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康熙皇帝的第三子胤祉并非没有参加夺嫡,他不仅参加了,而且手段还有些下作,被雍正皇帝所忌讳。
众所周知,康熙末年最有名的事件就是九子夺嫡: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都参与了皇位的争夺战。其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是直接参与者,其他几位分别是他们的附庸。
在所有皇子的争夺中,三阿哥胤祉参与的不声不响,他爱好文学,一心编书,显得不是很热衷于皇储,在当时的文人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他还擅长骑射,深得康熙皇帝的喜欢,不管是征讨还是围猎都会把他带在身边,在康熙第一次册封成年皇子的时候就已经被封郡王。如此优秀之人,怎会对那个万人之上的位置不曾存在念想呢?
据说,他当时曾按照康熙的喜好依附于二阿哥也就是当时的皇太子胤礽,但在发现康熙皇帝对胤礽逐渐厌烦忌惮后,远离并使用手段推动了康熙的第一次废太子事件。其后更是拉拢了半个国家的军政大员,为自己继承皇储之位铺路。康熙察觉后,虽未惩戒公布于众,却也对他心生不满,恩宠尽失。
对此,胤祉才消停了下来。后来,雍正皇帝继承皇位后,他多次诋毁雍正的政策,并对已逝的十三阿哥胤祥多有抱怨,令雍正心怀不满,下手惩治。
首先来看一下康熙三儿子的背景。康熙三儿子,名叫胤祉。早年,无论是书法、文学还是骑射方面,胤祉都是康熙众多儿子里面表现最为突出耀眼的一个,可谓是“文武双全”,因此他也备受康熙喜爱。
而在康熙在位的末期,朝廷里出现了“九龙夺嫡”的故事,康熙的九个儿子全都被卷入了这次夺嫡风波之中,而胤祉也借此机会想要干掉实现自己登基宏图上的阻碍。
可康熙是何等精明,作为过来人,他自然是十分熟悉自己儿子的这些小心思与手段。自那之后,恐怕老三胤祉在他心中已不再有从前地位了吧。
在康熙大儿子陷入困境时,胤祉雪上加霜,看准时机,举报了大皇子利用巫蛊之术诅咒太子的事情。而正是这一次举报,让老三的目的充分暴露在众人目光之前。这种杀人不见血的深层次手段,恐怕比真刀真枪地打上一仗还来的恐怖。
而雍正是康熙的四儿子,换句话说,他们俩就是兄弟关系。康熙三十一年,在一起陪同康熙外出围猎时,十五岁的胤祉与弟弟雍正比试骑射,两人可以说是不分上下。皇家的心思最难猜,说不定,经历了小时候的种种,雍正早已将胤祉会对自己产生的威胁一一牢记,最后胤祉被杀看来也不过只是时间问题了。
而在雍正继位之后,精明的老三开始明哲保身,但最后仍然逃不脱必死的命运。一个人想要找你茬,你无论如何都是拦不住的。借着在老十三胤祥的葬礼上胤祉不够悲痛的由头,雍正将胤祉囚禁,两兄弟的明争暗夺也总归算是画上了句号。
说来这个三哥胤祉也是挺无辜的,别人争抢皇位被弄死是正常的,自己不争不抢没有过任何负面新闻反倒最后还被囚禁死了。仅仅是因为雍正认为胤祉对于怡亲王的去世没有特别伤心,觉得胤祉不伤心就是讨厌怡亲王,怡亲王那么支持雍正,胤祉也讨厌怡亲王的话那就说明胤祉也顺带的讨厌了雍正!那雍正就把你给关起来!你说是不是挺冤枉的呢...
其实如果这个胤祉要跟雍正抢夺位置的话,未必会是雍正赢。因为胤祉确实是很有才能,他不仅擅长书法、文学等文的东西,还擅长骑射、武功等武的东西,可以说是文武双全。康熙对于自己的这个三阿哥也是蛮喜欢的,因为他生性善良又正义,确实有做大将之风范。但奈何胤祉性格比较平淡,对于皇位名利这些东西都不看中,所以当初非常激烈的储位争夺中胤祉是没有参与其中的。
按道理来说胤祉这个不争不抢的性格,再加上康熙对他的看中与信任,往后的生活应该会是一帆风顺的。但奈何雍正继位后因为胤祉之前跟曾经被立过太子的胤礽交情友好,让雍正有所提防他。也因为这件事还把胤祉派到了康熙墓地给他守灵多年。
最后的导火索就是与雍正关系十分好的十三弟英年早逝,雍正十分伤心。还亲自给他操办葬礼,但因为胤祉在葬礼上迟到了,让雍正心情十分的不悦就将他永远的囚禁起来了。其实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啊,借题发挥罢了。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成年后康熙帝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笼络汉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标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另外,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康熙帝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
扩展资料
康熙帝功绩
1、削平三藩,巩固统一。
三藩是指三个降清的明将:平西王吴三桂,镇云南;平南王尚可喜(子之信),镇广东;靖南王耿继茂(父仲明、子精忠),镇福建。三藩占据要地,拥兵自重,成为清初的三个地方割据势力,其中以吴三桂实力最强。
国家钱粮,大半耗于三藩。经过八年平叛战争,终于取得削平三藩的胜利。群臣请上尊号,康熙帝严辞拒绝。他认为,八年战火,生民涂炭,应该务实,切戒虚名。随后,他开始着手统一台湾。
2、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一直处于郑氏子孙的统治之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抓住郑经死后,其子郑克塽年幼、部属内讧、台湾政局不稳的时机,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台湾,率军统一了台湾。第二年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
台湾府下设三县——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派总兵官一员、率官兵八千,驻防台湾。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3、抵御外侵,缔结和约。
黑龙江地域在皇太极时已经归属清朝。清军入关后,沙俄兵东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地区,占领雅克萨(今阿尔巴津)、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呼玛尔(今呼玛)等城。康熙统一台湾后,调派军队进行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俄国在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划定了以额尔古纳河、格尔毕齐河和外兴安岭为界,整个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