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1.陈奇涵(1897年-1981年),号圣涯,江西兴国县坝南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赣州府中学堂毕业后,投笔从戎,入护国第二军讲武堂学习。历任赣军排长、连长、代营长。期间,他追随孙中山,先后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和镇压商团叛乱的战斗。1925年初进入黄埔军校任教,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萧华(1916年1月21日-1985年8月12日),男,原名萧以僔,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肖屋村,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萧华军旅生涯中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辽东省委书记,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历任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部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政治委员、甘肃省委书记、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3.赖传珠(1910年4月3日-1965年12月24日),江西省赣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
在革命生涯中,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连党代表,第三十三团团长兼政治委员,第三十七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军团组织部副部长,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六科科长,中共陕甘宁省委军事部代部长,新四军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东满军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政治委员,第十五兵团政治委员。参加古田会议,参加长征,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赣战役、广东战役、解放海南岛、解放万山群岛等战役战斗。
建国后,历任第十三兵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北京军区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第二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5年12月24日在沈阳逝世。
长津湖战役,是一场令双方都印象深刻的惨烈对决。
此战中,双方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和英雄气概。
1950年11月,麦克阿瑟发动“圣诞节”攻势,联合国军全线推进,从东西两线发起钳形攻势,准备在圣诞节前歼灭中朝军队,攻取朝鲜全境。
为粉碎敌人企图,我志愿军以6个军在西线反击,又计划以9兵团3个军在东线反击。
当时,敌人在东线有南朝鲜首都师、南朝鲜第3师、美第3师、美第7师、美陆战1师,总计9万余人,而我军9兵团3个军15万余人,考虑到装备、补给差距,我军没有优势。
但是,长津湖一带独特的地形,使敌军兵力分散,我军遂决心集中主力,先吃掉长津湖地区的美军几个团(当时判断为2万人)。
很快,9兵团就以一次堪称奇迹的行军,让所有人吃了一惊。
当时,他们完全掌握了空中优势,侦察机密集飞行,严格监视地面。
可是,9兵团20、27两个军,近10万人,居然就这么隐蔽地”飞“了过来!
志愿军的隐蔽行军,是在没有补给、异常寒冷、崎岖山路,且保持日行30公里的条件下完成的。
因此,直到开战前,美军一直未察觉到危险。
不过,陆战1师的史密斯确实是个训练有素的对手。
尽管联合国军未察觉任何异常,但史密斯却未雨绸缪。
他特意在补给线上加强了兵力,同时,在真兴里、下碣隅里等处修建道路、简易机场,又开设了大量补给分战,储备了8日份的粮食、燃料和1.3个基数的弹药)。
当第10军司令阿尔蒙德听说史密斯还要修建机场以运送伤员时,大为不解:怎么会有伤员?
如果我们的对手是阿尔蒙德,那么,长津湖之战,可能就好打得多了!
战役开始前,我军隐蔽行军,为我军分割包围敌军创造了条件,使我军掌握了主动。
但是,史密斯的未雨绸缪,也使美军虽然意外,但并不至于手忙脚乱。
战斗,就这样展开了。
出色的行军,使得我军迅速将长津湖之敌割为4块:柳潭里、古土里、下碣隅里、新兴里。
可是,陆战1师、美7师都是精锐。他们迅速收拢部队,利用坦克、装甲车、汽车构成环形防御阵地,凭借火力优势和空中支援,拼死抵抗。
我军的技战术能力一如既往的强,只是,这一次,效果一般。
我军又不是没打过硬仗,你火力强,我就打近战、夜战。
我军夜战的素质不是盖的,曾有好几次冲入敌军阵地。
如果对手是国军,部队从突破口快速突入,这仗八成就赢了。
可是···美军不是国军,此时,我军却总是无法有效利用突破口。
因为:我军只有团级单位才配备了电台,下级部队突破后,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情况,进行调整。
美军的通讯电台,装备到了排级单位,一旦阵地出现松动,可以迅速进行调整。
所以,我军即使突破,也难以迅速投入后继力量,发展攻势。
而到了白天,火力不足的我军,就只有退出晚上占领的阵地了。
白天属于美军,夜晚属于志愿军,战局胶着。
此时,双方都发现自己都误判了对手。
美军自不必说。原先他们判断志愿军入朝最多6、7万人,而此时,东西两线志愿军已超过30万。
11月29日,麦克阿瑟意识到取胜希望渺茫,遂下令全线后撤。
另一方面,志愿军也摸清了美军情况。包围圈内的美军达4万,比之前预计的多了一倍。
因此,宋时轮也做出调整:集中27军80、81师主力,全力进攻新兴里之敌,其余各部对柳潭里、下碣隅里之敌进行阻击、牵制。
这次调整,使战局加速。
12月1日,志愿军歼英军41特遣队,2日,志愿军歼31团级战斗群。
31团级战斗群3288人,退到下碣隅里的1600人(包括从其他地方撤回的13团团部及坦克连325人),损失兵力过半,严格的说,离被歼尚有不小差距。
不过,从新兴里退到下碣隅里的部队,只有385人没有受伤,其他1150伤患由飞机后送。
因此,新兴里之敌有近9成官兵伤亡,说是歼灭战也没毛病。
从伤亡统计的惯例的角度考察,新兴里之敌大部分战斗力严重受损,可以看成歼灭战。
当然,由于美国健全的伤员运输、医疗系统,大部分伤员在疗养后仍有战斗力。
不过,此战,我军的代价是十分惨重的。
27军80、81师,伤亡及非战斗减员达1万人,全军冻伤高达22%。
我军急切地要打一场歼灭战,有着比作战本身更急切的理由:物资紧缺。
当时,我军粮食、御寒衣服急缺。
长津湖地区人口稀少,要就地改善,只有靠缴获。
在此前的较量中,我军通过缴获,收获颇丰。
云山战役、三所里战斗,我军均缴获大量大炮、坦克、装甲车和各种大小汽车,发了不小的财。
但是,此次,美军学精了。
美军撤退时,毁掉了所有带不走的物资。(这是历来作战的惯例,但在前期美军未遵守这一操作)
因此,我军在此战中,缴获的物资不多,缺衣少粮的状况始终无法改善。
在我军猛攻新兴里之敌时,对柳潭里等地之敌压力稍减。
柳潭里之敌趁机突破我20军阻截,抵达下碣隅里。
美军利用下碣隅里的简易机场后送伤员后,开始向古土里撤退。
尽管我军阻击得非常坚决,使美军撤退缓慢,但我军毕竟减员较大,弹药匮乏,美军以装甲车、坦克开路,空中火力掩护,撤到了古土里地区。
此时,美军的现代化,再次让我军大开眼界。
古土里的水门桥,是撤往咸兴的必经之路。
20军曾两次炸掉大桥,但每次都很快就被美军工兵修好了。
我军干脆把桥基炸毁了!
美军居然从日本调8套重达1.1吨的组件空投到阵地,美军在悬崖上不到2天就架设起载重50吨的桥梁!
最终,美军成功退到了咸兴。
12月24日,平安夜,美军从兴南港撤离。
长津湖战役结束。
长津湖战役,非常惨烈。
我军战斗死亡7304,战伤14062,冻伤30732,总减员52098人。
由于减员过多,曾考虑让其暂回东北休养整顿。
宋时轮仍让部队在咸兴休整,后来,26军在第四次战役中参加铁原阻击战;而20军、27军也在第五次战役前恢复战斗力,重新投入作战。
美军陆战1师战斗伤亡4400多人,非战斗减员7300多人(从元山登陆算起,不只是指长津湖战役);7师31团战斗伤亡1300多人;共损失13000人左右。
陆战1师此后仍然留在朝鲜战场,但主要在三八线以南对付渗透部队,未再参与主力作战。
尽管美军遭受了较大损失,但美方对他们的表现仍然高度肯定。
14名陆战队员,2名陆军士兵,1名海军飞行员被授予勋章,所有参与长津湖战役的联合国军军人均被授予“长津精英”的荣誉。
此战,我军将大无畏的作风和夜战、穿插的战术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10万大军,躲过敌人空中侦察,无声无息完成对敌人分割包围,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在缺乏衣物、弹药的情况下,冒着猛烈炮火、零下30度的低温艰苦奋战,更是令人钦佩。
但是,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限制了我军的发挥。
9兵团原本准备用于解放台湾,紧急入朝,衣服、弹药均缺乏。
在零下30度的极寒天气下,志愿军许多战士冻死、冻伤,非战斗减员远超过战斗减员,这是令人心酸的教训。
而火力的匮乏、通讯的落后,我军即使能突破敌军防线,也难以巩固、发展,面对敌人的装甲突围,我军虽奋力阻击,也难以抵挡。
美国强大的国力,美军过硬的素质,也出乎我们的预料。
尽管战役初期轻敌,被我军包围,但无论是未雨绸缪的补给系统,超强的陆空火力系统,反应迅速的通讯系统,2天建好一座大桥的超强工兵能力,无不彰显出对手的强大。
面对如此恶劣的条件,如此强大的对手,我们的祖辈顶上去了,把敌人顶回了三八线。
今天,无论是哪个领域的竞争,我们的条件都比祖辈们好得多!
我们这一代人,也一定要顶得住!
北洋陆军的“师”是由清末新军的“镇”改称而来,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大清朝有多少新式陆军呢?不过14个镇以及18个混成协(混成旅),平均每个行省都摊不上一个师级建制。民国建立袁世凯1912年正式上台后,为了体现新旧军制的不同,才特别将镇、协、标三级军队编制改称为“师、旅、团”。
(张作霖剧照)
那么北洋军在鼎盛时期有又多少部队呢?大约有120万人马,编有陆军师33个、混成旅97个和其它杂七杂八的混成团等部队,其中有半数为北洋嫡系。你会发现两个重要问题,其一是并没有师级以上的建制,陆军师已经是最大编成;其二是陆军正规师的数量也不很多,远不像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动不动就180个、200多个甚至到最后345个师的状态。
按照清朝所谓十八行省的行政区划,每个省民初其实还是摊不到两个陆军师的番号,既然暂时没有师以上的军、路军等建制,那么在有兵就有地盘的年代,师级部队就是最大的编制,师长职务当然性命攸关。袁世凯是依靠“北洋六镇”起家的,非常清楚军权的重要性,麾下几个后来的北洋军阀段祺瑞、冯国璋、曹锟也都是“统制”(师长)出身,也自然了解师长职务是为要害岗位。
(袁世凯)
同时有一点尤应注意,北洋早期虽然存在军阀混战,但全国却只有一个政权:即袁世凯任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因此至少在表面上看来,那属于“和平时期”。而袁世凯是个毫无争议的政治与军事强人,至少在他倒行逆施决定称帝之前,国内没有一个省的势力敢公开跟袁大头叫板,否则一准被团灭。既然是非战争状态下,为了防止各省督军拥兵自重,袁世凯规定师级番号为最大军队编制,那也就无人敢公然违抗。
根据北洋政府1912年公布的《陆军平时编制条例》,师一级为基本战略单位,陆军师下辖两个步兵旅,另附骑兵、炮兵各一团,工程兵、辎重兵各一营。其中步兵旅每旅下辖两个团,每团辖3个步兵营和1个机枪连,每营辖4个步兵连。可以发现,民国早期的军制是模仿日本军队的,平时只有“师团”建制,战争时期才有军、方面军甚至总军(总方面军)的编成。
(曹锟)
比如奉系军阀张作霖最重要的一个职务,就是袁世凯1912年任命其为陆军第27师中将师长,东三省另外一支师级部队,则是张作霖盟兄冯德麟统率的陆军第28师,在袁世凯死前只有这两个师,并且互相没有节制关系,张作霖怎么可能轻易放下师长一职?那是军事实权所在。偷偷摸摸扩军的事情虽然有,比如私建几个混成旅,但是公开建立新师完全没有可能,北洋政府的“陆军部”根本不给你番号。
《少帅》里其实有个不太引人注意的桥段,张作霖正跟日本顾问谈话间,副官来报段祺瑞政府“婉拒”了奉军新增混成旅的申请,那已经是袁世凯死后的20年代,北洋政府对各地军阀扩充部队仍然保持着足够的警惕。张作霖真正奠定“东北王”的地位已是1917年,因冯德麟参与张勋复辟失败,遂夺其第28师兵权,统一奉省军政。
(冯德麟)
看见了吧?张大帅仅仅拥有两个师的陆军部队番号,就足可成为雄踞关外的霸主,足见北洋早期师长职务的重要性。奉军开始有“军”级建制已经是1922年,是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张作霖将所部编成“镇威军”共六个军的番号,入关争夺北洋政府控制权,既然刀兵相见了,那么北洋政府的规矩和限制也就无所谓了。这一年其实也是个分水岭,各地区军阀纷纷大肆扩军,实乃中央政权衰弱所致。
直系军阀的重要一派曹锟和吴佩孚,起家部队就是北洋陆军第3师,吴佩孚直到第一次直奉大战前还兼着第3师师长职务。而西北军的冯玉祥,发家部队则为北洋陆军第16混成旅,到巅峰时期该旅已有兵力10000余人,但仍然顶着“混成旅”的番号,其一是皖系军阀掌握的“陆军部”严格控制着其他派系的师级番号,其二是小军阀们懂得隐藏实力,树大招风啊。
(段祺瑞)
补充一下,北洋军确实曾经组建过“军级”部队,但只发生在镇压武昌起义的大规模作战时期,比如段祺瑞就曾任第一军“统领”,南北议和之后最大编制又恢复成师。
北洋军1913年新建第7、8两个师(规模13个师)、1914年仅建了一个第10师(达到14个师)、1915年又裁撤了第23师(规模减至13个师)、1916年新建第11、第12、第13师(规模增至16个师),足见在袁世凯挂掉(1916年6月16日)之前,对师级编制看管之严,也说明师长职务的抢手不足为奇。
(吴佩孚)
拿最差的装备,挨最毒的打,作为一个独立军种长期依附海军存在,在国会连个独立军部都没有。没有海空军的战略打击能力,也不像陆军那样有强大的装甲力量和炮兵有硬刚的资本。二战把加兰德优先装备刚欧洲的陆军,马润还在拉春田大栓;海湾战争陆军开着M1,马润还在开M60。
但话说回来,马润本身就是一种依附于海军的快速反应部队。尤其是现代打仗很讲究小股的快速反应部队,所以马润虽然规模小,但是东西还是挺齐全的,比如F35他们也有,鱼鹰也是先装备马润,可以说马润的装备也不是传说中那么差,火力上确实差这么点意思,但他们的主要任务确实不需要重火力啊。~
打个比方,星际争霸里边正面是坦克,枪兵,光头对刚,这是陆军。而马润就是两船运输机空投别人矿区或者哪里着火跑哪里。
现实中的陆战队也是这么一回事儿,比如叙利亚哪个省又闹事儿了。陆军开过去费事儿,而且一堆闹事儿的人压根也没什么像样的重火力。这时候波斯湾或者地中海上的马润就可以直接过去干活,等活干完了,陆军也就到了,然后换个防,马润滚回船上去。
所以说在现代这种非对称战争前提下,一直快速反应的马润还是很有必要的。要是等到如果和毛子对刚,打成了一场对称战役,那么还是得三等人陆军刚正面。也因为需要为对称的大规模战争做准备,所以一些适合打硬仗的尖端装备还是得优先装备给适合打硬仗的陆军,然后我们就总会感觉马润拿的都是陆军淘汰下来的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