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给我的感触很多,有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有在生活中帮助过你的战友,在过一起的都难忘。
严格来说,部队的给养员只是一个岗位,没有职务,属炊事班实隶。受司务长和分管后勤的基层副职管理。
给养员是部队以前的八大员之一,主要职责是采购炊事班所需的米面粮油肉食蔬菜等。同时,还要做好主副食出入库登记,协助司务长做好清理单据,做好台账,协助炊事班做好伙食调剂等。
给养员属于敏感重要岗位,涉及到基层官兵能否吃饱吃好。所以大多由思想过硬、脑子灵活的义务兵或士官担任。
现在部队所需的蔬菜肉食类大多采用社会化集体采购的方式,给养员只需要与炊事班长和厨房值班员一同验收即可。
也有基层连队会将给养员作为司务长的接班人培养。
依法优先保障对象:
持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军校学员有效证件的现役军人、文职人员、残疾军人、离退休干部和退休士官。
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九章 第五十一条 第二款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在交通建设中贯彻国防要求。车站、港口、机场、道路等交通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为现役军人和军用车辆、船舶的通行提供优先服务,按照规定给予优待。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九章 第五十七条 第四款
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参观游览公园、博物馆、展览馆、名胜古迹享受优待;优先购票乘坐境内运行的火车、轮船、长途汽车以及民航班机;其中,残疾军人按照规定享受减收正常票价的优待,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和轨道交通工具。义务兵从部队发出的平信,免费邮递。
此外,《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国防交通条例》《总后勤部、铁道部关于军人乘车购买团体、零星客票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法规条文,也都明确规定了军人在出行过程中享有的优先权利。可以说,“军人依法优先”,于法有据,是合法权益。
实际还不止“拐、洞”,由1至9、0,十个数字,有五个读音是特别的。目的就是因为部队里天南地北口音混杂,而当年大多数人普通话讲不标准。
比如接线的浙江人听不清楚电话那头湖北人的口音,要是在战斗要紧关头,听错了数字,那就会误了事不说,弄不好还要出大事。
阿拉伯数字从1到0的对应读法为:
幺(1)、两(2)、
三、肆、五、六、八(此五字音不变);
拐(7)、勾(9)、洞(0)。
实际,我军历史上,因为口音的不同,战场屡有发生在电话中听错内容之事的。
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志愿军39军就发生过这种啼笑皆非的事。
当时,军长吴信泉打电话到团里指示任务。
结果,因为口音问题,团里竟把吴信泉军长当成了文工团领导,然后训斥道:
“正打仗呢,你们文工团来添什么乱!”
瞧,这不差点儿就误了事!
1950年11月1日,16时40分。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在一切战斗准备就绪之后,为了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提前向云山发起了总攻。
由于是出国后第一次打准备歼灭敌人的大仗,全军上下摩拳擦掌,战斗准备倍加细致,人人绷紧了弦,一切皆是为了把第一仗打好。
军长吴信泉在战斗发起前的一刻,又挨个的、直接给每个团的团首长都通了电话。
尤其是负责主攻的116师,吴军长更是对战斗准备情况详细询问,反复叮嘱。
云山战役,116师以三四七、三四八团,两个团在战斗发起后攻击城云山外围。三四六团则负责直接向城内猛插。
然而,当吴信泉军长把电话打到负责从西北方向攻击云山的三四七团时,却因为口音不同,而引发了一个小误会。
吴信泉将军回忆中,通话内容如下。
三四七团电话接通,
吴信泉问:
“喂!三四七团吗,你谁?叫你们团长接电话。”
“我是任奇智,我们团长去师里了!”
接听的是团政委任奇智,三四七团团长为李刚。
于是,吴信泉就直接在电话里向任奇智作起了指示。
吴信泉说:
“前边山上敌人似乎有退却征兆,你们要加强观察,要......。”
没料,不知是因为劳累使得嗓子沙哑,还是因为通信线路问题。三四七团政委却没有在电话中听出军长的嗓音。
所以,吴军长正在讲话时,任奇智不客气的打断了军长的讲话,问道:
“你是谁呀?”
当时,为了保密,军首长都有代号。而吴信泉军长的代号是:61。
于是,吴军长在电话里说:
”我是61。”
任奇智一听,立即就上火了,提高了嗓门对着话筒训斥道:
“什么,你是鲁艺?现在部队马上就要向云山冲锋了,你们这些文化人跑火线上来干什么......”
鲁艺,为延安时成立的鲁迅艺术学校,下有文工团。
《39军在朝鲜》书中,吴信泉将军这样回忆道。
于是,吴信泉军长立即也打断了任奇智的讲话,直接了当的说:
“我是军长,叫李刚回来后立刻向我报告!”
......。
由此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口音的不同,平时倒没关系。而打仗时,那就要命了,比如通信质量不佳,嗓子因劳累受哑变声,战场环境嘈杂等等情况之下,真是要误事的。
而十个数字里面的“幺、两、拐、勾、洞”,想必也是为了最大化的纠错,以免情急之下发生误读。
再二十年后,随着如今的小学生成长起来,或许以后就再没有多少口音了。
如今的大多数孩子,小学还没上,就从电视、手机里学了一口几近字正腔圆的标准普通话。
这就是环境的变化,改变了人。
而南方人四十岁以上的,大多数人文化也不低,唯独就是普通话讲不好的。
因为小学时代,许多语文老师也不怎会讲普通话,读课文多是用方言半土话读的。
六七十岁以上的,好多人就不会讲普通话。
江浙沪的老人,普通话不会讲,但至少能听懂。
笔者1993年去广东,许多当地老人,硬是听不懂普通话,问个路,那才叫让人一个急。
(图来自网络)
非现役文职又叫军队文职,是指不占用军队编制、在部队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非现役文职人员在身份和现役做了区别:现役军人是部队编制,非现役文职人员身份属性是国家工作人员。
既然身份属性不同,那么管理也有区别。
非现役文职人员不参与战备值班,战备值班由现役人员承担。有个别单位会安排文职人员值班。这是不符合文职人员管理规定的,文职人员可以拒绝,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是如果是在特殊时期,文职人员需要积极参与战备值班,维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非现役文职人员是正常上下班,不需要走请假销假流程。文职人员实行社会化保障住房,有条件的可以租住用人单位公寓。文职人员的工作时间有明确的规定,按照规定时间正常上下班,进出营地。文职人员的管理比现役军人要宽松很多。
一、招考对象
军队文职人员的招考对象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或者社会人才。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包括应届毕业生和非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是指2020年毕业且在当年9月30日前取得相应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毕业生;非应届毕业生是指在两年择业期内未落实工作单位,其户口、档案、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原毕业学校,或者保留在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毕业生。
定向招考对象为军队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的配偶子女以及现役军人配偶。
二、报考条件
1.政治条件:报考人员应当符合《军队聘用文职人员政治考核工作规定》明确的政治条件。
2.学历条件:报考人员应当具有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报考在艰苦边远地区、岛屿、西藏的岗位,以及特殊岗位可不作全日制要求。驻艰苦边远地区、岛屿、西藏的单位定向招考军队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的配偶子女以及现役军人配偶,除教学、科研、工程、医疗专业技术岗位外,报考学历要求可以放宽至大学专科。报考护理岗位的,可为大学专科以上学历。
3.资格条件:报考人员应当具有招考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资格。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外,报考初级专业技术岗位,以及博士研究生报考中级专业技术岗位的,不作资格条件要求。
4.身体条件:报考人员应当符合《军队聘用文职人员体格检查通用标准(试行)》规定的标准条件。
5.年龄条件:报考科级副职以下管理岗位或者初级专业技术岗位的,年龄不超过35周岁;报考科级正职管理岗位或者中级专业技术岗位的,年龄不超过45周岁。
6.其他条件:在符合以上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具体报考条件由用人单位根据招考岗位需要确定。
01白马义从
白马义从是公孙瓒手下最精锐的部队,由于瓒酷爱白马,因而部队清一色的白色战马,而部队为表达忠心,均高喊:“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因此得名—白马义从。有文“瓒好白马,屡乘以破虏,虏呼为'白马将军'。故选精锐三千,尽乘白马,号‘白马义从’,以实禁卫也”。
02先登死士
先登死士,指挥官是袁绍手下大将鞠义。袁绍与公孙瓒之间的“界桥之战”,鞠义率领先登死士击破公孙瓒的万余骑,为袁绍一方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有文“绍令鞠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阵於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
03陷阵营
陷阵营,指挥官是吕布手下大将高顺。时称“(高顺)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
04白毦兵
白耳兵,即“白毦卫”,三国时期蜀汉精锐部队,也是刘备麾下近卫军,归陈到统帅,多次就刘备于危难之时,后又镇守蜀汉东部,立下赫赫功勋。有记载:“陈到所督,是先帝账下的精锐,蜀国的上等部队。“先帝账下的精锐”指的就是白毦兵。统帅是陈到,与赵云并称的蜀汉大将(有一个被演义忽视的将军),刘备命他率“白毦兵”与李严一起镇守永安。
05 虎豹骑
曹操最精锐的部队—虎豹骑。《三国志·魏书》:“(曹)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就是说都是从百夫长开始挑选,其精锐可见一斑。
06无当飞军
后蜀时期,由诸葛亮在征服南中后,利用当地少数民族组建的一支劲旅,为诸葛孔明和姜维的北伐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第一任统领王平,最后一任统帅是张嶷。张嶷身先士卒,最后与无当飞军一起战阵亡。在伐吴战争中大显身手,连猛将锦帆贼甘宁甘兴霸都死于这些蛮族手中。
无当飞军的结局极为悲壮,姜维北伐中的第七次(公元254年),为了掩护主帅退却,5000飞军在末任军官张嶷的率领下进行了最后一战,寡不敌众,最终全军覆没,主将战死。之后,虽然还有飞军之名,并且在防守阳平关等战斗中有所表现,但作为一个整体的无当飞军,已经不复存在了。
07大戟士
大戟士属于重装步兵,统帅张郃,袁绍的精锐部队,每个士兵都配备大戟,身着重甲,每个大戟士都是百里挑一的精锐。《后汉书》记载:“余众皆走。(袁)绍在后十数里,闻瓒已破,发賾息马,唯卫账下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许人。”
08解烦兵
解烦兵,又做“解烦卫”,由解烦营负责管理,是三国东吴一支直接隶属中央的精锐部队。公元221年(蜀章武元年),蜀主刘备从白帝东征吴国,孙吴方面由于兵力短缺,组建了一支新的精锐部队,番号“解烦”,寓意“战无不胜,能解困危”,其最初意在解刘备东征之烦。解烦兵的第一任将领为徐详与胡综。到建安末年,即以陈修为解烦督。到公元222年(黄武元年)以后,又分别由韩当、张温各统一部分。陈修于公元229年(黄龙元年)死后,这支军队由谁统领,由于史书缺载,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