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一样,一般孝感工业学校,我也是那里毕业的,最好报3+2,读一个大专。毕业都是往电子厂送。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绝大部分家长思想观念里认为,只有孩子老老实实的按照上初中、高中,考大学这条路走,才是真正的学业正道。骨子里认为,只有上了高中考了大学,才算是真正的学业成功。而其它上职高,上技校,都不是正路子,都是学业的失败。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观念,导致很多父母根本就不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一味地按照心里的想法和追求,把孩子逼迫到上高中考大学这条道路上。
但现实是,很多孩子学习上有很大的困难,上高中考大学这条路根本就走不通。即便是这样,只要孩子还能像蜗牛一样前行,家长就绝不会放弃。
职高、技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师资水平,管理水平,市场对接,就业情况,社会效益,社会声誉等还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其中,有一些学校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就业情况就很令人担忧。不少孩子上了这样的学校,不但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基本上就是浪费了几年光阴,还学了一身的坏毛病。这也是家长担忧和不赞成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因。
未来的趋势
从国家的政策导向来看,当下和未来一个时期,国家会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对人才进行分类和分流。这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也是大势所趋。往后,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会严格限制,而职业教育的招生比例会不断扩大。也就是说,孩子初中毕业考普通高中会越来越难,就读职高和技校也是必然的选择。
从目前来看,职业教育的办学情况,还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特别是北方的职业教育,还普遍比较落后,南北差异很大。
为了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国家应下大力气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从硬件建设,师资配备,管理运行,市场接轨,就业从业等方面,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社会公信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引导和转化家长和学生的思想观念。
另外,家长一定要更新观念,要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来选择合适的教育。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也不一定说孩子上了职高或者技校,就一定没有出息。路关键在于自己走,只要孩子肯努力,肯用功,上职高和技校一样能够成就美丽的人生。
明初,北方从西向东移民,典型的是洪洞大移民,其实洪洞只是个中转站。明初,南方从东向西移民,典型的是江西填湖广,其中湖广也是个中转站。只不过,这个中转站要比洪洞大的多,久得多,跨界两个朝代!题主所说的四川人其实应包括重庆人,他们的来源,历史有个名词叫湖广填四川,其实还有个词叫湖广入四川。说到底,其实是江西填四川、江西入四川!当然,这是迁入四川的主要来源。准确来说,四川人口则由本地少量土著加湖广移民加外省移民构成。
四川自古就是天府之国,文明起源很早,早在前1045年这里就建立了蜀国。因为四川富庶而易守难攻,盆地之外就是崎岖山路,有道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这里立国的王国,出则可以汉王成汉皇——汉太祖,入则有刘备建季汉(蜀汉)——汉烈祖。这里就像世外桃源,充满着祥和福乐。故而四川自古物华天宝,人丁兴旺,才子美女辈出。像司马相如、苏轼、武则天、宋朝的武则天刘娥,而且她们不仅是美女还是秒杀男人的女汉子。而到宋元之际,这里遭遇了劫难。到了明朝初,四川迎来了第一次移民——湖广入四川。
1236年,蒙古西凉王阔端率部南下侵川,大肆杀伐,使蜀地仅剩一州(夔州),一府(顺庆府)。以至于宋理宗对大臣赵熙暨说:为了拯救蜀地,朕几乎天天与重臣商讨归复之事。1237年,南宋收复成都。1239年,蒙古再度来犯。在反反复复50多年(1227年-1279年)无数次的拉锯战中,蒙古(元)军遭遇前所未有的抵抗,他们也实施了前所未有的屠杀。宋人笔记《三卯录》记载:蒙古(元)军,将四川人五十个人分一队,逐个用刀刺杀。为防止活口,还要检查进行二次刺杀,仅仅是成都城内就有140万骸骨。南宋(《宋史》载)四川地区(含重庆)约408万户,到了元朝(《元史》载)四川地区(含重庆)约14万户。按一户5人计算,约减少人口1930万人!再加上元末明初起义军在四川的混战,导致四川出现人口危机。怎么办?
湖广入四川!徐寿辉部将明玉珍不服陈友谅弑君夺位,西入蜀地建立的大夏国。他为四川带来了湖广籍将士20万人并要求携带家属。而且明玉珍曾两次征召湖广民众入川,还吸引了一些难民。历史记载追谁夏太祖明玉珍的湖广民众以孝感居多,耐人寻味的是明玉珍的后人却做了朝鲜人、韩国人。福垊估计一共有70万人左右。此后朱元璋灭了大夏国后,将夏太祖的儿子明升还有汉高祖陈友谅的儿子陈理,送给了朝鲜李朝。明太祖也曾鼓励湖广民众入川,从明初到明末这样小规模地充实着四川的人口,这就是湖广入四川。福垊之所以用入字,那是因为这种移民基本自愿性较强。那为什么说小规模充实四川呢?因为两广人口因为战争因素也是人丁凋敝啊!于是也就有了江西填湖广之事。
湖广地区在元末是起义之地,像宋世宗徐寿辉、汉高祖陈友谅等他们都是湖广人。连年的战争使人口锐减,民众或者充军被杀,或者成为难民而死,或者逃亡到他地。后来,朱元璋又跟陈友谅也是在湖广境内厮杀。明朝一统天下后,皇帝下诏:北边强制由西向东移民,南边强制由东向西移民。江西距离湖广最近,对了,湖广这里不包括广东、广西啊。自然而然就成了江西填湖广的主要人口来源。此外还有皖、苏、浙、闽、鲁、晋、秦、冀甚至川地迁移到该地。川人迁移到该地,那是朱元璋收编明玉珍将士回家就业的手段,一些都为了消除隐患。
明末农民起义,明清之争再一次给四川人带来了劫难。有大量史料证明,大西皇帝张献忠屠蜀。关于张献忠屠福垊认为,他的确罪恶滔天,但说都是他作的恶,不免有些武断。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嘛!清朝和元朝一样,历来有屠城的习惯,应该说在屠川上,清军也是存在这种恶劣的罪行的。更加上一些灾荒瘟疫导致的人口锐减。这就导致四川人口再次出现了危机,于是取得天下的清朝决定——湖广填四川。
《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是康熙帝通过政策鼓励外加强制,令距离四川最近的楚人入蜀。其实楚人(湖广籍)在200多年前就是鄱人(江西人)。福垊认为就是用江西填四川的说法也不能算错。康熙是怎么鼓励移民的呢?康熙把吸引移民当成官吏升迁功绩。对于民众,康熙规定,移民到川后,开垦荒地五年后再收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什么意思呢?生再多的孩子,也不加人头税,为的就是安居乐业。此外还有经商、逃难、访亲等湖广人移民到四川。
在清朝,共有来自17个省的民众移民到了四川,但主要还是四川邻近的几个省份。一图胜万言吧。
谢谢大家,感谢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