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将是目前解放军的最高军衔,我以前介绍过陕西籍的开国将军,今天介绍几位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籍的上将,他们是:
△张又侠,陕西渭南人,上将军衔。1950年7月生,1968年12月入伍,196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陆军第13集团军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部长等职务。现任中央军委副主席,2012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张升民,陕西武功人,上将军衔。1958年8月生,1978年2月入伍。历任第二炮兵某基地政治委员、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政治委员、第二炮兵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政治委员等职务,现任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2017年11月晋升上将军衔。
△李安东(1946.07—),陕西省西安市人,上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航空专用装备处副处长,总装备部副部长等职。2010年7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史玉孝(1933-2005),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周原镇人,上将军衔。曾任师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政委、广州军区政治委员等职。1994年6月晋升上将军衔。
△杨德中(1923年12月-2020年11月12日),陕西渭南人,上将军衔。历任中央警卫团政委,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副局长、局长兼中央警卫师师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第一副主任兼警卫局局长等职务,1994年5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统计的不全,欢迎大家补充。
陕西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同是一个省却有着区域性的差别文化,陕北是一片高原,因此这里的人们就像他们手中的腰鼓秧歌一样乐观、奔放、豪迈;关中八百里秦川不见一座小山,这里的人们积极向上;陕南秦巴岭山地,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地理条件不一样、饮食习惯不一样、方言不一样,一样的是陕西人都有一颗乐观的心,从下面这些陕西人尽皆知的顺口溜里就知道他们是多么的乐观、善良、可爱!
1: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碳,三原的媳妇不能看。
2:西安女子嘴巴好,说的多来做的少。延安女子心肠好,家里再穷不会跑。咸阳女子素质好,不会围着老公吵。汉中女子气质好,水多皮嫩不会老。安康女子身材好,吃的再多都刚好。渭南女子水色好,夜里羞的像小鸟。宝鸡女子眼光好,没得钱来你别找。榆林女子手艺好,能缝能补手最巧。铜川女子教养好,贤良淑德起的早。商洛女子能力好,精打细算天天跑!
3:山阳的脸,丹凤的眼,商县女子嘴能谝,镇榨姑娘最好看,洛南的钩子赛普兰。
4:帽子戴的端,媳妇来的欢。帽子偏偏戴,媳妇来的快。罗罗面面,油馍串串,猪肉扇扇,蜂蜜罐罐,我娃是个福蛋蛋!福里生,福里长,一辈子都能把福享。羞羞把脸扣,扣个渠渠种豌豆,人家豌豆打一担,咱的豌豆打一马牙罐。
5:车子么铃不敢上城,车子么扎不敢带娃。
6:屎巴牛点灯,点出先生,先生算卦,算出黑娃,黑娃敲锣,敲出他婆,他婆碾米,碾出她女,她女刮锅,刮出她哥,她哥上柜,上出他伯,他伯挖地,挖出娃她姨!他姨笑的放出了屁!
7:羊肉泡馍大碗卖,有了辣子不吃菜,男人唱戏吼起来,女人唱戏装病态,哭丧说唱分不开,香烟不抽耳根塞,吃面涎水倒回来,皇上按着两行埋。
8:老婆帕帕头上戴, 家家房子半边盖, 板凳不坐蹲起来, 面条宽得像裤带, 锅盔大得赛锅盖, 油泼辣子一道菜, 秦腔大戏吼起来, 姑娘一般不对外。
9: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金疙瘩银疙瘩还嫌不够,天在上地在下你娃嫑牛。
10:出了南门往北走,路上碰见人咬狗。拾起狗来砸砖头,反被砖头咬了手。顺手扔进河里头,溅了一身黄干土。蚂蚱身上害疥疮,老牛卧在鸡架上。蚂蚁踏的锅盖响,老鼠骑到猫脖项。他大十七娃十八,月子娃娃做庄稼。说了白话说实话,初九过了是初八。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陕北八大碗最先源自农村宴席,村里有啥喜事,搭个大棚,垒个大灶,全村人一起动手,洗的洗切的切,炒的炒,做出一桌丰盛的美食,常规就是八个大菜,基本都是荤菜,成了陕北人民对待重要日子的态度,更是演变成了一种象征和文化。
陕西八大碗,也叫关中八大碗——黄焖鸡、小酥肉、粉蒸肉、条子肉、 带把肘子、梅菜扣肉、四喜丸子、八宝甜饭。各地的八大碗略有不同,但形式、食材、做法都是大同小异。
接下来,逐一介绍一下这八道菜。
选好的精瘦肉切成条,裹上面粉鸡蛋过油炸,炸好可以存放,吃的时候蒸或者煮汤即可。
这个黄焖鸡跟我们平时在外面常吃的黄焖鸡有区别,是黄焖鸡蒸碗,先用淀粉将鸡进行腌制,再在蒸的过程中将淀粉逼出来,让鸡肉外面围绕一层薄薄的淀粉,让肉嫩滑。
做法:先将肉用汤煲文火上煮到六至七成熟,取出、用酱油涂抹颜色,然后倒入植物油烧至八成熟,把煮好的肉放入油锅炸至大红色,再将肉切成十厘米长厚的大片摆进碗里,用酱油、肉汤调成汁倒入碗内,用旺火蒸2个小时即可。
四喜丸子,就是红烧狮子头,把三肥七瘦的猪肉剁碎,最好剁成小米粒大小,不要剁成肉糜,因为颗粒大一些做出的丸子有间隙,可以更好的吸收汤汁。还可以加入蔬菜,比如莲藕、荸荠等,一样剁碎搅拌均匀做丸子,最后入锅炸,再烧一下,出锅摆盘,浇上料汁。
这个菜不同于其它肘菜,选取的肘子必须带骨带蹄,成菜须有“把柄”,故称带把肘子。
相比东坡肘子,它的肉质更软、酥、烂,而且容易夹起来,吃起来酥烂不腻,香醇味美。
将肉和蒸肉粉混合,上锅蒸熟,肉的选择最好带肥的,这样蒸出来才更滋润有味道。
做法通常是将五花肉上汤锅煮透,加老抽、油炸上色,再切成肉片,之后加葱、姜等调料炒片刻,再下汤用小火焖烂。
五花肉盛入碗里,上铺梅菜段,倒入原汤蒸透。走菜时,把肉反扣在盘中。成菜后,肉烂味香,吃起来咸中略带甜味,肥而不腻。
这是八大碗里唯一不是荤菜的了,可能相当于甜品吧。一般以糯米为主料,配以红枣、莲子、百台、白果、桂圆肉、青红丝等,也可配以核桃仁、山楂糕、葡萄干、花生仁、玫瑰、樱桃等蔬果。
香甜软糯,吃了其它7个硬菜后,来几口八宝饭,解腻又满足。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点赞、收藏和转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i沈小怡,么么哒!
陕西可以说是国内少有的跨越不同维度的省份,南部,中部,北部文化差异巨大。咱们首先从陕北地区讲起,这里被誉为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前几年在榆林神木县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石峁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考古成果与史料记载得到了完美的相互印证,据考古专家推测黄帝部族就是从这里兴起并发展壮大,最终一统华夏帝国。
这里也一直是汉族与异族文化交汇地,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以及来自西域的龟兹人等少数民族在这里与汉民族融合,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
其中汉武帝大败匈奴以后,漠南匈奴开始大规模内迁到陕北地区,到了东汉时,羌人又开始迁入这里,直至南北朝时期,居于西北的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粟特人,也逐渐向陕北迁徙。
接下来虎哥给大家讲陕西的第二部分关中地区,这里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距今5000 年到7000 年仰韶文化时期,西安的半坡人就已经发展了农业文明,也带动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到了夏商时期,活动于关中地区的部族有井方、犬方、等,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时,因秦国国君秦襄公在犬戎攻打周朝时,作战得力,立有大功,而且还派兵护送他迁都,于是提升秦襄公为诸侯,赐封给他西戎攻占的岐山以西土地(今陕西省凤翔县一带),建秦国。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进一步充实国都,并防止六国残余势力,旧贵族图谋复辟割据,秦始皇把六国富豪和强宗十二万户迁到咸阳。后又于公元前212年,徙三万户于今陕西临潼区,五万户于今淳化县。
西汉初期,汉高祖制定一系列鼓励增殖的人口政策,并开始把一些豪强和富人迁徙到长安诸陵,防止这些人坐拥一方,形成地方割据,对抗朝廷。当时迁移的有燕、赵、韩、魏等六国国王后裔,以及豪门名家,田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五家族共计10万余人入住关中,至汉武帝元光五年,陕西人口约220万人。东汉初以来,又有羌人陆续迁入关中等地。
隋唐时,中亚的康、安、曹、石、米、史、何等“昭武九姓”之国也纷纷归附唐朝,先居住在河西走廊,后来部分迁到了陕西。到了盛唐时期,陕西为国都长安所在地,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籍人口已经达到了424.1万人,占全国人口8.9%。作为一座国际性的都市,唐长安城里的外来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5%,其中外国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不下3万人。
到了唐朝末期,随着战乱和政治中心东移长安失去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大量人口开始外迁。原来在关中的一部分宗室、贵族、大臣等及其附属人口随之东迁洛阳,有些则迁入其他地区。
第三部分是陕南地区,这里地处秦岭南麓,属于长江流域,群山环抱,地形封闭。是我国南北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特殊的地域文化特色。
从远古时期一直到近代,这一地区始终在人口的迁徙运动中起伏跌宕,尤其是明、清两代,陕南成为以湖广、闽粤为主体的全国性大移民的地区之一。其中商洛安康一带为秦楚文化交融之地,素有“秦风楚韵”之称,在秦统一之前,这里是楚文化发源地之一,鬻熊建立芈姓楚国。 秦统一之后一直到汉代,秦人和楚人进行融合,到明末清初,继“湖广填四川”之续,又有了“湖广填陕南”的移民浪潮。
汉中市属于陕南西部,是一座有着2700余年历史的古城,是两汉三国的发源地,汉人,汉字,汉族,汉朝均源于此。战国时秦政权曾将一些罪犯以及关中地区的富豪、老百姓等遣送至汉中定居,另外蜀地人也迁徙至汉中,秦末,刘邦曾率10万大军驻扎汉中,离开时,曾将部分将士留下,并从汉中征召大批壮丁带走。
三国时,向陕西迁入的人口明显增加。魏国的郭淮从魏蜀边境将3 000余户氐族人口迁入关中。后来刘备夺取汉中后,也不断向汉中移民。诸葛亮北伐时,又将天水一带1000余户百姓安置于汉中。晋元康元年,今陇南和关中地区闹饥荒,又有10万余人逃荒来汉中,其中有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明朝,汉中首任知府费震招抚流民,开发汉中,曾有数千户外省籍农民来汉中定居。
就这么滴,延续了上千年的大迁移和各民族大融合,组成了陕西独特的人文风俗习惯,大家是不是对这块神奇的土地充满兴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