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部队中土兵八大员是指什么

哪些职位招退伍军人?

谢邀,上啥班短视频招聘APP为您解答,以下回答来自上啥班用户互动留言

军人,一个神圣的职业,国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军队的建设,男孩子从小都有一个当兵梦,渴望一天能保家卫国,能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这将会是很光彩、很自豪的事情。有始有终,有入伍就会有退伍,那么对于现在的退伍军人来说,都可以从事哪些工作呢?又有哪些职位是招退伍军人的呢?

现在的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如此之快,在这样的情况下衍生出了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形象接待员,主要负责售楼处的安保、形象展示这方面的工作,而像这种工作都是比较喜欢当过兵的退伍军人的,而且这种岗位的薪资待遇也是非常的不错的,最关键的是这种工作所需要的一些能力和退伍军人非常的匹配,可以考虑考虑的。

还有一些就是像政法、干警这些职位对于退伍军人的招考也是比较的多的,还有像监狱系统以及铁路系统等等,这些都是对于退伍军人有所考虑的和招考的。

因为在部队也是分专业的,像什么通讯部队、运输部队、步兵等等,那到时候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在部队是的专业来选择职位呀,而且在社会上有些职位对于退伍军人会优先录取的,招谁不是用,当过兵的自然是很多企业所喜欢的。比如说:从通信部队退伍的,可以考虑去从事有关通信方面的施工、维修等等;从运输部队退伍的可以考虑从事驾驶员工作;步兵退伍的可以从事协警工作等等。

总的来说吧,要说什么职位只针对退伍军人招聘是很少的,毕竟社会还是以没当过兵的人为多数、为主体。只不过有些岗位会对于退伍军人优先录取而已,只要自己感觉适合的,就是可以的,没有必要说必须要和自己是退伍军人联系到一起,只要自己能干的来,干什么都是可以的。

上啥班,帮助你在职场里做得更好。欢迎小伙伴们关注上啥班微信公众号,我们一起讨论,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等你哦~

陆军又可以详细的分为哪些兵种?

历史上的陆军,曾经以步兵为绝对主力,包括徒步步兵、摩托化步兵、机械化步兵、山地步兵和重装步兵、轻装步兵等。主要装备有步枪、机枪、火箭筒、轻型火炮、反坦克导弹、防空火器、汽车、装甲输送车和步兵战车等。

随着国防科技不断发展,现代的陆军兵种繁多,分为战斗兵种、战斗支援兵种和战斗勤务支援兵种。具体可先分为三大类:分別为地面部队、边海防船艇部队、陆军航空兵部队。同样是海、陆、空,“三军”齐全。

现代陆军主要由包含摩托化步兵和机械化步兵在内的步兵、装甲兵、炮兵、陆军防空兵、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侦察兵、测绘兵等兵种和专业兵组成。

我国部队中,士兵为何要把7念成“拐”,0念成“洞”?

实际还不止“拐、洞”,由1至9、0,十个数字,有五个读音是特别的。目的就是因为部队里天南地北口音混杂,而当年大多数人普通话讲不标准。

比如接线的浙江人听不清楚电话那头湖北人的口音,要是在战斗要紧关头,听错了数字,那就会误了事不说,弄不好还要出大事。

阿拉伯数字从1到0的对应读法为:

幺(1)、两(2)、

三、肆、五、六、八(此五字音不变);

拐(7)、勾(9)、洞(0)。

  • 由此,想起多年前,那时国人对苏27战斗充满好奇,而许多空军退伍兵却称苏27战机为:苏两拐。

实际,我军历史上,因为口音的不同,战场屡有发生在电话中听错内容之事的。

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志愿军39军就发生过这种啼笑皆非的事。

当时,军长吴信泉打电话到团里指示任务。

结果,因为口音问题,团里竟把吴信泉军长当成了文工团领导,然后训斥道:

“正打仗呢,你们文工团来添什么乱!”

瞧,这不差点儿就误了事!

下面来讲一下这个误把军长当成文工团的故事。

1950年11月1日,16时40分。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在一切战斗准备就绪之后,为了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提前向云山发起了总攻。

由于是出国后第一次打准备歼灭敌人的大仗,全军上下摩拳擦掌,战斗准备倍加细致,人人绷紧了弦,一切皆是为了把第一仗打好。

军长吴信泉在战斗发起前的一刻,又挨个的、直接给每个团的团首长都通了电话。

尤其是负责主攻的116师,吴军长更是对战斗准备情况详细询问,反复叮嘱。

云山战役,116师以三四七、三四八团,两个团在战斗发起后攻击城云山外围。三四六团则负责直接向城内猛插。

然而,当吴信泉军长把电话打到负责从西北方向攻击云山的三四七团时,却因为口音不同,而引发了一个小误会。

吴信泉将军回忆中,通话内容如下。

三四七团电话接通,

吴信泉问:

“喂!三四七团吗,你谁?叫你们团长接电话。”

“我是任奇智,我们团长去师里了!”

接听的是团政委任奇智,三四七团团长为李刚。

于是,吴信泉就直接在电话里向任奇智作起了指示。

吴信泉说:

“前边山上敌人似乎有退却征兆,你们要加强观察,要......。”

没料,不知是因为劳累使得嗓子沙哑,还是因为通信线路问题。三四七团政委却没有在电话中听出军长的嗓音。

所以,吴军长正在讲话时,任奇智不客气的打断了军长的讲话,问道:

“你是谁呀?”

当时,为了保密,军首长都有代号。而吴信泉军长的代号是:61。

于是,吴军长在电话里说:

”我是61。”

任奇智一听,立即就上火了,提高了嗓门对着话筒训斥道:

“什么,你是鲁艺?现在部队马上就要向云山冲锋了,你们这些文化人跑火线上来干什么......”

鲁艺,为延安时成立的鲁迅艺术学校,下有文工团。

  • 糟糕!任奇智把我的湖南口音里的“六一”二字,听成了鲁迅艺术学校那个“鲁艺”了。”

《39军在朝鲜》书中,吴信泉将军这样回忆道。

于是,吴信泉军长立即也打断了任奇智的讲话,直接了当的说:

“我是军长,叫李刚回来后立刻向我报告!”

......。

由此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口音的不同,平时倒没关系。而打仗时,那就要命了,比如通信质量不佳,嗓子因劳累受哑变声,战场环境嘈杂等等情况之下,真是要误事的。

而十个数字里面的“幺、两、拐、勾、洞”,想必也是为了最大化的纠错,以免情急之下发生误读。

顺便再扯一扯口音这东西。

再二十年后,随着如今的小学生成长起来,或许以后就再没有多少口音了。

如今的大多数孩子,小学还没上,就从电视、手机里学了一口几近字正腔圆的标准普通话。

这就是环境的变化,改变了人。

而南方人四十岁以上的,大多数人文化也不低,唯独就是普通话讲不好的。

因为小学时代,许多语文老师也不怎会讲普通话,读课文多是用方言半土话读的。

六七十岁以上的,好多人就不会讲普通话。

江浙沪的老人,普通话不会讲,但至少能听懂。

笔者1993年去广东,许多当地老人,硬是听不懂普通话,问个路,那才叫让人一个急。

(图来自网络)

生产队时,“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人?待遇如何?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解放军和武警有什么区别?

题主你好,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军改后,解放军和武警统归中央军委垂直领导(军改前,武警归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双重领导),这两者都是我国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相同的。要说这两者的区别,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首先简单了解下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历史。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推翻"三座大山"的第一枪,随后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发动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起义,这些起义后保留下来的军队当时叫"中国工农革命军",后陆续改称"红军"。南昌起义标志着我党有了自己的军队,这是我军建军节的由来,也是人民解放军的前身。1945年8月15日,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等提出将部队番号改称"人民解放军"。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作出《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随后,全军进行了统一整编,人民解放军的称谓一直延续至今。80年代起,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形势,我军先后裁军百万,不仅解散了大部分守备部队,解放军中的部分乙种师也划归武警部队(部分直接转为武警机动师)。

【早期解放军胸标】

第二,人民解放军分为: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军改后提出"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原则。同时,将原来的七大军区调整为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五个战区,战时的武警部队由战区领导指挥。从这一点能看出,人民解放军主要任务是巩固国防,抵御侵略,保卫祖国和保卫人民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而武警部队主要任务是平时担负执勤处突和反恐,以及参加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战时配合解放军进行防卫作战。简单讲就是解放军"主外",武警"主内"。

【解放军部分军种臂章与胸标】

第三,再来简单了解下武警部队的光辉历史。武警部队成立于1982年6月,其前身是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始建于1949年8月。随后,武警部队番号经历多次改编,最终确立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并沿用至今。武警部队分为:内卫,黄金,森林,兵团,水电,,边防,交通和消防。2018年3月,按照"军是军,警是警,民是民"的原则,将武警部队担负民事属性任务的黄金,森林,水电整体移交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并改变为非现役专业队伍。同时,将国家海洋局领导的海警队伍转隶武警部队,边防转为人民警察编制,消防成建制划归应急管理部,交通则改制为国企。另将原武警机动师整编为机动总队。

【武警臂章】

第四,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主要区别在于其服装和个别称呼不同。如解放军称为军徽,武警部队则称为警徽。还有,解放军称四级士官为四级军士长,武警则称为四级警士长,解放军衔级称为军衔,武警部队则称为警衔,如解放军称为中尉军官,武警则称为中尉警官,但其工资档次大致相同。另两者的服装除臂章,肩章,胸标,领花有所不同,其他大致相同。

【武警胸标】

第五,解放军车牌与武警部队车牌不同。如解放军车牌,XY12345,(X:第1个字母,Y:第2个字母)。武警部队车牌为:WJ+省份代码+单位车辆编序。

【解放军与武警部队车牌】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参考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沿革》与百度百科"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历史沿革"。另有不到之处,请各位领导和班长批评指正!

在部队,行政干部和技术干部有什么区别?对个人发展有什么影响?

哨兵小虎第883条回答。

通俗的来讲,就是有无职务的区分。

行政干部就是负责军队行政管理和指挥运行的军官,是有职务的。而技术干部就是负责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专业技术设备运转的军官,没有职务的。

这两者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军官军衔称呼和等级称呼不同

行政干部的职务和军衔称呼和我们平时听到的是一样的,比如:正连职上尉军官,正军职少将军官。军种的则在名称前冠以军种名称。

而技术干部的称呼则为:专业技术十二级和专业技术上尉军官,专业技术一级和专业技术少将军官。

比如我们熟知的程开甲老将军和马伟明院士,都是技术干部,而且都是专业技术一级军官。

二、军官军衔及标志的区别

行政干部与技术干部在军装上主要体现在领花上。行政干部的领花为松枝➕五角星⭐,而技术军官的领花为松枝➕原子符号。

武警的领花与解放军的也有区别:

三、任职上的区别。

正如开文小虎🐯所提到的,行政军官通常都有职务,比如:连长、指导员、参谋、干事、副军长、参谋长等。

而专业技术军官则通常是助工、工程师、高工等。如果专业技术军官兼任某行政职务,比如教研室的主任,则通常称呼其行政职务。但如果只是单纯的技术干部,则没有职务,通常称技师或*(姓氏)工。

四、行政军官与专业技术军官的对应

行政军官从正排职到正大军区,共分为13级,军衔分为11级。

专业军官从专业技术十四级到专业技术一级,共分为14级,军衔为9级。与行政军官相比,专业技术军官没有中将和上将军衔,最高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其级别对应为:

专业技术十四级⥤正排级

专业技术十三级⥤副连级

专业技术十二级⥤正连级

专业技术十一级⥤副营级

专业技术十级⥤正营级

专业技术九级⥤副团级

专业技术八级⥤正团级

专业技术七级⥤副师级

专业技术六级⥤正师级

专业技术五级、四级⥤副军级

专业技术三级、二级、一级⥤正军级

其中技术五级为专业技术大校军衔,专业技术四级可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专业技术三、二、一级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五、二者的发展上有什么区别

小虎从军十二年,认为专业技术军官和行政军官在发展上有以下区别:

区别一:专业技术军官,九级以前(不含)为顺调,也就是只要不犯错误,可以做到三年一晋升,四年一晋衔。晋升不受名额和比例限制。

而行政军官,通常做不到顺调,其晋升往往受名额和比例限制。

区别二:专业技术军官通常到技术8级后难以晋升,晋升年限延长,所以大多数专业技术军官通常在晋升8级后,就选择转业了。

而行政军官,晋升到副团后,如果能有机会晋升到正团,则通常选择长期在部队服役。

区别三:专业技术军官想晋升到五级以上,必须是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尤其是到技术一级,至少得是两院院士。

总得来说,小虎认为,专业技术军官前期的晋升要比普通军官要顺利。如果你想带兵打仗,就要选择行政军官,如果沉迷科技和科学研究,就要选择转业技术军官。

当然,二者在适当时是可以互换的,但通常是专业技术军官转任行政军官,但通常应在技术九级之前转改行政军官。当然,特别优秀者甚至可以按双轨制晋升了。

蒋介石军事集团都有哪些派系?\r

严格来说,所谓蒋系“军事集团”直到抗战胜利以后,全部正规军实行和完成“整编”才算真正形成,因为在此之前,要么是新军阀混战、要么是“合作抗日”(别跟联合抗日混为一谈),老蒋并未实现军政和军令的统一(八路军和新四军不计在内)。1946年整编工作完成后,授予番号的86个整编师(或军)至少在表面上,已必须服从南京“国防部”的调拨和指挥,可以视为一个军事集团了,其内部可框分为中央系、中央旁系和杂牌三大类。




所谓“中央系”,也就是从北伐时期的黄埔党军第1军发展起来的部队,北伐战争中发展较快,从1926年7月北伐开始时的三个师,到1927年9月已经扩充到九个师,遂分拆为第1军、第9军和第32军,分以何应钦、顾祝同和钱大钧为军长。这三军九师约20万人,是未来所有“中央系”部队的基本框架,然后就是不断的膨胀、拆分和新增番号,滚雪球一般壮大实力。


“中央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蒋“嫡系部队”,在58个整编师和28个未及整编的军中,其实真正的嫡系部队只有22个整编师和18个军,占比约为46.5%,我们熟知的五大主力当然尽在其中。嫡系自然也分派系,从大的系统来说,可以分为“土木系”和“非土木系”,土木系当然就是由陈诚控制的部队,比如整编第11师、整编第66师、第54军、第79军等等,由于陈诚是老蒋的头号红人,所以土木系的势力最大。




非土木系基本都是投靠何应钦来罩着的部队,但是又细分为大大小小若干派系,比较大的是胡宗南(比如整编第1师、整编第27师、第3军等)集团和汤恩伯集团(比如整编第85师、第13军等等),所以中央军最具实力的就是“陈胡汤”三大军事集团,因为胡宗南和汤恩伯实力扩大后,逐渐已经直接受命于老蒋,不完全依靠何应钦的照顾了。


另外还包括杜聿明的第5军系统(第5集团军为代表)、王耀武的第74军系统(第四方面军为代表)、郑洞国、卫立煌的远征军系统(新一军、新六军、第11和第20集团军为代表)、小蒋的青年军系统等等。这些小的系统也会出现了部队交叉隶属的情况,总之肯定有一个以上的靠山,否则那是混不下去的。比如阙汉骞第54军,既是土木系的基本部队,也曾经属于远征军作战序列。





所谓“中央旁系”,也可以称为老蒋的“半嫡系部队”,也就是在北伐时期、中原大战时期、抗战时期逐渐失去独立性、从而投靠老蒋的原杂牌军,这些部队经过黄埔系的改造和渗透,成为中央军的一部分。比如中原大战蒋军胜出时,全部70万军队中有30万都是此类部队,仅有40万人才是真正的嫡系。


北伐时期投靠的主要是闽军、浙军、孙传芳五省联军、张宗昌直鲁联军的一些部队,比如第74军的第57师,那就是原张宗昌的部队。中原大战期间投靠的主要有湘军、鄂军、豫军、陕军、西北军等等,而抗战期间被中央化的有粤军、黔军、东北军等等,所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上述地方杂牌军已经没有了军事领袖,失去了地方军队的独立性,依附中央军嫡系而存在,此类部队大约有20多个整编师(或军)。




比如粤系的余汉谋部队,基本可以视为半嫡系部队,其所属的第64军、第65军在1948年转隶给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虽然所部官兵仍以粤系为主,但是考虑到黄兵团的派系属性、以及上述两个军服从命令的情况,确实可以划入中央军旁系了。再比如派到东北的第49军、第53军,原来都是东北军部队,后期已经基本“中央化”了。


举几个大家不太熟悉的例子,整编第15师原来是豫军、整编第17师原来是陕军、整编第28师是原来的湘军,这些地方军的军事领袖们,比如刘镇华、杨虎城、何键等,要么被解除了兵权,要么完全投靠了老蒋,所以部队也就交出来了,高级军官均由南京方面任命,中下级军官保留自己的属性。




所谓“杂牌军,就是”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打压和吞并,到1946年整编时仍然保持一定独立性的地方派系军队,其显著标志在于,有自己的军事集团领袖、军队人事不完全服从从南京“国防部”的任命,自成一体有小圈子。包括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整编第7师、整编第48师、第46军等部)、阎锡山的晋军(第34军、第61军等部)、川军(这就比较杂乱了,比如整编第20师)。


势力较小但是仍然保持独立性的还有西北“马家军”,比如整编第81师和整编第82师,云南龙云和卢汉的滇军,比如第60军和第93军等部;傅作义从晋绥军中分化出来的“绥远系部队”,比如第35军;陕西邓宝珊的一部、原盛世才军队被改编的一部等等,除此以外,还有若干地方杂牌军组建的骑兵军、暂编军等等,比如新疆的骑兵第5军和傅作义的暂编第3军等等。




可以说,老蒋的这个“军事集团”那真是派系横生五花八门呐,由于对中央军旁系、杂牌军队不那么放心,所以蒋军在各个战略区基本都是三类部队的“混搭制”,以中央军嫡系为骨干,同时也遂行监视旁系和杂牌的任务。我们以杜聿明较早带到东北的九个军为例,它们当时均隶属于东北行辕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指挥。


中央军嫡系部队:新一军、新六军、第13军、第52军、第71军,中央军旁系部队:第49军、第53军,杂牌的滇军:第60军和第93军,杜聿明基本是以中央军嫡系的五个军为作战主力,以中央军旁系的两个军担负交通线掩护和纵深预备队,以杂牌的两个军为后方守备部队。所以蒋军在每次战役的排兵布阵时,都要考虑这些杂七杂八的派系关系,极大影响了作战效能。


及至三大战役期间,蒋军的中央军嫡系部队基本在东北、华东和西北就歼以后,中央军旁系和杂牌军就放羊了,那么这个所谓的军事集团的覆灭,也就是时间问题了,其中起义和投诚的,大多为中央军旁系和杂牌军部队,这是有目共睹的。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