矮的破旧的平房之中,不少居民祖孙三代居住在十几平米的平房里。那个时候16平米的一间平房里,祖孙7-8口人住在一个屋子里,晚上拉帘。生活多有不便。五十至七十年代人民政府兴建了一批居民宿舍楼和工人新村,这些楼房多为三至六层的简易楼房,这些住宅楼解决了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问题。住筒子楼、伙单是不会不少市民那是所经历的。七十年代起,七层以上的高层楼房和综合配套的大型居民区出现,如北京的前三门居住区。1976年唐山地震后,城市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到相当的高度。居民楼的抗震性和质量有了鲜明的提高。改革开放前城市居民的住宅依靠单位分配,住房供给极为紧张,分房得按照规定排队,够条件也得往往等相当长的时间。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约8平方米。大多数农民住平房,砖瓦房不多。北方和北方50%以上的农民家庭住的是土坯房、石头房。西北地区大量农民住窑洞。蒙古新疆西藏的牧民住帐篷,东北林区木屋较常见。南方民族地区竹楼、土楼、木屋比较多,南方农村不少农民住在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民居里。但大城市周边新建的的农村砖瓦房较多。
交通出行: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建设迅速发展。到1978年我国约有5万公里铁路和94万公里公路。除西藏外,全国通铁路。除西藏墨脱外全国各县通公路。改革开放前民航建立了国际国内航空网。1969年北京有了地铁,1974年我国有了长距离的管道运输。新中国前三十年我国有了立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国有了自己生产的汽车、载重汽车、电气化铁路、电力机车、大型喷气式客机(运十)。城市道路建设不断加强。柏油路取代了泥土路。公共交通迅速发展,但是赶不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那时坐车难,公共汽车比较拥挤。道路上,没有私家车,出租车数量极少,坐出租车要凭介绍信提前预约。那时小汽车很少,北京吉普在大街上奔驰。大街上还能市场看到马车。人们代步的工具是自行车。一到下班自行车如海洋一样,十分壮观。人们出远途一般乘坐火车,改革开放前我国大约三分之一的机车是蒸汽机车,客车是国产电力机车或者柴油车。当时从天津到北京坐快车是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民航归空军管理,只有够级别的干部才可以坐飞机。从祖国的边远山寨到北京一般需要好几天时间。那时中国没有高速公路,公路客运长途客车也比较少。农村居民出门仍靠步行、乘畜力车。七十年代拖拉机增多。也成为农民代步的工具。78年中国的电话普及率是0.4%,那时只有单位才有电话,用的是数字码盘拨号电话,特别重要的事情才接打电话。中国人大事靠电报、日常写信联系。1978年全国电子计算机才6000台,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手机。公交车少很拥挤,火车也很拥挤,50-60年代社区基本没电话。1970年以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的部分社区有电话,大工厂工人打电话到厂里的电话室,打国内长途必须要去省城的电话大楼,达国际长途就得去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的电报大楼这样的通讯枢纽。农村居民打电话理论上去公社,只有像大寨这样的村才有电话。农民进城要开介绍信公社盖章。
三、五六十年代穿什么衣服
50年代:初进行韩战,领导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帮助南韩抗击北韩.1955年爱因斯坦在美国逝世.二战后婴儿潮,美国人的生活水平较战前明显提高,大多数家庭经济宽裕,出生率大大增加.1958年,国家航天中心成立(NASA)
60年代:越战开始.肯尼迪总统遭暗杀,此案一直为一个迷,尚未有人解开.马丁路德金Jr遭暗杀.1969年,人类历史上首次登月成功
70年代:美军从南越撤出,之后南越陷落.尼克松总统水门事件,辞职下台.
四、调查50年代至70年代的衣食住行2000字左右 急要知道人请告知 谢谢
听诊器(医生),方向盘(司机),人事科长,售货员。是最吃香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