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小时候过年习俗保留得较好。比如1.过了冬至,开始杀年猪,吃杀猪饭。2.准备各种过年食品,比如熏腊肉、香腸、血豆腐、盐豆腐,炸豆腐圆子,做卤制食品等等。3.打粑粑。江浙称做年糕。4,打阳尘,就是大扫除。5.除夕祭祖,吃团圆饭。6,发压岁钱。7.守岁。8.贴对联。9.初一早晨吃汤圆或饺子,誉招财进宝。10.耍龙舞狮。11.过元宵。总之,小时候有的,今天基本上都保留了下来。所以我们这里依然年味十足。
没有什么行业是难招的。
所谓难招,就是人家的工作值10000元,你只想给人家5000元。
第一,龙灯
在湖南省邵阳地区一直都有过年玩龙灯的风俗,从年前就定制做成型龙灯,并且要从大年初一晚开始玩龙灯到元宵节晚才休龙灯,(备注:每天晚上才玩灯龙热闹)
龙灯分为:正灯,滚灯,掉灯,爬灯等四种龙灯,其中“正灯”是被当地人接进屋里去的,在当地农民心里代表着吉祥安康,当然这是没有依据的。
龙灯配置一般如下:一根龙灯,人数30人至100人之间,前台乐器一套,后台乐器一套,另外加鱼灯、虾灯、贝壳灯,月亮灯,村名灯等…
1.拜堂成亲的头一天,新郎方要带请客所需要的菜类,肉类等来新娘家。俗称“去菜”
2.拜堂成亲当天必须特别早(天还没亮)就去新娘家接新娘,并且要带特别多鞭炮带放到新娘家满意(主要是热闹有面子)。俗称“接亲”
3.准备红被子在新郎家堂屋里(真跪下)拜高堂、拜父母拜、亲戚长辈等然后送入洞房。俗称“拜堂入洞房”
油茶在我们湖南城步油茶之乡待客之道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亲朋好友至远方来必备油茶待客之,也是当地的人民最喜爱之一。据说传源于唐代。油茶制作方法:糯米煮熟后晒干放入锅中油炸成“米花”,米花放入水中煮后放入花生或炸黄豆,加葱花和适量盐即可成油茶。俗称“打油茶”
第四,山歌节
城步苗乡人爱唱山歌,每年的农历6月6就是当地的山歌节,农村人会请亲朋好友一起吃饭喝酒对山歌,好比春江水不亦乐乎,山歌分为:酒歌,情歌,花歌,孝歌,反骂人歌,历史传说歌等…多种山歌。
酒歌,情歌,花歌,孝歌四种歌对山歌输了是要被罚喝酒,跳舞,唱山歌。
以上是我们家乡还保留并且隆重的习俗。希望也能勾起读者们的美好回忆。
关注我@劉小小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删除
有的人但凡是看到穿着军装的军人,都会称呼他们为“解放军叔叔”,而有时候人家明明是武警。所以,这个世上就只有解放军叔叔,而没有武警叔叔。很多人都分不清楚解放军跟武警的区别,而要细分武警就更难了,因为武警有八大警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武警八大警种的具体职能。
一、内卫
全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内卫部队。武警内卫部队是武警部队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职能是承担固定目标执勤和城市武装巡逻任务,保障国家重要目标的安全。
二、警卫
全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卫部队。武警警卫部队主要担负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重要外宾的警卫护卫任务。
三、黄金
全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部队。武警黄金部队组建于1979年,是一支经济建设部队,主要担负黄金矿产的勘查任务。
四、水电
全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部队。武警水电部队主要担负因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因素造成的水库、水电站、变电站、输电线路等水利水电设施的抢险抢修建设工作。
五、森林
全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森林部队。武警森林部队主要担负的是森林防火、灭火任务。
六、交通
全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交通部队。武警交通部队主要负责国家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担负各类抢险救援任务。
七、边防
全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边防部队。武警边防部队主要担负边境检查、边界巡逻、打击偷渡以及海上缉私任务。
八、消防
全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消防部队。武警消防部队是国家抢险救援力量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担负各类突发事件、自然灾难的抢险救援任务。
然而,武警八大警种已经成为历史,因为其中几大警种都已退出现役。武警消防部队划归应急管理部,武警警卫部队改为人民警察编制,武警边防部队移交移民局,武警黄金部队并入自然资源部,武警森林部队并入应急管理部,武警水电部队组建为国有企业并由国务院国资委管理。也就是说,武警八大警种已有六大警种都已改革,目前只剩下内卫部队和交通部队。 当然,除了向外移交,也有新部队并入武警部队。据悉,国家海洋局(中国海警局)领导的海警队伍将全部划归到武警部队。
准确的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各种票证就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了,当时的各种票证主要是在城市里使用,在农村的主要票证就是布票,粮票其次,记得如果谁家生孩子国家就给一丈七尺三的布票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农村红白事自办酒席也算全村人的一大盛事。吃大锅菜,是一道亮丽的乡村风景。甚至对吃剩菜和剩饭都津津乐道。如今,农村人可再也没人吃那剩饭剩菜了。
不为节俭,是因为贫穷。表面上看,过去农村人是怕倒掉剩饭剩菜是一种浪费。其实,那个年代,人们的温饱都解决不 了,那还能吃上有营养的饭菜?就是大过年的,好多家庭也买不上点肉。如果村里过事有酒席了,多少也是有肉的、有白面馍馍。那时所说的大锅菜,也就是一大铁锅,葱、萝等蔬菜切下长节大块,也没啥调料,就是油泼辣面、辣面,再倒进并不多的肉块,一阵高温爆炒、熬沸,即一锅熬。客人一人勺一碗,白面馍里面一泡,油尽漂在碗面上,喷鼻的香味迎面而来。酒席之上的人吃好了,那家里也有没来的人,也顺手捎带点也改善改善他们的生活。
生活好了,吃得少了。现在人尤其在生活方面还挺讲究的,这完全是生活条件的改善。即使条件再不好的,一月也会吃一两次肉。条件好的家庭,三五天不吃肉,都会说“发馋”了。副食类多了,营养上去了。吃的也就少了。以前村是过事有订购蒸馍1600多,按每人吃四个预算的;如今吃两个馍的人都不多,预订馍超不过600个。人吃得少了,大厨和东家预算时,肉莱尽量压缩,即使有已经做好没有用完的,份量全加在后面几道席上。不加的都吃不完,加了更是浪费。不过,也别操心,每一酒桌所剩的菜全倒进了垃圾桶。也就是说如今的农村酒席是没有菜的。
注重卫生,关心个人健康。农村的酒席是热闹非凡,但是是有安全隐患的。像我们这里,凉菜是不拌盐醋的,菜中间有一大盘子,和好了盐醋,当地叫“沾菜水”。坐席的可随意挑栋任何一种凉菜,在里面沾一下再说。想想能没有口水吗?能卫生吗?不过此习俗有的地还在延续着,有的地方已经拌好菜了再上桌。以前我也没少吃这“沾水菜”。现在从不去沾了吃。说到底人们就怕惹“病”上身。君不见,农村人的茶杯都是“专用”的。
我这里还要说的是,农村即使在以前也不是吃剩的饭菜,而是做剩了没端上桌的菜。别总把农村人想那样,行吗?
【原创回答,切勿在今日头条之外的平台转载。侵权必究】
1、固定电话、BB机(传呼机)、大哥大、老式电话亭等。
2、手电筒
3、收音机
4、电话簿
5、相册/数码相框
过去家里几乎都有一本相册,厚厚的一沓,每当我们想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的时候,就会翻看相册,借助照片去寻找过去的记忆。
6、闹钟
7、MP3
8、MP4
9、CD机/VCD/DVD以及它们的店铺
10、词典/电子词典/百科全书/学习机
11、录音笔
12、复读机
13、报纸/纸媒广告
14、传真机
15、指南针
16、掌上游戏机
17、计时器/秒表
18、手表
19、实体书
20、放大镜
21、镜子
22、望远镜
23、现金/钱包/银行卡
街上抢钱包的事件也几乎不会发生了。
24、U盘/磁盘/磁带/光盘/硬盘
25、记事本
26、日历/挂历/台历
27、纸质地图
28、车载导航
29、低端电视机
30、计算器
31、数码相机/普通照相机
相机如今虽然还有地位,但也只是局限于少部分的发烧友了。
32、遥控器
33、公交卡/门禁卡
34、万能充
35、水平仪
36、扫描仪
37、纸质票据/账单信件
38、火车票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