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70年代连队八大员_70年代中国八大城市

七十年代未在部队给养员(上士)是什么职务?

上士又称给养员是连队用于采购和领取日常给养的工作,通常往返于连队与服务员中心和市场保障日常官兵生活的,编制在炊事班职务副班长,通常配一辆单车,和当时其它七大员统.称为连队八大员。

经历过70年代的老人,能说说当年自己一顿吃多少粮食吗?

七十年代,一顿吃多少粮食?

一顿能吃下多少粮食?一顿能吃到多少粮食?必须是粮食,米面,是主粮,粮食是指米,面,其他还有杂粮,粗粮。

我一顿能吃一斤四两,一斤米饭,两亇烧饼,四两,65年夏,在淮南九龙矿下井劳动实习,和工人同上下,同劳动,12点吃饭,吃一斤米饭,另卖两个烧饼,带下井,13点到矿,班前会半小时,换衣,领灯,14点下井,22点上井,洗澡,班后会,会有长短,必须等班长及全班都到齐了才能开会,正常时,23点可以吃饭,工人回家吃,走路半小时或4o分钟,路远的买自行车。这是开拓掘进工,不延点的,采煤延点多,超一两小时正常。

每月32斤粮,一顿能摊几两?

居民24斤,每天八两。

老伴在农村,上水利工地误饭点了,称了一斤米做饭,全吃光,再加半斤也能吃完。

农村每人36O斤原粮/年,原粮指稻麦,稻加工成米,出米率70%,麦加工成标准粉85%出面率,每天7两米,一顿吃多少。

特殊情况,另说,6O年春,我一星期未吃到一粒米,老伴也有十来天未见到一粒米,我俩都是幸运儿,她15岁,上小学二年级,每天(中歺)两碗米糊,标准是4两,能吃上4两?实际她只吃一碗,带一碗给父亲,我三姐,18岁,和我老伴同班,带一碗给母亲,食堂关门42天,42天未吃一粒米的,有多少能坚持42天?

我户口提前转入吃供应粮队伍,和城市一样,每天8两。

60年秋,刘少奇主席纠正浮夸风,恢复正常了,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末,标准低点,伟人都勒紧裤腰带,支援朝鲜,阿尔巴利亚,…赢得他们赞誉:社会主义大旗在北京。

城市标准低点,一直未断粮,

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总量在那儿,每顿吃多少?变量。

生产队时,“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人?待遇如何?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假设在70年代,没有手机和互联网,到了晚上你会干吗?

我家在农村的,上世纪80年代末才通电,我们村买第一台电视机还是在1989年。在没有电,没电视机之前,晚上村里人就围在一起聊天,听收音机📻。在夏天的时候,我们小孩子们还跑去抓萤火虫,有些大人还拿着手电去抓青蛙🐸,那时候的农村青蛙非常多,晚上叫得挺欢的。一般到九点多钟就去睡了。如果听说大队、村公所放电影,那大家吃了晚饭后,就拿着手电,扛着凳子成群结队的去看电影了。后来通了电,买了电视机之后,大家晚上就围在一起看电视了。我家是90年才买的电视,是一台14寸的金星牌黑白电视机。说实在的,我还真佩服那时候的电器质量的,到现在它还能放,还没有坏。我爸妈把它当成传家宝一样看待,隔两三天就要放一次,通通电。也难怪父母将它当成宝,当初为了买它,他们将养了一年的两个大肥猪卖了,将养了一年的十多个大公鸡🐓卖了,才够钱买这台电视机啊!那时候农产品的价格便宜得要命,一个鸡蛋🥚5分钱,一斤瘦肉才一块二。家里种的竹子3分钱一斤。当时的金星电视机要400元左右,大家可想而知,为了买它得费多大的劲了。

70年代要想当上八级工有多难?为何很多工人一辈子都干不到?

七+年代士兵满八整年,复员进工厂可安排个三级工,在同样工令的工人中属佼佼者,极少有人比过。八级工属于可望不可及的。那年代(八五年前都是,直到九一年止)厂长工资低于老工人是正常,口粮也少于工人,工人真的是企业主人。现在工人在企业地位是啥,估计都能掂得轻,等级森严啦!

六七十年代农村挖水库挑泥巴挣公分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六七十年代挖水库挑泥巴挣工分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提起往事,历历在目,那时苦啊!那时穷啊!可是再穷再苦大家都毫无怨年,为了粮食丰收,为了不遭受干旱,大家都没日没夜地挖水库,挑泥巴,挣工分,硬是靠人工肩挑背扛把水库建起来。

六七十年代,那时我才十六七岁,高中毕业后在生产队当记工员。那时农民到队上劳动是记工分的,男劳力干一天10分工分,女同志算半个劳动力,再能干也只能挣5分工分。那时工分就是收入,我们村10分工分是四毛钱,到生产队分粮食柴草就是以工分结算,当时的背景工分就是钱。



六七十年代农村很落后,水利设施基本没有,农民种地往往是靠天吃饭,遇到灾年旱年往往都减产,或者可粒无收。所以,国家号召农民兴修水利,挖山塘建水库。

我们村地区山区,有一条山胧叫黄岱胧,我们村上就在黄岱胧的胧口建水库。那时,没有机械化,全靠全村人肩挑背扛。一般男劳力负责挖土,女劳力挑土,一百担为一工。我负责记帐,在姓名下划“”字,当时农民那个劲头历历在目。夏天,男劳力赤膊只穿个裤衩,有的穿个稻草鞋,更多人都是赤脚挑泥巴。口干了,爬在水边喝口溪水,肚子饿了吃个红薯,都没有一个人叫苦,而且大家都干的热火朝天。



为什么过去农民都那么淳朴?不就是10分工吗?不就是为了旱涝保收吗?如今的年轻人没有一个能比。可惜的是当年挖水库挑泥巴的先辈一个个离我们而去,可他们的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永远铭记在心。

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年挖水库、挑泥巴、挣工分的情景?欢迎农民朋友们一起都来说一说。

[更多三农精彩内容,敬请关注《老娘舅说事》点赞、评论、转发、分享]

战争年代,如果一支部队都打光了,如何重组?

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全军覆灭后,随即于1947年7月进行了部队重建,其三个整编旅的部队来源如下:整编第51旅由没有参加孟良崮战役的三个新兵团合编而成(这三个团原本是每个旅一个的);整编第57旅则是以调入的山东警备旅为基干,然后补充升格而成。不久以后,再调后方的“广东航空警备旅”纳入编制,继承了整编第58旅的番号,全师这才完全恢复建制达到20000余人。





黄埔四期的邱维达那是王耀武的心腹爱将,成立第24集团军和第四方面军时,他都是王耀武身边的参谋长,抗战胜利后出任整编第74师中将副师长,但是并没有随军行动,所以王耀武立即保举由他接任第一次重建的整编第74师师长。1948年8月,整编师恢复为军级番号,邱维达第74军划归邱清泉第二兵团指挥,不久参加淮海大决战。


总体来说,整74师的第一次重建还算是有点“血脉”的,不仅有三个原来的建制团和一个留在后方的榴弹炮营,并且还有一些逃回来的零散士兵(华野下令整74师的俘虏一个不放,所以被释放后逃回的真心极少)。这其实也是部队重建最好的方式,那就是以残存的官兵为基础,再补充进一些地方武装、后备部队以及新兵,还算是有一定“遗传基因”的。



这个74军其实战斗力还算凑合,济南战役中该军(番号还是整编师)空援了七个连1000余人到济南,在核心城区的防守中非常顽固和顽强,带队团长以下大部阵亡,也给华野攻城部队造成了较大牺牲,战斗力还是要超过杂牌军。之后在淮海战役的潘塘战斗中,第74军跟华野的苏北兵团也能对战一阵子,我军主动撤离后,邱清泉还以此捏造出来一个“潘塘大捷”。


不过在1949年初的陈官庄包围圈中,第74军跟随杜聿明的前进指挥所、邱清泉第二兵团一起,第二次被华野全歼,中将军长邱维达也兵败被俘。毕竟是“五大主力”之首的招牌番号,所以很快就在浙江再次重建,时间是1949年2月底,不过这次可没剩下什么建制部队,先是收容从淮海战场逃出来的残兵败将,再有就是该军在后方留守处的少量留守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因此第74军的第二次重建,主要兵源是第9编练司令部征招的浙江籍新兵,由于招募时间不长和缺乏训练,尤其是缺乏有作战经验的骨干军官和军士,所以战斗力急剧下降。该军以抗战时期第51师步兵指挥官劳冠英为新任军长,恢复了第51、第57和第58这三个师的番号,但是兵力只有不足15000人并且战力较差,只能驻于浙江兰溪担任二线预备队的任务。


再后来由于第74军在福建战役中的表现差极,撤至平潭岛上甚至毫无军纪,不服从命令和抢掠百姓,已经不复往日的74军风采,遂遭蒋军高层嫌弃,不再视为主力部队,1949年8月干脆把74军的番号转给了云南卢汉。也就是说,以这个时间点为界,历经两次重建的那个抗日铁军第74军彻底消亡,不仅老班底不在,连番号都搞没了。





由此可以发现,第二种重建方式是非常勉强的,虽然部队番号如旧,但是早已经没有了曾经的作风和精气神,因为重建的基础太过薄弱,比如在1944年衡阳保卫战中死守47日的方先觉第10军,那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劲旅,完全不弱于所谓五大主力。结果在衡阳放下武器全军覆灭,不久以逃回来的部分官兵(约3000人左右)再补充大批后方新兵,也重建了第10军,然而军魂已经不在。


所以以第10军在抗战后缩编的整编第3师,兵力一度恢复到了20000余人,战斗力却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在1946年8月的陇海路战役中,赵锡田的整3师仅仅两天时间就被刘邓大军全歼。并且歼灭的非常彻底,重建的基干都不存在了。同样,在次年的鲁西南战役中,黄埔三期陈颐鼎的整编第70师也被刘邓大军全歼,师长、副师长和参谋长通通被俘。





这样的部队怎么重建呢?蒋军琢磨出来的办法是“以老带新”,即从胡琏的整编第11师中抽出一个整编旅(整18旅),以此为基干再补充一些新兵,重新打起整编第3师的番号;然后再从邱清泉整编第5师中抽出整编第96旅,补充之后如法炮制再恢复整编第70师的番号,于是两个整编师就扩编成为了四个,完成了部队的重建。


这算是第三种办法吧,只不过以一个建制整编旅扩充起来的整编师,兵力和战力都难成规模,所以基本不敢单独活动,咋办呢?遂以整3师跟整11师合组为整18军、整70师跟整5师合组为整5军,以老带新聚在一起遂行作战任务,兵力则在一个整编师之上两个整编师之下,这就是中原战场上所谓的胡琏兵团和邱清泉兵团(小型兵团,跟后来的大型机动兵团性质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第三种重建办法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尽管部队番号如旧,但其骨干力量已经是外调进来的建制部队,旧部数量少的可怜,已经跟“番号转授”没什么区别了。


在部队当通讯员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部队当通讯员的几乎是百里挑一的,第一相貌堂堂仪表整洁,能让连营首长带的出去的人,换句乡下人的说法就是干部身边的警卫员和贴身保镖。第二言语表达干脆利落,口齿伶俐。第三聪明能干,反应能力强。第四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第五积极向上,多面追求。

我79年下半年到部队后,经过3个月的新兵集训,被南京军区军事训练先锋连挑选为通讯员兼司号员,一直在连首长身边担任通讯员2年多,然后还在连首长身边担任军械员兼文书,不仅入团入党立功,还被团师军树为标兵称号。

八个样板戏都有哪几部?

八大样板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止今没有超越的。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白毛女,龙江颂,奇袭白虎团,海港,杜鹃山,红色娘子军等等。不止八部,将近二十部。都是歌颂工农兵劳苦大众的,满满的正能量,人们喜闻乐見,大部分国人都能来两句。真正做到了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你还记得多少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印象深刻的连环画?

谢谢你的邀请;

我是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在70年代至90年代这段历史时期,我已不看连环画了。但从2007年开始,我又开始了阅读连环画,这一时期的连环画,与70年代以前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他的版面很大,语言与插图共存。在文字叙述方面要比以前的连环画更深刻,因为它有了一个更大的空间。其次,从这个时期开始,我有更多多余的时间去阅读我感兴趣的著作与文学作品。于是,我买了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的连环画,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简单的重复我对它们的记忆。

张延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