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福建省副省长郭宁宁会指的八大员是什么_福建省副省长郭宁宁莅临兴业银行走访慰问

谢婉莹的人生经历是什么?

1900年10月5日。冰心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战争,参加过抗击日侵略军的战争,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

冰心出生后7个月时,就随全家搬迁到上海。4岁时迁往山东烟台,此后很长时间便生活在烟台的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在烟台,冰心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就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与此同时,还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其中就有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等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

之后冰心随父亲回到福州,住在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一座大院里。这里住着祖父的一个大家庭,屋里的柱子上有许多的楹联,都是冰心的伯叔父们写下的。这幢房子原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家的住宅,林氏出事后,林家怕受诛涟,卖去房屋,避居乡下,买下这幢房屋的人,便是冰心的祖父谢銮恩老先生。在这里,冰心1912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成为谢家第一个正式进学堂读书的女孩。

1913年父亲谢葆璋去北京国民政府出任海军部军学司长,冰心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次年入贝满女中(即今北京市第166中学)。

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青年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潮流,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之下,她于1919年8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

之后所写的《斯文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其间,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冰心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著名的文学研究会。她的创作在“为人生”的旗帜下源源流出,发表了引起评论界重视的小说《超人》,引起社会文坛反响的小诗《繁星》《春水》,并由此推动了新诗初期“小诗”写作的潮流。

1921年冰心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对人生的感悟和自然四大主题,构筑了冰心思想内核“爱的哲学”。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繁星》《春水》等。

美国留学

1923年,冰心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20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在去美国的杰克逊总统号邮轮上,冰心与吴文藻相识。冰心在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攻读文学学位,吴文藻在达特默思学院攻读社会学,他们从相互的通信中,逐渐加深了解,1925年夏天,冰心和吴文藻不约而同到康奈尔大学补习法语,后二人相爱。

任教清华

1926年冰心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吴文藻则继续留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的博士学位。冰心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

1962年3月 周恩来总理与冰心在飞机上

结婚成家

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学成归国的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婚礼,司徒雷登主持了他们的婚礼。 成家后的冰心,仍然创作不辍, 作品尽情地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同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3年的《南归――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等。

1932年,《冰心全集》分三卷本(小说、散文、诗歌各一卷),由北新书局出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第一部作家的全集。 1936年,冰心随丈夫吴文藻到欧美游学一年,他们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苏联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访问,在英国,冰心与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先锋作家伍尔夫进行了交谈,她们一边喝着下午茶,一边谈论着文学与中国的话题。

1938年吴文藻、冰心夫妇携吴平吴冰三子女于抗战烽火中离开北平,经上海、香港辗转至大后方云南昆明。冰心曾到呈贡简易师范学校义务授课,与全民族共同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困苦和艰难。1940年移居重庆,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久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还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有影响的散文篇章。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之一。

抗战胜利

冰心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1月她随丈夫、社会学家吴文藻赴日本,曾在日本东方学会和东京大学文学部讲演,后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在日本期间,冰心和吴文藻在复杂的条件下团结和影响海外的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爱国和平进步活动。在抗日战争时期,她与周恩来就有过接触,相约在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周恩来曾邀请她访问延安,虽然未能成行,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解放战争时期,冰心拒绝参加“国大”代表竞选,支持亲属投奔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之初,她身居日本,心向祖国,坚决支持吴文藻毅然摆脱国民党集团的正义之举。

农业银行员工属于体制内吗?

我来简单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先给出结论:农业银行员工,肯定不属于体制内工作人员。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说一下所谓的“体制内工作人员”,究竟是指哪些特定的单位和工作人员。一般地说:人们常说的“体制内”这个概念,其实是一种通俗的说法,通常是指党政机关、国有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就工作人员的类别而言,具体包括党政机关的公务员、机关工人;国有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给公务员下的定义是:“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很明显,公务员的本质特征有三个:1、依法履行公职,这是公务员最根本的特征,其根本的任务是依法管理国家事务。上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最基层的乡镇公务员,他们都是官员,也都有相应的职务、职级和法定的权力。是我们这个14亿人口大国的关键少数,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我国所有国家事务的决策者、管理者、指挥者、组织者。2、实行公务员编制。也就是说,公务员实行单独的、专门的公务员编制管理,日常事业的管理己移交给各党委组织部承担。目前,人人都知道:要取得公务员编制,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原因就在于国家对公务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3、由财政负担工资福利待遇。这当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俗话说:要想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吃草。

现行有效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最基本的行政法规依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并没有给出严格定义,模仿《公务员法》给公务员下的定义,也可以给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下个定义:依法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纳入国家事业编制、主要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公共事业的专业技术服务,但没有行政管理职责;实行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人员分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三类;主要由财政负担工资福利待遇,即主要由财政负责工资等待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事业单位实行分类管理,有一部分事业单位可以获得一些收入,政府给予差额补助,至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将在今年的事业单位机构期间,完全转为企业经营,彻底消失。

以上两大类单位及人员,就是所谓的体制内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负有法定的工作职责,实行特定的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并由国家负担工资福利及其社会保险待遇。总之一句话:他们都是财政供养人员。除此之外的任何单位及人员,都不是体制内单位和人员

其次,再来谈谈银行及其工作人员。在我国,一谈起银行,其实有很多人从概念上讲就是模糊不清的。按法律规定,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具体说来:

1、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通俗地说:中国人民银行是由国务院领导的行政机关,其工作人员主要是公务员。更直白说:中国人民银行及其下属的分支机构,实际上相当于金融管理局,当然是行政机关了。

2、商业银行。做为我国银行主体的绝大多数银行,是商业银行,即:经营货币的企业,当然要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考核经营业绩,计算经营成本和利润。在我国赫赫有名的工、农、中、建四大银行都是商业银行,当然是金融企业,国有的金融企业。中国农业银行正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因其机构的本质属性是商业银行,当然是与商业企业大同小异的金融企业,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农业银行的员工,其身份就是企业职工,当然不可能是体制内工作人员

3、政策性银行。我国有两大政策性银行,即: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都是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事业单位,其根本任务是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不以营利为目的。其工作人员肯定是体制内工作人员。

4、大量的其他商业银行。如信用联社,区域性银行,股份制银行等等。其工作人员只是企业员工,也不属于体制内工作人员。

最后,回答题主的问题:农业银行员工属于体制内吗?中国农业银行是一家金融企业,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商业金融机构,实力极为雄厚,企业规模极大,营利能力强悍,也己经成功上市,服务网络遍布全球,是我国商业银行骨干行之一。无论怎么重要,他的身份定位终究是商业企业。因此,农业银行的员工,可以100%地肯定,不属于体制内工作人员

一个省有多少位省级干部?

目前,一个省的正省级干部只有3位副省级干部大概40位左右,有些省份略多一些,个别省份会少一些。

首先,介绍一下正省级干部的有关情况。

一个省有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这四套班子,为什么说只有三位正省级干部呢?

原因很简单,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人大常委会主任一般都是由书记兼任的。

至于四个直辖市和广东,人大常委会主任虽然是单设的,但也只有三位正省级干部。

比较特殊的是新疆和西藏,前者有4位,全国唯一;后者可以配备4位,但目前也只有3位正省级干部。

然后,介绍一下副省级干部的有关情况。

第一,省级党委班子一般是13人,除去一把手、二把手和戎装常委外,还有10位副省级干部,包括1位副书记和9位常委。

第二,省级人大常委会一般有6-8位副主任。

第三,省级政府中,除了进入党委班子的一把手、二把手(常务)外,一般还有7位副职。

第四,省级政协一般有8-10位副职。

第五,省高院、省检察院共有2位

因此,正常而言,一个省的副省级干部至少30余位

除此之外,以下干部也是副省级,但并不是每个省都有。

一、15个副省级城市的市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

副省级城市的书记都由省委常委兼任,不再重复计算。因此,辽宁、山东、浙江、广东要多6位副省级干部,另有7个省份要多3位副省级干部。

二、31所中管高校的书记、校长

31所中管高校分布在15个省、直辖市,北京7所,上海和陕西3所,天津、湖北、江苏2所,其余省份都是1所,两位正职也是明确的副省级干部。

三、其他副省级干部

这里主要是指中央设在地方的机构,例如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上交所、深交所等单位的一把手都是副省级。

另外,部分央企(约72家)的负责人也相当于副省级干部。

欢迎点赞、关注@瑛杰小猪,一起聊聊体制内的小知识。

清朝的巡抚是什么官?

在清朝的行政体系中,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为总督和巡抚,区分一下总督和巡抚:

每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巡抚,总掌该省的军政要务。每几个省会设置一个总督,总掌这几个省的军政要务。

这样看起来巡抚好像要比总督低,其实不然,总督对巡抚没有上下级关系,二者都是直属于中央,是一种相互制衡的状态。打个比方两湖总督并不能直接命令湖南湖北两省的巡抚,想要干涉两省的政务必须获得巡抚的认同才能生效,反之亦然。


总督和巡抚不光有行政权,同样有军事权。总督和巡抚的直属部队分别为督标和抚标,在军机处同意的情况,总督和巡抚可以直接调令自己直属部队。值得一提的是,总督可以调用巡抚的抚标,巡抚却不能调动总督的督标。

在清朝中前期的时候,总督和巡抚其实是有侧重的,总督偏向于军事,巡抚偏向于民事和行政。但到了后期,总督加强了自己驻地的军队管控权,巡抚则同样加强了自己本身军队的掌控权。

另外清朝在每省除了有地方部队比如说督标和抚标,还有有正规驻军,如八旗军和绿营军(即汉族士兵)。地方驻军的最高军事长官为提督,提督会受到督抚与军机处的双重领导,督抚对于提督有部分的辖制权。

具体表现为:在通过合法的程序之后,总督应该部分能调动辖区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巡抚应该能部分调动辖区的绿营军。

电视剧经常看到两广总督、巡抚大人之类的官名,这里的总督和巡抚是什么官?

通俗的说,两广总督就是广东、广西的最高行政长官,巡抚大人相当于某一省的省长。所不同的是他们除了管理地方政务,还执掌军权,可以说是“上马管兵,下马管民”,权限要比今天的省长更大。

总督与巡抚制度起源于明朝。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元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微调,设“三司”取代原来的行省丞相。这“三司”分别是布政使,掌管民政和财政;都指挥使负责军事;按察使管理司法、刑狱。“三司”彼此独立,互不统属,省内重大军政事务须由三司会议,上报朝廷定夺。这样做虽然有助于君主集权,但三司并列制度导致地方权力分散,办事效率低下。于是综理地方军政事务的督抚便应运而生。

总督和巡抚在设置之初,均属临时性质。他们奉皇帝之命,到地方监督、巡视地方官的施政。到了明代后期,由于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地方少有安宁,总督和巡抚便由临时派遣逐步变为常驻地方,成了地方最高一级的官员。虽然到了明朝后期,总督和巡抚已成为事实上的地方大员,但是在《明史·职官志》和《大明会典》中却把他们列入都察院系统。这是因为督抚在设立之时,兼有都御史、副都御使之职,行使监督权。

督抚制度发展到清朝已基本成熟。清代的总督一般辖制两省或三省,巡抚通常则管理一省。如果总督与巡抚同驻一个省会的,通常巡抚要听命于总督。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往往矛盾重重,权限也很难划清。如果巡抚与总督不驻同一省,巡抚经常自行其是。有意思的是,尽管巡抚的权力比总督的小,但巡抚的成立时间要早于总督。巡抚出现于宣德年间(1426—1435),总督设置于景泰年间(1450—1456)。

满清入关之时,鉴于督抚权重,曾考虑尽用满人,不用汉人。这一打算遭到给事中魏裔介的反对,最终清廷采纳了他的意见。所以在清前期,督抚反而多有汉人担任。其中岳钟琪便是一个例子,还有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于成龙》中的于成龙也是一例。到了乾隆朝,国家基本稳定,以乾隆为首的满族最高统治集团,为维护满族权贵的利益,在督抚选择上开始一改过去做法,多用满人,少用汉人。直到晚清时期,满族权贵阶层腐化严重,无法应对此起彼伏恶社会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汉人通过平乱逐步获得掌控地方的大权,迫使清廷重用汉人出任督抚。其中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为最。

纵观明清督抚制度的形成过程,其与汉代“刺史”由监察之职变为地方大员的发展轨迹类似。它背后折射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督抚的设立初衷是中央为了更好地控制地方,发展到后来,督抚反而成了地方的代表,进而对抗中央。尤其是到了晚清,随着中央力量的衰微,地方形成督抚专制局面,势力庞大的督抚们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晚清政局。

副部级企业的总经理什么级别,怎么样?

企业设级别是我国特有的管理形式。具有副部以上级别的企业全部来自于央企,目前有80多家,其中三家正部级,分别为中国铁路总公司、中信集团和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前两家公司的唯一股东都是财政部,而第三家公司的唯一股东是国务院。其余均为副部级,如中国核工业集团、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一汽、华润集团、中化集团、国开行、工行、农行、建行、中行、交行、烟草总公司、中国邮政、中国进出口银行、太保、人保等。

副部级国企一般是双主官制,董事长兼党委书记,负责全盘工作,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负责具体执行。正常情况两个主官都是副部级,但也有的董事长是副部,总经理为中管正厅,接任董事长后才升任副部。

能够做到副部级央企的总经理级别,工资待遇不用说,钱对他们已经不重要了。在他们眼里更看重的可能仕途。很多央企总经理可以直接转岗到地方任职,比如近年来风头正劲的金融系,不少银行的总经理董事长被调往各省市任副省长,就很受各方瞩目。预料未来这两年这种趋势还将保持。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