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草,指粮秣、草料等军需物资。
粮和草是分开解释的,草料是为战马准备的,粮食是为人准备的。而粮食的种类并不是单纯的米,古代人主要以面食为主,易于储存和携带,简单加工后就变成了所谓的干粮,随身携带一部分,运输一部分。
出自《宋史·食货志三》:“即今所在粮草尽乏,漕臣计无所出,文移指空而已。”
译文:现在粮草缺乏,漕臣也没有计谋。
扩展资料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宋史》的特点是史料丰富,叙事详尽。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学术活跃,雕版印刷盛行,编写的史书,便于刊布流传。
相关成语: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意思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出自:林占财《森林中的远征》:“他很同情地说道:‘是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自古以来用兵的老规矩,你们没有粮食怎么走这么远的路!”
同“兵马不动,粮草先行”,最先出自《南皮县志·风土志下·歌谣》为民间俗语。
参考资料:
我国古代的粮跟草是分开说的,草料是为马匹准备的额,士兵们吃的粮食也不是就单单是米面,更多的是面食,容易贮存而且方便携带,也就是所谓的干粮。一般是随军一部分,后面还有源源不断的补给。
先看看粮草中的“草”。因为古代战马的地位比一边的步兵高,尤其是在中原地区,战马更是比较珍贵。战马是古代战场上唯一的快速运输力量,是战场上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而古代战马们吃的草也不是一边的草,是在中原朝廷引进了西域的战马以后,就把这种马吃的草顺便也引进来了,这种草名叫苜蓿,产于中亚。
至于喂马也是比较讲究的,如果打仗时期正是植物茂盛青葱的时节,就把战马放在附近放牧。至于马草采回来要经过筛选,先抖去尘土,去掉根部,筛除细灰才可以。料豆也要放在干净的房屋内贮存,喂的时候筛去灰尘碎石,筛掉发霉不好的豆子,要用新水不能用凉水煮熟。还要保持马槽的清洁卫生。
再看士兵们吃的“粮”。干粮主要就是一些小米,干饼,肉干,野菜等等。因为小米的产量比较高,而且产量稳定,小米以及小米制品是比较普遍的军粮。
除了杂粮以外还有肉类。肉类的方式除了自带以外还有一种方式,那就是掠夺。可以去打猎啊,打猎也是掠夺的一种嘛。如果是中原打边境那边境附近肯定是游牧比较多了,那一定就有很多的动物,就算不是边境,深山的一些地方动物也是常有的。
而且游牧民族大多不善于耕种,大多都以游牧为生,所以边境的游牧民族会经常的掠夺中原人的粮食,这也就是古代皇帝常常头疼的,时不时的边境就有国家常来冒犯。
其实无论是什么时候的战争,粮食的补给都是头等大事,毕竟民以食为天。即使是在战争中提前囤好粮食,但是粮食的用量也是十分吓人的。所以古代一有战争的时候都是粮草要提前动身,这也就有了那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名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是粮草补给对于行军打仗的重要性,粮草一般指的是粮食和草料。草料喂马,粮食用来充饥。古代军队吃的包括:米、面、野菜、也会有肉;而游牧民族主要是肉类。古代的军队后勤和现在类似,包括主管粮草的,主管伤残救护的,还有主管安营扎寨的。
民以食为天,普通老百姓如此,行军打仗中的士兵更是如此。古代就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这里的粮草是广义上的,还包括军队的后勤调度。
军队中的将军和士兵都吃什么呢?我认为这和生产力水平有脱不开的联系。当远古时代,人们以狩猎为生的时候,军队打仗吃的必然是猎物,就地取材。
而农耕文明发展起来之后,人们掌握了生产技术,在田间耕作,种植小麦和水稻。这个时期,军队中必然以此类食物为粮草。当然提前要加工一下,以方便携带和防腐。
当然也会出现特殊的情况,比如军队中粮草跟不上时,士兵也会挖野菜吃,或者打猎,不然会饿死;当作战胜利时,将军犒赏三军,会杀牛宰羊,军中这时候可以迟到肉。
而作为游牧民族,他们作战时,更主要的是从草原带来的牛羊,作为充饥。
古代的后勤部队,主要是用来调度粮草,还有就是负责受伤士兵的救护,死亡尸体的掩埋,还有就是安营扎寨等活动,当然还有做饭,以保证前方战士奋勇杀敌。