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项目管理人员包括: 项目经理:对整个项目的质量、安全、成本进行全面管控。 技术负责人:顾名思义,技术负责人主要从事现场技术管理,负责完成技术交底,编制各类专项施工方案。 五大员: 施工员:协助技术负责人,从事施工班组生产的技术、质量的日常管理。 测量员:看工程量大小,一般配备2-3人专业测量人员;和几个刚毕业的大学测绘专业实习生(工资低)。 预算员(成本员):一个工地一般1-2名专业预算人员,同时也会招实习生协助从事简单的计算任务。 安全员: 法律强制规定配置,建筑专业一般规定1万平方米以下的工程不少于1人;1万~5万平方米的工程不少于2人;5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工程不少于3人,且按专业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亦可带招实习生,毕竟要培养下一代。 质检员:一般配置1-2专职质量检查员,高层、大型公共建筑还需配置特殊工种质量员。 资料员:一般配置1-2名专业资料员,从事施工现场资料管理及验收资料归档。 材料员:负责采购施工合同约定的已方自行购置的生产资料。
在日常工作中,项目的种类五花八门。我们拿一个“培训项目”作为例子,展开看看项目管理中的一些关键因素和管理动作:
五大过程组
五大过程包括了一个完整的项目从立项到收尾的全部过程,在培训项目中都有对应的动作。
九大因素
范围:学员是谁?培训哪些内容?
进度:项目的时间周期是多少?培训的频次是多少?
成本:项目要花多少钱? 如何制作财务也能通过的预算计划?
质量:如何确保学员“知行合一”?如何确保项目得到高层的认可?
资源:需要哪些资源?如何获取尚未有的资源?
沟通:如何与业务领导沟通?如何与学员沟通?
风险:项目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风险?每个风险对应的备选方案是什么?
采购:公司采购流程是什么?对供应商有什么要求?
相关方:哪些人会参与该项目?以什么形式参与?
详细内容请查看《致未来的培训经理:只会讲课不够了,比培训更重要的是项目管理 》
曾经有一位资深的项目经理(PM),和我分享了他多年做项目的经验。他认为,一位优秀的项目经理(PM),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工作行为:
1. 能不做就不做
2. 能少做就少做
3. 要做就先做一点点
当时稚嫩的我感觉自己被前辈调戏了,这哪是优秀的项目经理,明显是职场老油条啊!
后来随着项目管理经验的不断积累,我才逐渐明白这三句看似朴实无华的大白话,背后分别浓缩着项目的商业论证、范围蔓延和敏捷管理的知识精华:
首先看第一点能不做就不做,引自《管理培训,从拒绝需求开始 》
两个问题:
1. 这个业务需求,是通过培训可以改善的吗?(要不要做)
培训主要是通过提升个人能力来改善组织绩效,但有些时候绩效问题并不来自员工自身,而是其他方面,这个时候尝试用培训来提升员工能力,就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
2. 当下的业务情况,这个培训可以交付吗?(能不能做)
无论你是作为培训经理,还是作为项目经理,都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一旦项目启动了,你就是第一负责人,这个项目最后如果失败了,你要承担最主要的责任,那时候你就无法再抱怨是因为“需求不合理”。
业务领导也是讲道理的人,把商业论证的结果清晰反馈,并共同探讨其他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也是拒绝的一种方式。
第二点能少做就少做,引自《项目中的好提议,可能会毁掉你的项目》
在项目管理中,有一个项目经理都容易掉进的“坑”,坑的名字叫范围蔓延。
围蔓延是指在未综合考虑时间、成本和资源等前提条件下,项目范围扩大并影响原本项目产出的行为。圈内人经常用“镀金”来形容范围蔓延
关于范围蔓延发生的原因,最常见的是项目相关方可能误认为,让项目团队多做事情能增加项目价值,从而就随意增加工作内容。
相信很多培训经理在增加教学内容和活动的初衷,都是好的,都是希望让学员有更多的收获和成长。但往往只是看到单点产生的影响,而没有从时间、成本、资源、相关方、质量等综合维度把控项目风险。
那如何有效控制项目范围,减少范围蔓延的情况呢?
答案就是:目标管理、沙盘模拟、变更管理机制
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是:给重要相关方提供他们所要求的东西,即不多给,也不少给。
千万不要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相关方包括项目的发起方、需求方、参与方和评价方。
在整个项目的过程中,我们都要时刻管理好他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识别能影响项目或受项目影响的全部人员、群体或组
②制定合适的管理策略来有效调动相关方参与决策执行
③关注与相关方的持续沟通,以便了解相关方的需要和期望,解决实际发生的问题
④理利益冲突,促进相关方合理参与项目决策和活动
详细内容请查阅《项目做得好,老板却说不知道?——相关方管理你做了吗? 》
—— 咚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