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目前发展在安徽来说还是可以的。安徽北部缺乏大城市。无论是省会合肥还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芜湖、马鞍山,甚至是具备旅游资源的黄山、宣城,全部都集中在安徽的中南部。
北安徽的默默无闻,几乎已经到了让人忘记这个地区的地步。可其实安徽北部有一座隐藏的大城市,在民国时代是这个省最重要城市。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一句谚语通俗地道出了两岸人民的心声。 珠城蚌埠位于淮河之滨,北方说你她是南方,南方说她是北方,北方和南方牵着手,坐在高高的淮河岸上……
在历史风云流转中,滔滔不息的淮河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珠城儿女,也孕育出源远流长的蚌埠文化。我们的父辈常说,直至今天的年轻一代也会津津乐道……
不仅经济发达,在政治地位上也受到各方的重视。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观察这座铁路拉来的大城市——蚌埠。在民风习惯上,蚌埠则是兼具北方的豪迈与南方的委婉,细细了解一个蚌埠人会有剥洋葱的感觉,一层一层地反转,没有止境。
但在历史上,蚌埠并不是一座重要的城市。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时期,蚌埠一直都以怀远、凤阳、钟离等名字存在着,所辖区也经常在各个省级和地级实体内被分割合并。即使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安徽局势始终比较混乱,各地筹备建市的计划往往胎死腹中。蚌埠在抗战前后有过多次率先建市的机会,但最终都因为条件不齐备而作罢。一直到抗战结束的1947年,蚌埠才终于获得了国民政府的批准,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市级单位。
安徽地处长江中下游, 合芜蚌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也是安徽推进“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有效抓手。我们从地里位置上看安徽省地处祖国南北东西的中心地带,合肥是祖国东西南北米字形航空航线的交汇处,蚌埠更是在南北地理分界线上,蚌埠从一个小渔村逐渐变成民国时代繁华的都会。由于交通突然变得方便,蚌埠的商贸条件也一下子变得优秀起来。这里很快成为了安徽中北部粮食转运的枢纽,从铁路发往上海的货车源源不断,俨然是华东铁路的咽喉。即使时至今日,蚌埠仍然是全省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农业时代的蚌埠,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横跨淮河中游的水利条件,和淮南平原的平坦地形,让蚌埠的农业价值很高。一直到今天,蚌埠仍然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输出城市。再加上淮河中的水产和早就发育成熟的副食品产业,蚌埠被称为鱼米之乡并不算过分。
当前,蚌埠市正在围绕建设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迈入全省第一方阵的目标,以落实新发展理念为主题,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新兴产业重大基地、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和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着力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显示、电子信息、硅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蚌埠创新资源丰厚,拥有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7所国家级研究院所、安徽财经大学等12所高等院校。近年来,蚌埠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打造了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发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11个国家级研发平台,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166个,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成功创建省级硅基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 从“傻、大、笨、粗”到“高、精、特、优”,蚌埠主攻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主攻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主攻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付出了艰辛努力。如今,蚌埠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电子信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功入选省硅基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2017年,全市战新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5.2%,位居全省第1位。
总结:做为安徽前沿城市之一的蚌埠我是十分看好的,也许老工业城市时候的风光渐渐远行与省内合芜马等经济方面拉开了一定距离,同时又被安庆,宣城,滁州等地赶超之势头,但安徽的皖北带动还是需要一个核心龙头。
目前而言,蚌埠为皖北与皖南除合肥外最优的地理核心中心位置,蚌埠是个包容的城市,它能容下更多人的梦
走专业化是趋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北上广深超一线城市,非常有必要。专业的细分、深耕,律师的学习成本也会降低不少。但是律师不可能只从事某一领域的案件,除非是已经达到某一领域的头部律师。
但是,大部分律师首先要活着。专业做某一领域案件可能会吃不饱,甚至饿死。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律师。
所以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不能一刀切。而且一个律师可以限定两个领域,比较好。
想法也许是好的。但具体落实,如何保障公平才是关键的。不能成为少数占据资源的律师进一步获取更大利益的工具。
近几年在经济发达的江苏各市的带动下,安徽以合肥、芜湖等为首的省内众多城市的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尤其是芜湖市,虽然现在仅是一座三线城市,但是凭借发达的工业,它的经济在全国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等到了快速的发展,甚至是有望比肩省会合肥,成为安徽省内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
然而在安徽省内不仅有芜湖这一座发展潜力巨大的城市,还有一座被火车拉来的城市,作为全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地理位置不输省会。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在安徽省内的这座黑马相十足的蚌埠市,看看它有没有可能率先进入下一座二线城市行列。
蚌埠市也是安徽省内一座最具文化底蕴的城市,坐拥千百年的文化传承,曾经也有个很美的名字叫珠城。随着现在全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在合肥和芜湖这两座经济发达的城市的带动下,蚌埠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也是取得了跟大的进步,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蚌埠市GDP已经达到2057.2亿元,仅次于马鞍山,人均GDP更是已经突破6万元在省内仅次于滁州,位居全国第三,是安徽又一座迅速崛起城市。
而蚌埠市的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它发达的交通条件,通往全国各地的铁路都交汇在这里,像是蚌埠南站就是京沪高铁上最重要的七个中心枢纽站之一,还有10个货运站为蚌埠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便利条件,不仅仅是铁路交通比较发达,在蚌埠还有藤湖和集军用两个机场,使这座城市的交通形成了四通八达之势,比起省会合肥来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为它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虽然蚌埠现在的经济状况可能还比不上芜湖、滁州、马鞍山等省内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但是它却是整个安徽甚至是整个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而一座城市经济能够得到快速发展的前提就是发达的交通条件,所以蚌埠未来的发展前景是不可限量的,你觉得它有希望成为安徽省内的下一座二线城市吗?
教师工作具有很大的弹性或伸缩性。
职称的高低,且不论他含金量是否高,假设含金量百分之百,教师的工作也不一定与其职称成正比的。教师工作业绩,首先要有工作量或工作任务,如果高一级职称的教师工作量未变或反而更少,那么就体现不出高在哪里?连工作量都少了,或者任务性质变轻了(比如带副课了、搞后勤了····)还谈什么爱岗敬业?高一级职称的教师工作量首先要保证不能比低一级的工作量少,这是从工作量上考虑的,另外,高一级的教学效果或业绩要保证比低一级的好,否则又怎么体现职称的高低呢?
事实是怎样的呢?高一级的教师是工作量多了还是难度变大了?都不是。要么还是相对的均分,要么高级的反而少,技术难度还是那个难度,工作场所和工作对象都一样,性质没变。至于什么辅导青年教师、搞科研,其实都是些模糊不清或没有压力、没多少风险的工作(因为不跟学生打交道),这些都是想逃离工作一线的借口。也有部分高级教师仍奋战在工作第一线,教学质量也很好,但还有相当多的高级教师虽然也在一线,却业绩平平,甚至偏差,这叫职称虽高却未必称职。
综上,职称的高低与工作的好坏没有必然的关系,职称再怎么高,不干或少干,干得不怎么样,这些现象照样发生。所以说,教师工作具有很大的弹性,想做好也行,想平庸也行,不是职称能神奇地左右的,教师工作纷繁复杂,不是职称所能囊括的。
好了,说这么多,该切入主题了。现行的教师工资制度主要是依据职称的高低,既然高职称者未必就是多劳或高效,既然教师工作有很大的伸缩性或者说可变性,那么为什么要以职称来确定工资并拉开距离呢?如果废除职称工资制度,职称评聘中的“烦恼”或者孳生的各种矛盾还存在吗?老实说,职称之困扰,本来就不该有,自从职称与工资挂勾之后,教育也就不在平静了,也不再圣洁了。教师们工作心有旁骛,不再安心,工资的不合理分配,教师们都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乱,意乱则无工作热情,甚至丧失职业情怀和理想。现在的教育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问题?教师为什么活得累工作得累?教师职称工资制度的不合理,也许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要看到深层次的"烦恼“根源;不能以为晋级就能涨工资,就肤浅地以为职称是个好东西;不能只顾争名夺利(私心),而不管它对整个教育的危害,这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极不负责任的。
一句话,职称评聘的烦恼如何消除?唯有废除教师职称制度,才是最根本最彻底最负责任的办法。废除教师职称工资制度,对教育来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笔者曾多次发文呼吁,对教育发展之忧,还需大家共同献计献策。
这里是百姓茶馆,欢迎评论和指正。
下一篇:各个省份做八大员的代理怎么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