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糕点历史悠久、品类繁多、滋味各异,其中,以北京八件为人们所称道。
北京八件有大八件、小八件和细八件之分。八件是采用山楂、玫瑰、青梅、白糖、豆沙、枣泥、椒盐、葡萄干八种馅心,外裹以含食用油的面,放在各种图案的印模里精心烤制而成。外形有腰子形、圆鼓形、佛手形、蝙蝠形、桃形、石榴形等多种多样且小巧玲珑。入嘴酥松适口、香味纯正。
特制是细八件,制作精细层多均匀,馅儿柔软起沙,果料香味纯厚。外形也有三仙、银锭、桂花、福、禄、寿、喜、桃八种花样,是京式糕点中的优质产品。
“天桥八大怪”并非8个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说法,从早期活动于清末的穷不怕、醋溺高、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孙丑子、鼻嗡子、常傻子,到中期活动于民初的耍蛤蟆的老头、老云里飞、花狗熊、耍金钟的、傻王、百鸟张、志真和尚、程傻子再到活动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小云里飞、大金牙、焦德海、大兵黄、沈三、蹭油的崔巴儿、曹麻子、赛活驴等等,有数十位艺人名列其中。
有人把八大怪按年代顺序分为三拨:
第一拨“八大怪”出现于清朝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是指穷不怕、醋溺膏、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常傻子等八位艺人。
第二拨“八大怪”出现于辛亥**之后。他们是让蛤蟆教书的老头、老云里飞、花狗熊、耍金钟的、傻王、赵瘸子、志真和尚、程傻子。
第三拨也即最后一拨“八大怪”,是指三、四十年代在天桥出现的几个民间艺人。他们是小云里飞、大金牙、焦德海、大兵黄、沈三、蹭油的、拐子顶砖、赛活驴。
这里要介绍的是宣南文化博物馆里记载的八位民间艺人。
1.狗熊程
又叫程傻子,但他的真名叫程福先。
他在天桥表演时总是先耍狗熊后顶碗。他驯养的是一只黑熊,体形肥大,性情凶悍,但对主人程傻子却非常俯首贴耳,十分听话,所表演的一招一式都很出色。这只狗熊能由易而难地逐一表演作揖、磕头、直立行走、前掌摇串铃模仿江湖算命先生或江湖郎中、钻竹圈、蹬木球、耍扁担、拿大顶、翻跟头、耍钢叉、与人摔跤等等。
耍完狗熊后,程傻子便开始表演顶碗的节目。十三个大小不等的瓷碗一层一个,一直摞到十三个碗,从下到上碗越来越小,远望过去,就像一座十三层的玲珑宝塔一般,使在场的观众无不惊叹。顶碗之后,他还要做出倒立、卧鱼等高难动作,使围观的人群在惊叹之中无不叫绝。
2.蹭油的
“蹭油的”本名叫周绍棠。他是东北人,人长得不高,挺瘦的,扁脑袋留上头,一双小眼睛总是眯缝着,一双大外八字脚。他在老天桥靠出售自制的去油皂为生。
在老北京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各类报刊上,都或多或少地报道过他的事迹。
乔金凤曾这样回忆过蹭油的“他手里老提拎着一个小包铁匣子,里面装的全是药皂。他在天桥边走边唱:‘蹭呀,蹭呀,有油蹭蹭就干净呀!蹭呀,蹭呀,不管你是沾的什么油呀!香油、豆油、酱油加煤油,沾在衣服上多难看呀!给你蹭蹭包干净呀!”
3.大兵黄
大兵黄”,名叫黄才贵(后改名黄德胜),字治安。因其身体魁梧,且出身行伍,故得“大兵黄”之绰号,而其本名反而少为人知。
“大兵黄”少年时曾拜董海川(清中叶人,八卦掌名家)第一代传人学习八卦掌和八卦门器械。20岁以后,先后在张曜、马玉昆、蒋桂题、张勋等军阀部下当兵,并于光绪二十二年(1894年)参加甲午战役。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大兵黄”从张勋的“辫子军”中退役,因生活没有着落,遂落魄天桥卖艺。初期,尚练些武艺,后来转变成专门针对军阀权贵人物进行嬉笑怒骂,每骂完一阵,便卖一回药糖。
4.常傻子
他的真名叫什么,谁也说不清。常傻子有个绝活儿,就是用手指将一块石头戳碎。表演一阵“砸石头”后,便要向观众推销他的“百补增力丸”。他说他的“百补增力丸”有神效,一能强身壮骨,二能治疗跌打损伤;三能治闪腰岔气内外伤。还以他自己现身说法,说他自己就是吃了这种药才有这么大的力气,才能练成真功夫。据说,他兜售的药丸并无神效,但也不会把人吃坏,他之所以如此美化药丸,主要是为求生存而维持最低的生活需要。同时,他是以卖药的形式向观众“打钱”。
5.小云里飞
原名白宝山。是老云里飞白**的长子,初名壁里蹦、草上飞。云里飞的跟头翻得最好,很特别。他翻起跟头来用头点地,一翻就是四十个。老云里飞年老后不再唱“滑稽二簧”,改说评书《西游记》之后,白宝山接下这一摊继续表演。滑稽二簧京戏的行头十分特奇:用大纸烟盒当作乌纱帽,用长头发系在细铁丝上当作胡子,用根粗铁丝粘上鸡毛当作雉翎,一根芦苇棍系上一些红绿绳便成了马鞭子。戏衣更简单,大褂不扣钮子,就算是戏袍。他有五、六个伙计,个个都是全才,生、旦、净、末、丑外带行跑龙套,很能吸引观众。云里飞还有两手绝活:一是把舌头伸出来,“啪”地一声能贴在鼻梁骨上;二是把耳朵捏巴捏巴塞进耳朵眼里,过一、两分钟,说声“出来”,耳朵就能从耳朵眼里张开来。白全福是他的儿子。
6.赛活驴
“赛活驴”杂技艺人的创始人名叫关德俊,他可是在表演毛驴形态动作上确实下过不少苦功夫。他经常观察小毛驴的动作,体验形象,因此在台上把小驴演得活灵活现,其高超、精湛的“驴技”,总能成为全场最动人心弦的精彩环节,不少人就是为了看小驴才听戏的,无怪乎成千上万的观众送给这位“驴技”鼻祖恰如其分的绰号——“赛活驴”。
7.盆秃子
盆秃子是该艺人的绰号,其真名实姓已无从可考。只因他在天桥敲瓦盆儿兼唱小曲儿,加上他脑袋秃顶,故而大家伙儿都叫他盆秃子。他有两个明显的外貌特征,一是秃顶,只鬓角有些头发。二是走路时一拐一拐的,就像是《八仙过海》中的铁拐李一般。
盆秃子的表演与众不同的是,他表演时拿着一只大瓦盆,用一双筷子敲击瓦盆的不同部位,发出高低不同的响声,敲出的各种声调,再加上随口编出的词曲,抓哏博人一笑。盆秃子击瓦盆儿,坎坎做声,虽非八音克谐,但清越合于乐律,与他所唱的抑扬顿挫的小曲儿应和为一体,追根溯源,倒也有些上古之遗风。
8.焦德海
幼年曾学唱竹板书,十五岁改学相声,拜徐有禄(俗称徐三)、魏昆治为师。最初在北京天桥撂地说相声,后来到青云阁茶社等处献艺,还经常应邀参加堂会演出。他以说、学见长,台风稳建,表情细腻,口齿清晰,语言幽默,在人称“相声八德”的八位相声名家中,他是活路、见识较广、功底较深的一位。他善于广采博收,改旧创新,往往以荒诞曲折的手法,于嬉笑怒骂中揭露旧社会的世态炎凉。
文章整理于网络
东兴楼,成立于1902年,招牌菜芙蓉鸡片,烩乌鱼蛋,醤爆鸡丁,葱烧海参,炸鸭胗灯
泰丰楼,成立于1976年,招牌菜沙锅鱼翅,烩乌鱼蛋,葱烧海参,醤汁鱼,锅烧鸡,一品锅
致美楼,成立于1842年,招牌菜四吃活龟,云片熊掌,三丝鱼翅,寿比南山
鸿兴楼,成立时间不详,招牌菜鸡茸鱼翅,锅塌鮑鱼,葱烧海参,酒蒸鸭子,醋椒鱼
正阳楼,成立于1853年,招牌菜小笼蒸蟹,酱汁鹌鹑,酱香鲜蟹
新丰楼,成立时间不详,招牌菜白菜烧紫鲍,油爆肚丝,素面,杏仁元宵
安福楼,成立时间不详,招牌菜糟熘鱼片,沙锅鱼唇,芫爆肚丝
春华楼,成立时间不详,招牌菜锅贴鸡,松鼠鱖鱼,张大千鱼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