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北洋海军舰队八大员名字

清末北洋舰队的主战舰艇是德国为主还是英国为主?

1840年以来的中国海军可以分为1840-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阿思本舰队时期——船政时期——北洋时期——海军部时期。这几个时期相互有重叠。

狭义的清末北洋舰队指1874年之后开始筹建,1895年覆灭的那只舰队。当时定远、镇远(以及船上的四艘鱼雷艇)、济远、来远、经远、鱼雷艇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来自于德国。来自英国的主要是超勇、扬威、致远、靖远、鱼雷艇左一。

(北大塞克勒博物馆举办的致远舰打捞遗物展览中布置的1:700大东沟海战场景 昨天是大东沟海战123周年纪念日,在此向先烈们致敬)

虽然北洋水师在1894年被解散,但是直到清末成立海军部之前一直是原传统北洋一系实际主导。这部分如果也包括在历史中的话:在1900年之前购买的舰艇包括海天、海圻、海容、海筹、海琛、驱逐舰海龙级四艘。这其中原本海天级两艘是德国船厂推出的9000吨左右的前无畏舰,后改为英国四千吨级穹甲巡洋舰。海容级是德国的三千吨级穹甲巡洋舰。海龙级四艘是德国的二百吨级小型驱逐舰。

(海容级穹甲巡洋舰侧视图。)

可以注意到当时中国和德国的思路比较接近——我们数量少所以更要防御好。而且北洋一系从李鸿章开始亲德。但是李鸿章1901年死后中德关系愈发疏远,而且后继的所谓北洋一系转向袁世凯一方,朝廷也有意打压传统北洋一系。加之以德皇的黄祸论观念在,中德关系愈发冷淡。

1900年以后的重建海军,中国开始与英、美一系靠近,购买应瑞、肇和、飞鸿三艘训练巡洋舰的时候分别购自英、美本身就代表了其倾向性。而即便是购买驱逐舰方面,也与德国交往逐步变少。当时美国有联合中国制衡日本的需求,(大白舰队访问厦门)也有产业升级资本输出的需求,(伯利恒)与中国关系迅速升温不奇怪。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清末中国海军的建军思想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无论是载洵的奏折还是清末民初的海军部方案,均不提战列舰的建造,而是战列巡洋舰——装甲巡洋舰——防护巡洋舰——驱逐舰——炮舰——潜艇。这么个体系。除了清末以来海军一向追求新意的“传统”外,恐怕也不得不考虑其或许有整个海军建军思想的变化。

清朝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舰这个名字与我们安徽定远县有关系吗?

谢邀!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由德国制造,其交付给大清时曾是亚洲最大的铁甲舰之一。一般军舰入列命名都由所装备的海军军方命名,好象没有听说过定远舰的命名与安徽定远县有何关系。

如何评价北洋海军?

北洋海军,是中国第一支海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真的太可惜了,也证明了一点,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强大才能战胜外来侵略者。

北洋水师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中国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大清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每年从海关和厘金 南洋大臣沈葆祯 总税务司赫德 收入内提取400万两白银作为海军军费,

北洋海军的失败。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得到的经验教训,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历史学家总结近代中国历史的得出的经验教训。的确,纵观中国历史,无数的事例都告诫着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它促进了中国新一代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形成与发展。随后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为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先后进行了改良和革命,但由于反动势力过于强大,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强,结果相继失败。中国被军阀和官僚资产阶级先后统治,中国经济虽有起色但由于受战争及统治者政策的影响,新兴的资本主义始终不能成为主流。中国仍然处于落后的地位,列强完成了一战的自相残杀后便又重新扑向中国。

与中国同处亚洲的日本,本来与中国一样是闭关锁国,封建统治危机四伏的民族。但自从被美国舰队打开国门后,被迫相继与很多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日本推翻幕府统治,进行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国力也日渐增强。随后日本不仅解除了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还大力发展军事,积极进行侵略,很快成为新兴的列强。日本由一个被侵略的国家一跃成为侵略他国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近代仍然没有摆脱落后的状态,后来却被原来不如自己的日本大肆侵略。这个惨剧再一次说明落后就要挨打。

经过多年的洋务运动,北洋水师的军舰和武器性能略胜日本,这场战争在常人眼中硬挨是应该胜利的。但是,政权处于王朝末期,官僚腐败不堪,士兵纪律涣散,训练有名无实,最终败在日本人手中。中日甲午海战是因为国家军队管理的落后才是国家被动挨打的。

北洋海军的军舰到底有哪些?仅仅是七镇八远吗?

北洋海军的军舰当然并不是只有七镇八远,还有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一些旧式炮舰、鱼雷艇和练习船等。

镇远号铁甲舰

在北洋水师建立以后,曾经有一句顺口溜“七镇八远一大康,超勇扬威和操江”来形容北洋水师的主力阵容,题主说的问题里少了后半句。

这里“七镇”是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镇海7艘蚊子船。八远指的是铁甲舰定远、镇远,装甲巡洋舰经远、来远,防护巡洋舰致远、靖远、济远,近海防御铁甲舰平远。“一大康”指的是康济号练习船,超勇、扬威是无防护巡洋舰,操江是旧式炮舰。

致远号防护巡洋舰

但是除了题主漏掉的后半句外,北洋水师的军舰也不止顺口溜里这些。以旧式炮舰为例,除了操江之外还有湄云、镇海、泰安三艘。而练习船除了康济之外,还有敏捷、威远两艘。

操江号旧式炮舰

此外北洋水师还有鱼雷艇队,不过北洋水师的鱼雷艇队比较特殊。严格的来说,归属于北洋水师的鱼雷艇只有左一、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6艘,其他福龙、定一、定二、镇一、镇二、中甲、中乙7艘鱼雷艇并未在内。而且后来这13艘鱼雷艇实际上归属旅顺鱼雷营,长期驻防旅顺,并有旅顺前敌营务处直接管辖,和北洋水师其他军舰有所区别。

左一号鱼雷艇

除了以上军舰外,北洋水师其他还有一些辅助船,包括利运、海镜两艘运输船,导海、导河两挖泥船,利顺、遇顺、快顺、捷顺4艘拖轮,守雷、下雷、巡雷、杆雷、犀照等布雷艇,北平、富平、承平、永平4艘运煤船,铁龙、飞龙、快马、海马、铁马等交通艇。

近代挖泥船模型

北洋海军的真正的掌权者是李鸿章,为何北洋海军覆灭,清廷不治罪李鸿章?

有关北洋海军、甲午战争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先厘清一下什么是北洋海军。清代的北洋海军,其实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大致上有两层不同的理解:

1、广义的北洋海军

广义的北洋海军,包括了北洋舰队、鱼雷艇部队、基地、海军学校(天津水师学堂、威海水师学堂)、水雷营、机器局、军械局等等。

2、狭义的北洋海军

狭义的北洋海军,则仅指北洋舰队。


在明确了上面两个广义、狭义的定义后,再来看北洋海军的管理者。

1、北洋海军的最高指挥者,是皇帝,在当时则是光绪皇帝。主要通过军机处以谕旨的方式进行调度。

2、皇帝之下,北洋海军的主管者是总理海军事务衙门。

3、总理海军事务衙门之下,北洋海军的主管者是海军事务衙门会办大臣李鸿章。

4、李鸿章之下,通过直隶总督衙门海军房和北洋海防营务处具体管理广义的北洋海军。

5、再下一层。狭义的北洋海军,即北洋舰队,由提督丁汝昌管理。其他如鱼雷艇部队、机器局等,各有总办等官员管理。


最后来看北洋海军的覆灭。

甲午战争中在威海之战覆灭的是狭义的北洋海军,即北洋舰队。其第一责任人,显然是提督丁汝昌,但是丁汝昌在全军覆灭时已经自杀。于是清政府问责的主要对象就是丁汝昌之下,生还的那些海军将领,诸如叶祖珪、邱宝仁、萨镇冰、林颖启等,对这些人均处于革职处理。

至于李鸿章,其对狭义的北洋海军却有管理责任,但是具体到威海覆师,则没有直接的指挥和管理责任。而且在此之前,因为旅顺失守,李鸿章已经被问责处理,拔去三眼花翎、褫夺黄马褂。

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舰队洋员都是如何离职?

谢谢邀请,有关近代海军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

先说两国对待洋员的方法。

中国和日本建设近代化海军的时期,都曾雇佣过西方的海军和技术人员帮助教导和协助各项工作,也就是洋员。中、日两家在对待洋员的方法上实际大致相同,基本都是按照雇佣合同办事,有点区别的是:

1、中方更重人情,一些洋员合同到期之后,就算对我们没什么太大用处了,我们往往还会续聘;

2、日本有点冷,基本上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一旦学会了,这个洋员也就合同到期卷铺盖回国了。

所以到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参战军舰上基本已经没有洋员,而中国军舰上还有为数不多的一点洋员。比较有趣的是,跟着北洋海军参战的很多洋员其实都是在1894年合同到期,例如美国人马吉芬,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但是这些洋人对北洋海军和中国有感情,都是凭着感情自告奋勇要求随着舰队参战,当时已经算是无合同的纯志愿者。




再说琅威理的离职。

琅威理是英国海军军官,1882年被聘用为北洋水师的总教习,称为总查,1890年辞职而去。

琅威理辞职事件的原因,大致上是下面几点:

1、琅威理自己想多了。


琅威理1887年拍摄的肖像照。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想多了”,以及他的炫耀心。此时的琅威理,在英国海军只是个校官,在北洋水师只是个顾问,他居然订制了一套自我设计的中国海军上将军衔的军服。


琅威理1882年受聘,实际身份属于“客将”“顾问”性质的外来者,中方对其尊称为“副提督”等等。但琅威理没有搞明白自己的身份和位置,把尊称当成实际,而且每每对外炫耀,恍如自己真的就是北洋海军的副司令一般。而且在北洋海军内部,他也忘记自己只不过是个顾问,很多时候做事太猛,呼来喝去,无视中方军官的权威,甚至到了海军中“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副将”的局面。

2、琅威理违纪了。

北洋海军1888年成军,此后一切制度以新颁的《北洋海军章程》为准。

1890年初,北洋海军编队到达香港驻泊、维护。期间提督丁汝昌率“致远”等4舰离开香港前往南海。原本,丁汝昌以“定远”为旗舰,当丁汝昌率分队离开后,“定远”就降下了代表舰队最高指挥官在舰的提督旗,此时,在港北洋舰队中的最高官员是左翼总兵林泰曾,林泰曾所在的“镇远”成为在港分队的旗舰,于是在“镇远”上升起了代表林泰曾身份的总兵旗。

上岸外出归来的琅威理对此怒不可遏,认为自己是副提督,是舰队中的二号人物,丁汝昌走了之后,应该由自己统帅舰队,为此和林泰曾、刘步蟾两位总兵发生争执。两位总兵不认可琅的意见,琅于是以辞职相威胁。

实际上,根据《北洋海军章程》的规定,根本没有所谓副提督一说,实际上琅威理的诉求属于无理。

3、我们也不喜欢琅威理了。

琅威理提出无理请求,以辞职为要挟。琅威理没有想到的是,中方居然没有挽留他,直接批准了他的辞职要求。

实际上早在1886年长崎事件时,因为琅威理偏袒日本人,私下与日方通气,使得北洋海军统领丁汝昌十分恼火,从那时起,中方对琅威理就已经有看法。

而琅威理在舰队中的跋扈作风,也引起很多高级军官的不快。

大家本就不喜欢这个洋人,这时候他自己提出要辞职,大家自然都乐观其成。


最后要补充一点:

我们雇佣洋员,最根本的一条红线就是这个洋员要为我们所用。如果不听话、不守我们的规章,不管是琅威理还是谁,都会被扫地出门。

晚清北洋舰队的特征如何?

关于甲午战争的中日海军,有很多的话题值得讨论。对于北洋水师为何战败,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的一两个因素。但是,从北洋水师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事例,我们却能发现某些特殊现象,对战败结局确实存在因果关联。

通过历史资料来看,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几乎都是特价品,或者是性能缩水产品。客观讲,这种现象是历史的无奈,但如果合理利用,这些特价品一样能发挥巨大价值。然而,清政府似乎对此并没有清醒认识。


定远、镇远:德国船厂亏本赚吆喝,清朝占了大便宜

首先谈谈北洋水师的两大镇国之宝——“定远”舰和“镇远”舰。这两艘铁甲舰,自从完工之日起就是东亚第一等战舰,令日本海军望尘莫及。不仅是军舰的吨位和战斗力,定、镇两舰造价在中日所有战舰中也是最高的。

然而,这个高价却只相对于一群中、日二等巡洋舰而言,“定远”、“镇远”作为铁甲舰(战列舰)的造价却是非常便宜的。

在当时,德国造船业属于刚刚崛起,远不如英国、法国的历史积累。为了打开市场,德国对中国提出了极为优惠的价格,愿意用一等巡洋舰的价位提供最新式的一等铁甲舰!清朝驻德公使李凤苞精准抓住了这个机会,为中国海军抢到了历史难得的一次机遇。“定远”舰造价,不过才620万马克(折合37万英镑或140万两白银)。

要知道,1892年完工的“吉野”号造价都达到了30万英镑,几乎赶上“定远”号。日本在甲午战前订购的“富士”、“八岛”号战列舰,专门用于压倒“定远”、“镇远”,单舰造价就超过了1000万日元(相当于100万英镑)。同样是战列舰,日本就要花费三倍的价格才能买到(当然性能远超过10年前的“定远”、“镇远”)。

额外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清政府确实资金紧张,本来计划采购三艘铁甲舰,最终只得到了两艘。向德国订购的第三艘——“济远”号不得不改成了穹甲巡洋舰,造价62万两白银。

致远、靖远:英国船厂简化设计的廉价货

“致远”号与“靖远”号穹甲巡洋舰,是北洋水师最快的两艘战舰,速度可达18.5节。然而,由于预算不足(每艘约84.5万两白银),再加上白银贬值,导致不得不将吨位限制在2300吨。

实际上,“致远”号与日本“浪速”号巡洋舰,都是由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制造的,设计师都是威廉·怀特爵士。更重要的是,“致远”的开工时间比“浪速”要晚一年,设计和建造方面已经借鉴了“浪速”号的不少经验。然而,“浪速”号吨位达到了3650吨,属于装甲更完善的防护巡洋舰,而且火力远远超过“致远”号(260毫米主炮对210毫米主炮,6门150副炮对2门150副炮)。

“致远”号之所以弱于“浪速”,关键就是资金不到位,只能搞成“浪速”的缩水版。甲午海战中,“浪速”号和姊妹舰“高千穗”号的武器型号与北洋水师同出一门,而且根本没装速射炮。然而,“浪速”号和“高千穗”号凭借当时射程最远的260毫米主炮,以及多达6门的150毫米副炮(定远、镇远等舰均只有2门),在甲午海战中成为威胁仅次于“吉野”号的日本军舰。击沉“高升”号、“广乙”号,以至于击沉“超勇”号、“经远”号,都是“浪速”号和“高千穗”号出的力。

经远、来远:为了省吨位,砍掉了后主炮

性能缩水的问题,在“经远”号和“来远”号上同样存在。“致远”号与“靖远”号作为穹甲巡洋舰,只有部分船体铺设了装甲,而“经远”号和“来远”号却是防护能力更强的装甲巡洋舰。

尽管如此,建造“经远”号和“来远”号的经费却和“致远”号与“靖远”号基本一致,单舰价格只有86.5万两白银。因此,“经远”号和“来远”号的吨位也被控制在2800吨上。

为了严格控制吨位,在确保装甲防护能力的同时,“经远”号和“来远”号不得不砍掉了后部的210毫米主炮,副炮也只有2门150毫米克虏伯炮,舰尾的火力输出能力几乎是空白。大东沟海战时,“经远”号在受创后遭日本“吉野”号四艘高速巡洋舰的合力追杀,基本没有还手之力,在几乎摆脱敌舰的最后关头倾覆沉没。如果“经远”号舰尾能有哪怕一门150毫米炮,也许就能摆脱日舰追击了。

清政府:仍嫌花费太贵,甚至打击功臣李凤苞

驻德国公使李凤苞,在购入“定远”、“镇远”这个项目上劳苦功高,不仅把握住了难得的历史机会,而且亲自参与铁甲舰的设计,最终助推了两艘历史名舰的诞生。然而,清政府内部却有一批官员公然弹劾李凤苞,用“莫须有”的罪名污蔑他拿了德国人60万两的回扣。最终,李凤苞在千夫所指下被革去职衔

有关李凤苞的罪名是非常可笑的。德国人为了打开市场,建造两艘铁甲舰几乎是“赔本赚吆喝”,怎么可能用30%的造价去付回扣?这只能说明,清朝内部的多数官员,对国家交往更是报以荒唐的心态,对新式武器更是毫无概念,唯一的心思只是看不惯别人“为国家大把花钱”。

建设强大海军,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烧钱活动,在这个问题上抠门,最终付出的就是几十倍上百倍的国家损失。

与此相比,日本在国力尚不如清朝的时候,就大力投入资金造舰,而且每年都在增长。1885年,日本每年购舰经费就达到了300多万日元,接近一艘“定远”号的造价。而且日本对此仍然不满足,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发行公债甚至由天皇带头捐款,最终在甲午前夕能拿出2000万日元(相当于六艘“定远”号)订造两艘万吨级战列舰。

清政府就完全不同的,对北洋水师的购舰投入可以说一年比一年少,甚至最后完全停摆。“定远”、“镇远”乃至“济远”、“平远”在内的所有主力舰,在性能上都是有所不足的。但是,如果清政府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及时对这些军舰进行改进,比如加装速射炮,甚至只是备足爆破弹,对于甲午海战的结果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当时的中日两国海军中,说到设计失败没有比日本“三景舰”更糟糕的了,基本就是一个大号的“蚊子船”,属于典型的冤枉钱。然而由于“三景舰”装备了足够的速射炮,反而成为甲午海战中的日方关键战力。

甲午海战日本之所以能够胜利,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是在关键地方舍得花钱,尽管有时候是冤枉钱,但也比舍不得花钱要强得多。(作者:陶慕剑)

北洋舰队创始人李鸿章,为何加入挪用军费行列,助慈禧喜修颐和园?

1873年,同治帝亲政,慈禧想要修缮颐和园,作为自己退居后宫颐养天年的居所,却遭到了醇亲王奕譞、恭亲王奕訢、李鸿章等大臣的极力反对,1885年,慈禧再次提出想要修缮颐和园,这次却得到了奕譞、李鸿章的支持,前后反差这么大,这是为什么呢?


颐和园十七孔桥

此时正值光绪亲政的关键时期,奕譞深知慈禧专权多年,自己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都长期作为儿皇帝,更何况光绪。此时慈禧最大的愿望就是修颐和园,他也担心儿子光绪一辈子都是儿皇帝,也担心自己不慎惹怒慈禧,招致更大的祸患。

奕譞知道慈禧既想要买军舰,又想要修颐和园的两个心病,他自己也有既要保儿子,又要保自己的心病,于是他最终选择用海军军费作为协调利益的粘合剂,挪一部分钱修园子,让慈禧住进去颐养天年,不但可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还可以让光绪顺利亲政掌权。

所以奕譞出任总理海军事务大臣时,最大的心愿并不是建设海军,而是如何使光绪平安掌权,海军不过是他完成这一愿意的一个平台。

而李鸿章为筹建北洋海军,奔走数十年,海防分区、舰船配制、港口泊位、炮台船坞、官兵俸饷、经费筹措等事,他都亲自参与谋划,一个将北洋水师视为私产的人,为什么却也参加到了挪用军费的行列?


李鸿章

李鸿章身为洋务大臣,兴办洋务多年,在朝中政敌很多,自从恭亲王失势以后,李鸿章就失去了依靠。此时光绪生父醇亲奕譞王入主海军,而且光绪亲政在即,李鸿章不得不开始找新的靠山,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醇亲王,加入了挪用军费的行列。

两人各怀鬼胎,奕譞想用海军军费换取光绪的顺利亲政,李鸿章想借海军重新获得庇荫。1888年醇亲王以万寿山工程款不够为由,要李鸿章以海军的名义从各地筹款,最后筹到260万两,用利息供慈禧修园,从此李鸿章完全加入到了挪款修园的行列。


醇亲王奕譞

李鸿章一个危险意识很强的人,他最先提出“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目标明确,警惕性高。但随着“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的到来,以及北洋海军成军,作为中国近代海军创始人的李鸿章,也在一片夸赞声中开始飘飘然。

早年的李鸿章对日本高度警惕,到了晚年却也昏庸和麻木,他认为以北洋舰队的能力,攻击他国力量可能不足,但是自守完全没有问题,并不需要再投入一分钱军力了。丰岛海战前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要求配置速射炮,需银60多万两,李鸿章声称没有钱,直到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战败,他才上奏说明上次筹款的情况:“汇丰银行存银1072900两,德华银行存银44万两,怡和洋行存银559600两,开平矿务局领存527500两,总计260万两。


致远舰

当初挖空心思为海军筹措经费的人,最终同样挖空心思“变通”挪用了海军经费,北洋海军的军费到底被挪用了多少,一直以来都是一笔糊涂账。与其说是慈禧挪用的,不如说是醇亲王、李鸿章等海军主持者拱手让出去的。


慈禧太后

人们指责慈禧用海军的钱修园子,满足自己的私欲,却忘记了醇亲王奕譞、李鸿章也是为了自己的私欲,用满足慈禧愿意的方法,实现自己的心愿。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