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兰州八大员代表_兰州八大员考试时间

为什么说甘肃自古人杰地灵,甘肃出过哪些名人?

甘肃人杰地灵,自古人才辈出,名人众多,今天主要说一说甘肃的10位开国将军和另外2位名人,排名不分先后。

韩练成(1909—1984),开国中将,甘肃固原人(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固原划归宁夏)。

是我党四大传奇将军之一,“总统身边隐藏时间最长的隐形将军”。1948年参加解放军,曾任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副参谋长,西北军区副参谋长,兰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刘懋功(1916—2009),开国少将,甘肃庆阳人。

革命战争时期,曾任陕宁晋绥联防军旅参谋长,第一野战军副旅长,第一野战军副师长、第一野战军师长等职。参加过陕甘宁苏区反“围剿”作战,参加过劳山、直罗镇、东征和西征等战役战斗,参加过关中、榆林、宜川、扶眉、兰州、玉门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空军第四航空学校政委,空军第三军军长,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徐国珍(1912—1993)开国少将,甘肃天水人。

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5军团15军13师37团连长兼指导员、39团营长,红29军军部作战科科长,红29军256团团长,陕甘宁晋绥联军警备2团副团长、警备5团团长,甘肃军区陇东军分区司令员,甘肃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员,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朋远(1911—1996),开国少将,甘肃省岷县人。

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5军团13军38师连长,红3军团保卫局侦察科长,八路军交通管理局局长,东北军区后勤部军械部部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军械部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志愿军后勤部副部长,总后勤部军械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黄德魁(1910—1992)开国少将,甘肃临夏人。

曾任湖北军区宜昌军分区司令员,建筑工程第七师师长,第五步兵预备学校校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鲁瑞林(1912—1999),开国少将,甘肃临夏人。

曾任西南军区副参谋长,昆明军区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康健民(1916—1977)开国少将,甘肃定西人。

曾任绥远军区军政委,志愿军军政委,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侯世奎(1911—1976)开国少将,甘肃皋兰人。

曾任甘肃省军区参谋长,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化民(1915—2002)开国少将,甘肃临洮人。

曾任解放军第44军军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靳虎(1911—1989)开国少将,甘肃榆中人。

曾任海军炮兵学校副校长,海军预科学校校长,海军军械部副部长。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秦大河,甘肃省兰州市人,我国著名的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0年3月,成为中国第一个徒步横穿南极的人;曾任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等职,获过沃尔沃环境奖,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委科技成果奖。

王进喜,出生在甘肃省玉门县(祖籍陕西省大荔县),最美奋斗者。

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中,他不顾腿伤,在井场坚持工作,曾跳进水泥浆池,制服井喷,被誉为“铁人”,成为大会战的一面旗帜,有“最美奋斗者”之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还有哪些甘肃名人请补充。

兰州大学都出过什么名人?

兰州大学毕业的部分专家名人:

1、秦大河。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1992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78年起在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工作,原中国气象局局长。

2、李阳。199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工程力学系。《疯狂英语》创始人。

3、水均益。198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外语系,英国语言与文学专业。1993年至今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1993年4月,水均益正式加盟《东方时空》,兼任记者和主持人)、《焦点访谈》主持人、记者、制片人。

4、吴文翰。吴文翰先生是我国西北地区知名的法学专家、学者,是法学界、教育界德高望重的老教授。

5、陆浩。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学习。

6、封新城。《新周刊》总编。84年中文系毕业。7、十年砍柴,本名李勇, 199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

8、彭长城。1982年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读者文摘》杂志社总编。

9、王志纲。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经济系,2002年在北京创办和主持“财智经济研究院”,作为研究院首席战略家将整合专家学者,进行区域经济和城市经营,以及媒体产业的专题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国著名著名策划大师

10、刘人怀。196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原暨南大学教授、校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管理科学部主任。

11、秦晖。1981年作为中国文革后首批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兰州大学,1992年起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2、另外还有:效存德----参加“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的兰大学子马 巍----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孟自芳----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所长马海州----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法人代表)周述实----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李晓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孙祁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詹文龙----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共十六大代表贠小苏----甘肃省副省长葛墨林----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南开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刘人怀----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校长杨利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张立新----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崇琛-----中文系教授吴小美------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家英----中文系教授方小敏----教授、博士生导师,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苏桐龄----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建新-----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郑炳林-----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王希隆------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系主任陈发虎----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王 锐----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涂永强----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俞焕然----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苗天德----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承奎----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数学系主任范先令----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文塬----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雷 达-----著名作家、评论家,兰州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叶开沅-----著名固体力学家赵俪生-----教授,著名历史学家郑晓静-----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副校长杨 恕----国际政治系教授,兰州大学副校长沈伟国----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常务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李发伸----兰州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兆东----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周又和-----物理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汤中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地质学家丑纪范——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刘有成——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任继周——中国工程院院士,草原学家李吉均——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家郑国锠——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植物细胞学家

兰州人最喜欢吃的牛肉面是二细还是韭叶?

在兰州最受欢迎的牛肉面当属"细面"、"二细"、"韭叶"等形状。这是因为:过于细的牛肉面,容易在汤里吸水泡软;过于粗或过于宽的面则不易煮熟,或煮熟后较硬;而棱形面则因对拉面师的技术要求较高,普及程度不高,所以,不是随便能吃到的。

兰州牛肉面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它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以及“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六紫”【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六紫(牛肉丁紫)】,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顾客的好评。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获得"中华第一面"的美誉。

按照兰州牛肉面的面条形状,可将牛肉面分为圆形、扁形、棱形三大类。

一、圆形面

指面条的横截面呈圆形。圆形面按照由细到粗,可分为毛细、细面、三细、二细和二柱子等几种。

1.毛细

大约有最大号的针那么细。这种面主要受女士和老年人喜爱。但因为面太细,非常容易泡烂,需在出锅三、五分钟之内吃完为好;

2.细的

牛肉面最受欢迎的一种,大约比火柴棍稍粗一点点。男女老少都爱吃,其口味也是牛肉面的代表;

3.二细

和大号毛衣针差不多粗细。有嚼头,主要顾客群是青年男性;

4.三细

比筷子细一些。相当有嚼头,主要顾客群是壮年男性,牙不太好的人千万别要,咬不动;

5.二柱子

是与筷子粗细差不多的面条,相当有嚼劲哦!

二、扁形面

指面条的横截面呈扁平状。扁形面按照由窄到宽,可分为韭叶、薄宽、宽的、大宽等几种。

1.韭叶

如名,形状和韭菜叶子差不多,主要是年轻知识分子吃的多一些;

2.宽的

手指那么宽,性格豪爽的人喜欢吃,不容易入味;

3.薄宽

与宽的面条形状相似,只是宽度略小、厚度略薄些而已。

4.大宽

像裤带一样。一碗面就一根,敢要这种面的全都是猛男,其出现频率不高:

三、棱形面

指面条的横截面呈三角形、四边形等独特形状。常见的棱形面有荞麦棱子(三棱子)、四棱子等。

1.荞麦棱子

牛肉面里最神秘的一种,大概样子就像是荞麦一样有三个楞边的面条。吃这种面的人除了好奇之外,就是为了考验拉面师傅的技能。有砸场子的意思,一般人慎点!

2.四棱子

这是牛肉面里最神秘的一种,像是方形筷子有四个棱的面条,吃这种面的人,一般是好奇心都很强。




甘肃有哪些影视演员?

甘肃的影视演员还不少,让我们来看一看:

1.罗海琼

罗海琼出生在甘肃省兰州市,1998年因参演电视剧《魂系哈军工》出道,她的代表作有:《像雾像雨又像风》、《好想好想谈恋爱》、《大宋提刑官》、《纸醉金迷、《南下南下》、《借枪》、《错伏》、《风筝》。

2.黄轩

黄轩出生在甘肃省兰州市,他的代表作有:《芳华》、《妖猫传》、《推拿》、《红高粱》、《芈月传》、《亲爱的翻译官》、《猎人》等。

3.富大龙

富大龙出生在甘肃省天水市,富大龙是一位优秀的影视演员,他曾经获得过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和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男主角奖。

富大龙代表作有:《天狗》、《战争子午线》、《紫日》、《隋唐演义》、《神探狄仁杰前传》、《大秦帝国之纵横》等。

4.王新军

王新军出生在甘肃省兰州市,代表作有:《历史的天空》、《垂直打击》、《三国》、《黄河绝恋》、《独立纵队》、《铁血独立营》、《抗日奇侠》等。

5.孙茜

孙茜出生在甘肃省兰州市,她的代表作有:《甄嬛传》、《二炮手》、《兰花花》、《芈月传》、《灵与肉》等。

6.陈翔

陈翔出生在甘肃省天水市,他是歌手、演员,代表作有:《落跑甜心》、《旋风少女》、《神雕侠侣》、《热血男人帮》、《寻秦记》等。

7.张芷溪

张芷溪出生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她的代表作有:《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寂寞空庭春欲晚》、《抓住彩虹的男人》、《五鼠闹东京》、《精忠岳飞》。

兰州有什么本土乐队?

低苦艾、野孩子、浊乐队、六个国王。其中低苦艾以一首《兰州兰州》闻名全国。

低苦艾乐队是一支民谣摇滚乐队,2003年成立于兰州,中国民谣摇滚的开山乐队之一,成员为主唱刘堃,吉他周旭东,贝斯席斌,鼓手窦涛四人组成,现为摩登天空旗下乐队。

总之低苦艾乐队是一支很兰州的乐队,听他的们的就能感受到他们的血液中有黄河的水在静静流淌。代表作:《兰州兰州》、《小花花》、《红与黑》。

在如今生活浮躁,利益至上的社会;我们可能被迫随着时代的潮流变得圆滑,将不够纯洁的人际关系变成了行走江湖的人生哲理。野孩子依然独树一帜,坚持自己的风格,不追求所谓的潮流,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音乐是从来都不会过时的。代表作《黄河谣》、《敕勒川》、《生活在地下》。

六个国王

中央电视台为何那么多著名主持人都是兰州人?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央电视台哪些主持人是兰州的?

朱军,甘肃兰州人,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节目主持人。

李修平,甘肃兰州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主持人。

水均益,甘肃兰州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主持人。

张莉,甘肃兰州人,央视《军事天地》主持人。

孟盛楠,甘肃兰州人,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张腾岳,甘肃兰州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主持人。

再看看非兰州籍的甘肃主持人:

裴新华,甘肃天水人, 中央电视台CCTV-1 《天气预报》主持人 。

和佳,甘肃天水人,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法治在线》《午夜新闻》 等栏目主持人。

马斌,甘肃武威人,中央电视台《前沿》《第一时间》栏目主持人。

马光远,甘肃静宁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

郭霁红,甘肃天水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副导演、《中国旅游》栏目主持人。

耿萨,甘肃陇南文县人,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 《新闻30分》主持人。

这些就是被大家誉为中央电视台“甘肃兵团”的节目主持人阵容,可谓个个令人耳熟能详,都是万众瞩目的公众人物,不能不说甘肃是一个出“口才”的好地方。

为什么兰州能出这么多的著名主持人?

这与兰州的外来移民有很大关系。自古以来,兰州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发出了“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来自东北、上海、天津等地的大批建设者奔赴兰州,这也是兰州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移民,而且是水准最高的移民,建设者大都是有知识的城市青年,从此奠定了兰州城市的文化水准。

当时兰州城市人口有40万人,仅仅一年多时间,就有超过10万人进入了兰州,而且,国家还从上海搬迁了许多工商企业入驻兰州,兰州从此进入了速度发展最快的阶段。这些支边人员不仅为兰州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改变了兰州的“交流语言”。

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交流,为了彼此都能听懂,最好的就是说普通话,包括兰州本地人也不得不放弃方言,改说普通话,慢慢的普通话就成了兰州的“官话”。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兰州成了一个不说本地方言的城市,大家都在用普通话交流。

正因为兰州有良好的普通话基础,这里的人不会从小受到一些地方方言的干扰,说普通话相对标准,也为以后成为主持人提供了良好的语音条件。所以,兰州乃至兰州以外的甘肃其它地区,会产生这么多著名主持人也不奇怪。

当然,能成为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肯定与他们自己的努力分不开,但也不能忽视了他们从小成长的语言环境。

生产队时,“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人?待遇如何?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