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安史之乱发生了什么事_建安之乱是什么

内容导航:

  • 建安是什么意思?
  • 建安之杰是谁?为什么?
  • 建安指的是什么?建安七子是谁?
  • 建安十三年九月,曹军南下,攻打荆州,结果如何?
  • 一、建安是什么意思?

    建安年间(196~220)是汉献帝的年号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人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已,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宋严羽《沧浪诗话》:“建安体,汉末年号,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这一时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并出,诗风“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文心雕龙·明诗》)后世称这种风格为“建安风骨”、“汉魏风骨”,又称为“建安体。”北齐邢邵《广平王碑文》:“方见建安之体,复用正始之音。”“七子”中,各人又都有并称。曹植与王粲、刘桢并称“曹王”、“曹刘”。南朝肖纲《与湘东王书》:“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钟嵘《诗品》:“昔曹刘殆文章之圣。”王荣与刘桢并称“王刘”。胡应麒《诗薮·内篇》:“王刘以降,敷衍成篇。”

    二、建安之杰是谁?为什么?

    九月,曹操至新野(今属河南),刘琮遣使奉送降表,迎曹操入荆州。时刘备屯于樊城(今湖北襄阳北),听说刘琮投降曹操,急忙率军向江陵(今属湖北)撤退。江陵是荆州重镇,储存有大量军用物资。曹操在进军路上闻知刘备动向,怕江陵落入其手,乃亲率轻骑五千从襄阳追赶,一天一夜行三百余里,终于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将刘备追上,随之大败刘备。刘备率数十骑逃走,后与大将关羽、刘琦合兵一处,退至夏口(汉水入长江处,即今湖北汉口)。曹操占据江陵。至此,荆州八郡中的江北南阳(今河南南阳)、章陵(今湖北枣阳东)、江夏(今湖北黄冈西北)、南郡(江陵)四郡皆被曹操占领。曹操占据荆州后,为拉拢青州刺史,又收容荆州军队七、八万人。至此,曹操所部兵力到二十多万,实力大大增强。于是准备进攻江南,消灭刘备、孙权,统一天下。

    三、建安指的是什么?建安七子是谁?

    建安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

    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

    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

    扩展资料:

    建安文学思想风格 :

    (1) 建功立业,政治理想高扬。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建安文人饱受离乱之苦,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理想追求。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曹丕的《黎阳作诗》三首写曹军南征之事,既写行军的艰苦,更突出了“救民涂炭”和志在“靖乱”的决心,建功立业扬名后世。

    (2) 对人生苦短的哀叹。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流行,人多短寿。面对短寿多艰的人生建安文人采取了三种态度,一是单纯的哀叹如阮籍的《七哀诗》良时忽已过身体为土灰。

    一种是感叹岁月短促,功名未建却仍努力追求。如曹植的《赠徐澣》。第三种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如曹操的《龟虽寿》。

    (3) 离乱之苦。社会动荡不安,人们饱受离乱之苦。如蔡琰的《悲愤诗》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写出了离乱之苦。

    (4) 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假借修长城之事,描写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格调苍劲而悲凉,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参考资料:

    四、建安十三年九月,曹军南下,攻打荆州,结果如何?

    公元200年就是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人暗中谋害曹操,失败后被处死。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安阳北)中,又号“邺中七子”。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