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人民公社时期的八大员_人民公社时期的顺口溜

生产队时,“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人?待遇如何?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生产队时期,“记工员”属于什么角色?记工员不用干活吗?

希望大家不要把集体化时的生产队长,会计及计工员等来污蔑丑化,认为他们是个什么官儿,或者像现在的包工头儿一样。他们都是通过社员大会民主选举产生出来的,并不是上级指派。他们是绝大多数群众所信得过的人。有歪风邪气,品德低下的只是极少数。

当然,由于他们的职责所在,必须大公无私,对那些劳动不迈力、偷懒耍滑头的,对那些干活技能差的,或者说对有损害集体利益的人和事,难免在现场以及会上提出批评,甚至是斗了个别人的硬,所以有些人从于私心出发,就认为所有的队干部都有些讨嫌,甚至是做事过恶。

其实无论是队长会计以及记工员都是和社员们一起劳动,并还处处带头才服众。比社员出工早,比社员收工晚,对那些工作不到位特别是边边角角的地还要进行清理,他们的责任心比起一般社员要强。

由于他们的工作和责任,按照上级的有关规定有一定的务工补贴工分,除队长去开会,会计注账,记工员给社员上工分手删等以外,他们都是参加劳动记工分的。

记工员除劳动外,每天进行考勤记录,包括出工的迟到与早退。记下的考勤情况再经过队长定期主持的队委会包括社员代表等进行评议,确定每个人的工分应该得多少,少了的增,多了的降,然后由记工员上到每一个人的劳动手删上,参加农产品个配。

总而言之,不论是队长会计,还是记工员都是为社员服务的,除了自己的另外职责,都是和社员一样的劳动者,靠劳动挣工分吃饭。

人民公社时期,那时你多大?经历过哪些难忘的事?



我国的人民公社时期是始于1958年,瓦解是1984年。除了瓦解时的情况没经历,人民公社的前面大部分时间都是亲身经历者。本来回答这样的问题没有什么意义,但是,笔者认为现在很多人有意扭曲这段历史,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这段历史。这样对年轻的一代自然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误解。因此,笔者以亲身经历实事求是地说说这段历史。当然,各地情况有差异,笔者只就自己所在农村人民公社的耳闻目睹,做个简单回顾。

实事求是地说,10岁以前,没有多少印象。比如人民公社初期的吃食堂饭那段日子没太多的印象。那个时候只记得母亲每天到吃饭时间就用一个木盆子到食堂打饭回来吃。其余没什么记忆。



有记忆的时候是1964年以后,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时候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叫“四清运动”,农村四清运动是指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经济上四个方面的大清查。这个我是记忆非常深刻的。四清运动主要是对干部的清查。那个清查的目的是为了纯洁干部队伍。四清运动由各地抽调工作组入驻各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对犯有经济问题的干部要进行教育,运动的步骤分三步,第一步是自查,第二步是群众检举,第三步是整改。一般干部没有什么问题的,通过第一步就“解放”出来了。只有个别有问题的干部要通过群众检举帮助,最后通过自我反省,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最后在驻队干部的领导下,让大家统一思想认识。笔者的记忆里,四清运动以后,那些干部好像都变得很积极了。四清运动历时共一年。社教运动时我们小孩子被组成儿童团,早上、下午要给生产队捡野粪。还有每年要组织一两次义务为军烈属砍柴的活动,这是儿时的记忆。



笔者所在的生产大队,四清运动的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修建了一个小型水电站。全大队开始用上了电,并用上了水力打米机。在这以前是点煤油灯,以前碾米是水槽碾米,有时候碾一担谷子早上送去,要下午或晚上才能碾出来。这是四清运动带来的一个很大的变化。另外,水稻开始推广矮秆品种,原来的水稻都是高杆品种,易倒伏,抗病虫害能力差,亩产低,所以,那个时候的社教工作队就为我们引来新的水稻品种,并强调合理密植的问题。这也是我记忆很深的。社教运动还有一个新事物就是全公社都安装上了广播,这是咱们农村的新鲜事儿。但那个时候的电杆没有水泥电杆,全是木材,由生产队上山砍树作为电线杆。我们公社的电站是成立人民公社时(1959年)开始修建的。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期,县政府也做了很多的大型建设,比如水利、电力等,那时好多都以当时的运动命名,如社教坝、四清坝等。

文化大革命对我们农村生产队来说,记忆中没多大影响,因为农民天天种地,也没看到有什么活动。但在公社机关和公社的一些企业有一定的互斗现象。比如,当年我们那里的公社电站的一个人就是一个什么组织的头头,后来据说从电站开除出来了。

人民公社生产队时期经历的事情很多,比如怎样评定工分,怎么选举生产队干部,怎样组织安排生产,怎么进行收益分配,还有怎样抓经济收入等等,要说的东西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这里着重说说记忆深刻的一些事情,比如人民公社时期的民兵组织。人民公社时期,一般的青壮年都被编入民兵组织(18岁—45岁),年轻的被编入基干民兵,年龄大点的编入普通民兵。那个时候一个大队为一个民兵营,公社叫武装部,各大队的民兵都在公社武装部的组织下进行民兵训练。笔者印象很深刻的是那时民兵训练经常深更半夜集合活动。缺席是要受到严肃批评的,那可是政治问题,所以,大家都很重视。









到了70年代初,开始有了化肥,知道了什么叫碳酸氢氨(又叫氨水),后来又有氮肥,还有钾肥、磷肥。这些肥料由公社统一分指标,也不是有人说的都是票证。直接到公社的生资门市部去购买,那里有各大队各生产队的分配数据。这个时候也开始有了农药,我记得曾经好几次在喷农药杀病虫害时,不会防护造成农药中毒,导致头晕呕吐。

最有趣的记忆就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那个时候不知怎的麻雀忒多。每到稻子快成熟的时候,成群结队的麻雀就到稻田来吃谷子,那个时候因为我们还不是主要劳动力,所以生产队长就安排我们赶麻雀,生产队买来爆竹🧨,麻雀一来就放爆竹,爆竹一响把麻雀都吓跑了。



还有一个印象很深的就是蒸汽育秧,这对现在年轻来说是没见过的,有些可能连听都没听说过。那个时候为了解决吃饱饭的问题,上级领导也想了许多办法,比如我们山区农村不适合种双季稻,但为了多一点收成,推广种植双季稻,为了赶季节就发明了蒸汽育秧技术。笔者亲自参与蒸汽育秧,生产队安排几个灵性一点的青年负责这个差事,白天晚上轮班守在蒸汽育秧棚里。

回想起那个时候的人民公社,为了改变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确实想了不少的办法。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农村种田的条件大大改善了。所以,我们有些人总拿今天去诋毁过去是不理性的。正是那一代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应该要懂得感恩。

如今农村的赤脚医生、接生员、民办和代课教师都有定界补助,农村防役员又如何?

87年后进校的代课老师最惨,刚进校时84年以前为在编民办,中间又放宽到86年,大家都鼓足干劲好好干,等政策再放宽也就有转正的希望了。谁知道99年被一刀切辞退了。没有下放金更没有养老保险,身子也荒了。唉可悲啊。更气人的是后来又招了代课教师,最近人家都又签合同了,工资养老保险都有,真让人羡慕嫉妒恨啊

生产队时期,民兵排长是干什么的?

过去在生产队时,一个公社设有一个武装部,直接受县级武装部的垂直领导和指挥,公社武装部长可进行公社党委,同时有的还担任了行政上的副职像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分管领导民兵武装工作。

下设生产大队有一个民连长,下管各生产队的民兵排长或班长。民兵排长职责可多啦,就看你主动去做不做。

当年我高中毕业回乡当社员,靠工分吃饭,由于上级的信任,也当上了基干民兵并荣升为排长,到上级武装部门开会或培训、执行民兵任务当作生产队出勤对待,有补贴工分,所干的事就是:

1、组织该排的基干民兵和普通民进行政治学,读报子,特别重点的是学习毛主席语录,像兵民是胜利之本,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以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都反复学经常学,而且背得。

2、在上级的组织下,进行军事训练:主要是队列操练,练刺刀,练枪法及练习实弹射击。如果真正打死仗来,不但全民皆兵,而且训练有素。

3、维持社会治安,坚持夜间巡逻,防火防盗,防止坏人坏事的发生,确保家家户户安全。

4、禁止打牌赌博及迷信职业愚弄社员,即使是死了人,请道士先生装神弄鬼、唱孝歌等扰民行为,都要去进行宣传和教育,主张移风易俗,否则就要收他们的锣锣鼓鼓。

5、対地富反坏右及被列入牛鬼蛇神分子进行监督和管理,有时把他们集中训一次话,最醒目的一句话是认真改造从新做人,规规矩矩不要乱说乱动等,所以后来他们被平反摘帽以后,最恨的是民兵,连有的电视剧把民兵当作负面来扮演进行宣染,这是不妥当的。

民兵在过去的历史阶段中,对党和人民是有极大贡献的,是一个历史时期的需要,即使有少数地方的个别民兵有过分的行为也正常,哪有十全十美的事?不能用现时代的意识和眼光拿个别现象说事,否则就是脱离时代背景,脱离客观实际、别有用心的胡编乱造!

六七十年代,广播站广播员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在六七十年代,只有公社和县上才有广播站。而广播员中,公社的广播员多数是女的——最起码当时候我们县里一共有二十四个人民公社,所有的广播员全是女的。要是县广播站,五个广播员中就有两个男的。

那时候,公社的广播员,都是各公社革委会的领导们,在公社范围内,依据一定的条件招收的。与广播员同时招收的,还有话务员和线务员。他们与农机管理员、电影放映员等,统称为“十大员”。

广播员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点:其一是每天按时间,打开公社广播站的电子管扩音机,进行预热。等县广播站开始广播前,把公社广播站通往各大队(村)的广播通讯线路的闸刀,从“电话”的位置,拉到“广播”的位置上。

然后在县广播站开始广播前,向全公社的各个大队进行广播。内容通常就是一句话:某某某人民公社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五点五十五分,转播某某县人民广播站节目。

等到了时间,把县广播站的信号,接到公社广播站。任务就算基本完成了。

等到县广播站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以及县级新闻后,播音结束。

这时公社的广播员就会以很蹩脚的普通话,宣布本次播音结束。通常也是一句话:某某某人民公社广播站,本次播音结束。再会。

比如我们公社的广播员,就有一个人人皆知的外号,叫“管不着”。原因就是普通话太差了,把广播站读成了“管不着”。多少年了都改不了。因此才有了这么个外号儿。

广播员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和住在广播站外间里的话务员,在特殊情况下轮岗。话务员的主要任务是接转电话,但是也得会开广播。俩人互相代岗,以备万一有个特殊情况,有一个人来不了。也不误事。

所以,广播员、话务员在公社这一级几乎全是女的。多数是里间广播站,外间话务室。而维修广播、电话线路的线务员,无一例外是男的。

在公社的十大员中,随着程控电话的兴起,话务员无事可干,逐渐边缘化之后,回家了。只有工作年限超过二十年的广播员和有一定维修技术的线务员,被县广播局招聘为事业人员,领上了工资。到了1996年以后,就都不在乡政府人员的名单中了。

生产队时期,农村最吃香的职业有哪些?

有一句顺口溜,形象地说明了生产队时期农村里吃香的人物,“惹着队长干重活,惹着保管抹秤砣,惹着会计用笔戳,惹着书记没法活”,上述四人是当时最吃香的,车把式、赤脚医生、民办老师是人们羡慕的职业。

生产队时期的农民,有哪些业余生活?

我们村当年是一个月演一次电影,每当电影队来到我们村,男女老幼就像赶集过年一样热闹?就连生产队做活也会早一些下晌(收工)。家家都会尽早烧汤,喝罢汤就各自搬个小板凳,赶去演电影的广场上等着看电影。除了看电影,大队还有文艺宣传队,演的戏剧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三世仇》等。我记得我大哥二哥都参加了宣传队,饰演了多种角色,特别是二哥,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后来又当了多年的民办教师。不幸的是,二哥在去年五月已离世。

当年的农民除看电影、看演戏之外,在劳动的间隙最常玩的就是打朴克,走四棋,下军棋,下象棋。

女孩子和年轻的妇女们最喜欢的就是踢毽子。

当然了,学习毛主席语录,读报纸也是必修课。有时候还开忆苦思甜大会,吃忆苦饭。忆苦饭大多时候都是用干红芋叶子白水煮的,又苦又涩,实在难以下咽。

吃忆苦饭是对老百姓的一种教育方式,告诉大家虽然说我们现在还很困难,但比起旧社会可是幸福的多了!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共产党!永远跟党走!永远坚持走社会主义金光大道!

大集体时期,农村的文化人到底有多贵重?

有多贵重?

我们这里有一个中医世家,祖祖辈辈人都不坏,悬壶济世嘛!做不得坏人,也无需做坏人而求利。

虽然没做到穷人看病不收钱,富人看病多收钱,但也做到了穷人欠他们的钱永不追帐。

只是账本上是要记上的,有钱就还,不还也行,下次去还照样给你看病,还照样让人赊账抓药,然后在旧账上再添一笔新账罢了。

有穷人良心上,或者面子上受不住了去还账,他们也不客气,照常收下,划掉账单再送你一点枇杷膏什么的也说不定。

有点蔫坏!

他们家还有另一个不好,不问政治,什么人去看病他们也接诊,什么人去请,他们也都上门去看病,诊金给的多了,他们也都笑纳。

如果照现在的眼光去衡量,他们应该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唯利是图”,尽管他们认为他们是“医者父母心”。

他们当年经常去给日本人看病。

当年的老百姓对日本人那真是恨之入骨的,所以很多人对这家中医世家服务日本人颇有微词。

据传说,也有地下党去做过他们的工作: 给日本人看病就看病了,弄点情报行不行?

被他们拒绝了。

当然了,这中医世家对那些地主老财也服务的非常周到,挣了不少钱。

所以,他们家其实也很富,绝对算是地主家庭,镇上开着药铺之外,家里雇着四五个长工种地呢!

然后,他们家的成分是地主。

当年新政府还是非常实事求是的,因为他们毕竟没有借着日寇之手害过人,倒也没有把他们办成汉奸,但是,是不准他们行医了,国家分给了他们土地变成了农民。

你能相信,到1956年他们家所在的村子开始组建大集体之时,这家的小儿子被请去了做大队会计。

没办法,实在找不到人了,村中其他少数几个识字的人,早就被国家招到城里去做工人的做工人,做干部的做干部 ,剩下的全是不识字的人 ,连队长都不识字,只好请了这家的儿子做会计。

在生产队时期的会计并不是单纯的会计,只做会计工作,他们要干各种乱七八糟的杂务工作的。

就出现了,儿子跑前跑后找桌子,拉板凳,写标语,拉横幅,布置批判会会场。

而被批判的人中间包括他的老子。

但也没有什么人,除非上面有工作队下来,没有什么人去认真批判这会计的老子的 ,因为到了晚上,他们也许要去求人家把脉看病的。

大集体时代,虽然去医院看病也很便宜,但乡民们还是认为非常贵,反正老中医也不收门诊钱,他开的药方,病人家属只要 拿出功夫,去田野里寻找,多数是能找得到的。

中医中药嘛!多数就是些自然界的植物。有时候一张处方下来,只有少数几味药才需要去中药房购买。

比如你要是感冒了,你如果去医院,医院会卖给你“安乃近”西药片,而老中医让你回家用大葱烧水喝,同时煮花椒水洗脚,一分钱不用花。

如果有病人需要针灸了(他们家针灸是一绝),针灸十次八次,他们也不会开口要钱要粮,你过意不去,给一点,他们就收,不给,也就不收。

真真家风不改!

后来,特殊岁月过去后,这家人会计也不干了,又开起了诊所,虽然没有像那些农民企业家以及做生意的人一样,马上发了大财 ,但也算是富了。

现在!

现在这家人已经搬出了村子去城里了,因为他们的后代多数都去学了医生,去医院做医生了,有中医,有西医。

会一门技术是多么重要啊!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