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江苏不用八大员_江苏八大员考试

生产队时,“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人?待遇如何?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建筑“八大员”哪个岗位最吃香?

首先,建筑八大员包括: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机械员、劳务员、资料员。

其次,建筑八大员都是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岗位,一个工程项目的开展,需要各个岗位的协作和配合,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然而,不同岗位确实在工作要求、工资待遇、发展方向上有些区别。综合来看,以下几个岗位比较吃香。

1.施工员

施工员刚入行工资不高、劳动强度大,但发展前景可观。

通过考建造师等执业资格证,后期有望出任项目经理,拿到一万起步的月薪。

想要晋升项目经理、包工头等,对于社交能力和个人吃苦能力要求比较高,比较适合男孩子。

2.标准员

主要承担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组织、监督、效果评价等工作

整体工作较轻松,有时间来发展个人副业或考证。

基本工资工资5000到8000左右,偶有额外收入。

3.材料员

材料员负责对项目的材料进场数量的验收,出场的数量、品种记录。日常和甲方打交道的机会多,因为涉及很多基础物质的选择和把控,整体油水较大。正常工资在5000~10000之间。

4.造价员

造价员的工作环境多在室内,没有风吹日晒之苦,比较适合女孩子,就是各项计算工作需要细致操作,有点费脑力。不过造价工作的薪资待遇还是比较好的。正常工资也在5000~10000之间。

最后,建筑八大员考试难度不大,证书含金量一般。想要在行业内长久或向上发展的工程人,要尽快规划考取二级建造师、一级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高含金量的执业资格证。

为什么历史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江苏话”?

形成汉语方言的要素很多,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迁移,山川地理的阻隔等;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要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

江苏本身建省历史就不长,在建省之前经历过两次大规模人口迁移,又有长江这种地理阻隔,导致没有形成统一的“江苏话”。

一、拼凑起来的省份

江苏的很多城市历史都很悠久,但是作为一个省,却非常年轻。在历史上,江苏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时间并不长。到了明朝,南直隶的出现,才将江苏纳入了一个行政区域中。

到了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当时的江南省被拆分成江苏(包括现在上海)和安徽两省。江苏省才作为一个统一的行政实体出现在历史上,至今不过三百多年。

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位于大陆东部沿海,长江和淮河下游。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夺取淮河河道,从江苏北部入海,黄河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三条大河的作用下,江苏被切割成了三块。

由于大河的天然阻隔,三块区域分别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文化特征。而这三块区域又分别跟周边省份相连,每块区域都跟周边省份的关系更加密切。比如淮河以北属于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这片地方自古就属于中原地区。

(这是唐朝的行政区划图,江苏分属于河南道、淮南道和江南东道)

二、南北对峙形成的隔阂

江苏地跨南北交界,在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期间,江苏都处于对峙的前线。战线常常随着双方的实力消长在淮河和长江之间摆动,也就是说,江淮之间都是战场。

淮河以北属于北方,长江以南属于南方,南北方就被中间地带阻隔,各自独立发展。而江淮之间则会在南北方以及战争影响下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风貌。

三、两次衣冠南渡导致语言的改变

1东晋南北朝

永嘉之乱后,北方陷入大混乱,人民大量南迁。江苏境内的淮河以南包括长江南岸地区安置了大量的北方移民。这时候方言开始变化。

北方移民讲的是洛语,和当地的吴语混杂在一起,形成了金陵雅言,接近现在的吴语。而淮河以北被北方政权占据。北方的洛语在和各民族交融后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的洛阳雅音。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江苏境内已经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汉语,以淮河为界,以南是金陵雅言,以北是洛阳雅音。

2宋金对峙期间

靖康之乱之后,北方人民再次大量南迁。宋金的边界大致是以秦岭淮河为界,淮河以南地区又一次安置了大量南迁的北方移民。

江苏境内安置的北方移民主要集中在南京、镇江、扬州、淮安等地。他们讲的洛阳雅音和金陵雅言混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江淮官话。原来讲金陵雅言的区域被压缩到了太湖周围。淮河以北则在金朝统治之下,他们讲的洛阳雅音再一次发生变化。

总之,一个拼凑起来的省份,加上历史和地理的综合作用,自然是无法形成统一的方言的。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