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不去了。因为搞好乡村振兴工作不是那么轻松,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回头看看脱贫攻坚走过的路,体制机制障碍是工作最大的障碍。要想工作从实际出发,就必须赋予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人财物以及重大事项决策权。否则,一定是空谈。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代表,民主国家的工会都会以工人阶级利益为出发点,为广大工人阶级服务!不是民主国家,即使,有工会也就是利益集团的合伙人而已
我生长在农村,现已退休,但对农村农业农民有特殊的情感,对农村也有一定的了解。
首先农村组织有三级,生产队、大队、公社。生产队设七个队委。
队长分管全面工作,主管农业生产。队长每天出工早上安排好社员的农活后要转田头,观察前一天或前几天社员劳动的情况及效果,思考近天近阶段的农活安排。大队经常召开生产队长会议交流经验及科学种田的技术传授,布置农业生产活动及注意事项。
副业队长,抓养殖业,如养猪养鸭养蚕,有的队有队办工厂,如豆腐坊、面条机等也是副业队长管。我在七三年也曾当过一年的副业队伍,队里的养猪养蚕经济效率增长快受公社表扬。当年我母亲就是生产队养蚕的技术员,她一直当到八O年,还曾被公社评为队先进养蚕技术员。
有会计,抓农副业平时的的收入支出和每户的年终结算分配。会计将生产队的农副业收入以及各项支出在社员大会上逐项公布,这就是当年被称为的民主理财,由于当年的监督到位,队干部村干部都是廉洁的,财务公开透明。会计做好半年一次的夏季分配和一年一次的年终分配。按每户进行劳动工分的收入减去口粮鱼肉豆油等支出(当年生产队都养猪过年了留几头猪和将池塘里养的鱼,都是以平价卖给社员当时城里的有些人是羡慕的。劳动力多而强的农户就是存社户,可分到钱过年,而劳动力少人口多的农户就是亏社户生活就困难了。会计要做好每一个农户的账在社员大会上公布确认无误才在春节前年终分配。
妇女队长,抓妇女权益男女平等和涉及到的生育问题。
学习辅导员也叫学毛选辅导员,负责晚上或雨雪天气不能出工时组织社员的政治学习和传达公社和大队的学习精神,会上队长还会布置安排相关农业生产活动。
监察员督促队委做好生广队工作,收集队里社员意见建议在召开队委员会或社员会时提出。
农业技术员,负责选种育种,植保即粮食作物治虫管理等技术,当时公社经常开会学习,县级农技部门每年组织农业技术员培训,促进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现金保管员,不算队委负责生产队的现金收支并做到合理合规手续健全,报会计记账。
团小组长,也不算队委,是生产队中的共青团组织,是生产队的青年突击队,到大忙季节,他们经常组织团员青年开夜工劳动,不仅是本队,有时还到田多劳力少的生产队晚上突击劳动,使全大队农业生产赶上了季节,粮食产量稳定高产。我是团员也参加了青年突击队的夜晚劳动。一般是稻麦的脱粒和给农田施草塘泥或猪圈灰。青年突击队白天干晚上干,不怕苦不怕累。在青年人的带动下有的中老年人在收割稻或麦也一大早就去田里收割,也不声张。为了集体做了好事不留名是我亲身经历的。当年我队曾有这样的一段顺口溜:一堆牛屎在路中,就看思想红不红,思想红了用手捧,捧到田里起作用。每当我想到这些当年的情景,激动无比感叹万分。人的思想在于引导,一旦心中有了善良有了集体,苦和累算不了什么。想想现在有的人自私自利,为了自己发财坑蒙拐骗,教育引导太重要了。(这写的啰嗦了,抱歉。)
生产队七个队委没有什么特殊补贴,只是在参加大队和公社会议活动的当天工分是最高的,如果上午开半天会下午还要参加队里的劳动。一般说来队干部都是社员选的信得过的,因此队干部吃的苦也不计较,评上个先进就更满足了开心了。
另外队干部外还有个记工员也是社员大会推选的,每天上午和下午花近半个小时记一下每个社员的工分,每十天或半个月汇总贴上墙公布各人的工分。记工员也没有补贴也不参加什么会议。但是在社员心目是能干上进的年轻人才可能当记工员。
想想当年的队干部一般都是上进心强的,社员信得过,大家都较纯朴,虽然干活一年到头没有休息天,除了雨雪天不能到田里干活才有可能休息,生活很苦,粮食少吃不饱,菜当三分粮。但是大家仍感幸福,仍有盼头,盼着过年。大家心里有集体,为集体事情做得好的人,令人赞扬羡慕,私心杂念重的人常受人们指指点点被人瞧不起。
我讲的这些是我们家乡生产队的情况,有的地方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大致上也就是这样。
上世纪七十年代,样板戏《红灯记》可谓是红遍大江南北,剧中的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等人的形象深入人心,也捧红了大批京剧演员。
《红灯记》原剧本有唱词“北满派人到龙滩”,说明在东北松花江一带。但后来改为“华北某地”,按剧中的情景和民俗,唱词改为“上级派人到隆滩”,应该是河北一带。但是这里我们还是依据原著。
很多人只知道《红灯记》的故事发生地在东北,可是东北三个省那么大,具体是哪就不太清楚了。不过如果仔细深究的话,还是能够找得到的,《红灯记》的发生地应该是在黑龙江的密山一带。
1962年第9期的《电影文学》,刊登了《革命自有后来人》的电影剧照,注解是这样写的:“影片是描写东北铁路工人抗日斗争的故事。李奶奶、李玉和与李铁梅本来不同姓的三代人,为了保卫党的重要文件,在狱中向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
而《红灯记》的故事就是根据《革命自有后来人》改编的,故事原型也是采取当时北满密山国际交通站交通员傅文沈的事迹。傅文沈为当时的地下党工作者,常在交通线转送情报。
解放之后,《革命自有后来人》的作者沈默君和罗国士那时候在北大荒工作,在一次听了傅文沈的报告之后,很是感动,于是他们二人便以傅文沈为基点,搜集了大量东北人民抗日的故事。
由于傅文沈一直在密山一带工作,所以他们二人搜集的故事也都是密山附近。之后他们将搜集来的故事整编,写成了电影文学剧本,分别以迟雨、罗静这两个笔名发表在《电影文学》上。
由于当时他们二人属于下放,两人的名字有些敏感,所以在后来改编为样板戏《红灯记》的时候,署名为集体创作。在《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原型就是傅文沈,李奶奶的原型是傅文沈的母亲,李铁梅的原型则是傅文沈的大女儿。
开国将帅是指中为创建新中国做出重大贡献,在1955~1965年间被授予或晋升军衔的10名元帅、10名大将、57名上将、177名中将和1360名少将。其中出身黄埔军校的53人,包括:元帅5人(占半数),大将3人(占30%),上将10人(占17%),中将12人(占6.78%),少将23人(占1.69%),这其中上将及以上者18人,占比23.38%,比例相当高。
黄埔军校的历史比较复杂,曾几度更名(陆军军官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并在武汉、南京等地开设分校和各种训练班,后又搬迁校址,因此对黄埔军校同学身份的认定比较复杂,但开国将帅都是早期毕业生,因此身份认定上没有疑义。
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聂荣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教官,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陈毅(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文书,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曾泽生(黄埔军校第三期学生队区队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袁也烈(黄埔军校政治部干事,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戴正华(黄埔军校军医处军医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魏镇(黄埔军校长沙分校军事教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为统计列表方便,以下按照毕业期次列出名单,同一期次内按军校高低排列。
徐向前(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陈赓(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周士第(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明仁(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阎揆要(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彭明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常乾坤(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韩练成(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徐介藩(步科,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林彪(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肖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张宗逊(政治科,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奇涵(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倪志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郭化若(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莫文骅(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唐天际(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曹广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逸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方之中(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洪水(政治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白天(步科,1957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许光达(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杨至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宋时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谭希林(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廖运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罗瑞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陈士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伯钧(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郭天民(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王诤(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张开荆(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周文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何德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陈锐霆(炮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启明(步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兴纲(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作尧(步科,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张希钦(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陶汉章(步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朱家璧(步科,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吴克之(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张学思(步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高存信(炮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黎原(步科,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1.陈奇涵(1897年-1981年),号圣涯,江西兴国县坝南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赣州府中学堂毕业后,投笔从戎,入护国第二军讲武堂学习。历任赣军排长、连长、代营长。期间,他追随孙中山,先后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和镇压商团叛乱的战斗。1925年初进入黄埔军校任教,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萧华(1916年1月21日-1985年8月12日),男,原名萧以僔,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肖屋村,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萧华军旅生涯中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辽东省委书记,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历任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部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政治委员、甘肃省委书记、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3.赖传珠(1910年4月3日-1965年12月24日),江西省赣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
在革命生涯中,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连党代表,第三十三团团长兼政治委员,第三十七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军团组织部副部长,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六科科长,中共陕甘宁省委军事部代部长,新四军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东满军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政治委员,第十五兵团政治委员。参加古田会议,参加长征,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赣战役、广东战役、解放海南岛、解放万山群岛等战役战斗。
建国后,历任第十三兵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北京军区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第二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5年12月24日在沈阳逝世。
小说其实是讲故事,并不是记流水帐。把你自巳的故事,身边人的故事,用一根线串起來,就是长篇小说。
故事要让人感动,先要作者自已融入故事中,自已会笑丶会哭\会愁,写出的东西才生动。
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亲身经历,又适当夸张或虚构,有位作家说得好:小说里有的人物,是把身边几个人揉合在一起,塑出更新更鲜明的形象。
人物是生活在故事,所以你自已或身边发生的许许多故事,要知舍取,更适合故事情节的发展。
讲故事,并非平铺直叔,注意情节的描写。从细微中见精神。特别在语言上下功夫,如八人座在一起讨论一件事,每个发言,其用语都应不同,这是最难的呀!
至于用哪根线去串故事,各有各的技巧,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