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放映员是否是八大员

生产队时,“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人?待遇如何?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六七十年代,为什么很多人想当电影放映员?待遇很高吗?

那个时代农村没有电视,没有什么文娱话动,就连县城单位一说有在xx广场放电映,有的早早就拿凳子去等待,放映员一来大家拍手欢迎,这场面好热烈啊!我有个老乡那时是放映员,工资32元一个月,跟一般工人一样,不高,但受欢迎程度很高,有的生产队还煮有宵夜待放映员放完电映后吃些宵夜,人们非常尊敬。

六七十年代,广播站广播员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在六七十年代,只有公社和县上才有广播站。而广播员中,公社的广播员多数是女的——最起码当时候我们县里一共有二十四个人民公社,所有的广播员全是女的。要是县广播站,五个广播员中就有两个男的。

那时候,公社的广播员,都是各公社革委会的领导们,在公社范围内,依据一定的条件招收的。与广播员同时招收的,还有话务员和线务员。他们与农机管理员、电影放映员等,统称为“十大员”。

广播员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点:其一是每天按时间,打开公社广播站的电子管扩音机,进行预热。等县广播站开始广播前,把公社广播站通往各大队(村)的广播通讯线路的闸刀,从“电话”的位置,拉到“广播”的位置上。

然后在县广播站开始广播前,向全公社的各个大队进行广播。内容通常就是一句话:某某某人民公社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五点五十五分,转播某某县人民广播站节目。

等到了时间,把县广播站的信号,接到公社广播站。任务就算基本完成了。

等到县广播站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以及县级新闻后,播音结束。

这时公社的广播员就会以很蹩脚的普通话,宣布本次播音结束。通常也是一句话:某某某人民公社广播站,本次播音结束。再会。

比如我们公社的广播员,就有一个人人皆知的外号,叫“管不着”。原因就是普通话太差了,把广播站读成了“管不着”。多少年了都改不了。因此才有了这么个外号儿。

广播员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和住在广播站外间里的话务员,在特殊情况下轮岗。话务员的主要任务是接转电话,但是也得会开广播。俩人互相代岗,以备万一有个特殊情况,有一个人来不了。也不误事。

所以,广播员、话务员在公社这一级几乎全是女的。多数是里间广播站,外间话务室。而维修广播、电话线路的线务员,无一例外是男的。

在公社的十大员中,随着程控电话的兴起,话务员无事可干,逐渐边缘化之后,回家了。只有工作年限超过二十年的广播员和有一定维修技术的线务员,被县广播局招聘为事业人员,领上了工资。到了1996年以后,就都不在乡政府人员的名单中了。

在电影院放映电影的工作是什么感觉?

现在电影院放映电影工作就是工作,没有什么感觉,如今都是数字化年代简单而轻松。六七十年代电影放映员比当时任何工作都牛🐮,除了正规电影公司各大影院,还有政府礼堂,工矿企业礼堂,军队礼堂,能做为电影放映员的确实得硬实的人迈与关系,如果在电影院工作小伙找对象不需要任何条件,比给县长厂长开车都牛,就连乡镇的电影放映员在艰苦的农村放露天电影都是吃香喝辣的,哪时的电影放映员感觉身价倍增!

六七十年代,电影放映员算公职人员吗?待遇怎么样?

六七十年代,电影放映员,分两种情况,县电影公司的放映员是公司的职工,属于公职人员。公社的电影放映员,是大队推荐,公社批准,到县电影公司培训,合格后上岗,开始是在大队拿工分,公社每月补助生活费及下乡补贴,每天补助半斤粮票和五角钱!后来公社按亦工亦农每月37.5元工资,给大队缴20元,生活费个下乡补助17.5元。公社电影放映员不是公职人员!


当年家庭必不可少的磨面的生活用具,随社会进步,被电动干湿磨、粉碎机代替。可现是公园的走道装饰品了!

八十年代的农村电影放映员是一个非常吃香的工作,有谁知道当时吃香到什么程度?

对于80年代的农村电影放映员,那时候的确是一个非常羡慕的工作,因为在80年代的娱乐项目是非常的少了,即便是电视也不是太多,一个村儿有可能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放电视还需要收费的,但对于露天电影是不收费的,那个时候经常盼着放映员来村里放电影,有时邻村放电影也要去早早的搬着小板凳去占一个地方等着看电影。



记得那时候的电影放映员,一般都是有自己的一辆自行车,带着放映的机器到村里。首先,这些放映员都是提前到村里,然后由村里负责人带领着上饭店(或者是在村干部的家里)请他们吃饭,吃的那是相当的好。晚上要炒上几个菜,然后要有一瓶小酒。当放映员吃饱喝足以后,天色也就渐渐的晚了。村里的干部派人提前把银幕拉上,也就是一块大白布找一个地方挂起来。



一般农村放电影都是在村委的大院里,放映员把机器支好以后,逐个片子进行放映,一般每晚上放两个电影,时间应该在10点左右就能结束。如果说和放映员关系比较好的话,放映员会让观看电影的群众在附近看电影,这样能够看一个正面的电影。所以那时候的放映员,在农民的心目当中是一个非常崇拜的一个职业,也是一个非常羡慕的一个职业。在那时候放映员是最接地气的一个职业了,也可以说是农民接触最经常的一个非农业的工作人员。



对于那个时候的电影放映员,找对象是最好找的,而且工作也是最好的,吃的饭也是最好的。因为那时候确实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每一天到一个村里放电影,每个村里的村干部都会积极的靠上去,然后弄好吃的给放映员吃,这样放映员就会给放一个好片子,而且还经常的在那个村里放电影。每次放电影村里都会大喇叭宣传,让大家到村委大院里等着准备看电影了,当然附近村的村民也来看电影,可以说是人山人海的,不像现在农村几乎已经不放电影了,即便是放电影也是了了几个人去观看。



总之,对于80年代电影放映员这个工作,确实是一个非常好、非常舒服的工作,也是农村老百姓接触最多的一个行业。放映员的确是非常吃香的,到哪一个村里都像接天神一样接送,对于吃喝方面的招待是非常好的,因为那时候温饱问题也都很难解决,更别说每一顿还能吃上一点肉鸡蛋之类的。当然随着网络科技的发达,现在看电影的人非常少了,在大城市里有电影院也只是看看新片上市,当成一个娱乐的场所,如此大趋势,放映员这个工作理所当然的也就退出了市场,至于以前那些年老的放映员都已退休了。大家是怎么看80年代放映员的这个工作的?敬请下方留言交流。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