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是不了解女排联赛历史,还是得了健忘症!还是另有目的?
首先,天津的冠军,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内外援的情况下获得的。题主的“所以比赛需要引入内外援”纯属胡说八道,没有事实依据。
其次,有几个赛季,是排协规则规定,进入八强、四强以后,可以引进两名内援,目的是让那些没有进入前四名的国家队球员多一些高水平比赛锻炼机会,同时,提高比赛观赏性。17~18赛季,所有球队都引进了内援。就是这种制度的产物。这是规则使然,与“冠军底蕴”何干?
排超联赛,规则鼓励各个球队引进内外援,鼓励人才流动,以提高联赛水平,提高联赛影响力。引进内、外援,无疑是职业化的必然选择。与“冠军底蕴”何干?
所谓的“冠军底蕴”,是打出了的,不是吹出来的。指的是天津往往能够在比赛中,以弱胜强的拼搏精神。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19~20赛季,天津经历了世俱杯连续苦战,头号核心朱婷意外受伤,主帅临阵变更,只有一天调整时间的历史上最不利局面情况下。就是这样一支疲惫之师,靠顽强拼搏,出人意料的客场3:1战胜了以逸待劳,兵强马壮的江苏队。成了联赛走势的分水岭,天津越打越有信心。这就是所谓的“冠军底蕴”。
题主为什么要匿名,不敢见人而已。不怀好意而已。
天津女排是天津市的一张名片,是天津人的女排,每一位女排队员都是天津人民的英雄,虽然有的队员来自不同的地方,但他们从小在天津训练生活,随着天津队南征北战,“爱天津,爱女排”,在广大的天津球迷眼中,他们都是天津人。
天津女排是中国排球史上有名的十冠王,底蕴深厚,球迷热情,青训梯队抓的不错,各个年龄段的排球队,都能在全国排球比赛中保持在前三名。由于天津市总人口只有1294万人,不算很多,排球苗子选材范围小,加之天津本地想练排球的孩子越来越少,致使天津女排的人才储备出现严重不足,不得已只好到外地招人,他们把选材目标放在了黑龙江和内蒙古,因为这两个省基层都有排球学校,但没有省队,球员普遍个头高大,有许多打排球的好苗子,把它们带到天津去训练。像现在效力于天津女排的李盈莹,王宁,孟豆都来自于黑龙江,王媛媛来自甘肃,王佳敏来自内蒙古,就连刚转入的北京女排刘晓彤也来自于黑龙江。在与上海队进行的总决赛第一场比赛中,场上6名主力球员,只有姚笛,杨艺,孟子璇来自天津。但就是这些年轻球员为主组成的天津女排,把上海队打得溃不成军。这都是与天津女排深耕基层,选材广泛,训练有素分不开的。
恭喜天津女排拿下第一场胜利,他为我们开创了一条选择球员新路子,找到了一个球队持续发展好方法。我们不是没有好球员,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各个省的女排队伍都向天津女排学习。
这个问题又是一个“津黑”提出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黑津”同伙提供污蔑攻击天津队员的场地。
朋友们可以打开提问人“三水货”的头条,看看他是一个什么货色:
(A)用的头像是经过处理过的李盈莹的照片,把一个全国球迷都喜欢的小姑娘搞成痴呆的丑八怪。
(B)他的简介一拦写的是“李巨猩”、“姚巨霸”、“王巨魔”,不但给国家队员李盈莹、姚迪、王媛媛每人都起了侮辱性的名字,还说她们是三个水货,他的网名“三水货”就是这么来的。再看他的评论,除了攻击谩骂还是攻击谩骂。完全没有道德底线,糟蹋污了头条这片净土。
(C)他的评论配图都加上污蔑性文字:
真正热爱中国女排的球迷朋友们,你们对网名“三水货”的行为有什么看法呢?
这个阵容,亚俱杯夺冠概率在九成以上,特别是刘晓彤和龚翔宇的加盟,可有力地支持李盈莹的强攻,缓解“一点攻“的尴尬局面,形成4号2号后2后3的火为全开,几个参赛外国球队没哪个能顶得住,夺冠把握性极大。姑娘们加油,等你们的金牌。
我回答飘泊的云提問:
天津女排是老牌强队,多年的成绩在那摆着,多年来,各俱樂部以戰胜天津女排为自豪,天津队的打法与队员的特点,自然成了研究對象。
目前我国女排普遍受到各地方俱樂部重视,进步显著。全运会是重中之重,既是对球员的大考,也是对各体育局的检測,好坏自然要加分的。
全運會江蘇女排是卫冕冠軍,目前是鼓足勇气要拿下冠軍。天津女排是联賽冠軍,上次是从江蘇女排手中失掉冠軍的,这次肯定会卯足劲,力争夺回冠軍头衔。
上海、辽寧、山东、浙江、广东、北京等队也不是没想法,肯定会全力冲击最好成绩,但四强应該在江蘇、天津、上海、山東、辽寧五个队之间产生。
由于全运会不引入外员,各队是实打实的较量,谁能进四强,谁能最终夺冠,我看哪个队也没根,鼓动队员拼搏,拿出制胜方案会是各主教练非常下功夫的事。
至于天津女排能否打进前四,能否拿到冠軍,平时的训練水平只要能临场发挥出来即十分满意。出水才见两脚泥,到时看谁的进步快,看谁能得胜而归?天津女排姑娘,我相信你们,加油。[耶][赞][玫瑰]
张伯苓(1876年~1951年)天津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爱国教育家。
张伯苓先生出生于清光绪丙子二年四月五日清明节,其生长在一个中等市民家庭,父亲是一名到处奔波的戏曲琴师(沽上人称“琵琶张”)。清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张伯苓自幼聪颖刚直,见义勇为,常为弱者争公讨理,助人为乐,又酷爱学习,因家寒依附别人私馆就读。
此时正直清臣李鸿章大力开办洋务,在天津成立北洋水师学堂,官费学习,每月津贴白银四两五钱。年仅14岁的张伯苓便考取北洋水师,苦读5年,学习驾驶,每次考试名列第一,1894年张伯苓以优等夺魁成绩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时值甲午战败,20岁的张伯苓被派往“通济舰”服役3年,习枪炮鱼雷和驾驶。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甲午败绩,西方列强欲食肉瓜分中国。英帝强租我山东威海卫,清廷应允。而威海卫在甲午战争时,为日帝所占,列强协议英强租借,清廷派大员乘“通济”舰轮前往办理接收、转租手续。张伯苓随往,亲睹“国帜三易”(接收时,先下日旗,后升国旗,隔一日又改悬英旗。),悲愤填胸,深受刺激!先生为雪国耻,痛感欲救国危,非造就爱国人才不可。欲造就人才,非兴办新教育不可,发教育遂救国宏愿。
1898年,张伯苓毅然弃武从文,决心兴办新学,教育救国,当年11月应津门清府著名翰林严范孙廷聘,在严馆授西洋学(英、理、算、化诸科)。1901年应天津名绅王奎章之请至王馆教西学,此时先生上午在严馆,下午至王馆,约六载。1904年严范孙先生与张伯苓东渡日本考察中学大学教育,见日教育发达,愈感“知彼邦之富强,实由教育之振兴,益信欲救中国,必从教育入手”。归国后严公与先生商议成立中学堂,当年10月王、严两书馆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1907年中学成立4年,学生人数骤增,校舍难容。吃紧之时,津门邑绅郑菊如在“南开洼”捐地10亩,是年2月23日教职、学生迁入南开新校,校名改称“南开中学堂”。
张伯苓先生,为教育救国,到处奔波筹款办学,为把南开教育创办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曾征求全国教育界,学术界知名人士卓见,多次出国考察教育,吸收西方教育科学加以“土货化”为我所用,办出高水评的南开教育体系。其办学体系宗旨在于造就人才。培养救国建国栋梁人才和领袖人才,因而治学严谨,礼聘名师,亦图强建国,施行高质量水平教授。为培养我国高级建设人才,又于1919年9月25日创立南开大学,1923年9月成立南开女子中学;1928年8月成立南开小学。
九一八事变后,张伯苓校长爱国抗日,曾多次组织师生到察哈尔省慰问抗日同盟军将士,积极支持学生抗日救亡活动和爱国行为。1934年10月第十届华北运动会在天津宁园召开,南开啦啦队同学举旗组成“勿忘国耻”字形,进行表演,当即受到日本领事机构的“抗议”。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瓜已伸向东北,先生高瞻远嘱,1936年3月命中学部喻传鉴主任到四川重庆筹建南开中学,当年9月开学。
1937年“七七事变”,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惨遭日寇轰炸,天津南开中学迁往重庆与渝合并,改名为南开中学。南开大学迁往昆明,与清华、北大合并为西南联大。抗战时期重庆南开屡遭日寇狂炸,南开中学不断修整、扩展,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高质量高水平办学,因而重庆南开在大后方享有很高的声誉。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张伯苓校长命黄钰生、喻传鉴先生回津办理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复校工作。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先后三次到重庆南开中学劝张伯苓校长一同去台湾,匀被先生以“不原离开大陆,不愿离开南开学校师生”为由加以拒绝。张伯苓校长从1898年至1949年11月重庆解放,他把整个一生献给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上,他把整个心血倾注在南开教学上。他制定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培养着救国力量。他主张“德智体”三育并进,则是把爱国教育放在首位。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张伯苓先生向毛主席致电表示祝贺。同年5月周恩来总理派飞机接先生回北京。9月15日张伯苓先生欲回天津,周总理与夫人邓颖超在中南海西华厅设宴饯行。1951年2月23日,张伯苓病逝,终年75岁。周总理专程来津张宅吊唁,并以“学生周恩来”名义送花圈,以志哀思。
张伯苓先生,他不仅是一位教育理论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实践家。他的卓越成就,曾被上海圣约翰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他是近代天津名人之一,更是天津人民的骄傲。
谢谢邀请:这个没传播,没看,就没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