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快板上台前要注意不能怯场,练好自身的舞台胆量,具体如下:
怯场和紧张是每个演员,特别是初学者必然产生的一种自然心理现象,也是成为一名优秀演员成长过程的不可避免的心理现象。克服胆怯和紧张情绪,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排除私心杂念,不要老想着自己的扮相是不是好看,自己的说话语音是不是好听等等
在上场前以及在表演过程中,注意力一定要集中,把自己的心放到刻画人物形象中去,才能自然地去表演。在表演技能训练过程中,经常性地举办小型表演会或艺术培训机构举办的实践演出锻炼,是排除和克服考生紧张心理的重要途径。
扩展资料:
快板种类:
1、小快板
小快板即通常所说的快板诗。由一个人边打板边演唱,又叫单口快板。这种快板形式最易掌握,因为它篇幅短小,形式简单,只需十句八句,或一二十句,就能迅速反映现实生活。
2、对口快板
由甲、乙两人各数一段,交替演唱。每段句数的多少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是偶数。它往往把若干材料连缀在一起,没有一个贯串始终的中心事件。但组织材料仍然要紧紧围绕主题,防止漫无边际、杂乱无章。
3、群口快板
又叫快板群。参加表演的人数较多,四、五个人以致十来个人均可。演唱时有领有合,也可以分成两三个小组交替演唱。有时辅以集体造型。演员的身份一般都不固定,可以是叙述者,也可以进入角色,以作品中人物的口吻演唱。这种快板形式适于表现热烈的场面。
数九寒天冷嗖嗖,转年春打六九头,正月十五是龙灯会,有一对狮子滚绣球。
三月三王母娘娘蟠桃会,大闹天宫孙猴又把那个仙桃偷。
五月端午是端阳日,白蛇许仙不到头。
七月七传说是天河配,牛郎织女泪交流。
八月十五云遮月,月里的嫦娥犯了忧愁。
要说愁,咱们净说愁,唱一会儿绕口令的十八愁。
狼也愁,虎也是愁,象也愁,鹿也愁,骡子也愁马也愁,猪也愁,狗也是愁,牛也愁,羊也愁,子也愁鹅也愁,蛤蟆愁,螃蟹愁,蛤蜊愁,乌龟愁,鱼愁虾愁个个都愁。
虎愁不敢把高山下,狼愁野心耍滑头,象愁脸憨皮又厚,鹿愁长了一对大犄角。
马愁鞴鞍就行千里,骡子愁它是一世休。
羊愁从小它把胡子长,牛愁本是犯过牛轴。
狗愁改不了那净吃屎,猪愁离不开它臭水沟。
鸭子愁扁了它的嘴,鹅愁脑瓜门儿上长了一个‘锛儿喽’头。
蛤蟆愁了一身脓疱疥,螃蟹愁的本是净横搂。
蛤蜊愁闭关自守,乌龟愁的胆小尽缩头,鱼愁离开水不能够走,虾愁空枪乱扎没准头。
说我诌,我倒诌,闲来没事我溜溜舌头。
我们那儿有六十六条胡同口,住着一位六十六岁的刘老六,他家里有六十六座好高楼,楼上有六十六篓桂花油,篓上蒙着六十六匹绿绉绸。
绸上绣六十六个大绒球,楼下钉着六十六根儿檀木轴,轴上拴六十六条大青牛。
快板,快板(拼音:kuàibǎn,kuàibǎne)(英语:kuaibanr;clapper talk)是乐器的一种,快板书,词儿合辙押韵,唱时用竹板打拍子。传统中国音乐的“快板”,相当于一种节拍标记,而与Allegro代表的速度和感情标记有所不同。例如在京剧或粤剧的“快板”或“流水板”是“有板无眼”,相当于西方的一拍子。传统中国音乐的速度常常约定俗成。而现今中国音乐自二十世纪以来受到西方影响,作曲家亦常常会加上西式的速度和感情标记。
快板的由来
“快板”这一名称出现较晚,早年叫做“数来宝”,也叫“顺口溜”、“流口辙”、“练子嘴”,是从宋代贫民演唱的“莲花落”演变发展成的。与“莲花落”一样,起 初是乞丐沿街乞讨时演唱的。作为乞讨时的演唱活动,历史相当久远;作为艺术表演形式,就比较晚。如前所说,旧时的艺人总想找个历史名人,奉为开山鼻祖,以便增光添彩,“数来宝”的艺人当然不例外。于是在历史上的乞丐群中找到明太祖朱元璋,奉为祖师爷。
云游客《江湖丛谈》说:敝人曾向彼辈探讨,为什么供奉朱洪武?据他们所谈,朱洪武系元朝文宗时人,生于安徽省濠州钟离县。父名朱世珍,母郭氏,生有四子一女,三子因乱失散,女已出嫁。四子即洪武皇帝,自幼异于常人。都说这个婴孩不是寻常人物,将来定然出色……朱洪武名叫朱元璋,字国瑞,到了他会说话的时候,叫爹爹亡,叫娘娘死,剩下他一人,跟他王干娘度日,及其长大,送往皇觉寺出家,长老给他起名元龙和尚。长老待之甚厚,庙中僧人待之甚薄,长老圆寂后,僧人将朱元璋驱逐出庙,他王干妈将他送到马家庄给马员外放牛。放牛之处为乱石山,但他时运乖拙,牛多病死,或埋山中,或食其肉,被马员外驱逐。
王干妈又因病去世,朱洪武只得挨户讨要。因他命大,呼谁为爷谁就病,呼谁为妈谁亦生病,后钟离县人民皆不准他在门前呼爷唤妈。朱洪武在放牛之处自己悲伤,十几岁人,命苦运蹇,至谁家讨要谁家之人染病。不准在门前喊叫,如何乞讨?他忽见地上有牛骨两块,情急智生,欲用此牛骨敲打,挨户讨要。于是天天用此牛骨敲打,沿门行乞。钟离县人民皆恐其呼叫爷妈,每闻门前有牛骨声至,都将剩的食物拿至门前,送给朱洪武。直传到今日穷家门的乞丐,都不向人呼爹唤妈,即其遗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