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过很多地方。不敢说兰州是最适合避暑的,但肯定是其中之一。兰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现在空气质量在北方名列前茅,水质全国第一。空气也比以前湿润了,没那么干燥。西安的热,全国出名。西宁环境好,夏天凉快,但是冬春总体比较冷,温度偏低。银川环境也很好,但是比较干燥,饮食没有兰州丰富且昂贵。而西南的贵阳其实湿度还是偏高,而且全年日照时间太少了。
综合起来,兰州是非常宜居的城市,而且兰州民风淳朴。就是经济不行,城市建设还差点。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建筑八大员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关键技术岗位八大员,其中包括:施工员(测量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机械员、劳务员(预算员)、资料员。
(一)施工员
建筑施工员是指在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做好工程开工的准备工作,先初步审定图纸、制定现场施工方案,提出技术措施、施工技术管理,以及施工进度、成本、质量和安全控制等工作的专业人员。施工员是一个特别辛苦的工作,风吹日晒,一般人真做不来。
(二)材料员
建筑材料员是主要是负责对项目材料进场数量的验收,出场的数量、品种记录,要对数量负责,对负责的项目所进场的各种材料的产品合格证、质检报告的收集,还有对材料的保管工作,并要对各分项工程剩余材料按规格、品种进行清点记录,及时向技术负责人汇报数字,以便做下一步材料计划,据说是个“肥差”。
(三)安全员
建筑安全员是指在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从事施工安全策划、检查、监督等工作的专业人员。并要熟悉生产环境和施工工艺,防火防盗防伤害防中毒等、设备维修保养管理等,排查动态隐患,有义务提醒纠正一切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行为和不安全动态。还要宣传安全知识,做好安全生产排查工作,一般从事建筑安全员工作人员,都要求细心,做事认真,要有“事无巨细”的态度。
(四)质量员
建筑质量员是指在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从事施工质量策划、过程控制、检查、监督、验收等工作的专业人员。负责核查进场材料、设备的质量保证资料,监督进场材料的抽样复验。遇到工程质量问题及时向上级领导反应,要是因为个人不负责任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负主要责任。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建筑质量员责任重大,因为它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标准员
建筑标准员是在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从事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组织、监督、效果评价等工作的专业人员。
1、负责建设标准实施交底、跟踪、验证施工过程标准执行情况,纠正执行标准中的偏差,重大问题提交企业标准化委员会。
2、参与工程质量、安全事故调查,分析标准执行中的问题。确保工程项目顺利进行且完成。
(六)机械员
建筑机械员是指在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负责工地机械设备资产管理、机械设备使用与检修管理、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管理、成本统计及核算等工作的专业人员。其中包括机器使用后的及时检查、维修、清洁、保养、拆卸中零件的管理、交接验收、调运、保费等。使用机械后,还要负责落实对建筑机械设备的登记工作。每天都跟机械打交道,机械相当于亲人朋友。
(七)劳务员
建筑劳务员是指在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从事劳务管理计划、劳务人员资格审查与培训,劳动合同与工资管理、劳务纠纷处理等工作的专业人员。劳务员就像是建筑八大员当中的“老师”,在建筑方面遇到什么事都得出面。
(八)资料员
建筑资料员是指在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从事施工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归档、移交等工作的专业人员。说劳务员像建筑八大员中的“老师”,那说起资料员更像是建筑八大员当中的后勤,看似不重要,实则离不开。
在建筑八大员中对于资料员和安全员的要求会低一些,所以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这两项专业是最容易考的。随着国家建设的不断强盛,建筑资料员和安全员社会需求量逐年提高,现在资料员和安全员已成为工程行业必不可少的专业人才。从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来看,资料员和安全员的市场需求量将是十分庞大的。
建筑资料员是指在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从事施工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归档、移交等工作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专业知识、档案专业知识及操作计算机建筑应用软件的能力。建筑资料员需要具备如下技能:1、建筑图纸的识图能力。2、熟悉建筑施工流程,从开工到竣工全过程施工流程要熟悉。3、手工整理资料的能力。4、熟悉资料整理归档规范。5、熟练掌握资料整理软件。6、熟练掌握隐蔽验收、分部验收、竣工验收的程序。7、熟悉资料整理的内容和流程。
建筑安全员是指在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从事施工安全策划、检查、监督等工作的专业人员。并要熟悉生产环境和施工工艺,防火防盗防伤害防中毒等、设备维修保养管理等,排查动态隐患,有义务提醒纠正一切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行为和不安全动态。还要宣传安全知识,做好安全生产排查工作。建筑安全员需要具备以下意识:1、加强安全教育和交底,提高作业人员安全意识;2、加大巡视检查力度,抓住重点(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3、公司及项目部(项目经理)的大力支持, 建立奖惩制度和细则。
希望以上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
我军在建国初期曾经设立过“总干部管理部”(1950年7月),后称为总干部部,当时是与总参、总政和总后并列的级别,是掌管全军干部工作的领导机关,而最早兼任“总干”部长的,是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同志。实际上,总干部部于1950年底就已经向军委提交报告,把给军队“评定军衔”作为1951年的首要任务,那为什么迟至1955年才正式授衔呢?
(李天佑上将)
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抗美援朝战争正在不断升级,军队的中心任务是要作战;第二是华东沿海局势也比较紧张,各部队要进行备战;第三是评衔工作非常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尤其是已不能光考虑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还要考虑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军队职务问题,因为这场战争再把大兵团作战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比如1951年7月开始的停战谈判中,我方首席代表是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同志,对方的首席谈判代表是美国远东海军司令乔埃中将,由于我方还没有军衔制度(人民军也是有的),因此在会见时确实比较尴尬,因为体现不出来职务级别。为了在气势上不落下风,代表团只好临时给邓华安上一个“军衔”,笼统地称为邓华将军,1955年,邓华才正式被授予上将军衔。
(邓华上将)
直到1952年4月彭总回国治病,中央决定让彭总留下来主持军委工作,同时与罗荣桓共同负责军衔评定工作,我军正式授衔的工作才开始启动。而这一年最主要的相关工作,是全面完成了干部评级工作,也就是“军队级别”体系的确立,全军从军委主席级到战士级,共设置了十一等二十四级,为军衔的授予奠定了基本依据。
是年11月12日,军委召开会议决定在1954年1月准备实行“四大制度”,即军衔制度、薪金制度、征兵制度和后来增加的颁发勋章奖章制度,同时,为了核定工资待遇和与地方对接,各级军衔还对应了行政级别。比如共和国元帅是行政三级,享受政治局委员待遇;开国大将是行政四级,享受国务院副总理待遇。
(上将之首肖华)
而开国上将根据规定是行政五级,享受国务院秘书长待遇,如果不太理解的话,可以比较一下,当时的“正省级”也是行政五级。换句话说,开国上将和各省、自治区的主要领导是同一级别的,所以在军衔评衔时,要同时考虑被授予者的军队级别和军队职务两个方面,只有个别例外,比如起义将领或者已经转入地方工作的将领。
先说军队职务,在正式授衔前的1955年5月20日,曾经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编制军衔表》,其中规定了兵团司令员以下各级职务与上将以下各级军衔的比照标准,明确了编制军衔为一职一衔或一职两衔:
(陈锡联上将)
1、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总后勤部长、军兵种司令员、政委授予上将至大将军衔;
2、国防部副部长、副总参谋长、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后勤部副部长;沈阳、北京、南京、济南、广州、昆明这六个大军区的司令员和政委;军兵种副职;军事、政治学院副职;兵团司令员、政委授予上将至中将军衔;
3、新疆、西藏、成都、兰州、武汉、内蒙古这六大军区的司令员和政委;军兵种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军区海、空军司令员、政委授予中将至上将军衔。
后面两条是有讲究的,前者的意思是“多数为上将衔,个别可以授中将衔”,后者的意思是“多数为中将衔,个别可以授上将衔”,这是由各大军区、总部各单位、各军兵种的重要性程度来决定的,比如西藏军区的司令员和政委,就不可能跟任务艰巨、部队数量较多的南京军区司令员、政委相比。
(乌兰夫上将)
再说军队级别,当时设置的正、副、准兵团级所对应的军队级别分别为三等一级、三等二级、和三等三级,绝大多数“正兵团级”将军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部分“副兵团级”将军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而只有个别“副兵团级”将军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前面说过了,军衔的评定是军队职务、军队级别双重标准考量的结果。
正兵团级干部授上将33名:张宗逊、宋任穷、赵尔陆、萧克、王震、许世友、刘亚楼、邓华、杨得志、王宏坤、李克农、李达、杨成武、李涛、萧华、甘泗淇、赖传珠、陈奇涵、宋时轮、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谢富治、叶飞、黄永胜、朱良才、杨勇、傅钟、周士第、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
(陈明仁上将)
副兵团级干部授上将19名:周纯全、陈再道、彭绍辉、陈伯钧、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亮、洪学智、李志民、周桓、李天佑、刘震、杨至诚、王平、钟期光、郭天民、韦国清、吕正操。
准兵团级上将只授予了1名:独臂将军贺炳炎。
无军队级别者2名:乌兰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阎红彦(四川省副省长),上述总的员额为55名,也就是1955年授予上将的准确人数,还是比较容易记住的。由于55名上将时任职务的名单实在太长,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贺炳炎上将)
在1955年授予的开国上将中,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三位起义将领的军衔其实有些偏高,因为蒋军的兵团司令基本为中将衔,比如董其武就通过杨成武向主席转达了军衔偏高的态度,但是考虑到政治影响和起义将领的特殊性,最终还是授予了上将军衔。而程潜、傅作义等级别更高的将领,由于转入地方工作,综合考虑的结果是都没有授衔。
在之后的1956年和1958年补授了两名上将,分别是时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的王建安(原三野兵团司令)和时任总后政委的李聚奎,因此,在我军1988年第二次授衔之前,实有上将员额为57人,殊为可惜的是,这些身经百战的将军,目前已经全部离世了。
在全部57位开国上将中,还有四位少数民族将领,分别是杨至成(侗族)、乌兰夫(蒙古族) 、李涛(瑶族) 、韦国清(壮族)。
(王新亭上将)
一、所谓“五大员”“八大员”“9大员”,其实都是建筑行业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时期的建筑施工岗位细分设置的统称。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可以说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它包括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施工作业的场所称为“建筑施工现场”或叫“施工现场”,也叫工地。其主要岗位具体设置如下:
1、五大员:预算员,质检员,材料员,施工员,安全员。
2、八大员:施工员,预算员,质检员,试验员,测量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
3、九大员主要包括: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标准员、劳务员、机械员。
二、其岗位区别,其实在五大员、八大员和九大员的证书种类和人员职责中,可以看出三者并没有那么明显的区别。只是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人员配置的增加,让九大员逐渐取代了五大员和八大员成为企业人员配置的主流。同时,从五大员到八大员,再到九大员,也代表着我国建筑技术发展和人员职责的细化,提升了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
一般情况下质量员、安全员可以互兼,称为质安员;造价员、资料员可以互兼,称为内业员;安全员应上岗证和安全考核C证双证齐全,才可备案;造价员(已改二级造价师)应通过国家级考试,获得相应资格后才可担任,与造价从业人员(预算员)的区别是持证。
2017年国内开始对施工员、质量员分专业和统一发证,也就是此阶段有省内证和全国证说法。其中施工员、质量员分土建、装饰装修、安装和市政专业,其报考有相应专业要求;安全员考核办法参考安全工程师分专业进行。合上分专业的施工管理人员统称十六大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