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_只有七八句的快板还可以是十来句的快板。

内容导航:

  • 七字句快板调
  • 急征快板词段
  • 如何形容快板
  • 快板的形式
  • 一、七字句快板调

    您好,我看到您的问题很久没有人来回答,但是问题过期无人回答会被扣分的并且你的悬赏分也会被没收!所以我给你提几条建议:

    一,你可以选择在正确的分类下去提问,这样知道你问题答案的人才会多一些,回答的人也会多些。

    二,您可以到与您问题相关专业网站论坛里去看看,那里聚集了许多专业人才,一定可以为你解决问题的。

    三,你可以向你的网上好友问友打听,他们会更加真诚热心为你寻找答案的,甚至可以到相关网站直接搜索.

    四,网上很多专业论坛以及知识平台,上面也有很多资料,我遇到专业性的问题总是上论坛求解决办法的。

    五,将你的问题问的细一些,清楚一些!让人更加容易看懂明白是什么意思!

    谢谢采纳我的建议! !

    二、急征快板词段

    过去艺人沿街卖艺时,经常见景生情,口头即兴编词。他们看见什么就说什么,擅长随编随唱,宣传自己的见解,抒发感情。从编、演,到传唱,比什么形式都迅速。例如清末数来宝艺人曹德奎(曹麻子)编的一段唱词(当时用牛骨板击打节拍):骨头一打响连声,不表别的表前清。专制时代人民苦,人都饿成骷髅骨。自从光绪庚子年,北京闹了义和团。四外刀兵人慌乱,城里处处冒黑烟。眼瞧大清被推倒,老百姓个个都说好。唱词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的心声。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进一步发挥了数来宝的战斗宣传作用,战士们编演大量快板作品,鼓舞士气。人称“快板大王”的毕革飞同志赞誉快板说:歌唱英雄唱胜利,批评具体又实际。拿它娱乐都欢喜,指导工作有意义。
    快板的表演方式主要有单口快板、对口快板和群口快板三种。对口快板保留了“数来宝”的原名,也有称“对口快板”的。在工厂、部队里也曾出现过三、四个人演唱的“群口快板”和十几个人表演的“快板群”。有些地区根据当地语言环境还发展成使用当地方言演唱的快板,如天津快板、陕西快板、兰州快板等。
    快板有“数来宝”、快板书、小快板、天津快板等多种形式。“数来宝”是两个人表演的;快板书是一个人表演的;小快板除了作返场小段以外,主要是群众文艺活动的一种形式;天津快板是用天津方言演唱的。
    快板艺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从表现形式看,有一个人说的快板书,两个人说的“数来宝”和三个人以上的“快板群”(也叫做“群口快板”)。
    从篇幅看,有只有几句的小快板,也有能说十几分钟的短段,还有像评书那样的可以连续说许多天的“蔓子活”。
    从方音看,有用普通话说的快板。“数来宝”,也有用天津方音演唱的天津快板。此外,一些地方还用当地方音演唱类似快板的说唱艺术形式,如陕西快板、四川金钱板、绍兴莲花落等。
    从内容看,既有以故事情节取胜的,也有一条线索贯穿若干小故事的所谓“多段叙事”的,还有完全没有故事的。
    从韵辙看,既有一韵到底的快板、快板书,也有经常变换辙韵的 “数来宝”。
    快板的艺术手段
    “包袱”、“夸张”、“铺陈”是快板常用的艺术手段,但也并非是快板所“独有”而在其他艺术形式里“绝无”的,这些艺术手段,对快板艺术特色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1)包袱快板,特别是“数来宝”,具有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跟相声艺术一样,“包袱”是结构情节、刻划人物的重要手段。“包袱”是相声艺术的生命线,无“包袱”即不成其为相声。快板里虽也经常使用“包袱”,但有时却以情节,人物见长,“包袱”居于次要地位。
    (2)夸张快板里夸张不仅用来组织“包袱”,而且用来为描写增添色彩,使之鲜明生动,有时两种作用兼而有之。如李白的诗里说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事实上,决不会有三千丈的白发。但人们在生活里承认它不会有,而在艺术欣赏中却理解它的存在,夸张之妙就在这里。如前所述,作为语言艺术的夸张,既不能信口开河,又不能不扩大,因此,常常是大处合理,小处不能死抠。如杜甫《兵车行》: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如果从语言夸张的角度理解,无疑是满腔悲愤的倾泻,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的血泪控诉。反之,如果照字面抠,“生男埋没随百草”,男的都死光了,那么生女要“嫁比邻”,岂能行?说起来像是笑话,其实在曲艺创作和欣赏之中却常常可以碰到。
    (3)铺陈快板书以叙述为主,描写成分很多,常常运用铺陈 手法进行渲染,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鲜明、生动。

    三、如何形容快板

    快板怎么打?今天给您详细讲解如何打快板,而且还可以串上词! 超清(720P)

    四、快板的形式

    长寿村
    长白山有个长寿村,松柏长青遍地花,
    能活到一百岁的在那儿都不算啥。
    有位记者怀疑这是虚假,
    专门到长寿村亲自去调查。
    这一天,他走到村头一棵松树下,
    见到了一位年迈苍苍的老大妈。
    看年纪足有九十岁,
    坐在石阶上连腰板儿全不塌,
    一针一线正把那鞋底儿纳,
    看样子耳不聋来眼不花。
    雪白的头发梳着个小抓髻,
    最奇怪的是还把那红头绳儿来扎!
    这位记者上前就问话,
    满脸陪笑叫了声老大妈:
    「大妈,请问您今年高寿哇?」
    老大妈抬头一笑露出满嘴牙:
    他面色红润很萧洒,
    站起身来把话答:
    「我今年九十九啦,岁数还小哪。」
    「啊!您都九十九了岁数还不大!
    哎哟,我奶奶要活着今年才七十八。
    老祖宗,您今天有喜事儿吧?
    怎么您还把那红头绳儿来扎?」
    「喓,这红头绳儿呀?
    说出来你可别笑话,
    早晨梳头是我婆婆非要给我扎。」
    「啊!您还有婆婆?那比您还得大呀!」
    「比我大多啦,我婆婆今年壹佰贰拾捌。」
    「哇!!」记者听了非常惊讶,
    「哎呀,长寿村的长寿老人可真是不虚夸呀!
    老祖宗,劳您驾快领我去见见她。」
    「好吧,咱们一块儿说会话,
    不过你得明天来,
    今天见不着她,
    我婆婆没在家,
    去看她的娘家妈!」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