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籍的足球教练应该是有不少的,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都有谁吧!
一、区楚良
区(ōu)楚良,1968年8月26日出生于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中国足球运动员,曾先后效力于广东宏远,上海申花,云南红塔和重庆力帆队,担任主力门将,并多次代表国家队参赛。现任中国男足国家队助理教练。2017年10月6日起担任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副总经理兼技术总监。
作为甲A年代的标志性人物,区楚良在2003年退役时就立定决心要做教练。凭借出色的外语能力和对先进足球理念的深刻理解,他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足联教练培训班资格证的教练。
2004年年底,区楚良被中国足协聘为“08奥运之星”队的助理教练,辅助德国籍主帅克劳琛带队先后两次前往德国进行海外集训,这也成为区楚良担任国字号教练的开端。
2005年,区楚良随克劳琛组建国青队赴荷兰参加世青赛,见证了国青队的那一次惊艳表现。
2006年11月,中国足协聘杜伊为国奥队主帅,区楚良成为国奥队的助理教练,此时的区楚良已经在国字号队伍的助理教练岗位上累积了足够的经验。
2007年国足兵败亚洲杯之后朱广沪下课,中国足协聘用福拉多挂帅,区楚良和王宝山出任助理教练,这是区楚良首次担任国足的助理教练。
2008年征战20强赛,中国足协启动“双头制”,福拉多和杜伊一起指挥国足,区楚良深得两名主帅的信任。
2008年年末,中国足协为征战亚洲杯预选赛起用殷铁生作为国足代理主教练,区楚良再一次进入国足的教练组。
2009年,经过公开竞聘,区楚良以毫无争议的成绩入阁“高家军”,辅助高洪波长达两年多,这也是他第4次担任国足助理教练的角色。不久前高洪波下课后,中国足协本想让区楚良以国字号总守门员教练的身份,暂时前往中国女足帮助备战9月份的奥运会预选赛。但卡马乔的团队要求留下区楚良和傅博两名“高家班”旧人,于是,区楚良的国足助教资历累积至“五朝元老”。
2012年,区楚良加盟河南建业俱乐部,担任守门员教练。
2012年12月10日,区楚良正式出任广东日之泉俱乐部总经理。
2013年7月,东亚四强赛,区楚良和王军出任助理教练。
2015年省港杯,区楚良担任广东队主教练。
2016年2月3日,高洪波出任国足主帅出战世界杯预选赛,区楚良成为助理教练。
2017年10月6日起担任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副总经理兼技术总监。
二、古广明
古广明,1959年1月31日出生于广东,中国足球运动员,场上司职右边锋,绰号“The Weatherfish”,现任广州广药队领队总教练。
2012/13赛季中期,古广明临危受命,亲力亲为,担任德国首支100%华人控股的联赛球队“法兰克福坚强队(FC Frankfurt JQ)”主教练征战法兰克福地区联赛,带领球队摆脱了联赛初期的不利困境。
三、赵达裕
赵达裕,1961年1月17日出生于广东广州,日籍华人,中国足球名宿、南粤名将、前国家队队员、足球青训专家,司职中场。
因身高只有1.6米,所以有“矮脚虎”之称。赵达裕个子虽矮,但进攻能力却毫不逊色,技术全面,脚法细腻。1982年,他首次入选中国国家队,曾多次代表国家队踢国际比赛。1984年在尼赫鲁金杯赛上攻入关键一球,为中国队战胜世界劲旅阿根廷队立下头功,“倒钩”也成为了他的标签之一。
1986年,赵达裕在训练比赛中因左腿胫骨和腓骨骨折而中断运动员生涯,伤愈后挂靴。1988年赴日本边学习边踢球,开始征战日本联赛,退役后在日本联赛中执教。曾先后执教广州太阳神足球队、日本三菱青年队。
四、彭伟国
彭伟国,1970年8月10日出生于中国广东广州,中国足球运动员,司职前腰。
1990年,彭伟国进入广州白云山足球俱乐部,开始个人足球生涯,同年获全国甲B联赛亚军,升入甲A。1994年,彭伟国率广州太阳神队获得首届甲A联赛的亚军,同年的广岛亚运会,彭伟国以绝对主力的身份代表中国队夺银,并入选当届亚运会最佳阵容。同年,彭伟国获中国金球奖。1995年和1996年,彭伟国连续两年入选甲A最佳阵容。1998年,彭伟国国内转会标王的身价加盟重庆前卫寰岛足球俱乐部。2001年,彭伟国在深圳平安队退役。2007年年初,告别足球圈长达6年之久的彭伟国担任中甲球队上海七斗星队领队。2010年任广州恒大预备队主教练。2011年,彭伟国担任中国U22国家队助理教练。2012年初,彭伟国与魏群、范志毅等人倡议发起组织老甲A联赛。2018年,彭伟国出任中国男足地区青训总监。
五、谢育新
谢育新,1968年10月12日生于广东兴宁,前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运动员,司职前卫、前锋,是中国足球史上第一个留洋的球员。
1979年,谢育新进入广东省兴宁县业余体校足球班训练。1983年,谢育新入选广东省青年队。1985年,谢育新入选国家少年队,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足联首届世少赛并入选最佳阵容。1986年,谢育新进入国家青年队。1987年,谢育新应邀到荷兰甲级强队兹瓦鲁足球俱乐部试训,同年入选国家队。1988年,谢育新代表中国队获亚洲杯第二名。1995年,谢育新获广东十佳运动员。1996年至2001年,谢育新先后在广州松日队、广东宏远队、沈阳海狮队效力。2001年8月,谢育新在沈阳海狮退役,先后出任广东名峰足球队、东莞东城足球队、湖南湘军足球队、西藏惠通足球队、广州富力足球俱乐部预备队、陕西长安竞技足球俱乐部主教练。2016年,谢育新获评“足球之乡”60周年突出贡献运动员。2019年,谢育新被评为广东足球70年十大杰出男球员之一。
六、吴伟安
吴伟安,1981年9月1日出生于广州梅州,中国足球运动员,曾效力于广州富力足球俱乐部,场上司职前卫,亦曾是中国国家足球队的成员。
吴伟安在天津队中的昵称是“老广”,而在家乡他被称作“安仔”。从广州到天津,从中甲到中超,吴伟安在恩师刘春明的调教下成熟不少。现在的吴伟安,时而坐镇左路时而出任前腰,在球队的攻防转换中逐渐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人物。
2017年3月6日,吴伟安正式宣布退役。现任香港富力足球俱乐部助理教练。
七、周穗安
周穗安,中国籍足球教练,曾执教杭州绿城队、广药白云山等。周穗安是中国足坛极少数没有做过专业球员,而是毕业于学院的“学院派”足球主教练。
八、郭亿军
郭亿军(Guo Yijun),1964年1月15日出生于广东兴宁,中国足球运动员,效力于广东队(专业队时期)。
他能攻能守,活动范围大,视野广,能打前腰、中卫等多个位置。郭亿军幼时曾练篮球,后改练足球,1978年选入广东省足球二队,1981年成为广东省足球队员。1983年先后选入中国青年足球队、中国足球二队、中国大学生足球队,继而入选国家队。1985年参加第2届足协杯赛,被评为最佳防守队员之一。郭亿军沉着冷静,反应灵敏,基本功扎实,能胜任前锋和前,后卫忠于职守,射门有独到之处。在第六届全运会和第十届“省港杯”足球比赛中,均立战功。
1994年退役。1994年至1996年任广东队助理教练,1997年任广东队主教练,1998年至2002年任广东宏远青年队教练,2003年至2015年在广东省足球运动中心任广东青年队教练。2009年,郭亿军带领广东青年男足备战十一运会。2016年至2017任梅县富力足球学校副校长,2018年任中乙球队海南海口主教练,带领球队获得南区第八名。
2019年,荣获广东足球70年荣誉奖。
这些广东籍的教练员你们最喜欢谁呢?你们还知道谁呢?欢迎留言讨论噶。
十几年前,我在梅州呆过五年,当时印象最深的是大山和满山的沙田柚,在地里干活的都是女人,所以觉得梅州的女人很贤惠,也确实如此。十四年后,再次把公司业务拓展到梅州,才有机会全方面了解梅州,梅州确实是一个宜居城市,好山好水好慢,适合养老。近几年房地产发展迅猛,城市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没有支柱产业,整体经济水平较低,但房价和消费又较高,所以不太适合创业,虽然对梅州很有感情,但确实不太适合年轻人的发展。
我是客家人离开老家三四十年了。平时在家和子女都说客家话,但孙辈现在也不讲客家话或广府(白)话了。学校授课、单位上班、社会交流大部分用普通话。相反讲本土话成为少数人了。我孙辈可以听懂客、白话,讲起来就困难多了。所以说广东人的00后能够讲老家土话的,以后恐怕凤毛麟角了。我想这也未必不是好事,社会必竞发展了丶进步了,用比较统一的语言交流是大势所趋。当然能保留祖籍的母语就更好了。
2010年表妹谈了个广东云浮的男朋友,第一次去男朋友家,他父母给了表妹50000元,他却拉着表妹甩门而走。
表妹在石材厂做销售,男朋友家经营装修公司,因为经常有业务来往,他俩顺理成章的谈起了恋爱,而且很快同居了。
每当表妹提结婚的事,他总是支支吾吾,在表妹再三追问下才道出实情,原来,他是有跟父母提过和表妹结婚的事,但父母不同意,说表妹只有高中学历和他门不当户不对,如果跟表妹结婚就断了他的经济来源。
表妹男朋友说: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讲什么门当户对,和她过日子的是我,合不合适我比你更清楚,从小到大什么事你都帮我安排好,这次我不会听你的,以后不会要你一分钱,我有手有脚饿不死的。说完就拉着表妹回他们的小家。
表妹很开心,一个男人可以为她做到这一步非常难得,同时也担忧,这次闹僵了,要他父母接受更是难上加难。他妈不是说要当户对吗?于是表妹和男朋友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拿出所有积蓄开了一间小型的石材加工厂。
凭着他们手上的资源,从只有一台旧切割机开始慢慢的变成新的,经过几年的努力再变成两台桥切,他们的小家换成了大屋,表妹这时候终于可以空闲一点,于是她报了成人大学,离他父母的要求越来越近,得不到父母祝福的婚姻总觉得不完满,这是表妹的遗憾。
2015年除夕表妹一家三口来到他父母家门口,虽然前几天老公跟她说了他父母叫他们回来吃年夜饭,表妹当时是很开心的,因为自己的努力终于有所回报,但到了门口又有点踌躇,他妈几年前的话犹在耳边,她害怕,害怕这是梦,害怕进门后梦就醒了。
就在这时门开了,他妈妈出来说:愣什么呢,进来吧。表妹很不自然的坐在沙发上,过了一会家公借口带孙子出去玩了,老公去厨房弄菜,就剩表妹和家婆,尴尬的气氛更强烈。为了避免尴尬表妹说去厨房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但家婆却叫她坐下有话要跟她说,她们谈了很久,表妹的心结也解开了。
原来她当初那番话是故意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儿子自食其力,因为她的教育方式导致儿子性格过于依赖,后来她后悔了,正好这时表妹的出现给了她契机。还有表妹的石材加工厂,凭他们的资源根本维持不了多久,更不用说短短几年就换大屋,因为很多客户都是家公在他们不知情底下介绍过来的。
表妹虽然恨他们用她作为儿子的跳板,但想深一层也就释然了,正所谓患难见真情,她和老公共过患难让他们更加恩爱,这点倒要谢谢家婆。
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完饭,准备睡觉时女儿跟表妹说:妈妈,奶奶给的红包可以拆了吗?表妹把女儿的红包打开,里面躺着一百元大钞,表妹拆开自己的一看只有10块钱,再把老公的打开,也是10块钱。
题主所说的收到16.8元红包还要不要谈下去?当然要谈,我列出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优点,云浮人更多的优点等着你发掘。红包多少钱只是一个意头,不必在意,重要的是人品。
谢谢邀请。广东梅州是属于四线城市。对于梅州,我还是有点熟悉的,在那边读了几年大学,让我感觉最好的就是那里是世界客家之都,那里的人都比较热情勤劳。那里的客家话是最正宗的客家话,菜是正宗的客家菜,我喜欢吃,有客家酿豆腐,客家酒等出名的菜。梅州的名人里面,尤其以叶剑英元帅出名,是叶帅的故乡。梅州的经济相当比较落后一点,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里面排名第17位,但是也要8家上市公司。在广东省里面做到高官比较多的地方,就是梅州出的官比较多。梅州的客气很好,风景区也很多,很漂亮。欢迎大家去旅游,投资。
我上大学时,班里有三个广东人,一个是肇庆的女生,一个是梅县的男生,另外一个男生忘了是哪里的了,反正他不说粤语,讲客家话。
工作之后,由于我从事的行业设备供应商基本都在广东,但新广东人多,土生土长交往比较多的只有一个东莞常平的小伙子。
我觉得他们共同的特点是;
1、有一种自身作为广东人的优越感;说粤语的优越感又多于说客家话的。这种优越感导致他们瞧不上全国各地任何地方。
2、不知他们真的有没有钱,他们总是表现的很有钱,至少比别人有钱,事实上,他们确实比打多数人有钱,这可能也是优越感的一种提现。
3、令我惊奇的是,除了梅县的那个男生稍微有点滑头和花心外,其他我认识的广东人,如北方人一样热心和豪爽,直来直去的,不虚伪,不做作,不小气,不会让人觉得势力。
4、长相有特点:黑,脑门高,不管高矮,身材细长,容易识别。
广东的朋友们不要骂我。
新中国成立后,在兴宁开展过3次文物普查。1959年在水口镇荷树拗等地发现铲、叉、戈、矛、刀等一批石器,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1982年在永和镇振兴管理区猫子窑山挖掘出一批陶罐和陶片,属新石器中晚期遗存;同年又在叶南镇中径大窝里采集到一批陶片和石器,属新石器晚期遗存。到80年代未为止,兴宁境内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30多处。兴宁博物馆收藏了上述遗址出土的各种石器190多件,完整的肉罐9个。这些出土文物和遗址说明早在七八千年前,兴宁已有古人类居住。从石器、陶器的用途和陶器上的花纹来看,当时已形成了农业和畜牧业,已有较为可靠的生活资料来源。
宋代之前,中原汉人已有几次较大规模的南迁。早在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国60万军队攻灭楚国,继之深入岭南。续后,秦朝把岭南作为迁徙中原“罪徒”的一个流放地,加以“经略”开发。终秦一代,南迁的中原人有3批、数十万人。1984 年3月27日,在新圩镇大村鬼树窝崩岗南坡出土6枚完整的编钟。经广东省博物馆专家鉴定,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文物。编钟的发现说明秦汉之际兴宁已有南迁汉人的足迹,他们可能先是驻军,后代成了岭南居民。在发现编钟的村庄有个地方叫秦王坪,相传就是驻军的营地。
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汉人亦有多次连续性的南迁转徙。遣至唐未五代,南迁客家先民,“其远者已达惠、嘉、韶等地,其近者则达福建宁化、长汀、上杭、永定等地,其更近者,则在赣南各地”兴宁历史上先后隶属于惠、嘉,引文中所述应是 包括兴宁的。
但据本次中国百县市国情调查的兴宁各姓居民的族谱,兴宁绝大多数现居民的祖先是唐未五代以后迁入的。在这之前南迁的汉人仍落籍于兴宁者为数不多。唐未五代之前南迁的汉人可能不是现在兴宁人的祖先,至少不是绝大多数现兴宁居民的祖先。据《兴国州罗氏家谱》记载,唐昭宗时(889~904年)罗昌儒为循州刺史,因唐未社会动乱,道路梗阻,流寓不归,遂落居于兴宁罗岭。罗姓是迄今有文字可据的最早迁入兴宁的一姓。唐未五代之前曾迁居于兴宁的中原汉人现落籍于何地,尚有待进一步查考;据已掌握的资料,元、明、清三代,曾有兴宁人举族迁蜀。
入宋以后,居住在兴宁的客家先民已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群落。根据明正德《兴宁县志》记载:北宋熙宁三年(1070),兴宁县约有6000户。翌年,兴宁分地置长乐(今五华)县后,有4000户。宋代户口以役赋对象列册,足证明官宋前中原汉人定居兴宁者已 为数不少。
兴宁历史上的早期居民见于史籍的还有瑶族。明正德《兴宁县志》记载:“瑶之后颇多,大抵聚处山林,砍树为舍,刀耕火种,采山猎原,嗜欲不类,语言不通。土人与之邻者不相往来,不为婚姻。本县瑶民亦众,随山散处。”以客家文化与居于广东的瑶族居民的文化相比较,可以断言,古代客家居民与瑶族居民曾长期和睦相处、相互融合。到了明代,统治者曾对瑶民大举征伐抚缉,兴宁瑶民逐渐减少。清康熙以后,清政府把瑶民与汉民一体编户,消除汉瑶界限。至清末,除外迁者以外,县境内已没有瑶族居民。清末罗献修《兴宁乡土志》记述:“国(清)初时,县东六十里铁山蟑尚有瑶民磊石为居,……近百年来,既消归乌有矣。”
兴宁历史上的早期居民还有疍民。疍民原是居住在中国东南地区的古代百越族之一。秦汉时代,辗转迁徙到广东沿海和珠江各支流,舟居水宿,以蛇为图腾,成为水上居民。他们何时开始定居于兴宁,尚待进一步查考,但至迟在元朝未年间。据史籍记载,明朗正统(1436~1450)年间,兴宁已有在籍蛋民38户,船38艘。至清末,置民所剩不多。据《兴宁乡上志》记载:“惟麦姓二三人”尚是疍民。
宋代册立户籍,根据汉人入粤时间先后,分别编入主籍和客籍。广府民系和福佬民系人粤在先,编为主籍,客家民系人粤在后,编入客籍,客家人由此而得名。经历了几次大迁徙的客家民在粤东北以及相邻的闽赣边区这个相对封闭的山区定居后,逐渐形成具有特殊的方言、风俗习惯乃至相似的伦理道德观念等等。客家先民迁入兴宁,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除了继续外迁的之外仍有百万之众,使兴宁成为全国40多个纯客家县市中人口较多、地域较大、最有代表性的少数几个县市之一。全县百人以上的姓有93个。
我是潮州人,并不是因为人口小就不能居住,潮州是好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有在潮州住半年以上,才知道潮州好在什么地方,潮州人好客,特别是潮州女人更好,良妻贤母型,她不抽烟不喝酒,安份守纪,潮州是全世界离婚最低的城市,主要产品是陶瓷和刺绣,还有数不尽的美食,潮州菜是世界菜单中的一大美菜,同时也是潮汕三市及海外贸易始发地,你信?不信可以来潮州体验一下,同时也可以打潮州10086什么事一问就清楚,同意的点赞一下。
广东历来只有三大民系之说,没有五大南下民系之说,他们都属于先后从中原南下的汉族繁衍的后裔民系:这就是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闽南方言民系,分别讲广府话、客家话和闽南方言。
潮汕人、雷州人、电白人、海陆丰人都属于讲闽南方言不同分支的人。这一民系是伴随着中原人在蒙古人及金国南下而不得不南迁的南宋官民,经历过南宋末年追随南宋政权不断退守抵抗蒙古人而大量从福建沿海一带的海路南迁的民系。他们的分布地域与南宋王室重要人员向南逃亡的路径非常吻合。
广府人应是秦始皇派出的50万大军统一百越地区后,留在岭南一带的驻军,他们与当地人融合后形成的族群,这一族群后续又继续发展。
(广州一夜景)
在汉朝统一秦将南越国后,在苍梧即今天的广西梧州、广东封开一带设立行政中心,作为岭南政治中心,这个地带作为中心延续300年,使得这里形成广府文化。
(广西梧州江景)
客家人是先后多次南迁。最早南迁应该是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后,中原经历五胡十六国之大乱大,从中原向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陆路不断南迁的汉族后裔繁衍发展而成的民系。
客家民系与闽南方言民系是汉族南迁的两个路径,始发地域和落脚地域明显不同。一个是从中原陆路到广东山区,一个是从中原再到福建沿海停留生活过一段时间再被迫突然大量从海路大量南迁到广东沿海。
广府人来得比较早,多在平原地带的几个大的历史行政中心城市附近延伸发展。
上一篇:八大员考试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