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考试 > 正文

清朝官员都住北京哪里_清朝时的在京官员详细资料?

内容导航:

  • 清朝所有官员表
  • 请问清朝重要官员的详细资料 至少3位(急!!)
  • 清朝官员的品阶.职务.俸禄等详细资料!
  • 清朝时的官员职务序列及职权范围
  • 一、清朝所有官员表

    清朝所有官员表如下:

    1.嫔妃:在清朝,将皇后以下的妃嫔分为七个等级,分别是: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侍寝的宫女叫官女子)。

    2.公主:在清朝,规定皇后所生之女为固伦公主,妃子所生及皇后养女为和硕公主。

    3.官员:清朝官制有9品18个级别,同时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中央官职设6部,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另设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等;地方官职分为文武两部分:总督、巡抚(省级行政、监察及军事);省以下为府:知府、同知、通判;省以下为县:知县、县丞、主簿。

    扩展资料:

    1.册立皇贵妃、贵妃用金册;册立妃用镀金银册;册立嫔用银册,册立贵人常在答应无册;秀女13岁-16岁期间可参加选秀。

    2.皇太极时期之前将皇帝的女儿也称为“格格”,在这之后所谓的格格分别是清朝贵胄之家女儿的称谓和皇帝和亲王低阶妾室的称谓。

    清朝官员都住北京哪里_清朝时的在京官员详细资料?

    3.中央各部尚书为从一品。

    二、请问清朝重要官员的详细资料 至少3位(急!!)

    圣清帝国官制
      中央:以内阁六部为主体,军机处作为权力中心的体制。

      内阁:为三殿三阁,保和、文华、武英三殿,文渊、体仁、东阁三阁。“掌议天下之政”,为皇帝草拟颁布制、诏、敕,承旨后将下臣向皇帝进呈的题奏表签,转各部院传钞遵行。内阁设大学士,正一品衔,称“相国”或“中堂”;协办大学士,从一品。此外,另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品级与侍郎相等。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的尚书和侍郎,都是复职。尚书一满一汉,侍郎有左右之分,以下按司、处、房、厅、所、馆,分设堂主事、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司务、笔帖式、额外郎中、额外员外郎、额外主事、七品小京官等职。

      吏部:掌全国文官品秩、铨叙、课考、黜陟和封授。下设文选清吏司(领选缺、补缺)、考功清吏司(掌议处分)、稽勋清吏司(管丁忧)、验封清吏司(得封典)

      户部:掌全国“地政”、“版籍”,赋税课征,俸饷发放,仓库收支等事。

      礼部:主管朝廷礼仪,包括各种祭祀、吉庆、凶丧典礼、以及科举、学校、外国贡使交聘。主持朝会、经筵、授大典、垂帘听政、亲政、上尊号、上徽号、巡幸、出征、凯旋、劳师、册立、册封、大婚、皇子皇孙婚配、冠服、舆卫等等。

      兵部:司武官除授、封荫、考绩、军资、军籍、马政、邮驿、设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清吏司和管理京师驿传的会同馆。

      刑部:”掌天下刑罚之政令”,又与大理寺、都察院一起负责全国各衙门狱案判决的审核。按省分十七个清吏司,又有督捕清吏司,秋审处,律例馆。

      工部:负责土木兴建、器物制作、渠堰等水利工程的勘估、报批、奏销等事。下设营缮清吏司、虞衡清吏司、都水清吏司、屯田清吏。

      理藩院:专管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设旗籍、王回、典属、柔远、徕远、理刑六司。

      大理寺:掌天下刑名。设卿和少卿。

      都察院:纠弹政式与百官贪奸。设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左佥都御史、掌印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印给事中、给事中。

      通政司:沟通上下信息。设通政使和副使。

      奏事处:传达机构,分内奏事处与外奏事处。

      太常寺:为朝廷祭祀、祭奠执掌礼仪,备办祭器、祭物。设卿和少卿。

      光禄寺:专办各种筵宴、奠筵、斋筵。设卿和少卿。

      鸿胪寺:“掌朝会燕飨之礼”,引导官员站班。设卿和少卿。

      此外还有: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钦天监、太医院等等。

      管理皇家事物的有:宗人府、内务府等

      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

      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 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文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

      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 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御使、

      宗人府副理事、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

      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

      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府经历、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巡检、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驿丞、

      盐茶大使、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

    三、清朝官员的品阶.职务.俸禄等详细资料!

    清朝分九品十八级官阶,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官制中最有代表性、最完善的: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品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文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官员服饰及俸禄
    文官:
    一品仙鹤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180两;
    二品锦鸡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岁奉155两;
    三品孔雀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130两;
    四品云雁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105两;
    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80两;
    六品鹭鸶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60两;
    七品鸂鶒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45两;
    八品鹌鹑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40两;
    九品练雀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35两;
    御史大人,补服绣獬豸,代表公正。
    武官:
    一品麒麟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81两,加支528两;
    二品狮子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正二品岁奉155两,加支444两;从二品岁奉53两,加支324两;
    三品豹子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39两,加支204两;
    四品老虎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27两,加支114两;
    五品熊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18两,加支72两;
    六品彪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14两,加支35两;
    七品犀牛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12两;
    八品犀牛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23两;
    九品海马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四、清朝时的官员职务序列及职权范围

    曾国藩(1811年11月21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刘罗锅是高密县逄戈庄(原属山东省诸城)人

    刘墉(1719-1805),字崇如,号石庵,人送绰号“刘罗锅”,死后谥号文清。清朝官吏、政治家、书法家,高密县逄戈庄(原属山东省诸城)人。大学士刘统勋之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入仕途。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10月,其父(时任陕甘总督)以办理军务失宜下狱,他时任翰林院侍讲,亦遭逮治,逾月获释,降为编修。次年,提安徽学政,任职3年,调任江苏学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任山西太原府知府。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冀宁道台。次年因在太原知府任内失察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公帑,坐罪革职拟死。诏免,发军台(清廷设在边疆的邮驿)效力赎罪。次年赦回,仍授编修。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迁江西盐驿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擢陕西按察使。翌年,因父逝世,归籍丁忧。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初还京,授内阁学士。10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翌年,复任江苏学政。在此任内,他劾举徐述夔著作悖逆有功及督学政绩显著,擢湖南巡抚。时值该省多处受灾,哀鸿遍野,贪官污吏猖獗,民怨载道。他严劾贪官,勘修城垣,革除陋习,抚恤灾民,颇有政绩,升都察院左都御史。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4月,充任三通馆总裁,5月,为吏部尚书,奉旨审理山东巡抚国太(皇妃伯父)结党营私、贪纵舞弊案。他至山东境内,化装道人,步行私访,查明事实。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太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开征时,凡无力完纳者,一律查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名。及至济南,经审问,查清国太已知贪赃案发,遂凑集银两妄图掩饰罪行。他如实报奏朝廷,奉旨拿国太回京,并开仓赈济百姓。时皇妃已为国太说情,有的御史从旁附合。他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太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太伏法。嘉庆二年(1797年),他升任东阁大学士。嘉庆四年(1799年),奉嘉庆皇帝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结党营私、勒索纳贿一案。他不畏权势,立即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20条,回奏朝廷。皇帝处死和珅,并没收其家财三分之二(白银二亿三千万两)入官。不久,嘉庆皇帝加赐他为太子少保,后又命其充任会典馆正总裁。他外娴政术,内通掌故,博通经史,长于古文考辨。曾三次兼署国子监,数任乡试、会试正考官。又筹办编撰过《四库全书》、《西域图志》和《日下旧闻考》。并擅长书法,其书貌丰骨劲,味厚神藏,有“棉里裹针”之妙,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铁保等齐名。其书用墨浓厚,貌丰骨劲,别具面目,其中部分墨迹,由其子刘镮之整理,摹勒上石,以《清爱堂石刻》刊行。著有《刘文清公遗集》17卷及《刘文清公应制诗》1部。
    刘墉的家世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说刘墉他们家与乾隆皇帝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怎么就不一般了呢?刘墉他们家绝对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一般的汉族官宦之家,刘墉家世与清朝几代皇帝的关系非常特殊。
    刘墉他们家可以说是清朝皇帝的忠实臣民,这要从顺治皇帝算起。顺治皇帝也就是爱新觉罗·福临,他继承清朝皇帝之位不久,1644年清军入关,随即迅速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在清军征服中原的过程中,因为政策不是很对头,激起了汉族人民的纷纷反抗。在因为清朝政府的错误政策而导致人民群众的反抗方面,最为典型的事例便是“剃发令”了。
    清军入关后,规定所有汉族男子一律要按照满洲男子的发式,“平定四夷,定鼎中原”。我们经常说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剃头挑子一头热”等等话语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出现的。严酷的“剃发令”激起了广大汉族人的反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血案就是因此而起的。
    当然,刘墉的祖辈不属于那样的人,他们很早就归顺了清朝,早就剃发易服了。我这里交代一下刘墉先祖的情况。
    刘墉的先祖原来是世代居住在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今砀山县属安徽,所以安徽人也认为刘墉是他们的乡亲),与汉朝的建立者刘邦是同乡、同族。元末明初社会动乱,他们迁居到今天的山东日照。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又迁居到今天的山东诸城。所以,我们常常称刘墉是山东人。这一点,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里面没有说假话。
    用“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来形容刘墉的家族一点都不为过。在山东诸城,没有一家敢与刘家叫板。
    刘墉的高祖父刘通明末时曾考中了秀才。清军入关时,刘家率先归顺了大清朝,逐渐受到重用。此后刘家在历次的科举考试中接连得中,官运也逐渐亨通起来了。
    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于顺治九年(1652年)参加顺治朝的进士考试,一举考中。从这一年算起,到嘉庆十九年(1814年)为止,前后一百六十二年间,山东诸城刘家共计考中进士十一位、举人三十五位。
    刘必显考中进士后当上了户部广西员外郎,是刘氏家族在外任职的第一任高官;刘墉的祖父刘后来官至四川布政使,刘的二哥刘果则官至江南学政。员外郎就是朝廷的备选官员,江南学政是主管江南地区学生学习及参加科举考试的官员。
    刘墉的祖父刘是清代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曾和张伯行、陈鹏年等并称,入选《国朝循吏传》。
    《国朝循吏传》是八卷本的《历代循吏传》中的最后一卷,《历代循吏传》是康熙、雍正朝时的著名大臣朱轼和蔡世远两个人合写的一本书。这里的“国朝”实际上指的就是清朝。本书写作的时间是在康熙年间,正式出版于雍正七年(1729年)。朱轼和蔡世远曾被雍正皇帝指定为接班人弘历——日后的乾隆皇帝——的老师。也就是说,乾隆皇帝在当皇帝前由其老师介绍,已经很了解刘墉祖父的为人了。
    从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开始,刘氏一门出了“文正公”刘统勋、“文清公”刘墉、“文恭公”刘之祖孙三公二宰相,成为实实在在的名门望族。其中,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最受清朝廷重视,官居内阁大学士、漕运总督、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刑部尚书、《四库全书》正总裁等要职,乾隆十九年又加太子太傅。刘统勋死后,清朝皇帝赐其谥号“文正”——关于这个词的含义,我们后面再讲。
    刘统勋与《天下粮仓》
    提起刘墉的父亲刘统勋,相信很多人都是从电视剧《天下粮仓》里知道的。历史上,乾隆年间的粮食问题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乾隆年间的粮食问题其实是人为的,直接责任者应该就是乾隆皇帝本人。
    乾隆初年,乾隆皇帝出于备荒考虑,决定拿出银两采购粮食以充实国家粮库。他当时甚至采取了禁止以粮造酒、落榜生员可用银子买秀才等措施。但囤粮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十年时间国家粮库不过增加了六百多万石粮食。
    由于忽视粮食流通这一最基本的规律,使得地方粮价高涨,引发多起民变,饥民抢粮抗租的事时有发生。
    后来乾隆皇帝放宽了粮食政策,这场危机才渐渐平息下来。刘统勋与乾隆初年的粮食案其实没有多大的关系,而《天下粮仓》把这笔账算到了一些贪官头上,也是冤枉了他们。其实那个时候的贪官还不是很多,为什么呢?有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此前的雍正皇帝下手极狠,已经杀掉了很多贪官,使得很多官员只能夹着尾巴做官,哪里敢贪污呀!
    第二,乾隆皇帝刚刚即位,很多官员还在察言观色、等待时机。清朝皇帝有上任就杀掉一批前朝重臣以确立自己权威的传统,所以当时就连清官都怕被砍头,更别提贪官了。此前有康熙皇帝擒拿鳌拜,此后有嘉庆皇帝杀掉和,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刘统勋在官运上可以说是亨通了,他曾任工部、刑部、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等职。由于他清廉有为,深为雍正、乾隆倚重。
    也许有人看得出来,刘统勋所担任的这些职务很有意思。
    我们先说这个容易的:工部相当于建设部,工部尚书相当于建设部部长。刑部相当于公检法机构,刑部尚书相当于公检法机构的最高领导人。吏部主管官员的考核和选拔,相当于人事部及组织部,下面分为四个具体机构,俗称为“喜、怒、哀、乐”:喜,指文选清吏司,主管选缺、补缺,故曰“喜”;怒,指考功清吏司,主管处分,故曰“怒”;哀,指稽勋清吏司,主管丁忧,故曰“哀”;乐,指验封清吏司,主管抚恤、恩荫,故曰“乐”。
    再说这个东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这都是什么官职呢?
    大学士是唐朝的时候开始设立的,最初由宰相兼领。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四个馆,大学士的主要职责是陪着皇帝练习书法、欣赏绘画、欣赏音乐、协助编练舞蹈等。明朝的时候以儒臣为殿阁大学士,大学士成为内阁长官,负责起草诏令、批答奏章,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清代的大学士是荣誉官职。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为名称,汉人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少数例外)。刘统勋担任的就是三阁大学士中的东阁大学士。
    翰林院也是个官署名称,开始设置于唐朝,供职者称“翰林学士”。清朝时的翰林院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其长官为掌院学士,所属职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翰林。刘统勋所担任的就是翰林院的最高长官——掌院学士。
    由此看来,到刘墉的爸爸刘统勋这一代,刘墉家族与乾隆皇帝的关系已经达到了一个新
    的高峰。
    那么,刘统勋干过什么重大的事件,能够让乾隆皇帝看重?这些与刘墉日后的遭遇到底有多大的关系呢?
    说到刘统勋让乾隆皇帝如此看重的原因,我们还要从乾隆皇帝的内心世界谈起。
    乾隆皇帝最想成就的是“三立”。
    什么叫“三立”?“立德、立言、立功”。古人曾说人有三不朽:“其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先生的名字“三立”指的就是“立德、立言、
    立功”这“三立”。看来,马先生是做到了。
    所谓“立德”,指的就是在政治思想上:皇帝的德行要好,要能够听从不同意见,也就是要虚心纳谏。
    所谓“立言”,指的就是文化上:不但皇帝本人的文章要好,而且还要让天下所有的好文章发扬光大,也就是要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所谓“立功”,指的就是在军事上:皇帝在其统治时期的疆域要广大而且要不断扩大。
    刘统勋作为一个汉族官员,他也必须要认真研究乾隆皇帝的内心世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便投其所好,只有这样他才能赢得乾隆皇帝的赏识和重视。
    那么,刘统勋是如何做到为乾隆皇帝的“三立”添光增彩的呢?
    刘统勋如何为乾隆皇帝“立德”
    在为乾隆皇帝“立德”方面,刘统勋做得最为出色的是这三件事。
    第一件事:清代新任命的地方大员惯例总是自带一批亲信,以备日后任用,而这些亲信往往形成私党。刘统勋为改革这个弊端,上书朝廷,建议今后一律停止地方大员自带亲信的这种做法。这个建议得到乾隆的批准,并交吏部实行。
    第二件事:有一次户部上奏说,各省州县管理钱粮库的官吏多不尽职,弊端甚多。乾隆皇帝当时考虑,还不如将不尽职尽心者罢免而以笔帖式(秘书)代为管理仓库钱粮好呢。于是,乾隆皇帝找来刘统勋与他商议此事。
    刘统勋沉默再三,回复乾隆皇帝说:“我老了,一时间也没有什么好主意,您容我回去思考之后再给您一个准确的答复吧。”第二天,乾隆皇帝又召见刘统勋。刘统勋向乾隆皇帝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州县官员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只要他们能够为百姓效力,那么仓库之事自然可以解决,不必将各省州县管理钱粮库的官吏尽行罢免。其核心意思就是不要因噎废食。
    乾隆皇帝点头,表示很同意刘统勋的看法。
    第三件事:刘统勋监督河南黄河工程期间,一天晚上他走出驻地,微行河岸,看见几十个用大车送秫杆的老百姓都露宿在河旁,人和牲畜都是疲惫不堪,有的大人和孩子相对而泣。
    刘统勋询问是怎么回事,那些人回答:“我们是某县的老百姓,离这里有三天的路程,奉县官的命令运送秫杆到这里。可是负责收料的某官员每车索钱数贯,拿不出钱,料便不能入。我们都是穷人,哪里来的钱?在这里滞留已近十天,所带的盘缠已花完,打算逃跑又走不了,所以在这里哭泣。”
    刘统勋听后半信半疑,后来灵机一动,告诉他们:“我也是来送料的,与某官手下人是老相识,一会儿便能将料缴完,现在我去替你们去缴。”说完便赶起一辆车前去。到了收料场,拜见了某官员。某官员见刘统勋面色细润、衣着整洁,便断定他是乡间富绅,于是加倍索取,共十余贯钱。刘统勋略与之争辩,某官员便大发雷霆,命令随从挥动皮鞭将其驱走,并将其牛车扣留。
    刘统勋一见该官员的所作所为,比老百姓反映的有过之而无不及,便急急赶回驻地,一面命随官手持令箭绑某官员前来,一面召集管治河工程的官员开会。
    不一会儿,某官员被押至,刘统勋略加审问,即令推出候斩。管理治河工程的官员纷纷长跪为其请罪求恕。
    坚持了好久,刘统勋才命令将某官员押回,罚以大杖杖数十,再戴上重刑具沿河示众。各料场官员闻讯惊恐万状,从此对来料随到随收,再也不敢欺负老百姓了。
    刘统勋如何为乾隆皇帝“立功”
    在“立功”方面,刘统勋做得最为出色的事情就是第二次大、小金川战役。
    要弄明白这大、小金川战役,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一个名词——土司制度。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一种名为“土司”的机构,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称为土司官。土司官与普通官员最大的不同点是,土司官是可以世袭的,而普通官员则是有任期限制的。土司官对于本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但要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调兵从征,职位的继承也必须要取得中央朝廷的批准,这就是土司制度。
    由于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往往会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统治。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皇帝采纳大臣鄂尔泰的建议,在西南广大地区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称为“改土归流”。但是,直到乾隆时期,四川省西部的金川地区尚未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也就是说,这一地区仍然由土司负责管理。
    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的土司莎罗奔未经过清朝廷的同意,趁机兼并了小金川。随即乾隆皇帝派大军打败了莎罗奔,恢复了大、小金川地区的原状。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的侄子郎卡继位后又不断滋事、恃强欺弱、对抗朝廷。向来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有了前一次用兵大、小金川的经验,决意再度用兵大、小金川,用武力解决问题。刘统勋考虑到金川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曾建议改用政治手段( 也就是恩威并施的办法)加以解决。但是,乾隆皇帝没有听从刘统勋的正确意见,仍坚持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对金川地区用兵。结果不出刘统勋所料,前线接连传来战败的消息。此时乾隆皇帝“烦懑无计”,不知道是该“用兵乎”,还是该“撤兵乎”,于是,他急急忙忙召来刘统勋,问刘统勋今后应该怎么办?这时刘统勋考虑到连年用兵,双方损失都很巨大,不如一鼓作气彻底平息金川动乱,以解决土司制度,因而答曰:“日前兵可撤,今则断不可撤。”并推荐大学士阿桂接任原来的将领,最终取得第二次大、小金川战役的胜利。这也成就了乾隆皇帝“十大武功”其中的一个。
    刘统勋如何为乾隆皇帝“立言”
    在“立言”方面,刘统勋做得最为出色的是编纂《四库全书》。
    乾隆皇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圣明君主”,“康乾盛世”的缔造者之一,尤其懂得思想统治的重要。他继位之初,就开博学鸿词科,扩充科举取录名额,搜罗天下人才为他效劳。同时下令开馆修书,先后完成“清三通”(即《皇朝通志》、《皇朝文献通考》、《皇朝通典》)等一大批史籍的编纂。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皇帝为了宣扬他的文治武功,进一步笼络天下的文人学子,决心要编纂一部囊括中国古今图书典籍的大丛书。在规模上,不但要超过康熙、雍正时编辑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而且要超过明代的《永乐大典》(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创中国亘古未有之伟业。
    可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代书籍浩如瀚海,若想成此大业,非有学识渊通、博闻强记而且年富力强的奇才不足以担此重任。
    乾隆思来想去,将朝野的文人学士一个个地排队,确信东阁大学士刘统勋能够担总裁之任,并由其他大学士以及各部尚书协理,在头脑中形成了总裁、副总裁一班人马的考虑,只是总纂一职却无人能够胜任。
    这天,乾隆皇帝又把刘统勋召进宫来,商议由谁来担任总纂一职。乾隆皇帝叹道:“古来兵家常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编纂《四库全书》一事乃千秋伟业,比疆场征战更难啊!朕沉思已久,难道以中国之大竟无一人堪当此任吗?”
    刘统勋早就有心想在皇帝面前举荐自己的门生纪晓岚。纪晓岚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漏言”案被充军发配新疆,这时正是为纪晓岚奏请开释的好时机。于是刘统勋慢吞吞地说道:“圣上乃真龙天子,当朝以后,天下太平,四夷臣服,可谓国泰民安,万民乐业,为旷古未有之盛世,文治武功皆胜于往昔,今圣上创千秋之伟业,成万世之宏章,地辅天助,定早已降下堪当此任的辅臣。只是老臣愚钝不慧,不敢贸然荐举。”
    乾隆从刘统勋的话中听出他已物色好了人选,便催促说道:“看来你心中已有人选,何不从快快奏来?”
    刘统勋看乾隆催促如此急切,欲擒故纵,更不肯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笑道:“哪个朝代都有杰出的人才,但往昔各代皆不可与国朝相比。依老臣看来,堪当此任者已侍奉圣上多年,也深得圣上垂爱,只是这位才子远离圣上几年,圣上一时想不起来罢了……”说到这里,刘统勋又故意十分惋惜地叹了一口气。
    乾隆看刘统勋胸有成竹而又有意绕弯子,便又催促道:“老爱卿,此人是谁?你快快为朕奏来!”
    刘统勋这个时候才说:“圣上操劳国事,日理万机,此人又久居边塞,所以圣上一时想不起来啊!这人就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当过侍读学士的纪晓岚啊!”
    乾隆听刘统勋这么一说,若有所思地沉默片刻,然后问:“老爱卿,难道你是有意为他说情来啦?”
    刘统勋连忙下跪,说:“圣上明鉴,臣蒙圣上恩宠,处以高位,自当鞠躬尽瘁,报效万岁隆恩。几十年来,臣以国事为重,忠心耿耿,今万岁爷求贤若渴,臣若知而不言,埋没了人才,岂非罪在不赦?臣尝思古人尚能‘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今吾皇万岁乃贤明圣主,广开言路,故而老臣敢直言以陈。纪昀虽是臣的门生,但他更是圣上的宠臣。中进士之后,他恭敬侍上,深得圣上嘉许。此后坐‘漏言’案发戍乌鲁木齐,乃圣上英明,爱惜英才,免其死罪,宽大至极。他在西域军中也勤奋不已,并深为往事愧悔,一旦赦免回京,定能不负圣上隆恩!”刘统勋侃侃奏来,入情入理,乾隆听着不由得频频点头。
    这三年的时间,内廷中没有纪晓岚往来走动,乾隆总感觉缺点什么,遇有许多事情时常着想要是纪晓岚在朝中就好了,尤其在诗、联属和之时更感到如此。
    但乾隆也有他难言的苦衷,不好将纪晓岚马上召回京城。自从动了纂修《四库全书》的想法之后,乾隆也在想,由纪晓岚主持总纂恐怕是最为合适的人选了。现在刘统勋奏请,正中下怀。乾隆于是顺水推舟,说道:“看在老爱卿的面上,朕赦纪昀回京。”
    于是,乾隆颁下诏书,要纪晓岚火速回京。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六月,纪晓岚回到了北京,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四库全书》的编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乾隆年间的一桩盛举。对刘统勋来说,他于《四库全书》最大的贡献倒不在于他担任正总裁,而在于他推荐了一个很好的总纂官。因为刘统勋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刘统勋之死和刘墉的继任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二月,刘统勋黎明入朝,至东华门外,猝死在轿内,时年七十五岁。
    乾隆皇帝亲自前去吊唁,因为刘府大门矮小,他的轿子去掉顶盖后才得以进入。乾隆皇帝十分感动,回到皇宫,流涕对诸臣说:“朕失一股肱!刘统勋乃不愧真宰相。”因而在其死后特赠谥“文正”。
    中国古代,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死后都要由在世的大臣根据他一生的品行做出评判,并根据这个评判给出相应几个字的谥号。一般的大臣都是两个字,武将的第一个字是“武”,如岳飞死后的谥号就是“武穆”;而翰林出身的文臣的第一个字一般是“文”,第二个字则有些区别。
    “文正”一词是清朝皇帝对于官员评价最高的谥号。文正,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清朝时有个规定,谥号曰“文”的人必须是翰林出身,也就是必须在翰林院做过官),靖共其位曰正。也就是说,能够被赐予“文正”的官员,生前不仅德才兼备,而且要恪尽职守、忠君爱民。整个大清王朝一共有八位“文正”。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说,刘统勋居第二位。
    除了“文正”,其次好的是“文忠”,凡是谥为“文忠”的大臣都是真正实心为朝廷办事、受人尊敬,比如李鸿章、林则徐等。有武绩的大臣可以谥为“文襄”,典型的是福康安、左宗棠等。
    刘统勋去世后,乾隆皇帝想起了刘统勋一家三代(刘必显、刘、刘统勋)一百二十多年来对大清朝的贡献,又想起了刘家的第四代刘统勋的儿子——刘墉,正式决定一旦等刘墉三年守孝期满,就将长期外放为官的刘墉调至自己的身边做事。这之后方有君臣俩之间嘻笑怒骂的逗弄及弹劾皇帝等极度荒诞的种种传闻,真真假假,都被编入相声、电视剧中。这是一个历史契机张廷玉(1672~1755),中国清代大臣。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康熙三 十九年(1700)进士。康熙时历官内阁学士、吏部侍郎。世 宗继位,擢礼部尚书,入直南书房,任《圣祖实录》副总裁, 纂修缮写实录及起居注,深合上意,又任《明史》总裁。廷玉为世宗所倚任,军国大事,多与参决,鸿典巨文,也多出 其手。雍正四年(1726),晋大学士。七年,参赞军务。时 为西北用兵,特设军机处,经制规划,多为其手定。世宗死, 与鄂尔泰同受顾命。乾隆初为总理大臣辅政,任《世宗实录》 总裁官。三年(1738),罢总理事务之名而以大学士掌机要 如故。旋进封三等勒宣伯,与鄂尔泰同为三朝老臣,屡主顺天乡试及会试。姻亲子侄,门生故吏,布列中外,高宗忌之,时加裁抑。朝中在事诸臣及言官也屡加参劾,高宗对他日渐疏远,兼之年老,乃于乾隆十三年自请致仕,并求按世宗遗诏,死后配享太庙,高宗许之。旋即以张廷玉未亲至宫门谢恩,严辞诘责,并削伯爵,罢配享之命 。复以其姻亲犯法, 追缴历来赏赐诸物。二十年三月卒,谥文和,仍命配享太庙。 清代,汉大臣配享太庙者仅张廷玉一人。,隐藏了谜团。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