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烩面精讲方法:烩面最主要的是汤,选新鲜羊肉做汤即可,汤的做法:羊棒骨提前一夜流动水侵泡,第二天戳水,打去浮沫,一百斤水十斤骨头,三个羊脑打碎一起炖,葱姜,大火两个半小时,料粉,大料小火炒香晾凉打碎,调味粉盐味精,鸡粉,呈味核苷酸二钠,胡椒粉,掺入大料粉,汤就是浓香白汤,非常地道,如需烩面视频教学请关注后期新品美食视频。
烩面简介:烩面是河南特色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种荤、素、汤、菜、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享誉中原,遍及全国。好吃入味有筋道,想不吃第二碗都难。烩面按配料不同可分为:羊肉烩面,牛肉烩面,三鲜烩面,五鲜烩面等等。
河南烩面正宗面皮制法:
准备食材:面粉,羊骨头,羊排,或者鸡鸽子等(爱吃羊肉的小伙伴可以换成羊肉)。油,盐,鸡蛋,粉条,辣椒油,醋等适量。
具体步骤:(视频教学请关注新品美食后期视频)
第一步:和面
和面其实是个力气活,到也不难,把面粉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再放一点食用碱,鸡蛋打匀,仔细化开,然后揉,开始和面,其间你可以来回反复揉面,也可以摔打面团,你会发现面变得越来越柔软,越是这样,面团最后出来的面片会越来越有筋道。
第二步:
面团揉成功后 ,擀成薄薄的条状,扯成大小相同的面片,然后再刷一层油,包上保鲜膜,醒面3个小时待用。
第三步:
醒好后的面皮,用手抓住两端,慢慢拉开扯长,然后对折,在重新拉长,对折,如此往返几次,又长又细的面条就可以拉好到了。
第四步:
熬羊汤
羊骨和羊肉先过水,然后放入锅中炖煮。为了保证羊肉不散,事前不要将羊肉切块,直接大块丢入锅中煮熟。
第五步:
大概需要炖煮两个小时,看见羊汤汤色变浓,就可以捞出羊肉,晾凉切片。
第六步:
羊汤烧开,碗里放少量盐和胡椒,一点点蒜和香菜或者葱,烩面扯开放入锅中煮熟,捞出来,放入大碗中,加入烧滚的羊汤,摆上羊肉片,滴上几点辣椒油,热气腾腾一大碗,还未吃就口水流。
给您介绍一下羊肉烩面可以开店的标准(以100碗为例) 用材:羊肉6kg,羊骨头12kg,羊油1.5kg,生姜200g,大葱500g,花椒20g,八角30g,三柰10g,老桂皮10g,茴香10g,草果10g,良姜10g,小丁香4g,食用盐20g、料酒40g,鸡架3kg
第一步:
羊肉烩面的第一步就是做汤,汤做得好就不怕面有点差。先切羊肉,羊骨头,鸡架放入清水中浸泡,经常看我做肉菜的朋友,知道我用什么去腥,就是用啤酒。在啤酒中浸泡50min即可。把羊肉改刀成2*50px的丁,姜切成片,大葱切段,把剩余的香料用调料盒装起来 等待使用。
第二步:
把羊骨头和鸡架剁碎后,放入不锈钢桶中,加进去清水约110千克,等到锅里面的水沸腾后,去除血沫,加入羊油丁,姜片,大葱,加进料酒,用中火煮150min左右,将调料盒扔到国内,再煮70min左右,肉香扑鼻时,加入切好的羊肉块,现在开始用小火做300min左右,等羊肉快变烂之后,放进食用盐,煮5分钟左右。将汤面所有的东西除去干净,这时羊肉汤还剩90kg左右。这就是美味的羊肉汤。
做好后把碗里面切好的羊肉片,调料和香菜,加入羊肉汤和面片就可以了。
如需视频教学请关注后期新品美食视频
河南省有共有高校134所,其中本科院校57所,专科院校77所,在57所本科院校中,有公办本科院校38所,民办本科院校19所,具体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郑大是河南省唯一一所211大学,全省排名第一无可争议,其次是河南大学,百年老校,2017年又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那么排名第三的院校是哪所呢?我们来看看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河南省高校的表现:
从评估结果看,郑大有43个学科上榜,高居榜首。河南大学有30个学科上榜,位居第二。河南师范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各有15个学科入选,河南师范大学B类学科的数量要高于河南农业大学,位居第三。河南理工大学有11个学科入选,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理工大学有河南省唯一的一个A-学科。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2018年河南一本院校投档分数线排名
理科投档分数线排名前五的是郑大、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大(医护类)、新乡医学院。
文科投档分数线排名前五的是郑大、河大、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师大、河科大。
由此看来,财经、医学类院校也是考生青睐的院校,虽然学科实力不够强大,但是投档分数线居高不下。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2018年河南省公办二本院校投档分数线排名
理工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中原工学院、信阳师范学院投档分数线位居前五。
文史类郑州财经政法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中原工学院、信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投档分数线位居前五。
当然,这几所院校中,有的是既有一批招生,也有二批次招生。
对于河南高校的排名,你怎么看?欢迎留言,欢迎评论!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河南省,一是中华文明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文化名城最多,文物古迹最多,历史名人最多,姓氏根源最多的历史文化名省。
二是地处中原大地,高铁高速四通八达,黄河淮河贯穿东西南北,拥有全国重要国际机场与航空物流港的全国重要交通枢纽。
三是全省人口超亿人,全省各级各类在校生2677万人,每年高考考生超百万人,以上均是全国第一的人口大省。
四是全省耕地面积687万公顷,名列全国第二,全省粮食产量名列全国前三,小麦产量名列全国第一的农业大省。
五是全省经济总量2019年54259亿元,中西部第一,全国第五的经济大省。
总之,河南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口众多,交通重要,地理优越,经济发展较快,后发优势很大,是一个大有潜力,大有希望的省份,中原大地一定会快速崛起,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与经济发达的强省。
很好的一个省!中国🇨🇳的一个缩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游览圣地众多,古文迹丰富。值得点赞[赞][赞][赞]
菜鸟来谈谈吧,欢迎大家关注菜鸟!*^O^*
读大专也是一个选择,在高考这条路上,能上去的都是很优秀的。学个技术,还有一个不错的毕业文凭,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吧。河南省的考生也是比较多的,因此大专院校也是非常多的。菜鸟下面就说几所,大家可以看看。
一、2018年河南省排名前十的大专院校
这是河南省2018年排名前十位的大专院校。在全国的排名总得来说,基本上还可以吧。既没有特别突出的,也都还差不多。当然,大家如果想选择一所大专院校去读书,那么还是要选择那些专业技能强的王牌专业,这样对你以后的就业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二、河南省排名靠前的大专院校
这个排名其实没有多大的变化,就是多加了一个星级。这个星级是在大专院校里面的星级排名情况,只具有一点的参考意义,也没有太大的变动,这个大家都可以看看。菜鸟知道的还是很多的,其中焦作大学和开封大学的名字起的是真好,但目前为止,这两所大学都是专科院校,这个大家肯定都知道。
这个是河南省第20名到40名的专科院校的排名情况,这个排名大家也可以看看。里面有好多学校都是菜鸟以前了解的,有些院校的专业还是比较可以,如果有感兴趣的同学,直接就可以按照学校的校名来选择专业会更好一些。
这个确实是真的。我是郑州长大的,1975年到洛拖工作,到洛阳后我很惊奇,怎么那么多人讲普通话。那个时候在郑州,决大部分人都是河南话,只有个别老师和医生讲普通话,也非常稀少,我生活的纺织厂,南方来的老师傅都说南方口音河南话,但洛阳很多人讲普通话。
我分析原因,虽然两个城市都是解放后发展的工业,但郑州的定位是轻工业为主的城市,特别是纺织业,来援助的老师傅都是南方人,上海无锡居多,他们也不讲普通话,而且轻工业厂人数不多,比如我住的国棉一厂,大概有五千多职工,援助的老师傅就比较少,南方话河南人根本就听不懂,为了交流,很快被河南人同化,他们讲南方河南话,他们的后代都是标准的河南话。洛阳是重工业,援助的老师傅都是东北人,而且厂子大,比如洛拖,我去的时候有四万职工,所以东北人也多的多,他们无须改变口音,就能和洛阳人交流,他们的后代也保留了普通话,很快同化了洛阳人,很多洛阳人也讲起了普通话。再一个原因就是普通话容易学,听着又好听,洛阳人学普通话基本没障碍。普通话在洛阳特别是涧西,普及率就很高了。
是的,最直接的例子就是——
1、天文历法起源于中原地区,中国的农历发源于河南
2、中医发源于中原地区,四大怀药产地也集中在中原地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3、中国的24节气发源于河南,河南登封的古观星台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官办天文气象台。
4、中国象棋发源于河南 ,直接楚河汉界还在郑州西北的邙山上, 汉霸二王城遗址就在于此。
5、中国的军事理论起源于河南,鬼谷子在现在的河南鹤璧讲学。
6、中国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时代,法家道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几乎都诞生在中原地区。
7、中国文学的起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诗经尚书楚辞等绝大部分在河南境内。
8、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据半壁江山。
9、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即华夏文明中心从河南逐步向外扩展。
10、华夏文明的始祖黄帝诞生于河南新郑,黄帝之妻养蚕缫丝发源于河南郑州。
11、中国“四大发明”起源于中原地区,其中三项发明在河南。
12、中国最早使用纸质货币“交子”的时代,在北宋首都开封。
13、中国汉族13000个姓氏中,60%起源于河南。人口数量在前一百名的姓氏中,78个发源于河南。
14、中国历史上460个黄帝中,有五分之二诞生或建都于河南。
15、中国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名人中,诞生于河南地区的排名全国第一位。
16、中国汉字甲骨文发源于河南安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诞生于河南漯河,被誉为“字圣”。
17、历史上的河南地区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各类战役居全国各省第一位。
18、中国商业发源于河南。“商圣”范蠡在河南南阳。
19、“科圣”东汉张衡在河南南阳。
20、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官办皇家书院嵩阳书院在河南登封。
21、“诗圣”杜甫诞生于河南巩义。
22、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碑刻诞生于河南洛阳北面的邙山上。民国时期于右仁先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用几十辆马车从洛阳拉到西安。
。。。
还有很多,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