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从2月初,本地市直机关每天都要求派驻干部到社区卡点值守,协助社区工作人员测量体温、宣传防控、消毒及排查等工作。全体机关干部从领导到基层员工,全部要求轮岗,每天派出三到四人早上7点按时到岗,到晚上10点结束,全程15个小时蹲点社区,风雨无阻。工作不算特累,非常熬人,顶了将近两个月,所有人都疲了。好在,疫情好转,上个星期通知正式撤岗,总算松了口气。
撤岗后,大家的第一反应是高兴,几乎没人想过发补助的事情,因为心里都明白现在是什么情况,能撤下来休息就算不错了。发补助?想多了。
第一,受疫情影响,当前各地的财政情况都不理想,几乎有出无进,重心是保工资、保运转,已经拿不出多余的资金用于发补助。考虑到疫情的恢复期,未来地方财政还将经历较长的阵痛期,对于财力本身较薄弱的地区而言,下一步能保工资就算不错了,发补助条件不允许,也不现实。
第二,中央一再强调,要向基层一线防疫人员特别是医护人员倾斜政策,给予一定的工作补助。也就是说,补助可以发,但基本上以一线医务人员为主,加上村社区部分一线工作人员,其他人员特别是机关干部实际上不在补助之列,想领补贴纯粹是妄想。
第三,碰到任何突发事件或大的公共危机,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一般是义务多余权利,奉献大于回报,这是党政机关历来的工作原则,也是对党员干部政治觉悟的要求。讲党性,提钱就俗了。再说了,那么多人都在一线付出了,牺牲了,不见得谁主动提补助的事情,作为机关干部,更不好意思提了。尽管,公务员法有规定,机关干部加班可以补休,不能补休的情况允许发放补助。可实际上政策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特别对于党员干部而言。
总的来说,对于补助不要抱太高期望,有则受之,没有也无所谓,当为国家做贡献了。这次疫情已经用无数生命告诉我们:活着,比什么都好。你说呢?
1、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中,2019年3月底前,市县两级机构的改革必须完成,但没有明文规定乡镇机构如何改革。其原因是乡镇机构改革已经比较完善,只需要在这次市县改革后,根据县直相关职能部门的改革,把相应的职责划转到对应的“七站八所”,并根据县直部门把名称改过来。这一工作应该是在市县改革之后,按照统一要求进行变动,与县级改革同步或稍晚一两个月。
2、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要求2020年底前改革完成。在事业单位分类中,乡镇事业单位分类,基本上是根据县直机构分类,被划分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虽然社会事业中心、经济事务中心、财政所、国土所、农技中心等“七站八所”大部分被划分为公益一类,但参公的并不多,基本上除党委政府机关外,其它都不参公。
3、事业单位分类之后,单位中,不管是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岗位,其分类形式都是一样的,也不管身份是干部或者是工人,是管理人员或者是专业技术人员,都是随单位分类来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